为何三言二拍的婚恋观有冲破封建礼俗争取自由的现实意义12篇

时间:2022-11-22 20:06:02 手机站 来源:网络

为何三言二拍的婚恋观有冲破封建礼俗争取自由的现实意义12篇为何三言二拍的婚恋观有冲破封建礼俗争取自由的现实意义  论蒲松龄婚启文之婚恋观  刘朝群【摘要】蒲松龄的一生著述颇丰,除了文言小说《聊斋志异》外,还创作了不少婚启文.通过婚启文考察蒲松龄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为何三言二拍的婚恋观有冲破封建礼俗争取自由的现实意义12篇,供大家参考。

为何三言二拍的婚恋观有冲破封建礼俗争取自由的现实意义12篇

篇一:为何三言二拍的婚恋观有冲破封建礼俗争取自由的现实意义

  论蒲松龄婚启文之婚恋观

  刘朝群【摘要】蒲松龄的一生著述颇丰,除了文言小说《聊斋志异》外,还创作了不少婚启文.通过婚启文考察蒲松龄的婚姻观念,主要表现为:门第才学,同等看重;事借人媒,缘由天定;男女再婚,盛美之事;夫妻和谐,子孙繁昌.蒲氏婚恋观有着封建时代的烙印,但也有值得借鉴的进步思想.【期刊名称】《内江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33)007【总页数】5页(P54-58)【关键词】蒲松龄;婚启;婚姻观念【作者】刘朝群【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南充6370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62

  历年来,学界对蒲松龄的研究仍然集中在《聊斋志异》以及生平经历方面,其诗文作品一直被忽视。现代学者盛伟整理的《蒲松龄全集》卷六中收录蒲松龄创作的婚启文64篇,都是蒲松龄代亲戚朋友所作,从创作数量可知其故乡淄川当时很流行写婚启。婚启主要是男女双方订婚时的往来书信。蒲松龄的婚启文均用骈文写成,刘麟生认为,较之明代“粗制滥造,庸廓肤浅,虽有作品,难登大雅之堂”[1]94

  的骈文作品,清代的骈文“推陈出新,有中兴之势”[1]94。诚然如是,蒲松龄的婚启文章用典巧妙贴切,表述情理兼备,极具文采和美感。清初诗坛领袖王士评曰:“聊斋文不斤斤宗法震川,而古文奥峭,又非拟王、李而得之,卓乎成家,其可传于后无疑也。”[2]除此之外,通过婚启文不仅可以感受蒲松龄深厚的文学功底以及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还可考察当时的婚俗礼仪,反映蒲松龄的婚姻观念。蒲氏婚启文中反映的婚恋观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一、门第才学,同等看重在中国传统的婚姻观念中,一直讲究“门当户对”。时至今日,门第也依然是婚姻中重要的考察条件。在蒲松龄婚启文中,几乎所有开篇都是对对方门第的赞美,如“王谢高门”“琅琊贵胄”“阀阅名门”等词的频繁使用。在蒲松龄眼里,门第与才学往往并重,如《代刺史韩樾依与颜山孙(孝堪)启》中的“台阁文章,鼎铉阀阅。高门列戟,累叶而珥貂蝉;彩管生花,随风而成珠玉……瑶林琼树,凤质龙章。门第人才,李端卿之俊伟;衣冠櫑具,隽曼倩之英华”[3]262。其中,“高门列戟”出自成语典故“长戟高门”,形容显贵人家的威仪,“彩管生花”是成语典故“梦笔生花”的化用,比喻文章写得很出众。通常,一篇婚启文除了开篇几句对订婚时祥和气氛的渲染以及最后几句对两家结为姻亲的祝福外,剩下的篇幅都围绕着门第与才学。可见,门第与才学在蒲松龄心中是婚姻的基石。除了门第与才学,蒲松龄还看重对方的家风、仪表风度等等。对于家风,蒲松龄认为:“种自仙传,蓝田必生美玉;星由德聚,荀室定有真龙。即箕弓裘治之传,可因父而知子;执积厚流光之数,更缘祖以知孙。”[3]284其中,蓝田生玉典出《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比喻名门出贤子弟;“箕弓裘治之传”出自西汉戴圣《礼记·学记》:“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4],比喻子孙能够继承父、祖的事业。这与我们今天的谚语“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极为相似,可见,从古至今,都比较看重一个家庭的家风,罗宗良在《论张大千的

  家学渊源》一文中就提出国画大师张大千先生在书画艺术上的造诣离不开“诗礼传家的家族传统,勤劳朴实、贤能聪慧的父母教育以及兄姊在艺术、国学上的帮助等家学渊源的影响”[5]。在仪表风度方面,蒲松龄较为推崇魏晋名士风度。如在《代毕子光覆高司寇念东先生启》一文中,称赞好友高念东:“冠裳蕴藉,风林玉树之枝;翰墨飞凝,光射冰瓯之彩。清风朗月,王元渡之丰标;纵戟横矛,裴逸民之武库。”[3]264在《为邱采臣与王天申启》中,赞美亲家:“王太尉之瑶林,风尘不入;裴逸民之武库,矛戟全韬。”[3]281其中,“王元渡”应指西晋时期的王衍,因王衍外表清朗俊秀,风姿安详文雅,竹林七贤之一的山涛见其叹曰:“何物老妪,生宁馨儿!”[6]“王太尉”则指王衍堂兄王戎,《世说新语》评其“神姿高砌,如瑶林琼树,自然是风尘外物”[7]。此二人均是西晋时期风度翩翩,颇有时名的名士。当然,蒲氏婚启文中除了这种委婉的比喻,亦不乏直接的赞美,如《六月为沈德甫与王圣俞启》中的“洋洋似万倾波,濯濯如三月柳”[3]260;《二月代刘世其与王司寇阮亭先生启》中的“珠玑流于咳唾,恍玉树之临风;冰雪静其聪明,拟兰芳之竟体”[3]263;《代毕刺史与赵膏如启》中的“濯濯风采,等临风之杨柳;娟娟才调,拟映日之芙蓉”[3]289及《又覆孙孝堪启》“轩轩霞举,谡谡风清”[3]273等。魏晋风流一直是中国历史长河中的一股清流,而蒲松龄对魏晋名士仪表风度的钦慕,从侧面反映出屡试不第的他对魏晋名士狂放不羁、率真洒脱的个性的推崇以及对他们“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生活态度的向往。从蒲氏婚启文中可以看出,生于文化圣地鲁地淄川的蒲松龄相当看重门第与才学,这与传统的婚姻观念是相一致的。门第代表着经济实力与社会地位,能够为婚后的美好生活提供保障,而才学与功名利禄挂钩,是文人士子毕生的追求。不同的是,蒲松龄不仅看重外在的门第与才学,对家风、品德以及个人内在的修养也很看重。这是因为古人的宗族观念比较强,例如小说《红楼梦》中描写的“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这些家族往往还会通过联姻来壮大家族势力。

  二、事借人媒,缘由天定在中国传统的婚俗观念中,“明媒正娶”才是光彩的婚姻,才会被世人认可。其中,“媒”就是今天所说的媒人。天上的媒人是月下老人,月老以红绳系足,确定男女姻缘,此说较早见于唐代小说家李复言《续玄怪录·订婚店》中。现实生活中的媒人,是指在婚姻中牵线搭桥的中间人。《诗经·伐柯》中的“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8]428两句,将媒人与娶妻的关系和斧子与砍树的关系联系起来,强调“媒妁之言”。此外,在“三书六礼”的传统婚俗礼仪中,媒人也会参与全过程,可见自古以来媒人的重要性。在蒲氏婚启文中,对“缘自天定”和“媒妁之言”的传统观念仍有继承,如在《八月为李大厅覆孙俊服启》中就提到“事借人谋,缘由天定”“赤绳自生前系定”[3]256。在《代王次公与颜山赵启》中亦感叹说:“月老翻书,幸赤绳之系足;天孙隔渡,赖乌鹊之填桥。”[3]255“缘由天定”说一直延续至今日,正如我们今天祝福新婚男女“佳偶天成”就是对“缘由天定”婚姻观念的继承。这种观念的延续有其现实意义,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完全门当户对的人家毕竟是少数,而古代的男女往往会受到很多礼法的约束,若两家不是门当户对却结为姻亲,“缘由天定”这一说法似乎就是很好的解释,并且蒲松龄更多地是把姻亲关系理解为两家的攀附关系,如在《八月为李大厅覆孙俊服》中说:“庆切三生,蒹葭久倚玉树;姻骈百世,茑萝重附乔松。”[3]256“蒹葭倚玉树”出自《世说新语·容止》,比喻地位低的人攀附地位高的人,而“茑萝附乔松”出自《诗经》中的“茑与女萝,施于松柏”[8]686,意喻兄弟亲戚相互依附。当然,一段姻缘的促成,仅仅靠月老的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借助媒人的力量,在一些小说戏曲中就塑造了很多经典可爱的媒人角色。如《西厢记》中的红娘,在张生和崔莺莺的婚姻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后世直接以“红娘”代指媒人。《牡丹亭》中的春香,也是杜丽娘与柳梦梅得以相识的引线人。蒲氏婚启文中,对“媒人”亦有很多美称,如“蹇修”“玉斧”“斧柯”“执

  柯”“冰斧”“良媒”等等。文章也多是充满了对媒人的赞美与感激,如《代季男筠与王亲家启》中的“敬托斧柯于甥舅之际,喜两意之能通”[3]253,《与益都王禹臣亲家启》中的“执柯辱降,始亲琼树之枝”[3]254与《为邱采臣与王天申启》中的“幸因市近公超,遂烦斧柯于绛帐”[3]281。“敬”“辱”“烦”三字将对媒人的敬重凸显得淋漓尽致。蒲松龄认为“事借人谋,缘由天定”,一段美好婚姻的促成离不开媒神月老与人间的媒人。那么,在蒲氏心中,谁的地位更高呢?毫无疑问是前者。如他在《六月为沈德甫与王圣俞启》中提到:“冰斧固自人操,鸳牒实由天注。”[3]260在《二月为螽斯侄覆仇七宅启》中云:“君外祖母我祖姑,瓜葛沾连,久切璧人之慕,公先生子我生女,鸳鸯注定,敢忘月老之恩……水向乳投,元为爱中之爱;针因线入,遂成亲上之亲。”[3]266可见,媒人尽管值得尊重,但地位并没有太高,媒人不过是婚俗礼仪中联络两家的中间人,而两人的缘分实由媒神月老操控,两家能够结为姻亲更多时候是由于世交或亲戚关系,如《与益都王禹臣亲家启》中的:“把酒挑灯,因获纳知交于嘉客;推襟送抱,转得求援系于蹇修”[3]254;《代仇仲默与赵十三宅》中的:“幸以母族之情怀,遂使婚姻易就;且缘亲串之还往,因而家事习知”[3]291;《代毕信涉通王受兹启》中的“乃姻亲不断,旧属昆季之交;而别业为邻,又喜田庐之近。缘葭莩之义,遂敢问字于蹇修;蒙援系之加,幸获依光于末照”[3]264等等。有时候,两家关系太好甚至不需要媒人的穿针引线,如《又覆孙孝堪启》中说:“幸吾所自出之人,犹笃渭阳之义;喜夙所不断之好,复登月老之书。画阁亲盟,无烦媒妁。”[3]273从以上论述可知,在蒲氏看来,“缘由天定”才是一段姻缘开始的前提条件,“亲上加亲”的传统思想则是两家缔结姻亲的基础,而“人媒”更多的是婚俗礼仪中的一个环节。在我们今天摒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婚姻制度,提倡自由恋爱的婚恋观时,蒲松龄提出“事借人媒,缘由天定”的婚恋观,就有很大的进步意

  义。其中,一个“借”字将“媒妁之言”的权威性大大降低,“媒人”不过起到辅助的作用。三、男女再婚,盛美之事在蒲松龄的64篇婚启文中,有三篇尤其值得注意,一篇《为觉斯与翟艾甫续婚妻妹启》是蒲松龄代自己的族侄觉斯(振铎)续弦的议婚书信,蒲松龄共为其代作两篇,另一篇是《为觉斯与苏贞下启》。另外,蒲松龄还有一族侄名为螽斯(振趾),蒲松龄共为其代写五篇婚启。蒲松龄感慨与两侄子的畅饮,曾作有七律诗二首,其一《八月新归,觉斯、螽斯两侄邀饮感赋,得深字》云:“鸳花岁逐行尘老,骨肉情因患难深。羁旅经年清兴减,消磨未尽只雄心。”[9]其二云:“吾家子弟晨星少,前路勋名望子深。”[9]从诗歌可以看出,蒲松龄与这两族侄关系非常亲密,在感伤自己科场失意的同时,还对自己的两个侄子寄予厚望。对于侄子觉斯续婚之事,蒲松龄是支持且祝福的,曰:“续盛美于鸾胶,寻宿盟于雁贽。乌羊再系、玉杵重辉。”[3]251“雁贽”与“玉杵”是古代婚俗礼仪中男方向女方家求婚时的聘礼。可见,在传统士人蒲松龄眼里侄子续弦不仅没有不合理之处,反而是值得庆贺的盛美之事。另一篇《十二月代郑氏与许某启》,同样是写男子续弦之事,其中“令媛芳闺秀质,堪悬雀目之占;豚儿草舍庸流,敢作鸾胶之续”[3]280几句即可看出。对不熟识的人,蒲松龄同样持祝福的态度,“一芹纳采,已叶吉于全爻;百岁良缘,遂蒙诺于九鼎”[3]280。当然,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男子再婚得到祝福是比较正常的事情。蒲氏婚启文中的另外一篇《四月代人遣侄女再醮启》写的是妇女再嫁,这篇婚启文即可以反映出蒲松龄对待妇女再嫁的态度。“再醮”一词原本指再婚,后专指妇女再嫁。在中国传统的伦理观念里,妇女改嫁始终是不体面的事情,多少会受到世人的诟病。但由于政治、经济与文化的不同,各个时代对待妇女改嫁的态度不一。整体而言,宋代在对待这一行为上更为严苛。尤其在宋代程朱理学倡导的“饿死事小,

  失节事大”的理论下,“贞女不事二夫”的传统伦理教化观念更是深入人心。至明清两代标榜的贞节烈女数量较宋元倍增,这是因为清初有律例鼓励守节,如康熙六年(1667)议准:“民妇三十岁以前夫亡守节至五十岁以后,完全节操者,题请照例旌表。”[10]但律例并没有强制规定妇女守节,妇女改不改嫁完全取决于个人意愿。此时,妇女改嫁最大的阻力应该是宗族势力和一些地方风俗习惯。在《四月代人遣侄女再醮启》这篇婚启中,传统文人蒲松龄是怎样看待妇女改嫁的呢?从以下几点可以看出其态度。首先,这是一篇代作文,婚启中的妇女是代作者的侄女。至于蒲松龄与代作者及婚启中的妇女是什么关系,我们无从知晓。但仅从蒲松龄没有拒绝这一差事可知,他至少是不反对妇女再嫁的。因为从蒲松龄创作的作品以及别人对他的评价中可得知现实生活中的蒲松龄是一位性格耿介的文人,同乡好友张元在《柳泉蒲先生墓表》评其:“性厚朴,笃交游,重名义,而孤介峭直,尤不能与时相俯仰。”[11]这样性格的蒲松龄,当然不会因为名利或者其他原因代人作文,而是因为自己内心的不反对、不介意而写下这篇充满祝福的书信。其次,文章开篇即表达对这桩婚事的祝福并引用诗经里的句子赞美女主,“赤绳联两姓之欢,乌羊系千年之好。同车彼美,鸣凤其昌”[3]259。其中,“同车彼美”出自《诗经·有女同车》,曰:“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彼美孟姜,洵美且都”[8]238,而“孟姜”一词泛指世族妇女或美貌女子。文章最后表达自己对这段姻缘美好的祝愿,“伏愿鸾胶永续,玉镜常圆”[3]259。可见在蒲松龄眼里妇女再婚与新婚一样,都是值得庆贺的大喜事。最后,从蒲松龄所处的时代来看,明末清初的文坛风气在对待妇女再嫁的态度上还是很宽容的,例如明末拟话本小说“三言二拍”中就写有不少妇女改嫁的作品,较典型的有《喻世明言》首篇的《蒋兴哥重会珍珠衫》,此故事以“珍珠衫”为线索,讲述在外经商的蒋兴哥在途中意外结识妻子王三巧儿的情夫,发现自己当年赠送给妻子的祖传珍珠衫在妻子的情夫身上,于是发现她们的奸情。回家后蒋兴哥休了妻子,机缘巧合下又娶了妻子情夫的妻子,而原配妻子三

  巧儿则嫁给一个县令作妾。但蒋兴哥与原配妻子的缘分并没有就此断掉,又一次蒋兴哥因吃官司得三巧儿相救再续前缘,成了蒋兴哥的妾。故事中的王三巧儿与情夫的妻子都是改嫁的妇女,三巧儿还是三次改嫁,最后依然得到了幸福。同样,《金瓶梅》中的三位女主都是改嫁的妇女。而蒲松龄的代表作《聊斋志异》中也有妇女改嫁而结局美好的作品,如《吕无病》中王天官的女儿改嫁两次,《霍女》中张贡士的女儿阿美丧夫后改嫁穷秀才黄生,《冤狱》中的朱生与丧夫的邻妇。其中,能够典型地反映蒲松龄对待妇女改嫁态度的是《耿十八》一篇,病重将死的耿十八问自己的妻子,说:“永诀在旦晚耳。我死后,嫁守由汝,请言所志。”[12]201他的妻子并没有回答他,于是他又真诚地说:“守固佳,嫁亦恒情……子守,我心慰;子嫁,我意断也。”[12]201当然,他问这些话是希望妻子能够为他守节,当他妻子因家太穷不愿意为他守节时,他是相当愤怒的,以至于死后抓住妻子胳膊的手需要两个有力气的人才能掰开。他不愿意妻子改嫁并不是反对妇女改嫁这一行为,一方面是担心妻子改嫁后自己的老母亲无人赡养,即:“顿念家中,无复可悬念,惟老母腊高,妻嫁后,缺于奉养”[12]201。另一方面是出于古代男子强烈的虚荣心,希望女性永远是男性的附属。死而复生后的耿十八并没有立即休妻或者惩处她,而是“由此厌薄其妻,不复共枕席云”[12]201。因此,从蒲松龄的作品反映的内容来看,蒲松龄在对待妇女改嫁这个问题上是比较宽容的,他认为:“守固佳,嫁亦恒情。”[12]201这两篇婚启文反映出作者蒲松龄对待男子续弦与妇女改嫁的观念,他认为男女再婚都是值得庆贺的“盛美之事”。作为饱读诗书,深受儒家传统文化影响的士人,蒲松龄对待男女再婚的思想观念无疑是进步的,他的作品更多的强调人性的“真善美”,其文言小说《聊斋志异》塑造了很多至情至性的人物形象。在时代进步的今天,很多地方依然没有摆脱贞节观念的枷锁,认为男女再婚是不体面的行为。在这一点上,蒲松龄的婚恋观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四、夫妻和谐,子孙繁昌蒲氏婚启文基本都是三段式的行文模式,第一段从门第、才学、家风等方面恭维对方。第二段谦称自己才疏学浅,资质平庸,家徒四壁等等,与对方的家世形成鲜明对比,目的是突出对方家世显赫、家风淳厚且才华横溢。第三段则是对新婚夫妇的美好祝愿,多是祝福新婚夫妇夫妻和睦,子孙繁昌。如《代季男筠与王亲家启》中的“惟愿好叶琴瑟,兼祝吉兆熊罴”[3]253。“琴瑟”出自《诗经·周南·关雎》,用以比喻夫妻间感情和谐。“熊罴”出自《诗经·小雅·斯干》,用以祝福生男孩的吉兆。《十二月为李亲家覆长山县王启》中的“伏愿鹊巢肇祜,兼祝螽斯凝禧”[3]257。“鹊巢”指“鸠占鹊巢”,比喻女子嫁入男方家居住。“螽斯”出自《诗经·周南·螽斯》,用以祝贺子孙众多。此外,还有“瓜瓞”“宜男”“椒聊”“麟趾”等等祝福多子的词语,而且以生男孩为吉祥之事,祝福生男孩,如“同心而结熊罴之瑞,瓜瓞庆其繁昌”[3]266“庶几宜子宜孙,永迓麟鸠之瑞”[3]270“兼祝石麟早降”[3]283“普祝麒麟兆吉”[3]291等等,其中,“熊罴”“麟鸠”“石麟”“麒麟”都是指生男之兆。《三月为郑孝思与同里李秀才启》中的“嗣且喜欢同井里,相友、相助、相扶持;惟愿兆等华封,多福、多寿、多男子”[3]288两句,直接将生男孩与福气和长寿并列。这与文言小说《聊斋志异》有异曲同工之处,不管花妖狐媚与书生如何情投意合,都会主动劝其娶妻生子,而且生下的基本都是男孩。这是因为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里,男子不仅承担着一个家族传宗接代,延续香火的使命,更是寄托着一个家族光宗耀祖的希望。对于女性,重心主要围绕家庭,负责侍奉姑嫜,相夫教子。如《八月为李大厅覆孙俊服启》中“故少女归宁,辄道贤能于妯娌;盈庭和好,早卜圣善于姑嫜。”[3]256两句,便是代表男权社会对女性的要求。“世德家风,只须询诸内子;姑慈婿慧,无容问之蹇修。”[3]267则是父母对出嫁女儿最衷心的祝福。随着时代的发展,祝福子孙繁昌或是多生男孩等思想观念已经被现代人所摒弃,但

  在封建时代,这些观念有其存在的历史必然性,我们应该以辩证的眼光看待。尽管这些婚启文都是蒲松龄为他人代写的应酬之作,但字里行间却饱含着真挚的情感。蒲松龄能够站在代作人的立场上,以对方的口吻表达对两家缔结姻亲的喜悦以及对新婚男女的祝福。蒲氏婚启文反映的婚姻观念有着封建时代的烙印,如看重门第,注重才学,重男轻女等思想,但也有一些进步的与现代社会接轨的思想观念,例如对男女再婚的祝福,对“缘分天定”的推崇以及对“媒妁之言”的摒弃。因此,蒲氏婚启文对了解蒲松龄其人及其思想观念有着重要意义。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刘麟生.中国骈文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94.[2]朱一玄.明清小说资料选编[G].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997.[3]盛伟.蒲松龄全集[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4]孙希旦.礼记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9:970.[5]罗宗良.论张大千的家学渊源[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11):25-30.[6]房玄龄.晋书:卷四十三[M].北京:中华书局,2012:1235.[7]刘义庆.世说新语[M].张撝之,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372.[8]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M].北京:中华书局,1991.[9]路大荒.蒲松龄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481.[10]《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续修四库全书:第804册[G].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395.[11]路大荒.蒲松龄年谱[M].济南:齐鲁书社,1980:72.[12]朱其铠.全本新注聊斋志异[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

篇二:为何三言二拍的婚恋观有冲破封建礼俗争取自由的现实意义

  2012年的春暖花开时节在经典歌剧小二黑结虽然我们有着丰厚的物质生活但由于我们远离了自婚首演60年之后山西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又带着这然远离了乡土所以我们似乎割断了乡土文化传统一散发出浓郁泥土芳香的经典歌剧在国家大剧院成功人的理性主体也似乎进入了黄昏阶段人们难以再有演出赢得首都观众与文化艺术界专家学者的一致好张载所说的那种雄心壮志

  作者:张春娟

  来源:《艺术评论》2012年第5期

  张春娟

  经典民族歌剧《小二黑结婚》诞生于1952年,由中央戏剧学院歌剧系根据赵树理先生的同名小说集体改编,由田川、杨兰春执笔,马可、乔谷、贺飞、张佩衡作曲。1952年,作为中央戏剧学院歌剧系毕业作品,歌剧《小二黑结婚》首演于中央实验剧场,演出一举成功,从此演遍全国。2011年,为纪念马可先生诞辰90周年,中国音乐学院在国家大剧院成功演出了歌剧《小二黑结婚>。当年仲秋,赵树理的故里——山西的晋城职业技术学院也排演了经典歌剧《小二黑结婚》,并在福州举行的首届中国歌剧节上获得了七项大奖。2012年的春暖花开时节,在经典歌剧《小二黑结婚》首演60年之后,山西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又带着这一散发出浓郁泥土芳香的经典歌剧在国家大剧院成功演出,赢得首都观众与文化艺术界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大家认为.山西晋城职业技术学院排演的歌剧《小二黑结婚》清新质朴、节奏明快,既有现代感,更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鲜活的民族风情。诞生于60年前的经典民族歌剧能够在当今的演出中赢得观众,取得成功,无疑具有隽永的艺术魅力和深刻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经典歌剧《小二黑结婚》的现实意义不仅体现在进一步呼吁歌剧艺术工作者们深入民间生活,深入乡土丈化生活进行素材挖掘与进行艺术创作的现实要求;还体现在它能够促使我们进一步展开思考,如何在新时代创作出更多影响人们精神和世界观的经典歌剧作品。

  歌剧《小二黑结婚》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是因为这部作品无论是从舞台呈现,还是从内容表现以及到音乐审美都具有经典性的普世价值。它不仅有着叩击人内心深处的精神内涵与开启人内心世界的永恒魅力,而且它还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和不同的思想领域,把握了时代的脉搏,引起了人们精神与思想的共鸣,我们即使在今天观看这部戏,也仍然能够感受到小二黑与小芹的那种冲破一切阻力,追求婚姻自主,向往美好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超越了时代,经过了历史的考验与观众的打磨,因而最终成为了精品。

  遗憾的是,时至今日,虽然现代化进程使我们的物质生活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像《小二黑结婚》这样的经典作品却越来越少。可以说,我们正处在一个文化根基相对漂移的时代。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与农村人口的大规模流动,使我们逐渐远离了相对稳定的乡土文化生活环境。于是,在现实世界中,虽然我们有着丰厚的物质生活,但由于我们远离了自然,远离了乡土,所以我们似乎割断了乡土文化传统,人的理性主体也似乎进入了黄昏阶段人们难以再有张载所说的那种雄心壮志:“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1]也缺少了像“小二黑”那种冲破一切阻力,争取先进思想的精神力量,而没有了这种雄心壮志与基于乡土文化传统的精神力量,我们也就失去了可以把握时代本质的思想自信和语言力量,所以我们往往只能对某些情景化事件或事物的经验进行片断式叙述。而这种叙述往往缺少超越时空的力量,因而无法成为传世的经典作品,也无法树立更多的典型形象。于是,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似乎越来越缺少像“小二黑”与“小芹”那样的先进典型,却出现了不少诸如“三仙姑”与“二诸葛”之类的落后典型。如果我们静下心来仔细考虑,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如今的老一辈人更像当年的年轻人“小二黑”与“小芹”,他们在青年时代主张追求婚姻自主,向往美好生活,相对于物质追求,他们更崇尚精神恋爱。而如今的年轻人似乎更像当年的“三仙姑”与“二诸葛”。在婚恋观上,他们不但更趋于追求物质享受,而且讲究婚恋“快餐”,甚至动不动就算八字、求命运。所以,在当今时代排演歌剧《小二黑结婚》的现实意义,在于呼吁剧作家、歌剧艺术工作者们深入民间乡土文化生活,在民间充分挖掘创作素材与寻找创作灵感,创作出更多类似于歌剧《小二黑结婚》的经典作品。

  经典歌剧《小二黑结婚》在当代演出的现实意义不仅是对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呼唤,还在于对当今时代更多经典作品的呼唤。我们呼唤经典并不仅是要对媚俗的作品进行批判,而还要倡导正确的价值取向,激励优秀作家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作品。回顾历史上传世的经典作品,从来都是出自少数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并卓然脱俗追求崇高主题的作家之手。俗话说,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庸俗泛滥才突出经典价值。因而要体现出作品的经典价值,笔者认为需要符合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首先,经典作品需体现我国的传统文化价值观与美学价值观

  综观歌剧《小二黑结婚》,虽然语言通俗易懂,而且唱段与情节也并不复杂,却能以一个很小的视角体现出了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价值观与美学价值观。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传统文化中最核心的价值观便是以仁、义、礼、智、信为基础的“和谐”价值观。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2]强调人人应具有独立的意志,也就是肯定人人都应当具有独立的人格。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3]所谓大丈夫的崇高人格,就是始终如一地坚持自己的原则,在任何情况下都决不动摇。庄子也提倡崇高人格,他说:“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4]可见,庄子亦认为至人具有不受任何环境影响的独立精神和自主精神。歌剧《小二黑结婚》同样强调人格的独立与自由。剧中的“小二黑”有着独立的思想与崇高的人格,他拒绝父亲给他找的童养媳,坚持自己的爱情信念,追求自己的婚姻幸福。剧中的“小芹”也是具有独立品格的先进典型,她不为财力所诱惑,批评母亲利用封建迷信骗取钱财的不良行径,毅然决然地坚持自己的理想与信念,不仅争取了自己的婚姻幸福,同时也教育了自己的母亲。因而,歌剧《小二黑结婚》对我们当代的现实意义还在于对一种积极健康、独立健全的崇高人格的呼唤。因为我们除了需要建立一种多元化的文化对话机制之外,还需要建构一种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仁爱”、“自然”的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就在于这些思想既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反映了人们的普遍愿望及基本诉求。因此,这些价值观念是中国文化代代相传的内在动因。同时,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在继承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过程中,这些具有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的文化理念也能够转化为符合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使其成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基因。

  美学价值观就是指作品在艺术上的独创性与完美性,在人的审美感受中能够给人以美的体验与美的愉悦。应当说能够达到这个价值标准的舞台作品,代代都有,包括当代,从美学上来说,比前代强、能够给予新的审美体验的作品其实是很多的,甚至是不亚于以前的经典作品,比如说,比《小二黑结婚》在美学上更加提高的作品有的是。但是这不是唯一的条件。这种条件在有的情况下可以成为经典,比如一个时代的文学在艺术上很匮乏的时候,如果一部作品可以给人以开拓式的完美性,那么人们从艺术上的价值认为它就是经典的。但是仅凭美学的价值观成为经典的作品不是很多,它还需要有文化价值观的支撑。因而,经典作品的文化价值观与美学价值观应当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其次,经典作品需具有历史价值观与传承价值观

  经典作品的历史价值观体现在塑造人物形象时,不仅要记录历史真实,还要揭示历史规律,同时,作品创作出来后,还要禁得起历史的冲刷与检验,从而使作品具有厚重的历史感。我们知道:以往任何的经典作品都是经过历史沉淀的结果,都经过了岁月流逝的大浪淘沙,都是在与同时代的作品进行激烈竞争后存留下来的。这些经典作品在产生的过程中也曾经面临过许许多多的怀疑和批评,作者也曾经历过许许多多的犹疑和彷徨。因而,优秀的作品必须有足够的岁月长河的历史冲刷,才可能最终使经典作品水落石出。这种经过岁月冲刷和检验的作品往往是超越时代的,它们的作者往往比同时代的人看得更远(即使他们自己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捕捉到未来的蛛丝马迹)。因此,很有可能,在今天不为人理解的作品,也许在不远的将来,会由我们的后人发现它们的经久价值。因而,对待经典作品,我们必须有历史的态度。

  另外,经典的作品还需要具备传承价值观。我们在当今时代重新排演歌剧《小二黑结婚》,也体现了这种传承价值观。传承价值就是需要具有某种传承文化意义、传承文化个性的一种价值,就是能够把特定民族、国家、族群、地域的文化传承的价值体现出来。作为一个特定文化象征,这种经典每个种族、每个民族都有,比如从经典的诗词到《红楼梦》,这样的作品很多,它们都体现了我们这个特定文化传承的价值。同样,歌剧《小二黑结婚》也体现了这种传承价值。不仅小二黑和小芹的爱情故事充满着乡土特色和生活气息,充满着追求婚姻自主和理想生活的坚定信念,具有思想传承的价值,而且由于歌剧《小二黑结婚》在音乐中加入了大量民歌小调、梆子戏曲等地方音乐的“血脉基因”,因而也具有了传承某种特定族群、特定地域文化的特殊价值观。

  最后,经典作品还需体现深刻的思想价值观与道德价值观

  歌剧《小二黑结婚》之所以成为经典,与作品的思想立意不无关系,作品不仅宣扬和提倡婚姻自由,更注重宣扬“爱人不爱财”的处世之道,这种处事之道就体现了深刻的思想价值观与道德价值观,因而在当代演出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舆论宣扬“奉献精神”,批评“见利忘义”的思想有其深远的历史文化渊源。我国古代学者谈论价值观的问题,叫做“义利之辩”。所谓“义”、“利”关系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道德价值与功利价值的关系,一是指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即公利与私利的关系。在先秦时期,儒、墨、道、法诸家都有各自的价值观,但在中国长期封建社会中居统治地位的则是儒家的价值观。儒家认为,在义与利发生矛盾时,应该把义放在首位。因此,儒家的价值观可称为道德价值至上论。孔子说:“君子义以为上”。[5]“义”是道德价值,“上”指优先地位。他要求门人弟子做到“见利思义”,并向他们表态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6]。他们要求人们在道德原则面前拿出勇气,“见义不为,无勇也”[7]。同时这种道德价值观还可以以人道主义价值观的方式进行体现。人道主义价值观,指作品在表现生活时,我们不仅要关心社会各阶层特别是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还要批判社会上的黑暗势力,张扬人道主义的正义价值。应当说,这是成为经典作品的重要标准。歌剧《小二黑结婚》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在于作家、编剧和作曲把笔触指向了抗日民主政权建立不久的一个偏僻山村,把视角落在了追求婚姻自主,向往美好生活的一批青年身上,描写了他们的生存状态与思想斗争。

  总之,经典歌剧《小二黑结婚》在当代演出的现实意义在于号召我们当代的艺术家们深入生活,从传统文化与民间生活中寻找创作的灵感与素材,并启发我们对当代更多经典作品的呼唤与思考。因为凡是经典的作品,都需要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能够反映出一个时代作为常人之境的文化精神和社会现实,它不仅代表了我们民族的精神,还代表了我们民族的智慧和心灵。经典作品能让我们在欣赏中感悟到生命的伟大、人性的美好,也能让我们找回曾经忘却的梦想和沉寂的激情,让我们在感受经典的同时开始遐想、体悟与反思:在当今时代,我们虽然拥有如此多的创作素材和如此优越的创作环境,却为何很少能创作出像歌剧《小二黑结婚》这样的经典精品之作呢?这也正是我们思考传统的、民族的经典歌剧《小二黑结婚》在当代演出的魅力、价值与意义所在。

  注释:

  [1]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宋元学案·横渠学案上》)是北宋大儒张载的名言,也是张载哲学的大纲,世称“横渠四句”。

  [2]孔子:《论语·子罕》,载于《四书五经》,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版,第38页。

  [3]孟子:《孟子·滕文公下》,载于《四书五经》,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版,第94页。

  [4]庄子:《庄子·齐物论》,载于《老子·庄子》,青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77页。

  [5][6][7]孔子:《论语·阳货》,载于《四书五经》,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版,第61页。

  张春娟:上海戏剧学院博士

  责任编辑:李雷

篇三:为何三言二拍的婚恋观有冲破封建礼俗争取自由的现实意义

  【课外阅读】鲁迅婚恋题材小说所蕴含的婚恋观

  鲁迅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的思想是我国20世纪的宝贵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般认为,“《伤逝》是鲁迅的唯一的婚恋题材小说。”随着对鲁迅研究的深入,有学者把《祝福》《离婚》《伤逝》都看成是婚恋小说。笔者认为《祝福》虽然涉及祥林嫂的婚姻,也体现了鲁迅对封建婚姻问题的关注,但作品表现的主旨是整个封建文化对祥林嫂的钳制;而《离婚》则主要叙写爱姑的不想离婚却不得不离婚的悲剧。《奔月》是鲁迅根据我国著名的神话故事“嫦娥奔月”改编成的“新历史小说”,描写的是一出“英雄美人”的婚姻悲剧。《伤逝》采用涓生手记的形式,描写了他和子君恋爱、同居以至爱情破灭的全过程。本文论及的鲁迅婚恋题材小说,指的是《伤逝》《奔月》《离婚》。

  关于鲁迅婚恋题材小说中所蕴含的婚恋观,学者们大多以《伤逝》这篇小说为基点进行探究。关于《伤逝》蕴含的婚恋观念,以往的读者一般将视点落在女性的经济基础与婚恋的关系上,近年有论者从鲁迅的思想特质即“怀疑论者”入手分析《伤逝》中的涓生后来不爱子君是因为子君“从新走向旧”。笔者以为对《伤逝》蕴含的婚恋观念的分析不能将视点集中于子君一个人身上。事实上,鲁迅叙写的是涓生与子君两个人的婚恋故事,是故事整体给人以思想的启迪。而对《奔月》和《离婚》的婚恋观念,关注较少。本文将对这几篇小说进行剖析,对其中蕴含的婚恋观念进行概括,并对这些观念的形成原因及其价值进行论述。一、鲁迅婚恋题材小说中所蕴含的婚恋观

  1.盲目的爱难以持久《伤逝》中,“盲目的爱”其实是文眼。作者用许多细节暗示涓生与子君的爱是盲目的。

  一开始涓生迫切期待子君的到来,希望子君坐在身旁聆听自己谈话,子君“总是微笑着点头,两眼里弥漫着稚气的好奇的光泽”。此处的“稚气”可谓暗藏玄机,它预示着涓生与子君的交流绝非深度的心灵的交融。接下来写到的子君看到“雪莱半身像”的反应。在涓生“说尽了我的意见,我的身世,我的缺点”之后,子君以为对涓生完全了解了,终于骄傲地宣称:“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子君冲破传统束缚,追求婚姻自主,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当然难能可贵。可是子君似乎忽略了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涓生对自己的爱有多深?子君把“求婚”一幕看得那么珍贵,而涓生却以为“求婚”的自己是“可笑”、“可鄙”的。小说多

  次写到两个人各有所思,步调不一。隔膜着的两个人,难以孕育长久的真爱。《伤逝》中可以得到这样的警示:盲目的爱难以持久。2.“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

  生活是爱情的土壤。但涉世不深的人往往不能清晰地意识到只有开拓生活才能滋养爱情。《伤逝》中的子君对生活与爱情之间的关联显然认识得较为肤浅。她跟涓生同居后,热衷于繁琐的家务劳动,与小官太太斗气,没有时间与涓生谈天、散步,也没有时间读书,沦为平庸的老式家庭妇女,没有了在不利的社会环境中为自己开辟一条独特生活道路的理想与行动,甘愿做男人的附庸,依靠不时回忆涓生向自己求爱的那一幕支撑着精神生活。这样的子君,难免失去女性的魅力。

  与子君同居后,涓生“每星期中的六天,是由家到局,又由局到家”。局里、家里的生活几乎一成不变。更糟糕的是因为与子君同居,为社会所不容,失去了局里的抄写工作。为了寻找新的生路,涓生决定为杂志社译书挣稿费,但家里的生活环境无法使他安心翻译,终于在通俗图书馆里觅得了“天堂”。此时,与子君组建的家对涓生已经没有了吸引力。

  《伤逝》告诉我们:为了拥有持久而幸福的爱情,必须打造一份物质精神皆丰盈的生活。当然,个体生活的营造离不开社会环境,因此过去许多读者解读《伤逝》的时候把视点集中到社会解放问题上,这无可厚非。但是我们还得看到,如果子君与涓生有足够清醒的认识,有更丰赡的开辟生活的智慧与勇气,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创造一份能够滋养他们二人爱情的生活也并非不可能。

  生活是个大迷宫,英雄也会有落魄时。如果说《伤逝》所审视的主要是婚姻中女性的生活态度,那么《奔月》叙写的是婚姻中男性的生活窘境。夷羿是射箭高手,由于他的箭法太高妙,把诸多动物射得精光,只剩下“乌鸦”了,使得他们现在整年只吃乌鸦炸酱面。《奔月》中的许多细节表明夷羿深爱着嫦娥,他想让嫦娥过好日子,但在困顿的现实面前,英雄也气短。夷羿在嫦娥面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满心爱怜,时时自责。当无用武之地的英雄失去了生活的源泉,美人的爱便不复存在。3.“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

  如果说前面两点谈论的是婚恋的前提与基础,那么这一点关注的是婚恋的核心即如何呵护爱情。涓生跟子君说“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子君并没有真正“领会”其中的内涵。当涓生失去会馆的工作后,子君就变得“怯弱”,使涓生的心“更缭乱”,也变得“怯弱了”。涓生认为油鸡妨害了自己的生活与学习而主张将它杀掉,子君就因此而“颓唐”。后来因物质贫乏涓生终于将“阿随”推进“土坑”,子君就神色“凄惨”,令涓生吃惊。子君识

  见的浅薄令涓生意外。涓生对子君讲道理,子君“没有懂,或者是并不相信的”,对涓生的态度也变得“冰冷”。这时候涓生与子君的爱其实已经走到尽头。面对这样一场爱情悲剧,许多读者会谴责涓生“始乱终弃”,谴责涓生缺乏责任心,甚至有人质疑涓生的忏悔的真实性。读者的这些反应,其实是对弱者的同情。通过对文本的仔细阅读与理性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4.封建婚姻中女性意志必然被消解

  《离婚》中爱姑这一形象极具个性。在她遭到夫家的欺凌后,娘家人拆了夫家的灶,出了一口恶气,但就是不愿接受离婚的结果。这是爱姑为了争取自己做人的权利而发出的心声。因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离婚与休妻的唯一区别是前者是有条件地离开夫家,后者是被无条件地赶出夫家;两者给女性带来的心灵的伤害并无二致。因此爱姑是想拼着命继续做正牌妻子的。可是在七大人设的局中,爱姑完全被孤立,最后竟被一句“来——兮”瓦解了抗争的意志,终于走向有违爱姑意愿的结局——离婚,末了还说了声“谢谢慰老爷”,爱姑的意志被彻底消解。在封建秩序中,女性在婚姻中根本没有自主权,富有反抗精神的爱姑也难逃封建婚姻的魔咒。二、鲁迅婚恋题材小说所呈现的婚恋观念的形成原因

  鲁迅先生何以能写出蕴涵如此深刻的婚恋观念的小说?可从其文化学养和婚恋经历两方面去探究。

  鲁迅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他六岁左右就开始读古诗文,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青年时代的鲁迅,曾经在南京度过四年时光,阅读了维新派代表人物翻译的一些西方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方面的名著,开始接触欧洲近代进步思潮,同时还阅读了大量西方文学作品。这些阅读活动为他后来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资源。他不但勤于读书,而且善于思考,拥有独立的见解。

  在鲁迅的爱情婚姻生活中,有过两个女人——朱安和许广平。鲁迅与朱安的婚姻,是由鲁迅的母亲一手包办的无爱婚姻。鲁迅出于对他人的责任感而没有提出离婚。他曾对友人说过,朱安“是我母亲的太太,不是我的太太”,“这是母亲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能好好地供养她,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可见,无爱的婚姻给鲁迅带来极大的精神痛苦。后来许广平闯入了鲁迅的生活。通过交往,他们之间产生了感情,并大胆地走到了一起。

  显然,鲁迅不仅拥有极其广博的学识和深刻犀利的思想,还有着一些不同寻常的感情经历。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小说是建立在虚构基础上的,一切伟大的优秀的小说,都不可能是生活的原封不动的照搬;但小说的虚构又是建立在生活的真实经验之上的。”鲁迅以历史与现实为基础,叙写故事,塑造人物,传达发人深省的思想。

  三、鲁迅婚恋题材小说所蕴含的婚恋观念的时代性与超越性上述体现在鲁迅先生婚恋题材小说里的婚恋观念,呼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要求。1918年6

  月《新青年》把易卜生介绍到中国来,争做娜拉成为一时风潮。“五四”新文化运动过后,西方的自由、平等、民主等新思想在当时的中国掀起轩然大波。一些报刊也纷纷宣传新的思想与生活方式,抨击旧的婚姻制度,提倡理想的婚姻生活。在这种新思潮的影响下,许多年轻的知识分子开始努力摆脱封建旧思想的束缚,不顾封建礼法的约束,高呼“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口号,勇敢站起来向父母要自由,向社会要爱情,满怀激情地踏上了思想解放之路。许多爱情题材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也都侧重表现家庭与社会对人的束缚与制约,但它们大多经不起时间的打磨,逐渐失去了光彩。而鲁迅以其思想的敏锐与深邃写下的婚恋题材小说,可说是占据了时代的制高点。其中蕴含的婚恋观念,犹如一盏明灯,不仅为当时陷入黑暗中的婚恋男女们指明了方向,而且具有时代超越性,至今仍值得人们关注、理解和借鉴。可以说,鲁迅婚恋题材小说里所呈现的婚恋观念是一笔宝贵的永远闪耀着智慧光芒的精神财富。

篇四:为何三言二拍的婚恋观有冲破封建礼俗争取自由的现实意义

  卫风氓这首诗以女子的口吻描绘了古代女子大胆自主地追求爱情体现着人类本真状态下的真性情它也记录了青年男女之间比较古朴自由的恋爱观同时给我们展现古代女子甜蜜的爱情故事和悲催的婚姻生活及婚变后女子理智地对待爱情使我们了解古代女子纯正健康的爱情观

  《诗经,卫风·氓》中女子的婚恋观及现代意义

  作者:赵会莉来源:《文学教育》2014年第1期

  内容摘要:《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有大量的婚恋诗,反映了周代人们的婚恋观。其中《诗经·卫风·氓》是春秋时期卫国的一首民歌,它以女子的口吻叙述了她和“氓”的情爱历程,从中反映了周代妇女追求爱情的大胆自主和对爱情的执着与忠诚,也表现了周代女子理智对待爱情和婚姻的婚恋观。观照当今,对我们现代人恋爱和婚姻方面也有很大的启示,可以让我们对爱情更理性的理解。

  关键词:《诗经·卫风·氓》女子婚恋观意义

  爱情是人类情感世界中最耀眼最美丽的花朵。《卫风·氓》这首诗以女子的口吻描绘了古代女子大胆自主地追求爱情,体现着人类本真状态下的真性情,它也记录了青年男女之间比较古朴自由的恋爱观,同时给我们展现古代女子甜蜜的爱情故事和悲催的婚姻生活及婚变后女子理智地对待爱情,使我们了解古代女子纯正、健康的爱情观。

  一.女性大胆自主、恋爱自由

  《诗经·卫风·氓》是春秋时期的一首民歌,距离远古还不是太久,远古的遗风对周代还有很大的影响,《周礼·媒氏》曰:“……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着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所以周代青年男女间的相识、相知和相恋有很大的自由,不像后代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对男女的交往有很多的限制,周代的女子可以自由地追求爱情。诗篇一开始描绘了“氓”向魂牵梦绕的女子来求婚,“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丝”与“思”谐音双关,表明该女子是“氓”思念和心仪的女子。“氓”是个经常游走在乡间用布匹换蚕丝的小商人,被乡间女子的美貌所吸引。于是,“氓”这个青年就费尽心机来接近女子,假装用布来换女子家的丝。实际上是醉翁之意是想和女子结下百年之好。女子被氓憨厚朴实的形象所打动,于是二人遂陷入爱河。

  爱情,是人性中最美好、最动人的情感。恋爱时相处的时光是那么短暂,虽有相处时的甜蜜快乐,也有分别时的依依不舍,“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姑娘送郎君渡过淇河,又到达顿丘,还是不舍得离去。怎样才能长相守呢?自由恋爱,甜蜜约会,二人的感情终于发展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了。女子甜蜜温柔地回敬男子,“匪我愆期,子无良媒。”不是我不想到你身边和你长相厮守,主要是没有媒人来提亲。虽然他们是自由恋爱,周代“六礼”对民间婚礼要求没有那么严格,但当时民间婚姻也需要了媒人,除了“仲春之月,奔者不禁”外,这是婚姻结合必须的礼节。二人虽然是自由恋爱,女子还是希望“氓”能找个媒人,按照正常的婚姻礼仪来自己家和父母谈论自己的婚姻大事。但由于男子家只是一般的小商贩家庭,家境贫穷,没有财力来备财礼。看到氓的困顿和愁闷,贤淑和善良的女子冲破世俗的礼节束缚,毅然决然自己做主,答应“将子无怒,秋以为期。”秋天就可以把姑娘娶回到家里,长相厮守。

  二.对爱情的执着和忠诚

  恋爱是甜蜜幸福,也是痛苦和煎熬。《卫风·氓》中女子追求爱情简单却执着。“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和夫君别后,痴情的女子每天来到村口,登上残破城墙,痴痴地等待心上的情人来和自己会面。见不到思念中的情人就哭哭啼啼,茶饭不思,思念绵绵不绝;而见到心爱的人,心情马上晴朗起来,感觉一切都变得美

  好起来,眼前的一切也变得可爱起来。情人就是她的一切,可见女子对爱情的执着和忠诚。热恋中的女子是那么可爱、天真和诚挚,两个人的感情已经发展到了难以分开的程度。

  婚期如约而至。“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男方用龟板、蓍草占卜婚姻情况,没有不吉利的预兆,卦辞很吉祥。于是,男方约定婚期来迎娶自己心爱的姑娘,女方父母只好同意这门婚事,为女子准备还算体面的嫁妆,嫁给了氓,也希望体面夫妻能够恩爱百年,过上幸福快乐的时光。刚结婚的时候,“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女主人公以桑树的繁茂,比喻男女未成婚时情意的浓厚,女子年轻貌美,生活象惯了蜜糖,眼里跳动的尽是新婚的快乐,想着自己找到了人生的依靠,整个人陶醉在爱情甜蜜的港湾。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氓的家境贫穷,嫁过来之后,女子就下定决心要和心爱的男子患难与共,用自己的双手来打造自己幸福的生活,坚信苦日子总会过去了,只要二人齐心协力。于是,女子全身心地投入这个家庭,“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嫁给氓的几年来,日夜操劳,早起晚睡,安贫守道,每天没日没夜地干活,希望更改变家里的贫困状况。过度的操劳,使女子漂亮的容颜不再。但女子能够勇挑重担,为家庭操碎了心,“女也不爽”从来没有出现过差错。女子漂亮勤劳、淳朴善良、忠于爱情,在她身上聚集了中华妇女的传统美德,闪耀着人性美的光辉。

  三.理智地对待爱情

  通过婚后发生的一系列事情,女子认识到“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桑葚是甜的,鸠多食则易致醉;爱情是美好的,人多迷恋则易上当受骗。男人沉溺于爱情犹可解脱。女子一旦堕入爱河,则无法挣离。这是多么沉痛的语言!从桑叶青青到桑叶黄落,不仅显示了女子年龄的由盛到衰,而且暗示了时光的推移。“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告诫天下的女性不要沉迷爱情太深,不要把自己完全和婚姻捆绑在一起。否则,一旦婚姻失败,受到伤害最深的还是女性。

  面对自己不顾一切,辛苦追求来的爱人,最后竟然嫌弃自己,甚至“言既遂矣,至于暴矣。”氓完全无视女子这几年来对家庭无怨无悔的付出,“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女子伤心之极,悲叹氓的背叛爱情,自己的遇人不淑。但女子没有为自己的婚姻悲剧而失去理智,而是“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尽管痛心,但女子却保持着清醒的头脑,考虑如何为自己负责。女子没有什么过激的言辞,更没有报复行为,有的只是痛定思痛。女子怨而不怒,使我们顿生对她命运的悲惨产生同情,也对她在悲惨命运前保持节操产生敬意。所以,把《卫风·氓》看成“弃妇诗”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卫风·氓》中的女子回忆了恋爱时期,对氓的情意绵绵,自己完全坠入爱河,不顾“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义无反顾地嫁给了氓。婚后甜蜜的生活没有持续太久,虽然女子是全身心地位这个家庭付出,“……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但丈夫最后还是把她抛弃了。女子有对丈夫的不满和怨言,但她没有一直伤痛下去,而是敢于控诉丈夫的暴行和社会的不公。女子对美好、纯真的初恋热烈地向往,没有后悔可言;婚后的夫妻应该感情专一、互敬互爱、携手到老。直至最后横遭家庭变故,女子断然宣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一切都是过往烟云,不堪回首的往事就让它随风而去吧。女子没有忍气吞声地向命运屈服,而是理性地选择了反抗的态度,维护了自己的尊严。对失去的婚姻虽然有太多的不舍和怨恨,还是理智地选择了放手,清楚地理解了爱情与生命的价值,最终战胜不幸,保持了一种人性的独立,成为生活的强者。

  四.《诗经·卫风·氓》中女子的婚恋观对现代女性的启示

  春秋之时,男女之间的交往和相爱也是很自由的,不像我们想象的严格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只是后来南宋理学兴起之后才严格起来。《诗经·卫风·氓》中男女主角自由恋爱、婚姻自主,他们的恋爱阶段和正常青年男女恋爱一样,甜蜜而幸福!“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海誓山盟,海枯石烂,永不分离。婚姻自主、恋爱自由,也是现代青年男女追求的主旋律。现代家庭也都是比较开明,婚姻都是尊重孩子的意见。现代的父母都是有知识有文化,但是父母的意见还是要参考的,毕竟父母比孩子的阅历丰富,可以为孩子提供一些建设性的意见,以利于婚后生活的和谐。提到“父母之命”,不要只看到它消极的方面。男女自由恋爱已成趋势,男女步入婚姻殿堂前,有必要征求一下父母的意见。本诗的最后结局,一定程度上来说,就是缺少了家长的监护和媒人之间的调停矛盾。当然,最好的的方法是把自己的婚姻置于法律的保护之下,使婚姻有更好的保障。

  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也有专一性和排他性,不允许第三者介入。一旦建立恋爱关系,就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朝秦暮楚,最后只能自吞苦果。对于现代的女性,在恋爱中,不能沉侵在爱的甜言蜜语中。有人说,恋爱中的女人是个傻子,也就是在在爱情的蜜语甜言中失去了判断是非对错的能力,要清醒地对待爱情,通过自己的智慧来理智地对待爱情,以积极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爱情,才能把握住自己的幸福。

  《诗经·卫风·氓》中,女子几乎把自己全部感情都投入到这个家庭中,“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自从嫁到你家后,揽尽家里的一切家务,起早贪黑,吃苦耐劳,任劳任怨,毫无怨言。甚至对氓也是言听计从,没有说过半个不字。这些年的付出,没有换来氓对自己的珍惜,而是助长了他的坏脾气,遭到了他的背弃。男人和女人,是家庭的两级,在家庭的地位应该是平等的。幸福不是靠一味地付出得到的,女人的名字不是软弱,应该争取自己应有的权利。在男权社会中,女性更应该独立,不仅经济独立,人格也应独立。

  参考文献:

  1.张海平.流氓之滥觞——解读《诗·卫风·氓》[J]楚雄师专学报,2000:(2).

  2.周穆.且听风吟:《诗经》与爱情[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

  3.王佳楠.《诗经》爱情诗中的婚俗与民俗[J].大连大学学报,2010(05).

  4.高尚卿.从《诗经》中看周代妇女的爱情婚姻观[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

  5.王小静.从《诗经》爱情诗看周代女性的婚恋处境[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23(6).

  (作者单位:河南新乡学院)

篇五:为何三言二拍的婚恋观有冲破封建礼俗争取自由的现实意义

  traditionalmorality引言????????????????????????????????1一三言二拍在文学史上的贡献??????????????????二道具运用点石成金????????????????????三人物形象颠覆传统?????????????????????2二市民意识的概念及其在三言二拍中的体现????????????2商品经济的繁荣为市民意识的觉醒奠定了经济基础????????4二市民意识觉醒的文化成因???????????????????文学作品是时代精神的缩影

  从“三言二拍”看市民意识的觉醒

  摘要: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发展,各种思潮百花齐放,市民阶层异军突起,

  与之相适应的通俗小说蓬勃发展。“三言二拍”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集中地体现了在商业经济的繁荣下市井细民的生活状况和思想情感,透漏出明显的市民意识,描摹市井风情、人生百态,堪称一副晚明的“清明上河图”。作品中的商人形象、女性形象也颠覆了以前小说中的原型,成为后世的经典。细究这些现象并不是孤立的、偶然的存在,而是与当时的经济、文化有密切的联系。市民意识在此时期的觉醒显示了巨大的生命力,它反映了自我意识高涨的市民社群要求政治、经济、文化平等的心态,特别是市民对文化艺术的渴求以及对节日游艺活动的兴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充分显示了市民阶层的文化共享心理。

  关键词:三言二拍;市民意识;商品经济;传统道德

  1

  From"threeerpai"seetheawakeningofpublicawarenessAbstract:

  ThelateMingDynasty,theeconomicprosperityanddevelopmentofcommodity,allkindsofthoughtsahundredflowersblossom,thepublicsectorsofameteoricrise,correspondingpopularfictiontoflourish."threeerpai"isthemasterpieceofthisperiod,concentratedexpressionofeconomicprosperityinthecommercialmarketplaceunderthefinepeopleinthelivesandthoughtsandemotions,revealaclearsenseofthepeopledepictingthemarketplaceandcustoms,lifephenomena,calledanightoutinthe"painting."Merchantsintheworks,womensubvertedtheimageoftheprototypebeforethenovelbecameaclassiclater.Carefulstudyofthesephenomenaarenotisolated,accidentalexistence,butwiththeprevailingeconomicandculturaltiesareclose.Publicawarenessoftheawakeningofthisperiodshowsagreatvitality,itreflectstherisingself-consciousnesspubliccommunityforpolitical,economicandculturalequalityofthemind,especiallythepublicthirstfortheartsandentertainmentactivitiesintheinterestofthefestivaltoanunprecedentedlevel,itshowsthatthecultureofthemiddleclasssharethepsychological.

  KeyWords:

  threeerpai;publicawareness;commodityeconomy;traditionalmorality

  2

  目录

  引言……………………………………………………………………………………1一、“三言二拍”在文学史上的贡献………………………………………………1

  (一)结构巧妙以巧寓真………………………………………………………1(二)道具运用点石成金……………………………………………………1(三)人物形象颠覆传统………………………………………………………2二、市民意识的概念及其在“三言二拍”中的体现………………………………2(一)市民意识的概述……………………………………………………………2(二)“三言二拍”中市民意识的体现…………………………………………3三、市民意识觉醒的原因……………………………………………………………4(一)商品经济的繁荣为市民意识的觉醒奠定了经济基础……………………4(二)市民意识觉醒的文化成因…………………………………………………6四、市民意识与传统道德观念的矛盾………………………………………………7(一)人性的觉醒与封建迷信之间的冲突………………………………………7(二)对统治者的反抗与市民阶层习惯性妥协之间的摇摆……………………7(三)追求新生活的觉悟与遵循旧秩序的麻木之间的抉择……………………8(四)市民阶层进步的道德观与小生产者落后的私有观念之间的较量………8参考文献………………………………………………………………………………9

  3

  引言文学作品是时代精神的缩影。晚明时期,封建社会制度开始松弛,资本主义开始萌芽,代表市民阶层意愿的“三言二拍”从各方面阐述了这一现象,是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不仅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在意识形态的研究领域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品语言简洁,描绘生动,论理精到,将市民的言行举止和思想情感完整的展现在读者眼前,至今读来仍让人爱不释手。

  一、“三言二拍”在文学史上的贡献“三言“是《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作者冯梦龙,共一百二十篇。这些作品“极摹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它的出现标志着古代白话短篇小说整理和创作高潮的到来。“二拍”是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它基本上是属于个人创作,已经是一部个人白话小说的创作专集,它的问世标志着中国短篇小说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一)结构巧妙以巧寓真“三言二拍”中的故事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虽有鬼狐神怪,也往往被赋予人的特性,题材平凡。但是它的构思却很巧妙,使得故事情节常常波澜起伏,曲折多变,多采用巧合误会的方式,将情节弄得迷离恍惚。如《吕大郎还金完骨肉》中的吕金,因归还所拾金银而找回自己失踪多年的儿子,其弟吕宝因贪图利益而狠毒卖嫂,却阴差阳错的卖了自己的妻子,上演了一幕因果报应的闹剧。这种无巧不成书的手法使小说的情节跌宕起伏、意料之外而又在情理之中,既以巧传奇,又以巧寓真。[1]p162(二)道具运用点石成金小道具的运用在三言二拍中不乏其数,这些小道具就像一根线,把每颗珠子串联起来成为一件珍宝,使整个故事既结构完整又线索清晰,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蒋兴哥重会珍珠衫》。蒋兴哥将珍珠衫赠给爱妻三巧,三巧又将其转赠给情夫陈大郎,兴哥于途中看到陈大郎珍藏此物明白妻子的不忠而羞愤休妻。后陈大郎病故,珍珠衫落到其妻平氏手中,因缘际会,平氏又成为兴哥的妻子,最终三巧与兴哥破镜重圆,珍珠衫物归原主。一件珍珠衫串起四个人,把整篇小说勾连的一波三折却又严谨工整,无突兀之感,把悲剧性与喜剧性融合到一起,创造了一种奇趣。

  4

  (三)人物形象颠覆传统传统的人物性格往往片面化,概念化,三言二拍运用白描手法塑造了一批血肉丰满、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有很多成为后世的原型,如杜丽娘,莘瑶琴,富有立体感、层次感,有人物性格的发展。在所有人物中,商人形象、女性形象是塑造的最成功的,商人不再唯利是图、重利轻义,而是敢于冒险、重情重义,女性也开始突破封建枷锁,勇于反抗,追求爱情。在刻画这些人物时,作品打破了传统小说只注重外部言行描写的局限,大量进行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是人物刻画的一种拓展,使人物更生动、立体。

  二、市民意识的概念及其在“三言二拍”中的体现(一)市民意识的概述市井与都市不同,市井一般指下层市民生存居住的小街小市,而都市一般是大都市,是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所在。当然大城市中也有市井,它是中国城市与城镇中特殊的生存空间与文化空间,是平民安身立命的地方,有着最原始的生命力,但同时也具备江湖习气,游侠精神。市民是包含小商人、小官吏、手工业者、一般城市居民等在内的社会阶层,游民(卜卦者、相士、风水先生,盗贼、乞丐、流氓、地痞、娼妓)也是主要的组成部分。游民和知识阶级结合就产生了游民文化。“这种文化以尚游侠,喜豪放,不受拘束,不治生产,嫉恶官吏,仇视富豪为特色。”[2]p2它很好的阐述了市民文化的一些特质,传达出这个阶层的心声。市民意识指的是“市民阶层的生活态度,思想观念,以及作家在其文本中着意描绘中国市井细民阶层生存的原生本真状态,所展示出来的市井风情、审美趣味等。”[3]它往往以贴近生活的形式出现,表现世俗生活,展现风土人情,回归到生活的原生态,用通俗的故事迎合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以街头巷闾的文化风俗来展示社会现实的环境,展开情节,刻画人物,剖析人物心理,画出市民的魂灵。他们敢于肯定自我价值,具有民主、平等的意识,要求政治地位,追求自由,呼吁尊重人权,大胆向封建礼教宣战,但他们也有其软弱性,通常表现为政治上动摇变节,思想上自私自利,作风上明哲保身,害怕现实中的任何变动,竭力维持宁静安逸的生活。(二)“三言二拍”中市民意识的体现

  5

  1.描写对象的转移精英文化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而且一直居于主流文化的中心。所谓精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指文学作品中的主要描写对象—帝王将相、英雄豪杰等,而市井小民却很难登堂入室成为主人公。在“三言二拍”中贩夫走卒、工匠游民、暴徒妓女纷纷走进人们的视野,据统计,“三言中,以市民为主人公或涉及市民的作品有33篇,约占整个作品的四分之一。”[4]前言在以市民为主人公的篇章中,商人及其商业活动占有极大地比重,反映了明朝中后期商人地位的提高。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奉行“重农抑商”的政策,所以商人一直为人们所不耻,而“三言二拍”中商人作为主人公频频亮相,而且大都聪明善良,勤劳重信义,此时期,商和士的关系也有了明显的改善,这些作品让世人清楚地了解了商人的辛酸与他们经商的风险和艰难困苦。2.女性意识的觉醒封建传统观念一直视女性为男性的附庸或玩物,“在家从夫出嫁从夫”严重束缚了女性的自我意识,稍有差池便会被视为“不洁之女”受到世人的谴责。即使有少数女性出入于公堂之上,也是扮成男装,最终功成名就后就恢复女儿身,从此深居简出,不问世事,那些敢于追求爱情的则会被人们视为有辱门风。在“三言二拍”中,有不少女性已突破封建樊笼,父母纲常,积极主动地追求幸福。这时期,女性的价值观也发生了改变,开始走出家门从事商业活动,如黄善聪自十几岁便开始经商,聪明睿智,毫不逊色于男子。贞操观在晚明也有了改观,改嫁现象近乎平常,男女佳期相会的事情也屡见不鲜,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女性地位的提高,以及她们对自身价值的肯定,她们勇于去追求自己的权利,挑战男性的主宰地位。3.义利观的变化明朝中后期,经济的迅速发展大大刺激了人们对金钱的渴望,追名逐利的现象蔚然成风,从而产生了利己主义,尤其在李贽肯定了私欲存在的合理性之后,纵欲主义泛滥成殇。上至公卿,下至平民都把利益视为人生的主要梦想,作品中一个个变泰发达的故事反映了市民对金钱和名利的狂热,虽然也有对世态炎凉的嘲讽,但更多地透漏出对金钱和名利的艳羡之情。“对金钱和名利的狂热有时会走向极端,从而对传统儒家文化的伦理纲常构

  6

  成猛烈地冲击。”[5]如《沈小官一鸟害七命》中的兄弟俩为了1500贯赏钱竟将自己的亲生父亲杀害,丧尽天良。由此可以看出传统伦理道德在金钱和欲望的冲击下是如此的不堪一击,但不能否认的是一些基本的道德准则还是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这从作者的态度中可以看出来。

  4.婚恋观的突破传统婚姻的准绳是门当户对,“三言二拍”中表现婚姻爱情的作品大都突破了这一观念,具有浓厚的市民色彩。作品中时常有男女私定终身、眉目传情的描写,如《张舜美灯宵得丽女》中两人锦书传情、两情相悦,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有诗为证:“间别三年死复生,润州城下念多情。今宵燃烛频频照,笑眼想看分外明。”[6]p311婚恋观的突破还表现为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叛逆,虽然结局有好有坏,但作者肯定了她们对自由幸福的追求。“男女大防”发生崩溃,充分显示了对人性的尊重,作者还有一番论调为这种行为提供了理论依据,是对宗法伦理的挑战,无论是就其形式还是从其内涵看都否定了传统的模式,具有时代的影子。5.参政意识与人文关怀政治一向是统治阶层的专属,作为处于社会底层的市民,政治从来与他们无缘,然而市民阶层的不断壮大,势必会让他们主动要求政治上的平等。有些篇章通过鬼怪世界的描写,来批判政治的腐败,一些作品则直接描写现实生活中的政治斗争。如《沈小霞相会出师表》揭露了严嵩父子的暴戾行径,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是站在市民的立场来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的。向来讽刺时政的作品都没有触及到封建统治的最高统治者—皇帝,然而三言二拍中的某些篇幅则将矛头直指皇帝,如《赵伯升茶肆遇仁宗》中仁宗皇帝的一句话可以让一个才高八斗的文人从此流落街头,艰难度日,也可以一句话让人平步青云,飞黄腾达,表面上是赞颂,实质上是对专制统治的否定。

  三、市民意识觉醒的原因(一)商品经济的繁荣为市民意识的觉醒奠定了经济基础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明代中叶以后,封建所有制的内部结构发生变化,手工业和商业得到巨大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城镇一片繁盛景象,商贩众多,车马纷纷,络绎不

  7

  绝,商品交易必然会带动交通业的发展,运河、漕运又反作用于商业经济,带来更大的繁荣,沿河城市作为当时经济文化生活最丰富的地方,也是人们趋之若鹜的地方。这些地方和环境为市民的聚集提供了活动场所,是故事发生与延展的地方。

  杨义先生研究中国文学时曾说“关键在于回到中国文化原点。”[7]p1市民意识的产生必然与当时的消费方式、生活方式有密切的联系,生活在底层的市民大众,就是在这些城镇市井中生活、思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发生了改变,让人们突破了小农意识的局限,产生了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市民意识。

  2.经济繁荣促进了士商融合,提高了商人的社会地位“士农工商”商居末,所谓“千金之子不入市”,世人一般都不屑与商为伍。明朝中后期,商人的社会地位和价值观念悄然发生了改变,“三言二拍”以大量的篇章描绘来展示当时的商业活动,表现对“贱商’的否定,从而反映出价值观念的改变。众多儒生雅士抛弃轻商的观念,堂而皇之的做起了生意,“二拍”的作者凌濛初就是生活在商业圈内,他的父亲经营出版业,他也子承父业,因此商人题材的作品在“二拍”中占有极大地比重。这时期商人也附庸风雅,经常与士林交往,对文艺活动给予大力支持,于是便出现了士商混杂的社会局面。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将商人的地位提高了一个档次,商人的意愿与思想观念也必然会在社会上产生影响。3.经济繁荣促进了市民意识的广泛传播思想意识的传播方式有很多种,不可否认的是,在那个时期通过小说的方式是最可行也是最有效的。从物质条件看来,刊刻印刷业的发展促进了白话小说的传播;从传播环境来看,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进一步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形成一个有利于小说传播的社会环境。嘉靖至万历年间,刻书重心从官府传入私家,出版通俗小说的可观利润使通俗小说成为书坊的热门,小说中的市民意识也就随之深入世人脑海中。商业资本的介入,使小说文本的大众化出版成为可能,商业交通与邮驿的发达,开拓了通俗小说文本传播的渠道,日渐丰富的市民生活和思维方式扩大了通俗小说的阅

  8

  读范围,有力的促进了市民意识的传播。(二)市民意识觉醒的文化成因1.中晚明各种社会思潮的产生明朝的主流思潮是“程朱理学”,但随着生产关系的变化,程朱理学受到不

  断地挑战。首先是王守仁的“心学”,他重视个体存在的价值,强调人的意识和主观精神的作用。后来的李贽受其影响提出“童心说”,他宣称“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8]“公安三袁”提出“性灵说”,把文学导向表达真情实意的正确方向,在很大程度上包涵着对个人感情的尊重,对个性的弘扬和个人命运的关注。

  正是在这些思潮的影响下,明代中后期的小说作家进行了大幅度的文学观念调整,文学创作由雅趋俗,关注商人、庶民的作品逐渐步入人们的视野,成为市民阶层思想意识的传声筒,表达了他们渴望自由、平等、人权的愿望。

  2.风俗文化的市民化传统的一些节令可以制造男女邂逅的机会,如元宵节的灯会,许多痴男怨女就是在此节日里相遇相爱,演绎一段段爱情佳话。寻求子嗣的习俗也成为社会普遍心理,甚至于在作品中有无子嗣已成为评价一个人好坏的重要标准,由此可见,求子的行为已成为左右市民阶层的意识和行为的诱因。与商品经济发展相适应,祭财神也成为市民的风俗并开始大众化。就是在这些风俗习惯中,市民阶层的生活习惯和思想态度展露无疑。这些民俗文化已超出其本身的意义,既参与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又淋漓尽致的展现了人物心理,丰富了故事内容,增添了艺术感染力,通过家长里短的市井细民生活场景,尽现当时社会生活的人情百态,汪洋恣肆却又生动逼真,让人们在热闹的画面中体会到市民的心态。3.话本小说的繁荣话本小说来源于话本,是民间说唱文学的发展,在这个时期受到市民阶层的喜爱。小说的广泛刊印传播,也受到知识分子的关注,他们或对其改编或进行个人创作,考虑到大众化的需求,作品难免带有市民化、通俗化的倾向,语言通俗易懂,简洁自然。由于士大夫长期混迹于茶楼酒肆,经过长期的文化熏陶,他们的生活态度、人生理想、审美情趣渐渐趋同于市民阶层,作品也就自然地带有了

  9

  市民意识的烙印。话本小说中倡导自由平等、传播土地平均的思想被移植到“三言二拍”中,

  在反对封建思想的禁锢的基础上将新风气注入其中,更好的满足了市民阶层的需求,在成为士庶雅俗共赏的娱乐片的同时,也传达出晚明市民阶层的共同心声。

  四、市民意识与传统道德观念的矛盾作为晚明市民生活的一部百科全书,“三言二拍”真实的反映了市民阶层的理想和愿望,但同时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它又难免摆脱不了封建道德的影响。(一)人性的觉醒与封建迷信之间的冲突“三言二拍”中有许多市民意识觉醒的事迹,他们敢于向封建伦理宣战,突破情感压抑,如《勘皮靴单证二郎神》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迫害。对爱情的宣扬与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观念相左,但它说明了爱情并不是一种罪恶,而是一种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是值得人们去追寻的。《月明和尚度柳翠》一篇中也明显透露出对正常情欲的肯定,它从客观上向禁欲主义宣战,讽刺了寺院的清规戒律在真情面前的无力,是对宗教藩篱的冲击。然而,“三言二拍”中虽然人的自我意识觉醒了,但却有一种理不直气不壮的遗憾。封建迷信,宗教意识还牢牢地钳制着人的思想,人们无法区分本能与虚幻力量,于是就把他们作为正义的一方,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神灵的身上。(二)对统治者的反抗与市民阶层习惯性妥协之间的摇摆纵观整个封建社会,受迫害最深的就是女性,“三言二拍”中的女性也开始积极反抗,然而几乎每次都以妥协而告终。如《金玉奴棒打薄情郎》中玉奴全心资助丈夫科考,然而莫稽在高中榜首后却嫌弃玉奴的出身而将其推入江中,幸得许公相救才得以保全性命。后许公设计让玉奴与莫稽再次成婚,洞房之夜玉奴棒打薄情郎,然而最终在许公的说和下原谅了丈夫,两人重归于好。虽然结局是圆满的,但总给人一种遗憾,个性强烈的金玉奴还是向封建势力妥协了。《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中的许宣是市民阶层妥协性格的典型代表,他善良老实却又自私胆小,他无法像白娘子一样为爱舍弃一切,这种软弱妥协的性格实质上是市民的愿望与封建统治势力相矛盾的结果。许宣最后成为统治者的帮凶,从某种意义上表现了市民阶层的特点:反抗性与妥协性。他们把封建礼教视为神圣,习惯性的向封建势力缴械投降。

  10

  (三)追求新生活的觉悟与遵循旧秩序的麻木之间的抉择市民阶层独特的社会地位决定了他们有冲破旧制度、追求新生活的觉悟,但因为受到的几千年传统文化的影响,他们又不自觉地遵守着原有的秩序。《崔待诏生死冤家》中说的是一对青年男女为摆脱封建强权而不断反抗的故事,虽然他们最后只在阴间做了一对夫妻,但他们创造新生活的主动性透露出市民阶层要求民主权利的强烈愿望,是对封建人身占有制的强烈控诉。《杜十娘怒陈百宝箱》中杜十娘用自己多年积攒的钱将自己赎出,孤注一掷把一生的幸福交给了李甲,却没有认清他的本质,最后与百宝箱一起沉入江中。李甲的负心,孙富的好色让她无力反抗。只能毁掉自己向封建统治表明心迹。她的行为显示了市民阶层追求幸福的意识和愿望,但这些梦想在强势的封建制度面前无疑是一种空想,她个人的力量如此渺小,只能以失败告终。(四)市民阶层进步的道德观与小生产者落后的私有观念之间的较量当整个社会存在着恶劣风气时,下层人民必然会期盼新道德风气的产生,但同时又总是摆脱不掉自身落后的一面。《金明池吴清逢爱爱》中的爱爱是市民阶层进步道德观的化身,她忠贞善良,始终为他人着想,为自己所爱的人付出一切,甚至在死后仍以鬼的身份与吴清成亲,最后吴清轻信别人言语挑拨,欲杀爱爱,,爱爱仍不计前嫌为他安排了一个锦绣前程。毫无疑问,作者对于爱爱是持肯定态度的。市民阶层在道义行为上肯定侠义善良的道德准则是由他们低下的社会地位决定的,但因私有观念又使得他们特别贪恋荣华富贵,迷恋腐朽的生活,欣赏投机取巧的发财手段,这种现象在上层市民中尤为突出。如《滕大尹鬼断家私》中的倪善继。心肠歹毒,贪图私利,暴露了市民阶层自私自利与小生产者落后的思想意识,在金钱势力的影响下,功力主义占据了思想界的统治地位,他们投机冒险,逐利生财,暴露了商业活动的本质,却也是市民阶层本身无法克服的弱点。

  11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四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王学泰.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绪论[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3]肖佩华.现代中国市民小说的市井意识[J].河北大学学报社哲版.2005.5.[4]张振钧,毛德富.禁锢与超越—从“三言二拍”看中国市民心态[M].北京:新华书店北京

  发行所.1998.[5]李勇军.三言中市民意识的体现[J].云南社会科学学报(社哲版).2006.1[6]冯梦龙.警世通言[M].三秦出版社.2003.[7]杨义.杨义访谈录[A].重绘中国文学地图[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8]李贽.德业儒臣后论[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2

篇六:为何三言二拍的婚恋观有冲破封建礼俗争取自由的现实意义

  从影片《伤逝》看鲁迅的婚恋观

  【摘要】鲁迅的作品是复杂的,多角度多层面的。涓生与子君的爱情荡气回肠,是一曲主张个性解放,张扬婚姻自主的赞歌。鲁迅从独特的角度抒写了主人公恋爱、同居、破灭的过程,全剧充满着生活哲理和抒情色彩。涓生的婚变经历折射了鲁迅的婚恋观,他以追求目标的自主婚姻完成的喜剧结局作为出发点,从由喜到悲的婚恋变换转折向人们昭示了那个年代只有经济的解放才是个性解放的根本和规则。【关键词】婚姻自主;个性解放;经济独立;婚恋观一、关于婚姻自由与经济独立涓生和子君狂热地追求个性解放,憧憬婚姻自由,在完成了自由结合后在经济面前却表现得如此软弱和无计可施。其原因是:子君只从表面意义上接受个性解放,将奋斗目标局限于婚姻自主,局限于反对封建势力对自己婚姻的干涉和束缚,在婚姻自主的目

  标实现以后,她就心安理得地做起了家庭主妇,把操持家务作为人生意义的全部内容破裂。生活流于平庸,思想流于空虚,以喂油鸡和养狗阿随来遮盖平庸,为油鸡和房东太太明争暗斗以填补空虚。平庸和空虚使爱情渐渐褪色,导致涓生对子君逐渐冷漠,子君对涓生也失去了先前的体贴,甚至子君因为怕官太太取笑而把难得吃的羊肉喂狗,使得涓生感到自己在家庭里的位置是在叭儿狗和油鸡之间。子君为失去油鸡和狗阿随而颓唐、凄苦和无聊,并因此和涓生的感情走向破裂。子君当时的勇敢和无畏是因为爱,但狭隘的个性解放的爱情小舟是经不起社会风浪冲击的,涓生虽然略为清醒一点,知道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和创造,失业以后能检讨自己,但由于经济上的窘迫,他对子君的感情减退得非常迅速,他以超过她的冷漠对待她,把子君看作自己的累赘。鲁迅正是通过主人公经济困顿方面的原因,充分展示了狭隘个性解放思想使子君和涓生结合,狭隘个性解放思想又使他们在经济压迫下离异

  而酿成了悲剧的原因。个性解放和婚姻自主是五四以后青年所关注的一个问题,影片从正面着力表现的不是黑暗势力的破坏和迫害,而是涓生和子君冲破阻力获得了自主婚姻后的社会迫害的继续存在,和由此产生的经济物质矛盾导致自主婚姻破灭的整个过程,深刻地指出了婚姻自由不只是一个孤立的问题,只有经济的解放才是婚姻自由解放的根本。二、关于经济权利与婚姻家庭经济的丧失改变了子君子君是单纯的。为了能与涓生在一起,子君毅然走出家庭和亲人断绝关系,为了获得婚姻自主以牺牲亲情为代价,为了和涓生生活在一起,与家中没有了联系。但是与涓生同居后,她的生活空间变得非常的窄小,她唯一的倾诉对象只有涓生,为了这同居的婚爱,她表现出空前的无畏,虽然只要一出现在公共场所便会抢遭冷眼,然而她竟一无所视,坦然如入无人之境。子君是狭隘的。子君和涓生同居之后就一直在家里,只做一些煮饭烧菜之类的家务

  事,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专职家庭主妇。她没有什么爱好,开始还会听涓生讲述文章,发表自己的见解,后来则连这么一点热情也丧失了,更不用说去阅读书籍了。子君是盲目的。随着经济上的窘迫,子君长时间受压抑而丧失了求生的意志,她被涓生的变化困惑了,面对涓生她除了点头就是沉默,终于不得不离开涓生。子君是悲哀的。诚然,子君的沉默导致了悲剧,但这并不否定她身上的闪光点,她有着强烈地反抗意识,她对于爱情是忠心的,对于这个家她也是极为珍惜的。为争得物质生活的涓生涓生对爱情的追求,在灰色的表层叙述背后,始终纠缠着对希望、绝望和虚妄三者关系的心灵搏斗。涓生对生活充满着希望,对婚姻自由的追求是热情的,表现出他在那个特定时代的敢作敢为,他藐视封建势力,大胆地热恋,大胆地同居,与种种迫害和压力抗争,在家庭遭遇挫折生存遇到障碍时,他敢于承担起责任而开始自己的挣扎。然而涓生的情感是复杂的,实现了婚姻自由与子

  君同居以后,他表现出的是一种对生活的厌倦,正当有些怯弱的子君向他寻求爱的支持时,他冷漠,他背叛了共同爱情,他对子君的离去又极度地自责,婚姻的死亡把涓生从希望与期待中抛入了寂静与空虚,让他感受到了无尽的悔恨和痛楚。影片的隐喻和象征呈现出人生追求和物质需求的二重结构,离开了物质需求,生命、爱情、觉醒,一切都在终极的意义上归于虚空,在现实面前呈现出不真实,而由这样的虚空唤起的自责和忏悔恰恰成为涓生探索新的人生路或作绝望的抗争的心理力。三、关于躁动时代婚恋悲剧的原因封建伦理道德导致了婚姻的悲剧涓生和子君的反抗只是希望得到恋爱自由和婚姻自主,这是这个世界的一个小小的愿望,但在那些德高望重的封建卫道士和铁屋子里面的沉睡者,他们是不允许有叛逆者的,他们永远地维护着他们认为是谁也无法替代无法逾越的封建伦理道德,于是涓生和子君便是生活在了这样一种遭人白眼的孤立而孤寂的环境里,在路上时时遇到探索、

  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封建势力沉重地压制着人们的思想,压抑人的个性,涓生的失业说到底就是封建伦理纲常势力所导致。“雪花膏”添什么谣言,还不是说涓生和子君的自由恋爱、自主婚姻和同居违背了封建伦理纲常,子君的叔子至于使他气愤到不再认她做侄女,就是因为在他看来子君违背了封建伦理纲常,涓生和子君在找住所时,就是因为违反了封建伦理纲常而被托词拒之门外的。走出了这一步,社会就不会给他们任何机会,既然违背了封建伦理纲常,最后只有被逼迫而走向那没有墓碑的坟墓。这是多么的可悲啊!社会流言似虎,涓生和子君的同居招来多少白眼,激起多少议论,就连自己的朋友也是一样。社会不给他们爱和婚姻的自由空间,他们只有抗争,否则就只有灭亡,企图得到永恒的自由,只有彻底推翻一切沉滞腐朽制度,争得独立的经济权利。缺损的爱情观导致了婚姻的悲剧涓生和子君虽然真诚热烈地相爱,但他们爱的内涵不同,不同的爱情观决定了他们的心态和行为目的,决定了他们面对生活变

  故时的不同态度和价值取向,最终导致各自不同的归宿。浪漫使涓生随着新鲜感和神秘感的消失不无他意地体会到: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涓生的爱子君,是仗着她的逃出这寂静和空虚,这其中很大程度上是出自本能的欲求和情感的需要,对涓生而言爱乃是找一个可爱的人来爱并以此使生活充满色彩,爱是生活的点缀,是手段而非目的,所谓男女平等,恋爱自由,是男女间交往分合来去的平等和自由。这乃是在冠冕堂皇的外衣下掩盖的一种不愿负责任的自私、怯弱与虚伪,是一种特有的中国式大男子主义的心态流露。面对生活的困境他认为新的希望就只在分离,同时冷酷地认为子君应该决然舍去,尽管他已经考虑到子君可能会因此而死去。由于社会环境对自由恋爱的排斥使涓生失业,他不得不承受起社会和金钱的双重压迫,面对家庭物质生活的压力,在经受了一番艰难的折腾后,他终于明白人生的第一要义便是生活,不解决物质生活问题,就不可能从根本上实现婚姻的自由解放。子君是的爱情观是现实的,现实的爱情

篇七:为何三言二拍的婚恋观有冲破封建礼俗争取自由的现实意义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浅谈“三言”、“二拍”的时代特征

  作者:冯娜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20期

  摘要:“三言”、“二拍”是冯梦龙和凌濛初创作的通俗话本小说的合称。冯梦龙和凌濛初作为通俗文学家,他们透过自己对于时代的特殊感受,用他们的如椽巨笔创作出了像三言二拍这样的优秀作品。其中尤为世人瞩目的是三言二拍中出现了一批敢于向传统发出挑战,勇于追求恋爱自由和婚姻自主的时代新女性形象。除此之外,三言二拍中描寫商人生活的作品也占据了一定的篇幅,体现了作家对于商人这一特殊群体前所未有的关注。

  关键词:三言二拍;商人;婚恋观;时代特征

  一、引言

  随着明代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这种新的经济因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的发展势必会带来思想的变革,催生出新的价值观念。正因为冯梦龙和凌濛初率先捕捉住了这种变化,所以,他们才创作出了诸如“三言”和“二拍”这样杰出的作品。“三言”、“二拍”描写的是市民生活,表现的是下层人民诸如商人、妓女、手工业者等人的生活与婚恋状态。这些作品中有很多的都以商人为小说的主角,在此之前的作品中几乎没有大量表现商人生活的作品。冯梦龙和凌濛初虽然从来没有从事过商业活动,但是,他们毕竟生活在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处在特殊的时代和特定的地理位置,使得他们能够清楚地了解到下层人民的生活。所以,本文旨在分析“三言”和“二拍”中所体现出来的新型婚恋观与商业理念。

  二、新型婚恋观

  (一)情欲与礼教的矛盾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情欲与礼教之间一直存在着矛盾。统治者凭借自己手中的权力残忍压制情欲的滋长。明初,统治者极力推崇程朱理学以此来控制人们的思想,压抑人们的真实感情与本能欲望。青年男女不能自由恋爱,一旦发现男女有私,就会受到社会上很多人的讨伐。

  情欲与礼教的矛盾,长期以来一直存在,而情欲则处于不利地位。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情欲开始冲破传统礼教的束缚,逐渐占据上风。随着明末新思潮的涌现,文人把“情”进一步提升到了一定的高度,并且给予了很大程度的认可。

  1.对“情”的推崇

  随着晚明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人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随着阳明心学的广泛传播,以情反理的思潮甚嚣尘上,之前被传统礼教压制的情喷薄而出,获得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了很多有识之士的认同。徐渭、李贽、汤显祖等人率先举起了“情”的旗帜。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就是他至情思想的文学表现。

  冯梦龙也极力推崇“情”,他创作三言的目的就是为了宣扬真挚的感情,反对礼教的虚伪。冯梦龙撰写的“三言”共有120篇,其中以“情”为主题的占了近三分之二的篇幅,冯梦龙所倡导的“情”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1)爱情,冯梦龙认为“六经皆以情教”[1]。所以,他编写的《情史》就是一部情的宣言,由此可见,爱情在冯梦龙的观念中占有很大的地位。在爱情方面,冯梦龙崇尚痴情的爱情,他认为,情高于世间的一切事物,没有“情”世间的万物就没有了存在的意义。

  (2)维系之情,冯梦龙认为世间万物以及人之间关系的维系主要依靠的就是情,情就像一条绳索,它可以把世间万物紧密地连接起来。所以,情就起到了连接的作用,与此同时,情也起到了维系的作用。

  (3)真、至之情,冯梦龙认为所有的幻想和假设,只有情是真实的,情可以使得人与人之间变得亲密无间,如果没有情就会使人们变得疏远,所以,情的力量是无法衡量的,这就是冯梦龙所推崇的情。冯梦龙还认为在作品中要表达自己的真情,反对虚情、矫情。二拍的作者凌蒙初同样也持类似观点,认为情是作品的内核,有了情人物才能鲜活起来,成为真正的有血有肉的人。所有的欲望都是来源于情,有情便会产生欲望。情爱的欲望是人最基本的、最正常的、最合理的需求。

  2.对“情”的追求

  “三言”和“二拍”中有很多勇于追求爱情婚姻幸福的女子,《闹樊楼多情周胜仙》中的周胜仙就是一个勇于追求婚姻自由的女性,她与范二郎一见倾心,一旦认准这个人,便倾其所有,甚至甘愿舍弃自己宝贵的生命。从中可以看出周盛仙对于“情”的执着追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女主人公杜十娘也是一位主动追求自己幸福的女性形象。她年轻貌美,是京城名妓。遇到李甲以后,两人情投意合,杜十娘便萌生了早日从良的愿望,并情愿拿出一半的银子为自己赎身。当杜十娘得知李甲听从浮浪子弟孙富的“建议”,用自己换取千金银两时,痛骂孙富不怀好意断人恩爱、破人姻缘,指责李甲听信别人的蛊惑,白白辜负自己的一片真心,最后抱着夜明珠投河自尽。杜十娘虽然沦落风尘,但对李甲非常痴情,作者对杜十娘的赞赏之情溢于言表,同时又对其不幸的遭遇深表同情。三言”和“二拍”中还有许多大胆追求情爱的青年男女,他们甚至不惜私奔、偷情以便私订终身。这些作品表现出了作者对婚姻自由、恋爱自主的认同与支持,表达了新的婚姻理想,以往封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原则遭到了破坏。如《宿香亭张浩遇莺莺》中张浩与莺莺一见钟情,两人在没有经过双方父母同意的情况下私订终身。青年男女开始自己主动寻找自己的幸福,不再仅仅被动地听从父母的安排,传统的婚姻原则已经开始受到挑战。

  3.理的羁绊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三言”和“二拍”中大多数讲述的都是婚恋的故事,都是通过男女主人公的描写,肯定女主人公勇敢、热情的追求自己爱情婚姻的自由。作者身处晚明时期,虽然当时的经济繁荣,思想也相对来说是比较开放的,所以有大量表现新型婚恋观的作品涌现,但是作者毕竟身处于封建社会中,深受传统封建思想的钳制,并不能够完全脱离封建制度的局限,这就导致在思想上仍然会受到理的羁绊。在《宿香亭张浩遇莺莺》中,张浩在梦中梦到有人呵斥他:“良士非媒不娶,女子无故不婚。今女按板于窗中,小子逾墙到厅下,皆非善行,玷辱人伦”[2]。梦是人潜意识的反映,张浩之所以做这个梦乃是由于封建社会“非媒不娶”传统观念的束缚。在“娶妻如之何,非媒不得”[3]的传统社会中,张浩与莺莺私订终身的行为显然是不符合礼法的。“三言”、“二拍”中虽然体现了尚情的时代倾向,但是当时社会上的妇女仍以贞女节妇居多,她们仍受到传统思想的束缚,认同“一女不更二夫”的传统伦理道德。虽然晚明时期出现了重“情”的倾向,产生了一批追求婚姻自由的女性形象,但传统的势力仍然很强大,不少人的行为仍受到理的羁绊。

篇八:为何三言二拍的婚恋观有冲破封建礼俗争取自由的现实意义

  内容摘要:《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有大量的婚恋诗,反映了周代人们的婚恋观。其中《诗经·卫风·氓》是春秋时期卫国的一首民歌,它以女子的口吻叙述了她和“氓”的情爱历程,从中反映了周代妇女追求爱情的大胆自主和对爱情的执着与忠诚,也表现了周代女子理智对待爱情和婚姻的婚恋观。观照当今,对我们现代人恋爱和婚姻方面也有很大的启示,可以让我们对爱情更理性的理解。

  关键词:《诗经·卫风·氓》女子婚恋观意义爱情是人类情感世界中最耀眼最美丽的花朵。《卫风·氓》这首诗以女子的口吻描绘了古代女子大胆自主地追求爱情,体现着人类本真状态下的真性情,它也记录了青年男女之间比较古朴自由的恋爱观,同时给我们展现古代女子甜蜜的爱情故事和悲催的婚姻生活及婚变后女子理智地对待爱情,使我们了解古代女子纯正、健康的爱情观。一.女性大胆自主、恋爱自由《诗经·卫风·氓》是春秋时期的一首民歌,距离远古还不是太久,远古的遗风对周代还有很大的影响,《周礼·媒氏》曰:“……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着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所以周代青年男女间的相识、相知和相恋有很大的自由,不像后代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对男女的交往有很多的限制,周代的女子可以自由地追求爱情。诗篇一开始描绘了“氓”向魂牵梦绕的女子来求婚,“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丝”与“思”谐音双关,表明该女子是“氓”思念和心仪的女子。“氓”是个经常游走在乡间用布匹换蚕丝的小商人,被乡间女子的美貌所吸引。于是,“氓”这个青年就费尽心机来接近女子,假装用布来换女子家的丝。实际上是醉翁之意是想和女子结下百年之好。女子被氓憨厚朴实的形象所打动,于是二人遂陷入爱河。爱情,是人性中最美好、最动人的情感。恋爱时相处的时光是那么短暂,虽有相处时的甜蜜快乐,也有分别时的依依不舍,“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姑娘送郎君渡过淇河,又到达顿丘,还是不舍得离去。怎样才能长相守呢?自由恋爱,甜蜜约会,二人的感情终于发展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了。女子甜蜜温柔地回敬男子,“匪我愆期,子无良媒。”不是我不想到你身边和你长相厮守,主要是没有媒人来提亲。虽然他们是自由恋爱,周代“六礼”对民间婚礼要求没有那么严格,但当时民间婚姻也需要了媒人,除了“仲春之月,奔者不禁”外,这是婚姻结合必须的礼节。二人虽然是自由恋爱,女子还是希望“氓”能找个媒人,按照正常的婚姻礼仪来自己家和父母谈论自己的婚姻大事。但由于男子家只是一般的小商贩家庭,家境贫穷,没有财力来备财礼。看到氓的困顿和愁闷,贤淑和善良的女子冲破世俗的礼节束缚,毅然决然自己做主,答应“将子无怒,秋以为期。”秋天就可以把姑娘娶回到家里,长相厮守。二.对爱情的执着和忠诚恋爱是甜蜜幸福,也是痛苦和煎熬。《卫风·氓》中女子追求爱情简单却执着。“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和夫君别后,痴情的女子每天来到村口,登上残破城墙,痴痴地等待心上的情人来和自己会面。见不到思念中的情人就哭哭啼啼,茶饭不思,思念绵绵不绝;而见到心爱的人,心情马上晴朗起来,感觉一切都变得美好起来,眼前的一切也变得可爱起来。情人就是她的一切,可见女子对爱情的执着和忠诚。热恋中的女子是那么可爱、天真和诚挚,两个人的感情已经发展到了难以分开的程度。婚期如约而至。“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男方用龟板、蓍草占卜婚姻情况,没有不吉利的预兆,卦辞很吉祥。于是,男方约定婚期来迎娶自己心爱的姑娘,女方父母只好同意这门婚事,为女子准备还算体面的嫁妆,嫁给了氓,也希望体面夫妻能够恩爱百年,过上幸福快乐的时光。刚结婚的时候,“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女主人公以桑树的繁茂,比喻男女未成婚时情意的浓厚,女子年轻貌美,生活象惯了蜜糖,眼里跳动的尽是新婚的快乐,想着自己找到了人生的依靠,整个人陶醉在爱情甜蜜的港湾。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氓的家境贫穷,嫁过来之后,女子就下定决心要和心爱的男子患难与共,用自己的双手来打造自己幸福的生活,坚信苦日子总会过去了,只要二人齐心协力。于是,女子全身心地投入这个家庭,“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嫁给氓的几年来,日夜操劳,早起晚睡,安贫守道,每天没日没夜地干活,希望更改变家里的贫困状况。过度的操劳,使女子漂亮的容颜不再。但女子能够勇挑重担,为家庭操碎了心,“女也不爽”从来没有出现过差错。女子漂亮勤劳、淳朴善良、忠于爱情,在她身上聚集了中华妇女的传统美德,闪耀着人性美的光辉。

  三.理智地对待爱情通过婚后发生的一系列事情,女子认识到“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桑葚是甜的,鸠多食则易致醉;爱情是美好的,人多迷恋则易上当受骗。男人沉溺于爱情犹可解脱。女子一旦堕入爱河,则无法挣离。这是多么沉痛的语言!从桑叶青青到桑叶黄落,不仅显示了女子年龄的由盛到衰,而且暗示了时光的推移。“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告诫天下的女性不要沉迷爱情太深,不要把自己完全和婚姻捆绑在一起。否则,一旦婚姻失败,受到伤害最深的还是女性。面对自己不顾一切,辛苦追求来的爱人,最后竟然嫌弃自己,甚至“言既遂矣,至于暴矣。”氓完全无视女子这几年来对家庭无怨无悔的付出,“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女子伤心之极,悲叹氓的背叛爱情,自己的遇人不淑。但女子没有为自己的婚姻悲剧而失去理智,而是“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尽管痛心,但女子却保持着清醒的头脑,考虑如何为自己负责。女子没有什么过激的言辞,更没有报复行为,有的只是痛定思痛。女子怨而不怒,使我们顿生对她命运的悲惨产生同情,也对她在悲惨命运前保持节操产生敬意。所以,把《卫风·氓》看成“弃妇诗”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卫风·氓》中的女子回忆了恋爱时期,对氓的情意绵绵,自己完全坠入爱河,不顾“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义无反顾地嫁给了氓。婚后甜蜜的生活没有持续太久,虽然女子是全身心地位这个家庭付出,“……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但丈夫最后还是把她抛弃了。女子有对丈夫的不满和怨言,但她没有一直伤痛下去,而是敢于控诉丈夫的暴行和社会的不公。女子对美好、纯真的初恋热烈地向往,没有后悔可言;婚后的夫妻应该感情专一、互敬互爱、携手到老。直至最后横遭家庭变故,女子断然宣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一切都是过往烟云,不堪回首的往事就让它随风而去吧。女子没有忍气吞声地向命运屈服,而是理性地选择了反抗的态度,维护了自己的尊严。对失去的婚姻虽然有太多的不舍和怨恨,还是理智地选择了放手,清楚地理解了爱情与生命的价值,最终战胜不幸,保持了一种人性的独立,成为生活的强者。四.《诗经·卫风·氓》中女子的婚恋观对现代女性的启示春秋之时,男女之间的交往和相爱也是很自由的,不像我们想象的严格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只是后来南宋理学兴起之后才严格起来。《诗经·卫风·氓》中男女主角自由恋爱、婚姻自主,他们的恋爱阶段和正常青年男女恋爱一样,甜蜜而幸福!“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海誓山盟,海枯石烂,永不分离。婚姻自主、恋爱自由,也是现代青年男女追求的主旋律。现代家庭也都是比较开明,婚姻都是尊重孩子的意见。现代的父母都是有知识有文化,但是父母的意见还是要参考的,毕竟父母比孩子的阅历丰富,可以为孩子提供一些建设性的意见,以利于婚后生活的和谐。提到“父母之命”,不要只看到它消极的方面。男女自由恋爱已成趋势,男女步入婚姻殿堂前,有必要征求一下父母的意见。本诗的最后结局,一定程度上来说,就是缺少了家长的监护和媒人之间的调停矛盾。当然,最好的的方法是把自己的婚姻置于法律的保护之下,使婚姻有更好的保障。

  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也有专一性和排他性,不允许第三者介入。一旦建立恋爱关系,就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朝秦暮楚,最后只能自吞苦果。对于现代的女性,在恋爱中,不能沉侵在爱的甜言蜜语中。有人说,恋爱中的女人是个傻子,也就是在在爱情的蜜语甜言中失去了判断是非对错的能力,要清醒地对待爱情,通过自己的智慧来理智地对待爱情,以积极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爱情,才能把握住自己的幸福。

  《诗经·卫风·氓》中,女子几乎把自己全部感情都投入到这个家庭中,“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自从嫁到你家后,揽尽家里的一切家务,起早贪黑,吃苦耐劳,任劳任怨,毫无怨言。甚至对氓也是言听计从,没有说过半个不字。这些年的付出,没有换来氓对自己的珍惜,而是助长了他的坏脾气,遭到了他的背弃。男人和女人,是家庭的两级,在家庭的地位应该是平等的。幸福不是靠一味地付出得到的,女人的名字不是软弱,应该争取自己应有的权利。在男权社会中,女性更应该独立,不仅经济独立,人格也应独立。

篇九:为何三言二拍的婚恋观有冲破封建礼俗争取自由的现实意义

  《婴宁》中“鬼母”形象的文化阐释

  杨朝蕾

  【摘要】TheghostmotherinYingNingisYingNing'sfoster-motherwhoiskind,virtuousandwise.Thisimageisendowedwithrichculturalconnotationthatistheinheritanceoftraditionalethicculture,andtheimprovementofethicculture.Theimageishighlightedasamodelforpraisingfoster-mother'slove,andcreatednewstorymodelof"ghostmotherbringsupbaby".And"ghostmother"isaprominentfigurein"LiaoZhai"whichrequiresformoreattention.%《婴宁》中的"鬼母"是婴宁的养母,她是一位慈母、贤母,又是一位智慧的母亲。这一人物形象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既有对传统伦理型文化的承继,又有对传统型伦理文化的梳理。作者塑造的这一形象,堪称为赞美养母之爱胜于亲母之爱的典范,开创了"鬼母育儿"型故事的新类型。"鬼母"是"聊斋"王国中不可多得的母亲形象,值得我们给予更多关注。

  【期刊名称】《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1(000)004

  【总页数】5页(P56-60)

  【关键词】《婴宁》;鬼母;文化内涵:塑造价值

  【作者】杨朝蕾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山东济南25001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

  《婴宁》是《聊斋志异》中的名篇,当前学界对其研究多集中在“婴宁”身上,而对将婴宁养育成人的“鬼母”却尚未涉及。其实,小说表层叙事是王子服遇美女、寻美女、娶美女的经过,内里却是写鬼母养狐女、教狐女、嫁狐女的过程。因此,以“鬼母”形象的探讨为切入点,探讨其蕴含的文化内涵及其塑造的价值,更有利于理解小说的深层意蕴。关于鬼母的身份及其与婴宁的关系,文中有几处提到,其自述曰:“老身秦姓,并无诞育;弱息亦为庶产。渠母改醮,遗我鞠养。”王子服之母道:“我一姊适秦氏,良确;然殂谢已久,那得复存?”婴宁曰:“我非母出。父为秦氏,没时,儿在褓中,不能记忆。”吴生曰:“秦家姑去后,姑丈鳏居,祟于狐,病瘠死。狐生女名婴宁,绷卧床上,家人皆见之。姑丈没,狐犹时来;后求天师符粘壁上,狐遂携女去。”综合起来可以得知,鬼母与王子服之母是亲姊妹,嫁于秦氏为妻,没有生育,去世后,其夫与狐生一女婴宁。其夫去世时,婴宁尚在襁褓中,狐携去,后改嫁而遗于鬼母养育。也就是说,婴宁并非鬼母的亲生女,而是狐生的庶出之女,由她一手养育成人。鬼母虽为鬼,具有神异功能,但在蒲松龄笔下,她首先是一位母亲。那么,鬼母是一位怎样的养母呢?首先,她是一位慈母。“慈母”一词最早见于《仪礼》:“慈母者,何也?传曰:妾之无子者,妾子无母者,父命妾曰:女以为子。命子曰:女以为母。”就此意义而言,称鬼母为“慈母”甚为恰当。后来,“慈母”的内涵慢慢演变,至少到唐代,其内涵已非《仪礼》中之专指,而有“慈爱的母亲”的意思。如李白诗曰:“曾参岂是杀人者,谗言三及慈母惊”,孟郊诗曰:“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皆有此意。鬼母性情仁慈和顺,对婴宁呵护备至。且不说其在养育婴宁的过程中付出的艰辛,只从婴宁言“背他人,岂得背老母”一语,即可见出母女关系之亲密。教育学认为,亲子依恋是一种双向行为,其安全性取决于母亲对儿童的反应和儿童对母亲可获得

  性的认知。如果平日母女之间不是至亲,那么这种儿女私情婴宁是不会对老母说出口的。在一个由三个女性组成的家庭中,又是生活在一个与人世隔绝的世界里,这种相互依赖的关系就更重要了。在婴宁随王子服离开时,鬼母心中的不舍是难以言表的,文章写道:“二人遂发。至山坳,回顾,犹依稀见媪倚门北望也。”这一细节描写将鬼母对婴宁的不舍充分表现出来,她与世间所有的母亲一样,为了孩子将来的幸福,不得不将其放飞,让她去体验自己的人生,而将所有离别的苦楚、对孩子未来命运的担忧、生活的孤单,由自己一个人细细咀嚼与体味。其次,鬼母又是一位贤母。鬼母之“贤”体现在对婴宁的“教”上。究其原因,可能和父亲的“缺席”有关。父亲的“死”,狐母的离开,使鬼母不得不把教育婴宁的责任承担起来。如果鬼母打算让婴宁永远生活在世外桃源中,那么她可以任由其天性自然发挥,不必对其进行太多的管教。但从小说看,很显然,她不是这样打算的,在王子服“请携女同归”时,鬼母喜曰:“我有志,匪伊朝夕。”一“匪伊朝夕”,可见鬼母对婴宁的未来早有规划,她最终是要让其过“人”的生活,非鬼,亦非狐,所以,文章中所有的偶然与巧合,实际上都是她一手安排。更重要的是,她对婴宁的教育亦是为达成此目的而进行的准备。鬼母作为一个出身旧式家庭的妇女,无疑是旧式文化大环境里熏陶出来的文化代言人。她虽然已经去世化鬼,但其接受的教育与影响并没有随之消逝,反而沿袭下来。她深知人世之险恶,如果将一位混沌未开化的少女推向这样一个世界,无异于让其自取灭亡。所以,她不能不替婴宁担忧,于是对其进行人世间的教育,让其掌握生存的本领,能够尽早适应人间的生活,这正是鬼母“贤”之表现。小说中鬼母称婴宁“颇亦不钝,但少教训,嬉不知愁”,“我言少教诲,此可见矣。年已十六,呆痴如婴儿”,教导她,“若不笑,当为全人”,“小学诗礼,亦好事翁姑”,从这些话中,我们不难看出鬼母对婴宁的嗔怪实集中在其喜欢笑上,其中蕴含着对女儿深沉的母爱,并不见得就要以封建礼教针对女性的一系列闺范、妇诫

  与礼仪来约束婴宁。鬼母对婴宁教育的结果体现在婴宁到王家之后,“昧爽即来省问,操女红精巧绝伦”,可见其甚懂仪礼,而且擅长女红,自非一日之功。及其要求为母合葬时所言,甚明情理,对小荣的牵挂,亦通人情。这至少说明,在鬼母的耳濡目染下,婴宁在憨痴的外表下依然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而知女莫如母,鬼母能放心地让其随王子服离开,亦可见其对婴宁能够适应新环境充满信心。再次,鬼母还是一位智慧的母亲。鬼母迥异于人母之处,在于其有超自然的力量,能够为婴宁和王子服导演一出爱情与婚姻的喜剧。但是,如果撇开其“鬼”的身份,就对子女的深沉而执着的爱而言,又与人母无异。鬼母用智慧为自己的孩子安排了未来。其智慧主要体现在:其一,深具识人之才能。她对婴宁的了解以一言而概之,当为“憨痴”,这样的女儿,要为其择偶,必要当心。她见到王子服,三言两语间已对其有所了解,称之为“书痴”,之后挽留在家居住的数日,从王子服的神情,“生无语,目注婴宁,不遑他瞬”,亦可探知其对婴宁的一往情深,因此将婴宁交给这样一位同样“憨痴”的人,作为母亲亦可放心。其二,颇重人间之机缘。鬼母虽有意将婴宁交给王子服,但她并没有包办,而是主动提出“阿甥来不易,宜留三五日,迟迟送汝归。如嫌幽闷,舍后有小园,可供消遣;有书可读。”她让王子服多留几日,为婴宁与王子服的接触提供机会,又让王子服到舍后小园中游赏,绝不是让王子服逞一时之娱,而是为王子服与婴宁爱情的瓜熟蒂落,创造一个便利、清幽、诗意的环境。其用心何其良苦,颇有让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的思想。其三,随心所欲不逾矩。鬼母有意将婴宁许配给王子服,亦曾当面提及:“如甥才貌,何十七岁犹未聘?婴宁亦无姑家,极相匹敌。惜有内亲之嫌。”因为二者为表兄妹,所以婚事就暂时放下了。在王子服携婴宁离去时,鬼母又言“大哥欲同汝去”“姨家田产丰裕,能养冗人”“即烦阿姨,择一良匹与汝”,意思极为明白,是让婴宁去投亲,让其姨为之择婿,如此就避免了许多麻烦。她自然清楚,凭王子服的一往情深,二者结合是不容置疑的。

  人物形象的塑造,蕴含着作者对人生的理解。所以,鬼母尽管生活在这个与世隔绝的鬼域中,但其生前却是一位受人间烟火熏染的妇人。透过鬼母形象,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在其中寄予的文化内涵。莱恩认为,“个体在自身世界中与他人发生关系,形成一种整体性,只有正确反映这一整体性,才能正确谈论个体自身的根本经验”[1]。蒲松龄生活的明末清初,其时在思想领域,统治者依然奉程朱理学为正宗,从鬼母对婴宁的教育中不难发现她对于以程朱理学为代表的传统伦理型文化的承继。她与王子服的母亲一样,自幼接受的都是这种传统伦理型文化,所以二者的某些观念亦相似。比如都认为婴宁“憨痴”,鬼母称“若不笑,当为全人”,王母认为“人罔不笑,但须有时”,都认为如此不分场合的大笑,有违妇道。在她们接受的观念中,《闺门女训》称:“嬉笑人轻贱”,《女小学》称“笑不过哂,怒不至詈……行不见足,笑不露齿”,《妇诫》称“女功”为“宁心纺绩,不好戏笑”,《女训约言》称“女德”为“低声下气,莫耳软舌长”,在《女戒》中说“莫高声大笑”。都对女子之笑有着严格规定,很显然,在这两位母亲看来,婴宁的笑是有违这些规定的。鬼母在婴宁临行前对其再三叮咛“小学诗礼,亦好事翁姑”,也是其所接受的伦理型文化影响的折射。清代陆圻在《新妇谱》中有专门论述:“新妇之倚以为天者,公、姑、丈夫三人而已。故待三人必须曲得其欢心,不可纤毫触恼。若公姑不喜、丈夫不悦,则乡党谓之不贤,而奴婢皆得而欺凌我矣,从此说话没人听矣,凡事行不去矣。故妇之善事公姑丈夫也,非止为贤与孝也,以远辱也。”由此可见,鬼母安身立命之所在仍然是其在世时接受的伦理型文化。尽管鬼母抚育婴宁时已经离世,离开生前那个伦理型文化世界,但其根本观念并没改变。她养育婴宁的最终目的仍然是传统观念中“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要让婴宁通过婚姻进入宗法社会的价值谱系。鬼母希望婴宁拥有的并非如《聊斋志异》中其他狐女那样只是短暂的缘分,而是长久的婚姻。这仍然是伦理型文化深入其骨髓

  的表现,《孟子》曰:“丈夫生而愿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诗经·周南·桃夭》曰:“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即使当世女子仍以“归”为己之向往,诚如波伏瓦所言:“就女子而言,婚姻是使她掺和到集体中去的唯一途径,如果没人娶她,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她就成了废品。”“只有通过婚姻,她才能得到支持,她的存在才有意义。”[2]鬼母经历过婚姻,所以她执着的信念就是要让婴宁亦走进婚姻。婚姻的意义并不是为男女的爱情寻一个归宿,而是“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婴宁婚后有子,亦证明鬼母为其安排的人生实在并没违背伦理型文化所要求的女子的生存意义在于传续香火。也就是说,鬼母是将婴宁在人世间的生存放在第一位的。然而,特殊的生存境遇使鬼母对伦理型文化又并非全部接纳,而是有所疏离与越界。她对婴宁的管教并不严厉,在婴宁见王子服时,“婢推之以入,犹掩其口,笑不可遏”,鬼母“嗔目曰:‘有客在,咤咤叱叱,景象何堪?’”在婴宁笑辄不辍时,“因怒之以目”,将鬼母对婴宁的疼爱与嗔怪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一种自由、随意、宽松的教育,没有世俗礼教“闺训”中要求妇女“目不斜视,笑不露齿”、“言辞庄重,举止消停”、“凡笑语莫高声”的严苛,而充满着人性化的关爱与宽容。正是这种闪烁着母爱光辉的教育,使婴宁能够自由自在地成长,她不仅可以与小荣外出游玩,而且能够攀树采花。更可贵的是鬼母的婚恋观已经有很大进步,她没有强制婴宁嫁给某个男子,而是为其创造机会,让他们自由恋爱。在这种新式婚恋观的支持下,婴宁摆脱了传统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具有了某种主动。从上元节初见王子服时,“遗花地上,笑语自去”,到王子服来寻,“时见女子露半面来窥,似讶其不去者”,至后来在后园中“狂笑欲堕”,及对王生的再三试探,无不表现出其对爱情的自觉追求。而这一切,都离不开鬼母的暗中帮助。且不说是鬼母以神力使所有的巧合变成现实,只凭鬼母将王子服邀请至家,又挽留其多住几日,为他们在后园相会提供机会,就可见鬼母对这一对年轻男女爱情的欣赏与支持。

  很显然,鬼母的这种思想观念与传统的伦理型文化是相背离的。其原因何在呢?首先,是因为她生活的“大世界”发生了变异。尽管在小说中,她是“鬼”,生活在“鬼域”中,但折射出的是作者蒲松龄生活的世界的变化。其时,在民间,以王学左派为旗帜,以李贽“童心说”为代表的人文主义思潮正如火如荼地展开,他们反对程朱禁欲主义,体现人性觉醒,追求个性解放。身为入世的儒生,屡试不第、身处下层的蒲松龄,自觉接受了李贽“童心说”的影响。“自然生理的性爱题材日益取得社会性的意义和内容,自愿的、平等的、互爱的男女情热,具有冲破重重封建礼俗去争取自由的价值和意义。或者是一见倾心而生死不渝,或者是历经曲折终成眷属……”[3](P310)。“李贽以‘童心’为标准,反对一切传统的观念束缚,甚至包括无上权威的孔子在内。……这种以心灵觉醒为基础,真实地提倡以自己的‘本心’为主,摒斥一切外在教条、道德做作,应该说是相当标准的个性解放思想。”[3](P321)也就是说,不仅在婴宁身上寄托了作者的人文主义审美理想,在鬼母身上亦可见作者新式婚恋观的影子。其次,就小环境而言,鬼母生活在一个异常的环境中。这里与世隔绝,不受人事之干扰,“乱山合沓,空翠爽肌,寂无行人,止有鸟道”;有着幽美的自然环境,“北向一家,门前皆丝柳,墙内桃杏尤繁,间以修竹;野鸟格磔其中”;家中只有三个女子,由于父亲的“缺席”,鬼母与婴宁形成了直接的上下位权力关系,没有父权的阻挠,母爱意向更容易获得自由而充分的实现。这种“男性家长的缺席或死亡意味着寡妇(女性家长)拥有更大的发言权。这种发言权在握的事实,让女性人物更能够确立发言主体的权威而不受传统宗法男性家长的钳制。”[4]因此,撇开此非人间的因素,亦可以看出在这样一种与外界隔离的环境中,不管是婴宁,抑或是鬼母,其自然天性都得到更充分的发展。西蒙·波伏娃说:“母爱不是直觉的、天生的,在任何情况下,天生这两个字眼均不适应于人类。母亲对小孩的态度,完全取决于母亲的处境,以及对此处境的反应。”[5]对鬼母而言,母性的光芒使之更关注婴

  宁的“生存”状态,这是其思考与解决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婴宁未嫁时,她能为其提供一片自由的天地,而为了婴宁出嫁后生活的幸福,她又不得不对其进行一些必要的说教。她的所有意向均以婴宁的生存幸福为指向,将社会文化规范置于次要地位,甚至不予考虑,这正体现了母爱的无私与伟大。当然,如果鬼母非“鬼”,就是生活在人世间,那么其生命意志必然受到传统伦理型文化的约束,如王子服之母一样,处处以伦理观念为准绳,来束缚自己,也束缚别人,其人性潜能处于被压抑状态。而鬼母生存的大小环境均有所变化,其意志被激发,人之为人的自由与天性得到发挥,与伦理型文化社会的裂痕也就愈发明显。然而,值得回味的一幕是,婴宁对王生零涕,求其为鬼母与父亲合葬,言“君倘不惜烦费,使地下人消此怨恫,庶养女者不忍溺弃”,“是夜,生果梦媪来称谢”。这是婴宁报答鬼母养育之恩的一种方式,是对传统伦理型文化的一种回归。知恩图报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在《聊斋志异》中蒲松龄对这一思想十分推崇,但多体现于侠义报恩、婚姻报恩、救助报恩等,如《婴宁》这种亲情报恩的则极少见。婴宁终于完全消融于人世间,成为传统伦理型社会中的一员,而鬼母亦在九泉之下得以心安。在鬼母身上,养母之爱胜过亲母之爱,这是对千年沿袭的血缘关系的挑战。在明清家庭小说中,《红楼梦》堪称顶峰之作,里面塑造了多位母亲形象。薛姨妈是其中的一位寡母型母亲,她夫君早丧,亲脉稀疏,独自含辛茹苦地抚养儿女,操持偌大的家业。她有善良和要强的一面,但是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妇女,头脑中的“三从四德”思想还是根深蒂固的。她把宝钗培养成一位恪守传统伦理观念的淑女,他们一家人进京来的主要目的,是要送宝钗待选“赞善才人之职”的。她认为宝钗“虽好,到底是女孩儿家”,因此,在儿子薛蟠打死人惹上了官司,变卖家产仍不能解决问题时,为了依靠贾家的势力度过危机,她只能委曲求全地答应了贾家的提亲,让宝钗嫁给疯疯癫癫的宝玉来冲喜:“他是女儿家,素来也孝顺守礼的人,如今我

  答应了,他也没得说的。”同为母亲,将她与鬼母相比,则不难看出,鬼母所行事的唯一原则就是婴宁的生存与幸福,薛姨妈则为了家族利益而不惜牺牲女儿一生的幸福。一养母,一亲母,焉可说亲母胜养母?当然,这与二者的处境有关,但在鬼母身上寄予了蒲松龄对养母之爱的赞美与讴歌,打破了血缘关系的局限,这是其塑造鬼母形象的一大进步。“鬼母育儿”型故事是一种世界性的故事类型,德国学者艾伯华曾将其归结成两种类型:一为死去的母亲和她的孩子,一为苏堤[5]。顾希佳先生则将这种“鬼母育儿”型故事分为“棺中饲儿”型与“夜来哺乳”型[6]。前者以洪迈在《夷坚志》丁志卷二《宣城死妇》较有代表性,故事讲一女子未产而亡,在墓中生子,为哺育孩子而外出买食物,最终被发现。在兵荒马乱之时,这类故事得到产生,寄托了人们对降生于墓中的孩子的同情,和对死后仍不忘哺育孩子的母亲的歌颂。后者则以郭彖《睽车志》中的《鬼妻乳子》较有代表性,故事说“有军卒妻,生子未周岁而死,既殡葬,辄夜归乳其子。卒与语则不应。”后来,听人说“死生异路,生儿饮亡者乳,恐不相益,亦不应如是,”于是将其鬼妻杀死。这两则故事,一则歌颂了母爱有着穿越阴阳的力量,一则表现了人对鬼魅的恐惧。这两类故事的共同之处均讲述一女子在死后,仍一如既往地哺育自己生养的孩子,强调的均为孩子是其亲生的。较之《婴宁》中的鬼母,我们不难发现,这是“鬼母育儿”型故事的新类型。其“新”表现在,婴宁是鬼母收养的狐女,养于鬼域,在其成人后,将其嫁给人,使其回归人类社会,可称为“鬼母育狐女”型故事,具有开创性。蒲松龄在“鬼母”身上寄予其对非血缘亲情关系的讴歌和赞美,表现了其对传统伦理型文化的沿袭与超越。“鬼母”是“聊斋”王国中不可多得的母亲形象,值得我们给予更多关注。

  【相关文献】

  [1][英]R.D.莱恩.分裂的自我[M].侯东民,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6.[2][法]波伏瓦.女人是什么[M].王友琴,等,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2.11.[3]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4]林幸谦.女性主体的祭奠——张爱玲女性主义批评(二)[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德]艾伯华.中国民间故事类型[M].王燕生,周祖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197-299.[6]顾希佳.“鬼母育儿”型故事的类型分析及其流变轨迹[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4).[7][法]西蒙·波伏娃.第二性——女人[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291.

篇十:为何三言二拍的婚恋观有冲破封建礼俗争取自由的现实意义

  咸阳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题目中英文sanyaneryanbidfeaturestimes作者姓名专业名称汉语言文学学科门类文学类指导教师李小满提交论文日期二o二年五月成绩评定冯梦龙的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和凌濛初的二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是明代通俗小说的代表之作也是屮国古代最富盛名的白话短篇小说

  学校代码分类号

  10722

  学号密级

  1001212214公开

  咸阳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

  论三言二拍的时代特征

  (中、英文)"SanYan"of"ErYan"bidfeaturesofTheTimes

  作者姓名专业名称学科门类指导教师提交论文日期成绩评定

  何蓓汉语言文学

  文学类李小满二〇一二年五月

  摘要

  冯梦龙的“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和凌濛初的“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是明代通俗小说的代表之作,也是中国古代最富盛名的白话短篇小说。在“三言”的120卷中有30多篇写到市民婚恋,而有50多篇写到商人活动。“二拍”的78篇中有23篇以商人为主人公。冯梦龙和凌濛初用他们的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晚明市井风俗画,展现了明代中后期社会百态,其中所体现的新的婚恋观和新的商人群体具有理论的认识意义和现实意义,表现出了与以往不同的时代特征。

  关键词:“三言”“二拍”;婚恋观;商人形象;时代特征

  I

  Abstract

  TheFengMenglong'swork"SanYan"("StoriestoEnlightenMen""StoriestoWarnMen""StoriestoAwakenMen")andLingMengchu's"ErYan"("Strikethetableinsurpriseatthebeginningoftime""TheSecondCollectionofStrikingtheTableinAmazementattheWonders")ispopularnovelsinMingdynastytherepresentativework,isalsooneofthemostfamousancientChinesevernacularshortstories.In"SanYan"inthe120rollsaremorethan30articlewrotecitizensmarriage,andhasmorethan50articlewrotebusinessmanactivities.The"ErPai"ofthepiecein78thereare23articlebybusinessmanofthehero.FengandLingwiththeirpensearlymassforourownstreetgenrepaintingportrayedthelateMingdynasty,showingthemidMingdynastyrenditionsofsociety,whichembodiesthenewloveandmarriageandnewbusinessmanhastheunderstandingofthegrouptheorysignificanceandmeaning,toshowthedifferentfeaturesofthetimes.

  Keywords:"SanYan""ErPai";Loveandmarriage;Businessmanimage;

  Thefeaturesofthetimes

  II

  目录

  摘要.....................................................................................................................IAbstract..................................................................................................................II引言.....................................................................................................................1一、新型婚恋观.....................................................................................................1

  (一)情欲与理礼矛盾.....................................................................................11、对“情”的推崇...................................................................................22、对“情”的追求...................................................................................43、理的羁绊...............................................................................................6

  (二)新型婚恋观的根源...................................................................................7二、新型商人.........................................................................................................8

  (一)角色转换...................................................................................................9(二)商人素质提高...........................................................................................9(三)社会地位变迁.........................................................................................10(四)新型商人涌现原因.................................................................................11结语...................................................................................................................12参考文献...............................................................................................................13谢辞...................................................................................................................15

  III

  咸阳师范学院2012届本科毕业毕业论文(设计)

  引言

  明代是一个令史学家都必须谨慎小心才能洞察真相、看清史实的复杂时代。它是有着资本主义萌芽痕迹和弥漫着人性欲望的特殊时代。这个特殊的时代,给了冯梦龙和凌濛初特殊的社会感受。他们所编纂的通俗小说“三言”和“二拍”

  收集了大量的反映市民情感生活和商业活动的作品。他二人虽是文人,没有从商经验,但他们生活在经济率先繁荣的江浙一带,特殊的时代和地地域,使他们敏锐地观察到了新兴的市民阶层的生存状态。作品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精彩的市井生活画面,其中所蕴涵的新的婚恋理念和新的商业文化具有理论的认识意义和一定的现实意义。为此,本文将分析“三言”“二拍”所折射出来的独特婚恋观和商业文化理念,以期启示我们观照当今社会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现象。

  一、新型婚恋观

  三言二拍是我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中最具代表性的5部著作,其中表现男女爱情婚姻的作品蕴涵了不同于以往的时代特征。作者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明代中叶之后以个性解放和平等自由为核心的新型婚恋观。

  (一)情欲与理礼矛盾

  自古以来社会伦理、道德与个人欲望都是相互对立的矛盾体,至今仍不例外。在古代封建社会,统治者以其强大的封建专制集权统治压抑着人的本能欲望,以其严酷的思想统治禁锢着人们的思想。明初统治者为加强封建专制集权统治,大力提倡程朱理学,用八股文作为科举制度的主要科目,钳制知识分子的思想。对戏曲文艺也严格规定“凡乐人搬做杂剧戏文,不许妆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烈士、先圣先贤神像,违者杖一百。官民之家,容令妆扮者与同罪。”①同时大兴文字狱,文人生存在这种环境下,只有小心翼翼。在明代前期,程朱理学一直占据统治地位。到明中叶后期,理学逐渐沦为政治附庸,严重脱离实际。为矫正理学的社会弊端,明中叶后学术开始分流,各学者自立门户,王学运动崛起,逐渐成为一种被社会认可的主流思想,理学逐渐被士人所藐视,所抛弃。这时涌现出一批反理学思想家,泰州学派的创始人之一王艮的“良知”

  ①转引自马积高、黄钧《中国古代文学史(《大明律讲解》卷二十六)》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第275页。

  1

  论三言二拍的时代特征

  学说认为“良知”是“现在”即现成的,每个人都现成地具有良知。正如潘运告在《从王阳明到曹雪芹:阳明心学与明清文艺思潮》中所说“王艮从‘万物一体’出发,逻辑的阐明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性是天赋自然的,按天赋自然行事才是合理的。”①这与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产生了根本抵触。到了何心隐,进一步提出物质欲望是合理的,认为人欲出于天性,坚决地反对程朱理学的禁欲主义。发展到李贽,他广泛吸取儒道墨法佛家以及当时的王学诸家思想,形成自己兼容百家的思想体系,理论上,假托王学的外壳,实质上是极端反理学的思想代表。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②把人欲推崇到天理的高度,彻底否决了必须经过“灭人欲”才能获得“天理”的理论。情欲与礼教一直在矛盾中前进,而情欲一直处于下风,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处于下风的情欲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随着明末通俗小说的发展,文人作者都把“情”提升了一定的高度,并给予了认可。1、对“情”的推崇

  晚明个性思潮肯定情欲的合理性,褒扬人的才智和创造力,提倡人身自由和思想自由,渗透了思想文化的各个领域,这种思潮体现在文学创作中,则表现为尊情与崇俗的倾向,体现出对自我价值的追求和对个体生命的热爱。文学创作开始摆脱程朱理学的束缚。反对理学对文学作品的禁锢,要求文学表现真情,表达个体意识和欲望。汤显祖在《牡丹亭记题词》中就高度赞颂了违背理学,跨越生死的男女真情:

  “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冥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③

  “三言”的编纂者冯梦龙身处这样的时代,也极力倡导这一潮流。他自己所说的:“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④表现了对男女之情的崇高礼赞,具有强烈的反理学倾向。冯梦龙编纂的“三言”共120篇,其中以“情”为主题的占三分之二。这些作品中反映着他个人的“我欲立情教,教诲诸众生”⑤的目的。“三言”序言中也表达了他的编纂目的:“明者,取其可以导愚也;通者,

  ①潘运告《从王阳明到曹雪芹:阳明心学与明清文艺思潮》,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第36页。②(明)李贽:《焚书·答邓石阳》,中华书局,1975,第4页。③(明)汤显祖:《汤显祖诗文集》(下),《牡丹亭记题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第1093页。④(明)冯梦龙:《山歌序》收于《明清民歌诗调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第629页。⑤(明)冯梦龙:《情史类略》,《情史序》,岳麓书社,1984,第2页。以下文中凡引用《情史序》中文字皆出于此,为简便起见,将略去不写。

  2

  咸阳师范学院2012届本科毕业毕业论文(设计)

  取其可以适俗也;恒则习之而不厌,传之而可久。三刻殊名,其义一耳。”①“以

  《明言》、《通言》、《恒言》为六经国史之辅,不亦可乎?”②他指出,“三言”

  是以通俗的方式让人们明白事理,使人一心向善,主要是靠“情”来达到这一

  目的。即以情来教诲众生,使人人皆有情,社会充满情。他的“情”主要包含

  三方面:

  (1)男女之情(爱情)冯梦龙认为“六经皆以情教”。他编的《情史》

  都为爱情小说,可见爱情在冯梦龙的观念中占很大地位。在爱情方面,冯梦龙

  崇尚痴情,认为情高于世间一切事物,没有“情”就没有万物。

  “天地若无情,不生一切物。一切物无情,不能环相生。生生而不灭,由

  情不灭故。”

  “草木之生意,动而为芽,情亦人之生意也,谁能不芽者?……然必曰草木

  可不必芽,是欲以隆冬结天地之局。吾未见其可也!”③

  冯梦龙认为万物由情而生,情具有永生不灭的力量。他还将“情”作为“理”

  的对立,并置于“理”之上。“世儒但知理为情之范,熟知情为理之维乎。”④

  (2)维系之情

  冯梦龙认为世间万物和人之间关系的维系主要靠情,

  “万物如散钱,一情为线索。散钱就索穿,天涯成眷属。”除此之外,“情”能

  陶冶性情,转变社会风气,使社会充满情。反之,若“倒却情种子,”则“天地

  亦混沌。”

  (3)真、至之情冯梦龙认为“四大皆幻设,唯情不虚假。有情疏者亲,

  无情亲者疏。无情与有情,相去不可量。”即他所推崇的情是真情,作品中所表

  现的必须是自己的真实感情,内心愿望。其人物也是有血有肉的具有真性情的

  人。因而,“三言”中的作品“感人必如是之捷且深也。”⑤虽然凌濛初没有像冯

  梦龙这样的理论体系,但“二拍”中所体现的同样是对人的天性——情爱的肯

  定,人不是无情物。

  欲由情生,有情便有欲。情爱之欲是人最基本、最正常的生理和心理需求,

  明朝统治初期,政治比较清明,永乐、宣德基本继承了洪武时期的传统,尊孔

  崇儒,倡导理学,躬行节俭。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升平,社会上开始萌动对

  物质的享受和感官刺激的欲望。到明武宗在位时淫靡之风盛行,无休止的追求

  ①(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序》,岳麓书社,2003,第1页。②同前引书③(明)冯梦龙:《情史类略》卷十五《情芽类·孙氏》条批,岳麓书社,1984,第468页。④(明)冯梦龙:《情史类略》卷一《情贞类·朱葵》条批,引前书,第36页。⑤(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序》,岳麓书社,2003,第1页。

  3

  论三言二拍的时代特征

  个人享乐,他的自我放纵失去了统治者的道德楷模作用,助长了奢靡之风,动摇了传统伦理道德对人们的约束力。同时,城市的繁荣,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妓院歌楼等色情业兴旺,为人们情爱生活泛滥准备了条件,城市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生活,使人们的情爱欲望愈加膨胀,常常在其中迷失了自我。

  “三言”“二拍”中描写情爱的作品有很多,肯定了男女之间的情欲。如《闲云庵阮三偿冤债》中就有这样一段话:

  常言道:‘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不婚不嫁,弄出丑吒。’多少有女儿的人家,只管要拣门择户,扳高嫌低,耽误了婚姻日子。情窦开了,谁熬得住?①

  《况太守断死孩儿》②中邵氏守寡十年,最终禁受不住仆人的引诱失节。小说评论“孤孀不是好守的”,“倒不如明明嫁个丈夫”在冯梦龙看来人的自然情欲是合理的。即使守节,也要以情为基点,无情的守节是不合理的,是对人性的摧残。

  《乔太守乱点鸳鸯谱》中孙郎替姐姐成婚,原想事后很快回来,没料到阴差阳错与小姑慧娘一见钟情,“好个女子,我孙润可惜已定了妻子。若早知此女恁般出色,一定要求她为妇。慧娘也想到:“……若我丈夫像得她这样美貌,便称我平生了,只怕不能够哩。”两人各自有情。最后慧娘的父母要慧娘夜里陪伴“新嫂嫂”,孙润面对貌美如花的慧娘“你想恁样花一般的美人,同床而卧,便是铁石人也打熬不住,叫我如何忍耐的过。”在慧娘不知情的情况下,弄假成真,他二人偷偷成了夫妻。当刘家得知情况后,状告玉郎诱骗其女儿。结果乔太守却判二人结为夫妻,判词曰:“弟代姊嫁,姑伴嫂眠,爱女爱子,情在理中,一雌一雄,突出意外。移干柴近烈火,无怪其燃;以美玉配明珠,适获其偶。孙氏子因禍而得妇,搂处子不用逾墙;刘氏女因嫂而得夫,怀起士初非炫玉。相悦为婚,礼以义起。所厚者薄,事可权宜。使徐雅别婿裴九之儿,许裴政该娶孙郎之配,夺人夫人亦夺其妇,两家恩怨,总息风波;独乐乐不若与人乐,三对夫妻,各谐鱼水;亲是交门,五百年绝非错配。以爱作爱,伊父母自作冰人;非亲是亲,我官府权作月老,已经明断,各赴良期”。③从判词可以看出人的情欲无法抑制,两情相悦是婚姻的前提,而礼应该顺应人情实际。这些作品无不反映出作者对男女之间正常情欲的肯定。

  2、对“情”的追求

  ①(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卷四,岳麓书社,2003,第58页。以后凡是提到“三言”中的作品皆出于此版本,为简便起见,将略去不写。②《警世通言》卷三十五。③《醒世恒言》卷八。

  4

  咸阳师范学院2012届本科毕业毕业论文(设计)

  “三言”“二拍”中有不少大胆追求美满爱情婚姻的女子。《闹樊楼多情周胜仙》①中的周胜仙可以说是个勇敢、聪慧的女子。她与范二郎初次相遇便“四目相视,俱各有情”心道:“若是我嫁得一个似这般子弟,可知好哩!”为与范二郎搭话,她故意找卖糖水的茬,自报家门给范二郎。范二郎经她点拨也效仿周胜仙告知自己的情况,并跟随周胜仙找到了她的家门,这充分展示了周胜仙的机灵和聪敏。此后,二人各自回家,皆因相思而生病,在王婆的帮助下二人终于定了亲,可以说熬出了头,不想周父坚决反对这桩亲事,周胜仙得知一时气厥,命丧黄泉。本以为事已至此,无法挽回。不想周胜仙却在盗墓者的轻薄下,起死回生,她一醒来就请求盗墓者带她去见范二郎,却被盗墓者骗回家,后趁着着火逃走,直奔樊楼寻找范二郎,不想却被范二郎误以为鬼失手打死。周胜仙虽死于范二郎之手却毫无怨言“奴两遍死去,都只是为官人”,足见其痴情。同时她也为这痴情付出了宝贵的生命。

  《崔待诏生死冤家》②中的璩秀秀对爱情婚姻自由的渴望更甚于周胜仙。秀秀本是装裱匠的女儿,姿色出众,且长于刺绣,却因家境贫寒被卖给郡王府做奴婢。一个活泼青春的少女就这样进入了森严冷酷的王府,过着供人奴役的生活。但这种悲惨的生活却未曾湮灭秀秀春心的萌动,在众人的撺掇和郡王许诺下,秀秀爱上了年轻的碾玉匠崔宁。二人均对对方有情,指望来日成百年之好。恰巧郡王府失火,秀秀提着一帕子金珠富贵趁乱逃出来,刚好碰见崔宁,便请求崔宁与她一起逃跑。为与崔宁亲近,秀秀推说脚疼走不动,崔宁便将她带到自己的住处。秀秀又说饿要吃点心喝酒压惊,崔宁买来二人吃了,秀秀趁机试探崔宁。“你记得当日在月台上赏月,把我许你,你兀自当众拜谢。你记得也不记得?”“当日众人都替你喝彩,‘好对夫妻’,你怎地到忘了。”可崔宁只一味应“喏”,秀秀只好大胆提出:“比似只管等待,何不今夜我和你先做夫妻?不知你意下如何?”崔宁推却道:“岂敢”。秀秀便威胁他“你知道不敢,我叫将起来,教坏了你,你却如何将我到家中?我明日府里去说。”逼迫崔宁与她做了夫妻,并趁乱逃离郡王府。这秀秀何其勇敢、大胆,对爱情的主动、热情、渴望,使她逼迫崔宁与其成了夫妻。试问当时有几个女子敢做出如此大胆的事来。

  《通闺闼坚心灯火闹囹圄捷报旗铃》③中的罗惜惜,与邻居张幼谦自小一起读书,青梅竹马,私定终身。却不曾想罗父嫌张家贫穷,敷衍要求张幼谦“做官方许”,且又有巨富之家来求亲,罗父就将罗惜惜许了别家。罗惜惜因不满父

  ①《醒世恒言》卷十四。②《警世通言》卷八。③《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九。

  5

  论三言二拍的时代特征

  母的包办婚姻,私会幼谦,表现出了强烈的反抗情绪和无畏精神“我此身早晚拼是死的,且尽着快活。就败露了,也只是一死,怕他甚么?”罗惜惜为了追求爱情自主,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这等抗争是何其悲壮。幸而,到最后关头,幼谦高中,才将二人从丧生边缘挽救回来,终成眷属。

  除以上几个故事以外,“三言”“二拍”中依然有许多男女青年大胆、热情地追求爱情,甚至不惜以私奔、偷情等行为私定终身。作品表现出对自主婚姻的赞同,表达了新的婚姻理想,以往儒家的“男女无媒不交,无币不相见”的伦理观被打破。封建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原则受到破坏。

  3、理的羁绊“三言”“二拍”中的众多婚恋故事,都以男女主人公特别是女主人公勇敢、热情地追求自主爱情婚姻为主。作者所处的晚明时期虽然因经济繁荣,思想稍微有些解放,故而会有大量表现新型婚恋观的作品涌现出来,但作者毕竟依旧处在封建时代,受封建思想统治,并不能完全跳脱出封建制度的局限。官方的理学思想仍对其有一定影响。虽然青年男女为了爱情婚姻自主努力地冲破藩篱,但从上面的例子仍可以看出封建伦理制度仍具有强大束缚力。周胜仙最终未能与情人终成眷属的悲剧,原因在于其父亲的反对“他高杀也只是个开酒店的。我女儿怕没大户人家对亲,却许着他。你倒了志气,干出这等事,也不怕人笑话!”①这周父骂周母的话语中,可以看出,周父反对这桩婚事的原因是二人门户不相当,正是这一门户的束缚造成了周胜仙的悲剧。虽然,璩秀秀轰轰烈烈地爱了一场,最后却在郡王府的追捕下,被活活打死。秀秀为追求自由的爱情婚姻也付出了宝贵的生命。试想若没有郡王府里诸多的规矩,没有郡王的专权,秀秀与崔宁这对苦命鸳鸯或许可以相守到老。正是这森严的等级,封建势力的专制葬送了秀秀如花般地生命和属于她的幸福。三言二拍中这样因封建伦理扼杀的婚姻爱情故事不乏少数。《金玉奴棒打薄情郎》②中卷首便道“妇人之随夫,如花之附枝。枝若无花,逢春再发;花若离枝,不可复合。劝世上妇人,事夫尽道,同甘共苦,从一而终;休得慕富嫌贫,两意三心,自贻后悔。”以此教化女子出嫁从夫。故事中金玉奴家中虽富贵却因出身团头(乞丐头),只得招穷秀才莫稽入赘,玉奴因恨自己门风不好,要挣出头,遂倾尽财力全力支持丈夫读书,希望妻凭夫贵。果然不出所望,莫稽做了官。谁承想莫稽自做官后,便嫌弃玉奴出身。在赴任路上,

  ①《醒世恒言》卷十四。②《喻世明言》卷二十七。

  6

  咸阳师范学院2012届本科毕业毕业论文(设计)

  莫稽心狠手辣,忘恩负义,谋杀亲妻,哄骗玉奴赏月趁机将其推坠江中。幸好,玉奴命大,被淮西转运使许德厚夫妇救起并认作义女。许德厚恰巧是莫稽的上司,为使玉奴重归亲夫,许德厚便言自己有女,欲招赘莫稽为婿,这莫稽为求高攀欣然应允,完全不知那女子便是自己的前妻。到成婚之日,金玉奴也只是将莫稽痛打一顿,痛骂一番,却依旧只得依许公之意与这薄情郎重归就好。俗语云“嫁鸡随鸡,嫁狗随狗。”金玉奴为遵循一女不事二夫,只好与杀人犯薄情郎重聚。

  《李秀卿义结黄贞女》①中黄善聪的父亲为照顾女儿,不得已将其扮作男子与他一同贩卖香货,谁知父亲病死他乡,善聪一弱女子无钱也无力扶柩回乡,只得继续假扮男子做生意,她一人势单力薄,就与同是做香货生意的少年李英结为兄弟合伙做生意。二人同吃同睡,李英却未曾发觉善聪为女子。到善聪二十岁时同李英一起扶父亲灵柩回乡安葬,到了姐姐家,述说缘由,乃恢复女儿身。姐姐只当善聪与李英已结为夫妻,却不想二人丝毫未范。当李英知道善聪为女子后,便欲娶她为妻,岂料善聪为证明自己的名节死活不肯,后在守备太监李公的撮合下结为连理。这个故事中善聪就深受封建贞节观的毒害,为保名节,违背自己的心意,压抑自己的情感。由此可见,封建观念对人们的影响根深蒂固。

  《蔡瑞红忍辱报仇》②中蔡瑞红因父亲好饮,赴任路上,全家被害。蔡瑞红因有些姿色,被强盗强暴,也差点丧命。后遇一奸商,被其欺骗做了奸商妾室,又因正房妒忌,将她转卖给一个无赖。最后在无赖逼迫下以身许人诈骗钱财,幸而所许之人朱源是个谦谦君子,蔡瑞红以实情告知,二人便逃至友人家,后朱源高中,替蔡瑞红报了大仇,蔡瑞红也为朱源诞下后代。故事到这应该圆满了,而蔡瑞红却在一切仇怨了结之时,因难以忍受贞节观的折磨而选择了自杀。

  以上几个故事,都充分说明了封建伦理制度有强大的渗透力,在作品的字里行间,时常透露出理学对妇女的严苛要求,“从一而终”,寡妇守节,一女不吃两家茶等观念,这证明了封建伦理具有强大的惯性和生命力。

  (二)新型婚恋观的根源

  从前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明代的婚恋观具有强烈的反传统性,反礼教性,许多观念在当今社会也具有进步意义。然而这种新型的婚恋观为何在明代产生呢?为何没出现在其他朝代呢?明王朝自1368至1644共统治了280年,

  ①《喻世明言》卷二十八。②《醒世恒言》卷三十六。

  7

  论三言二拍的时代特征

  当时世界历史也处于变迁时期,欧洲正在进行文艺复兴,或多或少都对明朝有些影响。明中叶,经济迅速发展,工商业繁荣,市民阶层兴起,促进了人们物质和精神欲望的节节高涨。在思想文化领域,王守仁继承了南宋陆九渊的心学,提倡“心即理”之说。其后王学左派的代表人物李贽更是提出了尊重个性、人权,强调人的个体价值,提倡社会平等。李贽的“童心说”把“童心”作为人性的最高点,肯定“人欲”的合理。最可贵的是李贽主张妇女自主恋爱和再嫁,鼓励女性通过努力来实现自己的生存价值,勇敢追求自由和幸福。他积极倡导男女平等,反对男尊女卑:“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之见尽长,女人之见尽短,又岂可乎?”①他认为女子照样有超过男子的见识,冲击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李贽的思想对整个社会影响很大,特别是对女性的自主意识的启发。冯梦龙作为晚明思潮的代表人物之一继李贽之后,也走上了解放人性的道路,并在自己的《情史序》中极力强调“情”在人类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明末经济的发展,改善和提高了妇女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新思潮的出现为女性争取个性解放、自由平等提供了精神条件和机会。所以明末的女性,人本意识开始觉醒,开始追求自我尊严和存在价值,在时代潮流鼓舞下,表现出对传统的反叛和对礼教的不屑,形成不同于以往的婚恋观。

  二、新型商人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有关于商人的形象在先秦就有了记载《诗经·邶风·氓》中“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的氓的形象,貌似忠厚老实,实则负心薄幸。自此以后,文学作品中的商人就无一不被描述成“商人重利轻别离”的趋利小人,文学家受“重义轻利”观念的影响,对商人的描写到多都持批判态度,甚至主观上对其进行丑化。这在元杂剧中表现的最为突出,如关汉卿的《救风尘》、马致远的《青衫泪》、王实甫的《贩茶船》等作品都是讲文人与妓女情投意合,偏偏有商人仗着财大气粗棒打鸳鸯,用尽各种手段强娶妓女为妻,到手后又不加珍惜,对其非打即骂。这类作品无一例外地对商人加以轻蔑或侮辱。

  到了明代,这一现象发生了极大的甚至是根本的变化。这一时期,以《三言》《二拍》为代表,文学作品中描写了众多商人的日常生活和经商活动,塑造了一批鲜活、复杂、丰满的商人形象,将人物形象置于社会生活实际中,通过具体事件来刻画商人多元复杂的人性,一改过去商人重利薄幸的单一形象。与

  ①(明)李贽:《焚书·答以女人学道为见短书》,中华书局,1975,第165页。

  8

  咸阳师范学院2012届本科毕业毕业论文(设计)

  以往相比,《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具有以下几个不同以往的特征。

  (一)角色转换

  在“三言”“二拍”中,儒、商是转换角色最多的两类人。自古以来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但到了明代这种现象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士而商者”越来越普遍。《杨八老越国奇遇》①中的杨八老就是个由士入商者,书中这样写道“一日,杨八老对李氏商议道‘我年近三旬,读书不就,家事日渐消乏。祖上原在闽、广为商,我欲凑些赀本,买办货物,往漳州商贩,图几分利息,以为赡家之资。不知娘子意下如何?’李氏道:‘妾闻治家以勤俭为本,守株待兔,岂是良图?趁此壮年,正堪跋涉;速整行李,不必迟疑也。’”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杨八老年近三十而功名未就,于是决定改行经商,这也得到了妻子的支持。说明当时的文人对科举有着很清醒的认识。《范巨卿鸡黍死生交》②中的秀才范巨卿因病耽误了科举试期,“回家为妻子口腹之累,溺身商贾中”。

  而身为商贾的市民因有了钱财,也大都做着官梦。当时明代的捐纳制度,政府准许商人通过一定银两购得相应的官品和功名,从而为商人们开启了入仕之路。《赵春儿重旺曹家庄》③中的富商之子曹可成,整日沉迷于烟花之地,把家财都花费在名妓赵春儿身上,后二人结为夫妻。但曹可成是个花花公子,不善经营,父母死后,家事渐衰,连赵春儿的积蓄也花光了,只能在个书塾教书维持生计。十五年后,赵春儿见丈夫确有悔改之心,方才拿出自己埋藏的黄金,以千金贿选同安县二尹,“又且京中用钱谋为,公私两利,升了广东潮州府通判”。这一情节反映了当时商人入仕的情况十分常见,且卖官鬻爵也是合理合法的。

  (二)商人素质提高

  自古以来,商人给人的形象便是唯利是图,品德低下。而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士人经商的普及,商人队伍的整体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商人们也不再仅仅见利忘义,而是见利思义,同时在获得物质满足后学会了提升自己的生活品味,不再是满身铜臭,而更讲究谈吐文雅、举止得体,乐于附庸风雅。如《刘小官雌雄兄弟》④中开小酒店的刘德,“平昔好善,及肯周济人的缓急。凡来吃酒的,偶然身边银钱少缺,他也不十分计较。或有人多把与他,他便勾了自己价银,余下的定然退还,分毫不肯苟取。”正因刘德有如此品质,后来才老有所

  ①《喻世明言》卷十八。②《喻世明言》卷十六。③《警世通言》卷三十一。④《醒世恒言》卷十。

  9

  论三言二拍的时代特征

  依。《卖油郎独占花魁》①中的秦重是个本分的小生意人,但见了美貌的花魁娘子,也想学文人雅士风流一回一亲芳泽。在辛苦攒够钱后,他没有直接一头扑进去,而是“又将几钱银子,置下镶鞋净袜,新褶了一顶万字头巾。回到家中,把衣服浆洗得干干净净,买几根安息香,薰了又薰。拣个晴明好日,侵早打扮起来。虽非富贵豪华客,也是风流好后生。”秦重把自己打扮成个玉树临风的小书生,且对大醉的美娘悉心照料,白花了积攒许久的十两银子却不后悔。正是这彬彬有礼和怜香惜玉的品质打动了美娘,最后嫁给他。其他的如《施润泽滩阙遇友》、②《吕大郎还金完骨肉》③中的主人公都有主动归还拾银的善举,因而避过了灾祸。“三言”中的商人大多都善于经营,又热心公众利益,更有着不同于以往商人的重义轻利的高尚道德情操,对后世的商人产生了重要和积极的影响。

  (三)社会地位变迁

  商人和商业自古以来就被社会视为贱业。“商人”来源于武王灭商后,商朝遗民为维持生计,四处奔波做买卖,天长日久便形成为一种固定职业,故而称之为“商人”,称其职业为“商业”,此种称呼一直延续到现在。传统的“士农工商”“商”排最末。自战国时起,各国君主均将农业视为立国之本,将商业视为影响国本之末,表现出强烈的重农抑商思想。到了汉代,这种思想更是根深蒂固,《史记平准书》中记载:“天下已平,高祖仍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阻税以困辱之。孝惠、高后时,为天下初定,复驰商贾之律,然市井之孙亦不得仕宦为吏。”④魏晋时曾一度禁止商人经商。唐朝时,高祖立下定制:“工商杂类,不预士流”,不许商人为官,抑商政策成为历代君主遵循不变的“国策”。明初时,太祖还曾下令不许商人穿丝绸。由此可见,在历代商人的社会地位都十分低下。但到了明中叶以后,商人不再为世人所唾弃,逐渐得到认可。《赠芝麻识破假形》⑤中蒋生被官绅马少卿招为女婿,蒋生表明家世“小生原籍浙江,远隔异地,又是经商之人,不习儒业,只恐有玷门风。”而马少卿却不在意“经商亦是善业,不是贱流。”《叠居奇程客得助三救厄海神显灵》中徽州地区甚至是“以商贾为第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着”。⑥

  ①《醒世恒言》卷三。②《醒世恒言》卷十八。③《警世通言》卷五。④(汉)司马迁《史记·平准书》,中华书局,1959,第1418页。⑤《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九。⑥《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七。

  10

  咸阳师范学院2012届本科毕业毕业论文(设计)

  此外,士商联姻也大大提高了商人的社会地位。《穷马周遭际卖槌媪》①写了唐朝名臣马周的发迹史,怀才不遇的马周落魄时得到了商女王媪的相助,后来马周发迹后不忘王媪之恩而娶她为妻。《乐小生拼生觅偶》②中商人之子乐和与士家之女喜顺自幼同窗,两情相悦,乐和的父母自认为家境不富裕不肯向喜家提亲,但乐和对顺娘忠贞不移,在奋力救起被潮水卷入江中的顺娘后,得到顺娘父亲的许可,才终成眷属。从作品中可见,商人的社会地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逐渐有了改善。

  (四)新型商人涌现原因

  首先,士人对商人的看法有了很大改观。反理学代表思想家李贽就打破了以往士人对商人的蔑视和鄙夷的态度,对从商者充满赞美和同情“商贾亦何可陋之有?挟数万之资,经风涛之险,受辱于关吏,忍诟于市易,辛勤万状,所挟者重,所得者末。”③除此之外,王阳明也为商户辩护“果能从此处调停得心体无累,虽终日做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④此时,也有不少士人抛弃以往“安贫乐道”的思想,亲自参加到商业活动中去,如泰州学派的耿定向和何心隐都从事商业活动。

  其次,明中叶后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提高,商业往来、商品交换日益频繁,商品经济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加上官方出于财政需要重视鼓励商业发展。一时间,杭州、苏州、湖州等商业城市兴起,许多人放弃了农业生产而专门从事商业活动,商人数量增长,市民队伍壮大,商人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

  因此,新时期的商人不再仅仅是单一的谋生者,他们的队伍中不断注入新鲜血液,不断发展壮大,体现了当时社会的时代特征。

  ①《喻世明言》卷五。②《警世通言》卷二十三。③(明)李贽《焚书·续焚书·与焦弱侯》,中华书局,1975,第49页。④(明)王阳明《王阳明全集·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第1171页。

  11

  论三言二拍的时代特征

  结语

  “三言”、“二拍”是明代著名的市民文学的代表著作,冯梦龙和凌濛初以他们特殊的时代感受为我们真实再现了明代中后期市民阶层的生活百态,他们的亲情、爱情、友情;他们的经营奔波;他们的欲望;他们的羁绊;他们的人生态度、审美情趣、价值取向往往引领着时代的思潮风尚。新兴市民关注个体意识、追求物质财富和世俗享乐的思潮逐渐成为晚明市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得“三言”和“二拍”显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12

  咸阳师范学院2012届本科毕业毕业论文(设计)

  参考文献

  [1](明)李贽.焚书·续焚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2](明)汤显祖.汤显祖诗文集(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3](明)冯梦龙.山歌序.收于明清民歌诗调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年.[4](明)冯梦龙.情史类略[M].长沙:岳麓书社,1984年.[5](明)冯梦龙.醒世恒言[M].长沙:岳麓书社,2003年7月.[6](明)冯梦龙.警世通言[M].长沙:岳麓书社,2003年7月.[7](明)冯梦龙.喻世明言[M].长沙:岳麓书社,2003年7月.[8](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M].长沙:岳麓书社,2001年3月.[9](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M].长沙:岳麓书社,2001年3月.[10]鲁迅.坟.第一卷论睁了眼看[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11]繆咏禾.冯梦龙和〈三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12]许总.宋明理学与中国文学[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9年9月.[13]潘运告.从王阳明到曹雪芹:阳明心学与明清文艺思潮[M].长沙:湖南教育

  出版社,2008年6月.[14]徐朔方、孙秋克.明代文学史[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15]马积高、黄钧.中国古代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16]黄霖、许建平等.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1

  月.[17]浦江清.中国文学史讲义选编[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1年1月.[18]李军峰.“三言”“二拍”中的爱情婚姻观及其文化意蕴[J].新乡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0年24期(4)104-105页.[19]冯晓琴.从“三言”“二拍”看明代文人的爱情婚姻观[J].延安教育学院学

  13

  论三言二拍的时代特征

  报,1988年23期(2)29-31页.[20]张红花.探究“三言”“二拍”中商人形象涌现的文化成因[J].沧桑,2009

  年1月237-238页.[21]张蓉、王锋.《三言》《二拍》中商人形象的嬗变及其原因[J].船山学刊,

  2006年第3期127-129页.[22]陈默.论“三言”“二拍”的文化意蕴与审美价值[J].学术交流,1999年5

  期118-121页.[23]郑亮.“二拍”的商人及商人文化[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4月第25卷第2期93-97页.[24]程慧琴.冯梦龙“三言”的商业文化视界[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版),2010年8月第28卷第3期76-79页.[25]王阳明.王阳明全集·下[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26]司马迁.史记·平准书[M].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14

  咸阳师范学院2012届本科毕业毕业论文(设计)

  谢辞

  毕业论文的完结,意味着我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有一丝淡淡的不舍在我的心头飘荡。不舍这里的良师益友,不舍菁菁校园这块净土,不舍留在这里的青春岁月。然而不舍归不舍,终究是要离开。在此,首先我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李小满老师。毕业论文从选题到具体的写作过程,论文的多次修改到最后的定稿,李老师给予的种种专业知识上的指导和富于创造性的建议,还有她对我的论文修改的肯定及鼓励都给了我莫大的帮助,老师和蔼可亲的态度和严谨求实的精神使我深受感动。但无奈我资质愚钝,不可雕琢,论文最后只能粗粗成稿,差强人意,甚感汗颜。

  在临近毕业之际,我也对这五年来给予我诸多知识和帮助的各位老师表达由衷的感谢,对于他们五年来辛勤栽培和无私的付出表达我崇高的敬意,因为正是各位任课老师的认真负责和悉心帮助,我才能够很好的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并在论文写作中得以体现。同时,也对论文写作中参考的有关书籍和论文的作者表示真诚的谢意!

  此外,还要感谢同组的同学以及我身边的朋友,在论文撰写的过程中,你们给予了我许多帮助和支持,在此也表示我深深的谢意!

  我即将离开校园到新的工作岗位上,翻开自己人生崭新的一页。我坚信自己会努力工作,不辜负老师和同学们的期望。

  15

篇十一:为何三言二拍的婚恋观有冲破封建礼俗争取自由的现实意义

P>  卫风?氓这首诗以女子的口吻描绘了古代女子大胆自主地追求爱情体现着人类本真状态下的真性情它也记录了青年男女之间比较古朴自由的恋爱观同时给我们展现古代女子甜蜜的爱情故事和悲催的婚姻生活及婚变后女子理智地对待爱情使我们了解古代女子纯正健康的爱情观

  《诗经,卫风·氓》中女子的婚恋观及现代意义

  作者:赵会莉来源:《文学教育》2014年第1期

  内容摘要:《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有大量的婚恋诗,反映了周代人们的婚恋观。其中《诗经·卫风·氓》是春秋时期卫国的一首民歌,它以女子的口吻叙述了她和“氓”的情爱历程,从中反映了周代妇女追求爱情的大胆自主和对爱情的执着与忠诚,也表现了周代女子理智对待爱情和婚姻的婚恋观。观照当今,对我们现代人恋爱和婚姻方面也有很大的启示,可以让我们对爱情更理性的理解。

  关键词:《诗经·卫风·氓》女子婚恋观意义

  爱情是人类情感世界中最耀眼最美丽的花朵。《卫风·氓》这首诗以女子的口吻描绘了古代女子大胆自主地追求爱情,体现着人类本真状态下的真性情,它也记录了青年男女之间比较古朴自由的恋爱观,同时给我们展现古代女子甜蜜的爱情故事和悲催的婚姻生活及婚变后女子理智地对待爱情,使我们了解古代女子纯正、健康的爱情观。

  一.女性大胆自主、恋爱自由

  《诗经·卫风·氓》是春秋时期的一首民歌,距离远古还不是太久,远古的遗风对周代还有很大的影响,《周礼·媒氏》曰:“……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着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所以周代青年男女间的相识、相知和相恋有很大的自由,不像后代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对男女的交往有很多的限制,周代的女子可以自由地追求爱情。诗篇一开始描绘了“氓”向魂牵梦绕的女子来求婚,“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丝”与“思”谐音双关,表明该女子是“氓”思念和心仪的女子。“氓”是个经常游走在乡间用布匹换蚕丝的小商人,被乡间女子的美貌所吸引。于是,“氓”这个青年就费尽心机来接近女子,假装用布来换女子家的丝。实际上是醉翁之意是想和女子结下百年之好。女子被氓憨厚朴实的形象所打动,于是二人遂陷入爱河。

  爱情,是人性中最美好、最动人的情感。恋爱时相处的时光是那么短暂,虽有相处时的甜蜜快乐,也有分别时的依依不舍,“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姑娘送郎君渡过淇河,又到达顿丘,还是不舍得离去。怎样才能长相守呢?自由恋爱,甜蜜约会,二人的感情终于发展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了。女子甜蜜温柔地回敬男子,“匪我愆期,子无良媒。”不是我不想到你身边和你长相厮守,主要是没有媒人来提亲。虽然他们是自由恋爱,周代“六礼”对民间婚礼要求没有那么严格,但当时民间婚姻也需要了媒人,除了“仲春之月,奔者不禁”外,这是婚姻结合必须的礼节。二人虽然是自由恋爱,女子还是希望“氓”能找个媒人,按照正常的婚姻礼仪来自己家和父母谈论自己的婚姻大事。但由于男子家只是一般的小商贩家庭,家境贫穷,没有财力来备财礼。看到氓的困顿和愁闷,贤淑和善良的女子冲破世俗的礼节束缚,毅然决然自己做主,答应“将子无怒,秋以为期。”秋天就可以把姑娘娶回到家里,长相厮守。

  二.对爱情的执着和忠诚

  恋爱是甜蜜幸福,也是痛苦和煎熬。《卫风·氓》中女子追求爱情简单却执着。“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和夫君别后,痴情的女子每天来到村口,登上残破城墙,痴痴地等待心上的情人来和自己会面。见不到思念中的情人就哭哭啼啼,茶饭不思,思念绵绵不绝;而见到心爱的人,心情马上晴朗起来,感觉一切都变得美

  好起来,眼前的一切也变得可爱起来。情人就是她的一切,可见女子对爱情的执着和忠诚。热恋中的女子是那么可爱、天真和诚挚,两个人的感情已经发展到了难以分开的程度。

  婚期如约而至。“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男方用龟板、蓍草占卜婚姻情况,没有不吉利的预兆,卦辞很吉祥。于是,男方约定婚期来迎娶自己心爱的姑娘,女方父母只好同意这门婚事,为女子准备还算体面的嫁妆,嫁给了氓,也希望体面夫妻能够恩爱百年,过上幸福快乐的时光。刚结婚的时候,“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女主人公以桑树的繁茂,比喻男女未成婚时情意的浓厚,女子年轻貌美,生活象惯了蜜糖,眼里跳动的尽是新婚的快乐,想着自己找到了人生的依靠,整个人陶醉在爱情甜蜜的港湾。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氓的家境贫穷,嫁过来之后,女子就下定决心要和心爱的男子患难与共,用自己的双手来打造自己幸福的生活,坚信苦日子总会过去了,只要二人齐心协力。于是,女子全身心地投入这个家庭,“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嫁给氓的几年来,日夜操劳,早起晚睡,安贫守道,每天没日没夜地干活,希望更改变家里的贫困状况。过度的操劳,使女子漂亮的容颜不再。但女子能够勇挑重担,为家庭操碎了心,“女也不爽”从来没有出现过差错。女子漂亮勤劳、淳朴善良、忠于爱情,在她身上聚集了中华妇女的传统美德,闪耀着人性美的光辉。

  三.理智地对待爱情

  通过婚后发生的一系列事情,女子认识到“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桑葚是甜的,鸠多食则易致醉;爱情是美好的,人多迷恋则易上当受骗。男人沉溺于爱情犹可解脱。女子一旦堕入爱河,则无法挣离。这是多么沉痛的语言!从桑叶青青到桑叶黄落,不仅显示了女子年龄的由盛到衰,而且暗示了时光的推移。“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告诫天下的女性不要沉迷爱情太深,不要把自己完全和婚姻捆绑在一起。否则,一旦婚姻失败,受到伤害最深的还是女性。

  面对自己不顾一切,辛苦追求来的爱人,最后竟然嫌弃自己,甚至“言既遂矣,至于暴矣。”氓完全无视女子这几年来对家庭无怨无悔的付出,“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女子伤心之极,悲叹氓的背叛爱情,自己的遇人不淑。但女子没有为自己的婚姻悲剧而失去理智,而是“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尽管痛心,但女子却保持着清醒的头脑,考虑如何为自己负责。女子没有什么过激的言辞,更没有报复行为,有的只是痛定思痛。女子怨而不怒,使我们顿生对她命运的悲惨产生同情,也对她在悲惨命运前保持节操产生敬意。所以,把《卫风·氓》看成“弃妇诗”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卫风·氓》中的女子回忆了恋爱时期,对氓的情意绵绵,自己完全坠入爱河,不顾“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义无反顾地嫁给了氓。婚后甜蜜的生活没有持续太久,虽然女子是全身心地位这个家庭付出,“……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但丈夫最后还是把她抛弃了。女子有对丈夫的不满和怨言,但她没有一直伤痛下去,而是敢于控诉丈夫的暴行和社会的不公。女子对美好、纯真的初恋热烈地向往,没有后悔可言;婚后的夫妻应该感情专一、互敬互爱、携手到老。直至最后横遭家庭变故,女子断然宣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一切都是过往烟云,不堪回首的往事就让它随风而去吧。女子没有忍气吞声地向命运屈服,而是理性地选择了反抗的态度,维护了自己的尊严。对失去的婚姻虽然有太多的不舍和怨恨,还是理智地选择了放手,清楚地理解了爱情与生命的价值,最终战胜不幸,保持了一种人性的独立,成为生活的强者。

  四.《诗经·卫风·氓》中女子的婚恋观对现代女性的启示

  春秋之时,男女之间的交往和相爱也是很自由的,不像我们想象的严格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只是后来南宋理学兴起之后才严格起来。《诗经·卫风·氓》中男女主角自由恋爱、婚姻自主,他们的恋爱阶段和正常青年男女恋爱一样,甜蜜而幸福!“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海誓山盟,海枯石烂,永不分离。婚姻自主、恋爱自由,也是现代青年男女追求的主旋律。现代家庭也都是比较开明,婚姻都是尊重孩子的意见。现代的父母都是有知识有文化,但是父母的意见还是要参考的,毕竟父母比孩子的阅历丰富,可以为孩子提供一些建设性的意见,以利于婚后生活的和谐。提到“父母之命”,不要只看到它消极的方面。男女自由恋爱已成趋势,男女步入婚姻殿堂前,有必要征求一下父母的意见。本诗的最后结局,一定程度上来说,就是缺少了家长的监护和媒人之间的调停矛盾。当然,最好的的方法是把自己的婚姻置于法律的保护之下,使婚姻有更好的保障。

  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也有专一性和排他性,不允许第三者介入。一旦建立恋爱关系,就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朝秦暮楚,最后只能自吞苦果。对于现代的女性,在恋爱中,不能沉侵在爱的甜言蜜语中。有人说,恋爱中的女人是个傻子,也就是在在爱情的蜜语甜言中失去了判断是非对错的能力,要清醒地对待爱情,通过自己的智慧来理智地对待爱情,以积极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爱情,才能把握住自己的幸福。

  《诗经·卫风·氓》中,女子几乎把自己全部感情都投入到这个家庭中,“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自从嫁到你家后,揽尽家里的一切家务,起早贪黑,吃苦耐劳,任劳任怨,毫无怨言。甚至对氓也是言听计从,没有说过半个不字。这些年的付出,没有换来氓对自己的珍惜,而是助长了他的坏脾气,遭到了他的背弃。男人和女人,是家庭的两级,在家庭的地位应该是平等的。幸福不是靠一味地付出得到的,女人的名字不是软弱,应该争取自己应有的权利。在男权社会中,女性更应该独立,不仅经济独立,人格也应独立。

  参考文献:

  1.张海平.流氓之滥觞——解读《诗·卫风·氓》[J]楚雄师专学报,2000:(2).

  2.周穆.且听风吟:《诗经》与爱情[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

  3.王佳楠.《诗经》爱情诗中的婚俗与民俗[J].大连大学学报,2010(05).

  4.高尚卿.从《诗经》中看周代妇女的爱情婚姻观[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

  5.王小静.从《诗经》爱情诗看周代女性的婚恋处境[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23(6).

  (作者单位:河南新乡学院)

篇十二:为何三言二拍的婚恋观有冲破封建礼俗争取自由的现实意义

P>  从悲剧到悲剧—由《伤逝》子君的悲剧反思当代女性婚恋观

  中文摘要

  女性的婚恋观一直是我国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它是文学的永恒主题,也是妇女解放的突破口和文学发育的生长点。关于女性婚恋观的论作不断出现,也涌现出了一些影响深远的作品,如鲁迅的《伤逝》。从当代社会看,当代女性很少再受封建礼教的压制,社会和经济地位也相应提高,理应会摆脱子君的爱情悲剧而得到幸福。但在婚恋已高度自由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女性却深陷另一个困境——即侧重经济因素的婚恋观束缚女性婚恋并使之畸形发展。表面上这与子君的悲剧并无联系,但侧重经济因素实质上是当代女性人格不独立的外化表现。事出同因,可见这亦是悲剧。

  子君的悲剧和当代女性的婚恋困境产生的实因都是人格不独立。可见,人格独立对当代女性树立正确婚恋观以及引发其探索能够走出婚恋困境的出路具有重要意义。它是当代女性幸福婚恋的基础及其解放的真正出路。而女性要实现人格独立,既需要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也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关键词]《伤逝》;爱情悲剧;经济因素;当代女性婚恋观;人格独立

  1

  FromTragedytoTragedy---theIntrospection

  ofContemporaryFemaleMarriagebythe

  TragedyofZijuninGoneLove

  Abstract

  Thefemalemarriagehasalwaysbeentheissuethatappealedmuchconcernofthesociety.Ithasbecometheeternalissueofliteratureand,alsothebreachofwomen’sliberationandthevegetativepointofliteraturedevelopment.Worksconcerningthewomen’smarriageariseceaselessly,includingsomefar—reachingproductionssuchasTheGoneLovebyLuXun.Contemporarywomenrarelysuppressbyfeudalethicalcodeinmodernsocietyastheirsocialandeconomicstatushavebeenraisedrelatively.Thatmeanstheyoughttogetridoflovetragedytogainthehappinesstheydeserve.Nowadaysthoughundertheconditionofmarriagehighlyfreedom,moreandmorewomenuptothechintheotherdilemma--------viewonloveandmarriagewhichparticularempressontheeconomicfactorsfettercontemporaryfemalemarriageandgotodeformeddevelopment.Seemingly,ithasnothingconcernaboutthetragedyofZijun,empressoneconomicfactorsactuallyturnouttobeexternalizationofcontemporarywomenwholackofdependency.Bothtwokindsofmarriagessharethesamereason,whichwecansaytheybothtragedy.

  ThereasontothetragedyofZijunandthemarriagedilemmaofcontemporarywomenarelackofdependencyontheirowncharacters.Thusitisclearthat,characterindependencyisveryimportantforcontemporarywomenbuildingtheirproperviewofmarriageandtriggeringthewayoutfromthemarriagepredicament.Independencyisbaseofcontemporaryhappymarriageandalsotherealoutletforwomen.Whilewomenwhowanttorealizeindependentpersonality,shenotonlyneedstheself-consciousnessawakening,butalsotheconcernsofthewholesociety.

  Keywords:theGoneLove,lovetragedy,economicfactors,contemporarywomen’sviewofloveandmarriage,personalityindependence

  2

  前言

  《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一部以青年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该小说是鲁迅先生在跨越了痛心于“婚姻不自由”而抨击封建主义的阶段,勇敢地面对新的现实和人生,进行新的题材选择和创作构思阶段的成功之作。它包含了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意蕴,给人以新鲜的启迪和思考。这对于当代青年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据此,《伤逝》成为学术界探讨婚恋观相关问题的重要切入点。

  通过再次认识和审视《伤逝》中子君的爱情悲剧的原因,并以此为切入点,完成其现代视角下的悲剧解读,并结合当代女性婚恋观和妇女解放这两个命题进行反思,对引发当代青年树立正确婚恋观以及引发其探索能够走出婚恋困境的出路具有重要作用。

  一、子君的爱情悲剧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其当代性启示

  (一)子君的爱情悲剧产生的主要原因《伤逝》记录了受“五四精神”哺育的新一代知识青年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故事。叙写了他们在生活煎熬和精神折磨中的苦苦挣扎,最终让那奋斗而来的“美好的爱情”与“渴望的生活”渗透着“悔恨与悲哀”。他们这一由浪漫转入婚姻生活的爱情悲剧,始终让后人有一种无法诉说清楚的困惑。而对他们的悲剧缘由则有着太多的异议和争辩。《伤逝》中子君的爱情悲剧主要是由于封建礼教的压制、子君和涓生的个人性格缺陷以及子君的人格不独立这三个因素造成的,而人格不独立则是主因。首先,是“铁屋子”毁灭“爱情绿洲”。这个“铁屋子”就是封建礼教,它是一个吃人的社会,是毁灭子君和涓生爱情绿洲的凶手。在“铁屋子”里,住着那些带着道德的眼镜的“德高望重”的封建卫道士们,他们永远维护着诸如节烈、孝道等礼教精神。在他们眼中,青年男女之间有的应该只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不是自由爱情。谁一旦脱离了他们的准绳,那就是“叛逆者”。涓生和子君的婚姻自主和爱情自由的愿望和举动,在他们看来,就是叛逆。而叛逆是“铁屋子”的“伦理规范”和“仁义道德”所无法容忍的。涓生因此失业,子君最终回到那个无爱的家庭,在郁闷中死去。“铁屋子”的强大,毁灭了他们的爱情理想,使他们的爱情失去了存在的基础,也就预示了他们爱情悲剧的结局。

  3

  其次,是性格缺陷注定爱情悲剧。爱情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奉献。但是涓生和子君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首先,我们可以看出涓生是一个极端自私的利己主义者。在现实的逼迫下,他的个人主义、自私自利的思想开始暴露。他错误地把坠入困境的责任,全部归咎于子君。他想:其实,我一个人,是很容易生活的,虽然因为骄傲,向来不与世交来往,迁居以后,也疏远了所有旧识的人,然而只要能远走高飞,生路还宽广得很。现在忍受着生活压迫的痛苦,大半倒是因为她……①更有甚者,他虽然已预感到和子君的分离就是把她推向死路,但还是固执地向她说出了绝情的话:“你要我老实说,是的,人不应该虚伪的。我老实说吧:因为,因为我已经不爱你了!”②在封建礼教的压制下,为了自己,他把子君送回了宗法社会那个大牢笼,使她最终含恨离开了人间。

  而子君,首先她是一个爱情至上主义者,她把爱情看成是人生的终极目标,她天真地以为成功的“同居”就获得了一切。于是她不再追求人生,不再追求个性解放,不再追求理想,甚至将“别的人生的要义”都忘却了。取而代之的是,从此她安于平庸的生活,她埋头繁重的家务劳动,拼命地想方设法维持小家庭的存在,饲喂油鸡、阿随,因生活的拮据与邻居争吵……子君,最终由一个勇敢无畏的新时代女性变成了一个庸庸碌碌的家庭奴隶。此外,她尽管接受了新思潮的影响,但仍把封建的“女子治内”的礼俗视为当然,认为结婚后靠爱人养活是天经地义的。因此在家庭陷入困境时,她从没想过在走出家门之后,可以凭借自己的智慧和才能与爱人一起支撑整个家庭。而任凭涓生“孤军奋战”,以至于他们的感情距离越来越远,直至失去他们共同的爱,无奈地回到父亲那里,最终郁郁而终。涓生的自私自利和子君的爱情至上这些性格缺陷,直接断送了他们的爱情。

  最后,人格不独立是主因。鲁迅曾经说过“人类有个大缺点,就是经常会饥饿”。所以再崇高的人也离不开吃饭。”那么涓生和子君要生存,最起码的是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所以他们必须解决经济问题才有机会令爱情更加牢固。

  但在《伤逝》中,我们看到在涓生失业后,这个小家庭随即便陷入了困境之中,他们的爱情失去了经济基础。或许我们会哀叹老天对他们的不公。但我们却也应该深思:为了爱情而无畏的子君,在走出了自己的家庭后,为什么却不能去寻求自己

  ①李希凡.《呐喊》《彷徨》的思想与艺术[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4月第一版

  ②同上

  4

  独立的生活道路呢?如果子君有自己的工作,在经济上独立了,在涓生失业后,或许两人就不会那么惊慌,涓生也不会有“被人拉着衣捶“”她是他的累赘”之类的想法了。而他们的的爱情或许也不会以悲剧结束。可见,子君的经济不独立直接断送了他们的爱情。这正好验证了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一文中写的那样:“所以为了生计,娜拉,高雅地说罢,钱,就是经济,是最要紧了。自由固不是钱所能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③子君的自由的婚姻就这样被卖掉了。

  所谓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固然这场悲剧的产生与封建礼教和子君和涓生他们各自的性格缺陷密切相关,但封建礼教和性格缺陷只是外因。所谓事在人为,倘若子君能够意识到自己在经济独立的重要性,她就不会完全依附涓生而生存。可见,人格不独立从而导致其在经济上的不独立,是这场悲剧产生的主因。

  (二)子君悲剧的当代性启示子君和涓生的爱情随着时光的流逝已经离我们远去了,但它却给我们留下了无

  尽的思考,并在引导我们树立正确的婚恋观方面产生重要的影响。特别是通过对其悲剧产生根源的探讨中,“人格独立”“经济独立”等,渐渐被当代女性所接受,并成为当下女性自我约束和追求解放的前提条件。它告诉我们:

  首先,女性须在婚恋中实现经济独立。社会主义者奥古斯特.倍倍尔在1879年写的《女性和社会主义》一书中认为,任何社会依附和任何社会压迫都根源于被压迫者对压迫者的经济依附。因此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女性在婚恋中的地位之所以被动,根本原因就在于对男性的依附。而对男性的依附,除了导致女性的被动地位,导致女性在婚恋中自主权的丧失和自我意识的沦落。甚至会使女性的婚恋走向如子君式的悲剧,这对女性身心既是一种伤害,也会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毕竟一个时代的婚恋观最能反映这个时代的特征和兴衰,它既关系到个人的人生幸福,也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安定。

  因此,仅从女性的婚恋幸福角度出发,要想改变女性在婚恋中的被动地位,减少其对男性的依附,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使女性实现经济上的独立。因为女性在经济上没有独立,女性根本就没有地位,而是作为男性的附属品。女性失去了作为人类主体应有的地位,从而也就失去了对教育资源、经济资源和社会保障资源的合理

  ③鲁迅.娜拉走后怎样[J].妇女杂志,1924年第8期第10页

  5

  拥有。加上对子君的悲剧的思考,再结合现实生活,我们不难看出女性的经济独立对

  婚恋的基础性作用,毕竟生存是第一要义。而要想让女性实现经济独立,首先要求女性在人格上要独立。因为当女性能意识到自己如果可以像男人一样生产、劳动、就业才有可能和男人一起为爱情和婚姻提供坚实的基础时,才会走出家庭,走向职场,和男性一起为承担家庭的责任,减少子君式的婚恋悲剧的发生几率,并由此获得女性在社会上的各种权利。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女性解放运动的向前发展,女性渐渐意识到了经济独立的重要性,具体表现为大多数女性不再奉行“男主外,女主内”的信条,而选择工作,拥有自己的个人收入,实现了经济上的独立,这既是时代的进步,也是女性人格独立的表现。而经济独立在当代女性的意识中,甚至达到了与生俱来的程度。可见,经济独立已经成为当代女性心中根深蒂固的思想。

  其次,女性应在婚恋中适度重视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概念同样适用于当代女性的婚恋中,这和社会的发展以及当代女性受教育程度高存在很大关系。经济基础对婚恋乃至社会生活的重大影响,在上文中已有所论述,在这值得补充的一点就是:经济基础的重要性是现代女性侧重经济因素婚恋观产生的主要原因。它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女性追求幸福婚恋的一个必备条件,因此得到大多数女性的重视。而作为当代女性,由于其所处社会环境对经济基础(金钱或财富)的更高要求,经济因素在女性婚恋选择中的地位可想而知。但是所谓适可而止,物极必反的经验告诉我们:侧重经济基础须以感情作为基础,反对盲目的追求物质享受,以免让女性走入“傍大款”“当二奶”等恶性圈。

  以上就是子君悲剧给我们的重要启示。而这些启示是在我们不断总结和反思中形成的。总结过去意味着汲取经验。而总结并不意味着问题的真正解决。在对子君等前人的婚恋悲剧的思考后,当代女性的婚恋观是怎样的?它呈现出了怎样的发展态势?

  二、直击当代女性婚恋观

  在总结以往婚恋悲剧经验的基础上,比如通过对子君爱情悲剧思考,当代女性在婚恋的选择上表现出更加理性、更加现实的一面。表现为在对婚恋对象的选择上,除了重视婚恋本身,还侧重对影响婚恋的物质基础特别是经济因素做出更为理性的

  6

  思考。传统意义上“有了感情便会幸福”的婚恋观念渐渐被淡化,而对物质基础中的经济因素的考虑渐渐增强,融入更多考虑元素的婚恋观则成为主流。在社会上甚至出现“学得好不如嫁得好”“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等婚恋观念,而“有房、有车、有钱”则成为当代女性择偶的重要标准。这在时下流行的相亲节目中均有所显现,如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节目中,很多女性就表现出了对这个方面条件的关注。

  (一)当代女性婚恋观综述随着时代的发展,女性的婚恋观既保持传统又有所发展:一是匹配的性格和真挚的爱情仍然是婚姻不变的主题。最近由世纪佳缘联合新

  浪网和MSN共同发起的《2009年中国男女婚恋观调查报告粉皮书》调查证实了这一点,而工作事业和经济基础则排在其后。相对而言,父母比孩子更加注重结婚对象的家庭背景与职业收入,但多数被调查者表示能够与父母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达成一致。

  二是女性更加注重婚恋选择中的独立自主。传统的婚姻侧重于对经济的、政治的、社会的、家庭的或家庭利益关系等方面的考虑。它追求成员之间的同质性,抑制了人的独立自主和个性自由。而当代女性的婚恋观却往往表现为:认同成员之间的异质性,尊重每个人的独立性和对自身事务的自主。有越来越多的现象表明,当代女性已逐渐认同爱情、婚姻、家庭生活中的私域化定位。强调私域化定位,并不是说他们完全抛弃传统,而是对传统的改造和创新,并注入新的时代精神。他们的婚恋观以“个体主体”为主,同时兼顾责任感和义务感。除此,当代女性在择偶上强调自己作主。这些和《伤逝》中子君的“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一观念有着很大的相似性。这在近几年来层出不穷的相亲节目中均有所体现,这或许也是时下各类相亲节目比较受欢迎的原因。

  三是女性依然追求婚恋选择中的人格平等。在女性解放运动日益高涨及女性意识深度觉醒的影响下,“当代女性在恋爱婚姻选择中的民主平等意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表现得更加强烈。这主要表现在恋人选择中的人格平等,家庭生活中的夫妻平等,生育意愿选择上的平等,双亲影响子女的方式平等等。首先,双方拥有获得平等的事务决策权。目前,许多调查证实了这种变化。在徐安琪的《中国婚姻质量研究》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回答夫妻中谁较豁达、忍让,调查对象首肯“妻子”的占16.3%,“差不多”的为51.2%,丈夫更大度、谦让的占32.6%;在谁拥有家庭经济事务的处理权和家政决策权问题上,回答“差不多”的占52.6%,丈夫拥有更

  7

  多实权的占16.1%。可见,夫妻关系呈现出平等民主的趋向。其次,双方拥有平等的财产权。恋爱消费AA制,婚前财产公证,以及婚后夫妻收入差距的不断缩小,婚后双方一起承担房贷等,使双方在对个人财产及公共财产的占有、管理和支配上的发言权越来越趋于平等,各自保留着相互独立的地位和自主发展的经济空间。

  四是“多维”婚恋选择角度的出现。“多维”指的是在婚恋中既考虑情感因素,也考虑经济及家庭因素;“一维”指的只看重经济条件,而忽视情感因素等。近日,一份刚刚出炉的《上海80后新生代婚恋观调查》(11月24日《上海青年报》)显示,34.1%的人表示“只要相爱,其他条件可以不考虑”,54.9%的人表示“既要相爱,又要对方各方面条件好”。这体现了当代青年一种务实的婚恋观,在两人感情的基础上,不否认经济基础,但又不是太注重经济基础。

  五是金钱在婚恋选择中成为首要考虑因素。如果说上个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的婚姻被政治操控,八九十年代的婚姻则更多地受金钱左右。此时的婚姻也就很数字化了,存款多少往往是决定爱情指数最重要的因素。“男人有钱就变坏,女人变坏就有钱”是这一年代的经典流行语,长盛不衰至今。特别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使人们对金钱的获取和支配的看法与传统观念发生了变化和转移。很多青年人看待事情和对待事物都喜欢从金钱的角度去分析问题,而对待情感和婚姻,金钱更是影响着他们的抉择。当代女性自然也不例外。当代女性在婚恋选择上的“含金量”急剧增加。首先是由婚恋中经济因素的基础性作用决定的,因为没有经济基础,婚恋失去保障,就没有什么幸福婚恋可言;其次是缘于市场经济抬升了金钱在人们心目中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再次则是缘于市场竞争和消费诱惑给当代女性的婚恋生活带来了压力。因此,他们在婚恋中追求情感的同时,也追求金钱,使金钱等物质因素在婚恋中占有相当的重要地位。

  (二)侧重经济因素婚恋观导致婚恋困境通过对子君的悲剧以及当代婚恋观的反思,我们认识到了经济基础对婚恋的重

  要性。幸福婚恋离不开坚实的经济基础,而坚实的经济基础的最终形成来源于婚恋双方的人格独立,特别是女性人格的独立。毕竟随着在社会的发展和消费理念的改变,以往完全靠男性支撑整个家庭经济的传统家庭模式已经不再适用,而随着女性自主意识的觉醒,越来越多的女性不再愿意做“相夫教子”的全职太太,而选择走向职场,愿意和男性一起承担家庭的经济责任。

  而一旦女性在头脑中意识到经济基础对个人本身或婚恋的重要性时,便在实际

  8

  生活中,更加注重对经济因素的考虑。在婚恋选择上,经济因素自然成为首要的考虑因素。毕竟没有经济基础的婚恋就好比失去根基的空中楼阁,并不能长久,子君的悲剧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因此,从五四运动以来,大多数女性在婚恋选择中是比较侧重经济因素的。而作为当代女性,侧重经济因素的程度是非常高的,现今社会上出现的“有房、有车、有票子”的择偶标准就是一个明证。

  侧重经济因素的婚恋观,具有非常明确的现实意义,它表明了女性对婚恋的深刻认识和对自己及婚恋的负责,是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有力表现,并对女性正确选择婚恋产生重大的影响,这可以说是社会的进步。从这个层面上来说,这种婚恋观是值得提倡的。倘若不侧重经济因素,那么婚恋就失去了成长的基础,使婚恋双方陷入子君式的婚恋困境中,最终以悲剧收场。因此侧重经济因素,对婚恋选择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它是婚恋发展下去的前提和基础。然而对经济因素的过分考虑,反而会使女性们陷入新的婚恋困境:

  首先是经济因素预期过高导致婚恋受阻。大多数青年普遍反映经济因素是他们组建婚姻的重要原因,男女青年都希望在正式组建家庭时能有稳定收入、有房、有车。这些条件如果都需要具备,显然对25-28岁的适婚青年们是具大的压力。多数青年朋友们才离开校园走入社会不久,基本上是无法达到上述的物质条件,所以形成了一部分适龄青年不谈恋爱一心一意拼命工作,努力赚钱的局面。一些青年朋友们不谈婚嫁,而是将心思放在努力积累物质基础上。最终导致社会上出现不愿意结婚或害怕结婚的现象存在,甚至出现了单身一族。这样的专注和对经济因素的过高期望,无疑是广大青年对婚恋物质基础的关注,但这却也向我们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经济因素是婚恋的基础,但却也成为婚恋的障碍。

  其次是“傍大款、当二奶”层出不穷。无可厚非,追求经济基础是实现幸福婚恋的一个重要保障,但过大的经济期望值会将婚姻物欲化,而淡化对情感、责任、相互扶持等婚姻基础的需求,从而造成重婚姻硬件而轻婚姻软件的现象的出现。这种现象本身是没有什么错的。但一般来说,年轻人择偶标准主要是强调彼此之间的情投意合和对方的品质能力,然而越来越多的女性择偶更讲究现实,他们既考虑到现在,又考虑到未来,以功利为择偶条件的增长趋势日益明显。这种现实婚恋观的最突出表现为如今社会上盛行的“傍大款”和“当二奶”现象。究其原因,攀比和虚荣心促使一部分女性超前消费,当短期内自己无法负担额外的经济支出时,她们就产生了走捷径的念头,通过婚介、变相相亲、甚至被包养等方式来满足自己。而

  9

  过分重视经济因素则是导致当代女性“傍大款、当二奶”的主要原因。最后则是“干得好不如嫁得好”颠覆传统。在今天的中国,一方面,婚姻已嫣

  然成为许多女性改变命运的主要途径。“工作好不如父母好,父母好不如嫁得好”“妻以夫贵”的内涵在当今社会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婚姻很多时候成为通过批发的方式出售自己的一个漂亮包装而已。另一方面,婚姻则是多数女性主体平等的表象。在父权制宗法制度下,婚姻作为性契约的第一目的就是生儿育女,婚姻只是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性制度。

  三、子君爱情悲剧与当代女性婚恋困境的联系

  以上种种困境的出现,均和当代女性重视经济因素婚恋观有关。当代女性在婚恋选择上,对经济因素的过分重视,导致了诸如“傍大款、当二奶”“学得好不如嫁得好”等畸形婚恋的产生。这表面看来这是一个时代的婚恋观所致,但其实质则是当代女性在人格上的不独立。

  人格不独立是指一个人自主性比较差,没有独立意识。表现为不习惯独立思考和实践,不注意维护自己参与决策的权利,控制情绪的能力较差,缺乏理性,社会参与程度较低等。同时也表现为依赖他人,敏感多思等特点。

  《伤逝》中的子君的人格就是表现出了以上特征。她向往自由,向往自己主宰的爱情,但是在和涓生同居后,她却失去了自我,依赖涓生,最终也失去了爱情。子君把封建的“女子治内”的礼俗视为当然,就表明在她的意识中还没有真正的独立概念,而没有独立概念的子君,自然不能通过实践去完成经济上的独立,这最终导致了她在爱情中的被动地位。

  从表面上看,子君和涓生的爱情灭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经济不独立造成的,(而这里的经济不独立既包括涓生的失业,同样也包括了子君的无业)实际上,究其实质,经济不独立实则是其人格不独立的外化表现。同样受过教育,涓生可以去工作,但子君却为什么不能?这固然是和她的出身有关系,也和当时的社会背景存在很大关联,但从子君方面考虑,她不选择就业,实际上是由她自己的人格不独立来决定的。人格不独立导致子君的悲剧,而重视经济因素反而让当代女性受经济因素束缚,陷入新的困境,甚至出现丧失人格和自尊的行为,事出同因,这实则亦是悲剧。

  因此,为了避免更多子君式悲剧的产生,人格独立便自然而然成为我们探讨女性幸福婚恋以及女性真正解放的关键点。

  10

  四、人格独立是当代女性幸福婚恋的基础及其解放的真正出路

  (一)人格独立的定义人格独立是指一个人自主性强,不依赖他人,喜欢独立思考和实践,注意维护

  自己参与决策的权利,理性,控制情绪的能力较强,社会参与程度较高等。

  (二)人格独立的作用当代女性在婚恋中的人格独立,表现为其在婚恋中的自主地位,即主要表现为女性在婚恋中实现经济独立,不依赖男性而生存,并对婚恋有自主选择权等。可见,人格独立对女性婚恋具有重大作用:首先,人格独立是当代女性幸福婚恋的基础。幸福的婚恋在不同的时代和人那里会有不一样的理解和感悟。但事物总会有它的共性,幸福的婚恋总是和悲剧相对的,它强调了婚恋主体的快乐程度以及婚恋的长久度。从当代人的角度来说,幸福的婚恋应该是婚恋主体的自然结合,婚恋结局的长久完满、婚姻生活的幸福美满以及夫妻双方的相悦、家庭的和谐等。在达到以上的种种,经济独立是关键。因为经济是基础,需要男女双方的共同努力,而人格独立是本质。是经济独立产生的前提。其次,人格独立是女性真正解放的出路。妇女解放是以经济解放为主的整体性解放,它大体上可以概括为经济解放、政治解放和思想解放。其中经济解放主要是指使女性摆脱经济上依赖于男人的状况,使工厂中和家庭中的女性从所受的或明或暗的剥削中解放出来,获得经济上的独立;政治解放指使女性获得法律上平等的政治权利,以及这些权利在现实政治生活中的落实,而且包括在社会政治领域之外的一些领域,比如家庭这样的私人领域中,从暗含着的父权制的权力支配关系中解放出来;而思想解放是指使广大女性摆脱长期以来束缚和支配她们头脑的父权制思想,使她们意识到自己的能力和力量,并且确立起自尊、自信和自强的意识。经济解放是实现政治解放和思想解放的前提。而实现经济解放,则要求女性在经济上的独立,在这,女性的人格独立是关键。毕竟在妇女解放的过程中,外界因

  11

  素包括男性的功劳固然很重要。但是,女性内在的因素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为内因决定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这就要求广大女性自身也要发扬“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新观念、接受新事物。女性解放主要是由女性自己来实现的,靠等待和恩赐是行不通的。列宁指出:“工人的解放应当是工人自己的事情,同样,女工的解放也应该是女工自己的事情。”④因此,要大力提高女性的主体意识和群体意识,大力提倡女性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从而全面提高女性的素质,开发女性这支伟大的人力资源,促使女性积极、主动、大胆地参加国家和社会管理。

  而要实现女性自己解放自己,女性的人格独立是至关重要的。离开了人格独立,女性就会像以前一样依附男性而生存,那么,女性要解放、要实现经济独立将无从谈起。

  (三)实现人格独立的途径

  人格独立对婚恋及其女性解放产生重大影响,那么,为了实现人格独立,最终实现女性解放,有那些途径呢?

  1.实现人格独立的前提——女性意识的觉醒女性主体意识包括独立意识、自主意识、竞争意识、进取意识、创新意识及成就意识等。要实现女性的人格独立,促进其走向幸福婚恋和全面解放,首先要求女性意识的觉醒。因为只有女性在意识中有人格独立的要求,其人格独立才有实现的可能性,而要达到女性人格的最终独立,则要求女性要全面培养主体意识、自我意识和平等意识。首先,要培养女性的主体意识,女性就要做到:克服依赖和盲从心理,保持独立的思维品格,学会独立思考问题;要积极进取,充满对理想和事业的追求,对事业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向往。女性要用自己的品行、智慧和能力,去主宰自己的命运,创建美好未来。要勇于竞争。当今世界,知识更新,一切犹如浪潮般冲击人们的生活,只有拼搏进取,才能最优化地实现女性的社会价值,使女性感到自觉地为人类社会劳动的巨大的道德力量。其次,要提升女性的自我意识。女性的自我意识是对女性自身自然存在的特殊的认识。它回答两个问题:作为一种自然存在物,女性的生物特性究竟是什么?作

  ④列宁.《列宁全集》[M].中央编译局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2月中文第二版第193页

  12

  为一种社会存在物,女性的特殊性又在哪里?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一方面她会发现自身的种种优势,从而增加生活的自信和勇气,同时也发现自身潜藏的种种不足,并且认识到男女不平等的现状和女性成为“第二性”的事实是社会造成的,是男性文化压抑的结果而且也是女性自身对女性角色的默认,是一种由外化转向内化的过程。要培养自我意识,女性首先要做到:(1)自立;包括经济自立和精神自立,其中经济自立是指依靠自己的收入生活;而精神自立,则是指通过培养自己的判断力来确定自主性。(2)自强;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女性处于劣势,要改变这一几千年长期形成的状况,就要求女性自强不息,不畏艰险。

  最后,要增强女性的平等意识。女性的平等意识是指女性对自己应该享受的与男子平等的地位和权利的确切认知。女性作为人类的另一半,与男性有着同等的生存价值和独立的人格尊严。这意味着男女在法律权利和由此而导致的社会地位应该是平等的。事实上,在我国,男女虽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但在观念上,女性地位明显低于其法律地位。因此,增强女性的平等意识是增强女性意识的一种手段,并且通过对性别不平等现象的认识与批判,树立女性的自强意识,进而通过群体努力达到制度变迁。

  总之,女性只有具备了主体意识,发挥了主体作用,才能获得与男性平等的社会地位;只要清醒地认识到来自自身的阻力(自我意识),重新确立自身的价值定位(平等地位),才有可能为实现自我铺平道路。这个道理在婚恋和女性解放中十分重要。

  2.实现人格独立的条件——全社会的关注女性人格独立的前提是女性意识觉醒。而要使女性意识觉醒,使女性有机会充

  分参与社会发展,发挥潜力,实现价值,不仅是女性自身问题,同时也是社会的责任。建立一个不仅是法律上的男女平等,而且是事实上男女平等的社会,是女性自由发展、实现自我的平台,需要全社会的关注。

  首先需要政策和法律的支持。确保将性别观念纳入相关政策和方案之中,要在政策和法律的层面上首先为女性参与提供更多的有利条件。同时,应从性别意识角度出发,根据不同年龄的女性群体给予相应的性别关照,在对贫困女性及老年、准老年女性采取补偿措施的同时,采取切实可行的高效保护政策,以预防原有的贫困女性还没有改善,又有更多的女性陷于贫困境地。特别是在女性升学、就业、接受再教育、家庭劳动社会化等方面都需要给予政策扶持。由于劳动力结构的调整,事

  13

  实上,大量的女性群体集中在非规范劳动力市场,我们除了充分认识非规范劳动力市场的存在和发展对女性的生存发展战略具有积极的一面外,还应当注意到非规范劳动力市场存在着就业不稳定、收入低、社会保障度不尽如人意等问题,出现一些新的女性权益受侵害的问题。因而这一领域的有效保障和规范化应该引入性别关照的视角,应采取多种措施,以确保在发展非正规劳动力市场战略中,使女性群体公平受益。实现了女性的就业问题,从而实现了女性在婚恋中的经济独立。

  其次,需要媒体、舆论的正确引导。整个社会的性别观念、文明进步程度是与媒体的宣传导向作用密切相关的。作为文化的先导,传媒在两性行为与两性观念的文化建构及传播中要承担积极的作用,使女性摆脱作为社会配角或男人的附庸的倾向,成为具有独立品格的、有主体价值观的、呈多元化趋势的社会形象。通过多种渠道实施广泛的宣传和教育,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导向,使性别角色的社会化从一个不自觉的潜移默化的过程转变为一个自觉的、有意识的识别、思考和选择的过程。

  3.实现人格独立的要求——摆脱女性自我意识中对婚姻的误解在最初的女性解放运动时期,曾经有一些极端的女性主义者认为,婚姻导致了女性对男性的依附关系,因此要实现女性解放就必须从摆脱婚姻开始。这实际上是女性自我意识中对婚姻的误解。婚姻作为人类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关系到整个社会的连续发展,影响重大。而婚姻作为女性解放的一个重要内容,和女性解放并不矛盾。女性解放是指女性能够解放自身、实现男女平等和经济独立,并参加社会活动,以提升自己的地位。在当今的中国社会,“爱”代替经济利益成为现今婚姻生活的轴心,因此核心小家庭不再具有牵制个人的强制权威,也不再存在压制女性的特性,因此婚姻不可能阻挡女性实现自我,实现自立。作为当代女性,我们需要实现人格的独立,才能更好的认识自己,发展自己,实现自己的价值,达到真正的解放,而要完成人格独立之前,我们得先摆脱一些误解,从而看清婚恋的本质,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女性的真正解放是女性知道自己的去向与潜能,而社会又允许她发挥她的去向与潜能,所以当代女性应该摆脱自己意识中存在的对于婚恋的种种误解,这样才能真正看到自己所要的去向与潜能,才能清除阻碍,走出自己的人生道路。

  14

  结语

  对子君悲剧的再一次解读,并结合当代女性婚恋观及其婚恋困境的反思,让我认识到了,人格独立是女性解放的前提。没有人格独立,女性的自由、解放就如同空中楼阁。正如恩格斯的精辟论述“: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劳动和社会活动中去。”⑤如果她们回不去,那么解放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而人格的独立也只是女性平等自由的第一步,争取从经济到思想上的独立才是女性最终奋斗的目标,而且更是永恒不变的准则。女性放弃了这一追求,就等于放弃了自主权。

  更重要的一点是女性的人格独立并不仅仅是口号,而是行动。女性既有必要权衡自己在婚恋中的地位和责任,也有必要坚持自己在婚恋中的一些道德和准则,更有必要在追求幸福婚恋的同时保持理性,做一个重视经济独立但却不被经济因素所束缚的独立个体,而这一切需要我们女性的努力,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女性的人格独立会成为现实,而这一现实会让女性走出困境,走向幸福,实现真正的解放!

  ⑤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72页

  15

  参考文献

  [1]罗素著.罗素论两性价值互动[M].长春:北方女性儿童出版社,2004.2,1-240.

  [2]波伏娃著.第二性[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12,197-509.[3]陈桂蓉等著.和谐社会与女性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6,

  62-207.[4]马克思等著.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62.[5]奥古斯特·倍倍尔著.女性与社会主义[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5.

  471.[6]中国女性出版社编.外国女权运动文选[M].北京:中国女性出版社,1987.

  28.[7]林志浩.鲁迅研究(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8]金乐.关于婚恋观的思考.湖南社会科学[J].中国青年研究,2008,(06):

  186—188.[9]李明欢.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关于当代中国女大学生社会性别观的若干

  思考[J].女性研究论丛,2004,(04):25—30.[10]赵宏涛.伤逝爱情悲剧探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08):

  125—127.[11]李璇.是解放还是枷锁——“学得好不如嫁得好”之学理解释[J].研究生

  法学,2008,(03):24—36.[12]王晶.“大女人”与“小女人”:“80后”女青年的婚姻困境[J].中国青年

  研究,2009,(04):21—23.[13]杜洁.“80后”青年婚恋新现象面面观[J].中国青年研究,2009,(04):5

  —8、12.[14]刘冬.当代青年的婚姻家庭观念与家庭价值取向[J].商业文化,2008,(11)

  :167.

  16

  [15]陈正祥等.当代青年婚恋心理探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02):129—132.

  [16]赵晓.当代中国女性的尴尬[J].南方人物周刊,2007,(08):60—61.

  17

推荐访问:为何三言二拍的婚恋观有冲破封建礼俗争取自由的现实意义 礼俗 婚恋 冲破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