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意见】马鞍山市关于贯彻落实省政府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政策实施意见

时间:2023-04-27 08:30:04 手机站 来源:网络

马鞍山市关于贯彻落实省政府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政策的实施意见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直属机构,有关单位:为贯彻落实《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皖政〔2015〕51号),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发改意见】马鞍山市关于贯彻落实省政府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政策实施意见,供大家参考。

【发改意见】马鞍山市关于贯彻落实省政府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政策实施意见



马鞍山市关于贯彻落实省政府促进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政策的实施意见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直属机构,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皖政〔201551号),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全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推动全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扩大有效投入,发挥投资对稳增长关键作用

1.聚焦投资重点。积极对接国家“11+6+3+1”投资重点,即信息电网油气网络、生态环保、清洁能源、粮食水利、交通运输、健康养老服务、油气矿产资源保障、新兴产业、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现代物流、轨道交通11个工程包,信息消费、绿色消费、住房消费、旅游休闲消费、教育文体消费和养老健康消费6个消费工程,“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一体化三大战略,以及重大装备走出去和国际产能合作,联系我市实际,进一步明确投资方向,聚焦投资重点。结合编制“十三五”规划,进一步谋划储备一批影响力大、带动性强的重大项目,争取更多项目进入国家、省重点项目库,完善和充实全市重大项目库,动态调整、滚动推进。(市发展改革委(物价局)、市各有关单位,各县区、开发园区,排第一位的为牵头单位,下同)

2.拓展投资渠道。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第一要事,坚持“一把手”带头外出招商,更加注重精准招商、基金招商、协会招商、以商招商和产业链招商,确保全年新开工和续建工业项目完成投资400亿元。把技术改造作为最现实的有效投入,定期调度通报,确保全年完成技改投资300亿元。加强同驻马大单位合作,推进“钢城一体”融合发展,支持马钢发展轨道交通装备、云计算、信息技术、现代化工等产业,加强同中冶华天、中钢矿院、安徽工业大学、河海大学文天学院等在节能环保、安全应急、机器人等领域的合作。积极争取中央和省项目资金支持,用足用好地方政府债券、政策性资金和产业投资基金。通过PPP方式,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片区综合开发等领域的建设和运营。(市发展改革委(物价局)、市招商局、市经信委、市财政局、市政府金融办、江东控股集团,各县区、开发园区等)

3.加大推进力度。层层压实投资和重点项目建设任务,加快推动656个重点项目,力争开工160个以上,竣工100个以上,全年完成投资690亿元。强化项目推进力度,坚持市领导牵头调度机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交通基础设施、生态市建设等70个重大项目实行定期调度、派单调度,切实解决项目推进中的突出问题。加强项目要素保障,优先保障符合产业发展方向项目的用地需求,努力争取重点发展领域单列用地计划;加强为重点项目协调服务的自觉性和担当意识,积极为项目建设营造良好环境。(市发展改革委(物价局)、市经信委、市住建委、市文旅委、市农委、市商务局、市环保局、市科技局、市招商局、市财政局、市国土资源局、市安全生产监管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港航管理局、江东控股集团、马鞍山港口集团,各县区、开发园区等)

二、着力帮扶企业,大力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4.不断提高服务企业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推进服务企业活动常态化,创新帮扶机制,推进服务企业全覆盖。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及时将经济政策措施传送到基层和企业,确保政策“落地生根”、发挥实效。设立网上帮扶企业综合服务平台,建立完善企业各类帮扶信息的收集、整理、分类、处置机制,切实提高服务企业针对性和有效性。(市经信委、市财政局、市科技局、市人社局等)

5.充分发挥财政资金作用。强化预算执行管理,各级财政支持企业发展、重点项目等专项资金要尽快落实并拨付到企业。上级安排拨付的转移支付资金原则上要在收到后20日内分解下达至本级有关部门和下级财政,县区应及时拨付到项目单位,尽快发挥财政资金使用效应,严禁将省级以上项目资金截留存放各级财政专户。持续开展财政存量资金清理和盘活工作,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对支出进度偏慢、盘活存量资金不力的县区和部门,将进行通报和约谈,并压减转移支付和部门预算额度。(市财政局等)

6.全面落实降税清费政策。认真落实国家对小微企业、企业改制重组、个人住房转让和非货币资产投资、失业保险费率调整等结构性减税和普遍性降费政策,继续按规定做好纳税困难企业的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减免工作。对各类企业吸纳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的,给予政策性补贴。与企业已签订合同中的优惠政策,不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继续有效;对已兑现的部分,不溯及既往。已出台的、不违反法律法规的优惠政策原则上可继续执行,有规定期限的,按规定期限执行;没有规定期限的设立过渡期,在过渡期内继续执行。按照国家、省政策执行大工业用电价格、工商业用电价格和农业生产电价,积极推动全市工商业企业申报直供电、直供气交易。严格落实涉企收费清单制度,强化检查督查、问责追责。(市财政局、市发展改革委(物价局)、市经信委、市地税局、市国税局、马鞍山供电公司、市人社局、市农委等)

7.大力培育工业企业入规。加快实施工业倍增计划,坚持培大育强,着力提升企业规模,培育小微企业上规模,对首次达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标准的给予奖励;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对重组新设立且符合条件的规上企业,给予奖励;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对销售收入增长达一定规模的企业,给予表彰奖励。全年培育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00户。(市经信委等)

8.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现代都市农业产业布局,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努力打造绿色食品供应中心。加大农产品加工业招商,着力培育引进一批龙头企业,加快农业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同创现代农业示范区、滁河防洪治理(马鞍山段)工程等一批涉农重点项目建设,力争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完成投资25亿元,规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增长18%。加强粮食仓储设施建设。继续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完成“整市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市农委、市水利局、市粮食局、市招商局、市政府金融办等)

9.积极引导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探索建立创新激励和创业人才引进机制,吸引各类人才来我市创新创业。深化商事制度改革,降低创业门槛;进一步鼓励创新企业加大研发资金的投入,创造有利于市场创新投入动力的制度环境。完善市场引导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制度,打通科技创新与产业化应用的通道,加快培育新型知识产权研发组织,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模式。促进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手段帮助创业兴业,为创新创业搭建平台,为创新产品创造市场空间。(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经信委、市人社局、市工商局、江东控股集团等)

三、实施“以港兴市”战略,推进外向型经济发展

10.构筑临港经济体系。抢抓长江经济带发展机遇,深入推进“以港兴市”战略,根据国务院和省政府关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实施意见,调整完善港口规划和专项规划,整合岸线资源,有序推进开发。加快港口集疏运体系建设,推动郑蒲港铁路年内开工,全面提升区域运输能力。搭建对外开放平台,推进综合保税区申建和郑蒲港口岸扩大开放工作,做好肉类、粮食进口指定口岸筹建和整车、冰鲜、种苗等进口指定口岸申报工作。全面深化关检合作“三个一”改革,推进大通关工作。科学规划临港产业布局,大力发展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电子信息、临港物流等主导产业,努力把马鞍山口岸经济区建成外向型临港制造业基地和国家级物流进出口基地。引进一批符合临港产业发展的生产、航运、物流、代理等大型服务企业,培育大宗货物交易市场、贸易集散中心(园区),推进船舶交易、船舶服务等市场,拓展航运金融、保险功能等方式,建立完善的港口经济服务保障体系。(市发展改革委(物价局)、市港航管理局(地方海事局)、市商务局(口岸办)、市经信委、市文旅委、马鞍山海关、马鞍山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郑蒲港新区等)

11.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紧盯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全面提升全市经济双向开放。加强同央企、知名民企、重点省属企业、科研机构、世界500强、台资企业的合作。重点支持境外资源开发、工程承包、劳务输出等境外合作项目。同时,搭建合作平台,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经贸活动,有针对性地在国外经济发达地区和重点拓展地区举办投资政策说明会和项目对接会。(市商务局、市招商局、市发展改革委(物价局)、市台办、市经信委、市财政局等)

12.支持外贸稳定增长。培育本地自主品牌和重点出口企业,鼓励本市进出口企业扩大对外出口,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市财政统筹安排专项资金,落实配套省有关支持进出口的政策,对企业出口增量、进口鼓励目录内的机电设备、关键零部件和资源类产品给予奖励。鼓励进出口企业加强品牌建设,参加境外展会,对企业参加国际认证、贸易摩擦应诉、出口信用保险和参加境外会展的部分费用给予补贴。(市商务局、市财政局、马鞍山海关、马鞍山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13.加快园区转型升级。抢抓“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等战略机遇,科学承接产业转移,推进全市园区转型升级。重点加快推进马鞍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慈湖高新区两个国家级开发区转型升级的步伐,推动省级开发园区做大经济体量,完善配套功能。结合省主体功能区发展规划,进一步整合全市范围内具有成长潜力的产业集中区,实现园区专业化、差异化,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对外吸引力。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完善园区配套设施和服务跟进,推进各开发园区“产城一体”建设。创新园区管理体制,完善开发园区转型升级考核办法,推进扁平化管理模式。促进土地利用规划、城镇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有机衔接,实现布局集中、土地集约、产业集聚要求。(市发展改革委(物价局)、市经信委、市商务局,各县区、开发园区等)

四、坚持转型升级,打造新常态下新引擎

14.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基地。围绕“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导向,大力发展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抓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建设,谋划建立高端装备制造(含机器人)、轨道交通、电子信息、绿色食品加工、生物医药、节能环保6个市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基地,在此基础上积极申报创建国家、省级集聚发展基地。市工业发展专项资金优先向集聚区倾斜,优先争取国家、省重大项目和研发平台等在集聚区布局。建立产业培育工作机制,明确一名牵头领导,建立一个工作班子,编制一个专项规划,制定一套扶持政策,排出一批招商和建设的项目。在壮大现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同时,注重培育吸引产业新增点。(市发展改革委(物价局)、市经信委、市科技局、市财政局等)

15.提高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度。落实国家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着力推进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一基地四园区”为重点,推进建立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研发设计、信息经济等若干个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积极落实促进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政策措施,加快引导马钢、华菱等规模企业率先分离研发、物流、营销、售后服务等环节,推动我市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推动政策要素资源向重点企业倾斜,积极支持培育一批生产性服务业知名品牌和重点企业,引领行业发展。(市发展改革委(物价局)、市经信委、市商务局、市财政局等)

16.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实施创新驱动,争创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继续实施科技创新券制度,建设一批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建设。实施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和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力争全年培育科技“小巨人”企业50家、高新技术企业40家,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800亿元。设立市创业专项资金,实施市科技创业天使计划,组建创业专家服务团,鼓励众创空间、创客空间等新型载体建设。加大风投基金和高层次人才团队引进力度,建立“科技+基金+人才+项目”平台。实施“百、千、万”人才计划和技能振兴专项活动,推进重要人才项目资助工作和院士、博士后工作站建设,鼓励引进国外智力项目。(市科技局、市经信委、市财政局、市人社局、江东控股集团等)

17.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抢抓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机遇,实施文化旅游发展行动计划,坚持“政府推动、市场导向、企业主体、可持续发展”思路,抓好十大重点文旅项目和配套设施项目建设,开展A级景区和星级农家乐创建,重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和乡村旅游,强力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打造面向长三角地区的运动健康文化休闲中心。(市文旅委、市文产办、市农委等)

18.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创建。以生态市创建为抓手,把生态创建工作与文明城市建设、美好乡村建设、“三线三边”整治、森林增长工程、大气污染防治、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统筹推进,扎实开展全市环境保护专项整治工作,突出抓好大气和水污染防治工作,坚决淘汰落后产能,着力加快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全力完成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目标以及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市发展改革委(物价局)、市环保局、市经信委、市财政局、市水利局、市国土资源局,各县区、开发园区等)

五、加强金融服务,改善经济发展环境

19.鼓励增加信贷资金投放。全面落实国家出台的各项货币政策。组织开展多种形式银企对接,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争取信贷规模,督促银行机构切实加大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投入和服务覆盖面。积极发展农村普惠金融,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村新型经营主体的信贷支持,确保涉农贷款和小微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全部贷款平均水平。(市人民银行、市银监局、市政府金融办等)

20.发挥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作用。抢抓省里扩大注资和参股市县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机遇,落实配套资金,支持市、区(开发园区)共同出资设立担保贷款补偿资金。推进“4321”政银担合作,确保全年开展业务超过3亿元。(市政府金融办、市人民银行、市银监局、各县区政府、江东控股集团等)

21.支持多元化融资。落实中小企业在“新三板”和省股权交易市场挂牌的优惠政策,建立上市企业培育库,加大对成长型科技型企业上市辅导和培育力度,引导支持企业登陆多层次资本市场。进一步完善对股权投资机构的服务体系,建立工商登记、资金发放的绿色通道,建立产业引导基金,推动我市企业与股权投资机构的对接,吸引更多风险投资来我市设立机构。(市政府金融办,各县区、开发园区等)

22.用足用好地方政府债券、政策资金和产业投资基金。允许符合条件的县区财政在债券发行之前用库款先行垫付偿还审计确定的已到期债务。积极对接国开行开发性金融贷款、农发行政策性金融贷款和社保基金投资等,为棚改、交通、水利、环保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建设及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项目等提供资金支持。积极支持有条件的平台公司申报发行专项企业债。设立市产业投资基金,积极向省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基金推荐产业项目,加大对我市高成长性、创新型的中小企业项目的投资力度。(市财政局、市政府金融办、市发展改革委(物价局)、市科技局、江东控股集团等)

六、坚持消费带动,激活发展内生动力

23.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认真落实个人住房贷款首付款比例、利率、税收等政策,职工使用住房公积金贷款购买首套自住住房的,最低首付比例为20%;已经还清首次购房贷款,再次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的,参照首套房贷款政策执行。对自愿退出宅基地并还耕、还林,进城购买商品住房的农民,给予一次性购房奖励或其他补助。加快研究制定货币化安置工作办法,将棚户区改造货币化安置与消化存量商品住房进行有机衔接,推进棚户区改造货币化安置。2015年新增保障性安居工程10月底前全部开工建设。落实保障房年度建设计划。(市住建委、市国土资源局、市财政局、市征管局、市公积金管理中心、江东控股集团等)

24.培育消费升级持久动力。加大传统商贸改造、提升,加快推进金鹰国际、东誉城、四季青综合批发市场等重点商贸项目建设。培育重点流通企业,支持大型流通企业在县区、中心镇建设乡镇商贸中心,在中心村建设直营连锁便民点,合理规划建设一批农村商品配送中心,并在规划、用地、税收等方面优先给予支持。推进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市建设,落实省各项发展政策,扩大移动互联网信息消费,支持本地电商企业做大做强,寻求与知名电商平台合作,促进传统商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实现“网货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的双向流通。(市商务局、市工商局、市发展改革委(物价局)、市财政局、市经信委、市农委、市文旅委等)

七、全面深化改革,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

25.深入推进重点改革。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抓好市级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涉企收费清单制度运行,加强动态管理和事中事后监管,完成乡镇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建设任务。年内完成公车改革。加快推进“先照后证”、“三证合一”和注册登记全程电子化管理等商事制度改革。深化市属国有企业改革,完善江东控股集团管理体制和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完善市县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体制和运行服务机制。继续推动民间资本参与辖内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改革。提高小额担保贷款和贴息额度,加快建立农村信用体系。健全政府购买服务机制,扩大政府购买服务范围。稳妥推进公立医院价格改革、物业服务收费、居民阶梯水价和气价等改革工作。(市发展改革委(物价局)、市编办、市工商局、市财政局(国资委)、市经信委、市农委、市政府金融办、市公管局、江东控股集团,马钢,各县区、开发园区等)

26.持续保障改善民生。继续实施33项民生工程,持续扩大民生投入,办好10件民生实事。紧抓国家政策机遇,加大在公共服务领域投资力度,提高社会服务供给。完善“一网五点”就业失业动态监测体系,实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层特定岗位等计划,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就业。严格执行新的失业保险费率,落实企业稳定就业岗位补贴、职工技能提升培训补贴、转岗补贴政策,制定普惠制稳岗补贴标准。大力开展职业教育,认定公共职业训练基地和定点培训机构,鼓励企业开展职工技能培训,提高劳动技能水平,向有需求的农村返乡劳动者提供就业技能培训服务,增加市场劳动力供给。(各项民生工程、为民办实事项目牵头单位,市人社局、市信访局,各县区、开发园区等)

各级、各部门和各单位要把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与“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主动作为,勇于担当,狠抓落实。牵头部门要发挥好牵头作用,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市政务督查目标办要加强跟踪督查,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地生效。

2015715

推荐访问:马鞍山市 贯彻落实 省政府 【发改意见】马鞍山市关于贯彻落实省政府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政策实施意见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