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产城融合发展的调研报告(3篇)

时间:2022-12-07 10:42:02 手机站 来源:网络

关于产城融合发展的调研报告(3篇)关于产城融合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产城融合调研的汇报材料  xx开发区成立于2003年7月,2006年2月经省政府批准为省级开发区,2013年9月,省政府批复安徽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产城融合发展的调研报告(3篇),供大家参考。

关于产城融合发展的调研报告(3篇)

篇一:关于产城融合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产城融合调研的汇报材料

  xx开发区成立于2003年7月,2006年2月经省政府批准为省级开发区,2013年9月,省政府批复安徽无为经济开发区以“一区一园”模式扩区(一园即城东园区)。新园区迎难而上、砥砺前行,不断加大产业转型步伐、推动城市配套完善、进一步提高产城融合水平。现对无为经开区城东园区产城融合情况汇报如下:

  一、成效及现状三年以来,按照县委、县政府的总体部署,不断加大城市建管投入,城市面貌大幅改善、产业支撑作用显现、产城融合初见成效。

  1.城市规模逐步形成。城东安置房一期近10万平方米已建成入驻。福园新村公租房及景观苑小区已开工建设,2018年陆续建成。商住配套、邻里中心、孵化器已规划选址,近期启动挂牌手续,有望于2019年服务园区。城市规模的扩张,为产城融合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

  2.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一是道路工程建成了通江大道公路改建,支十路、经三路、经四路、支一路、福北路中段、福东北路、支二路、纬二路等x条道路,合计里程达x公里,绿化面积达x平方米;福北路、经四南路、支四路、支一路延伸段、支十南路、站后路、支二路延伸段、纬二路延伸段

  等8条道路相继开工建设,今年能够建成通车。二是供配电工程新架设了35KV陡沟变至经四路、经四路至经三路、福东路到三只松鼠、光讯3条长xxkm10KV线路,合计供电线路达10km;完成园区110KV张庙变前期工作,为今年10月开工建设做好充分准备工作。三是防洪除涝工程沙湾泵站主体结构竣工;沙湾二期排涝渠13km及10座箱涵全面开工建设。四是污水、自来水等各类管网随道路建设铺设到位。其中一水厂(日供水5万吨)和城东污水处理厂(日处理2.5万吨)实质运行并发挥效益,累计铺设管网xx公里,燃气管道铺设已达18公里。城东园区供热站已选址规划,2019年建成供热。城市水、电、气、暖、路等保障能力大幅提升,为产城融合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存在问题1、公共配套设施严重滞后。截止目前,无为经开区城东园区已投产企业xx个,在建企业xx个,预计到年底增加竣工项目xx个,现有企业员工xx个,预计明年上半年入驻员工xx多人。但园区公共及生活配套设施建设滞后,无开发类商业、住宅配套,不能满足企业员工居住、金融、文娱等生活所需,严重影响园区产城融合发展。2、区划调整影响。无为经开区二坝园区已整体划入弋江区,二坝园区经十多年建设,无为财政投入大量资金,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已基本建成,华谊等大项目税收稳定,现

  从新开发新园区,造成资金紧张,无为县财政不足以大量投入无为经开区城东园区建设。

  三、提出建议1、坚持规划先行,优化空间布局。无为经开区城东园区已纳入无为县城市规划,是“三区”中的最重”一区”,符合无为县城市整体发展布局,城东园区紧邻无为中心城区,是无为对外交往的门户,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可与无为城东片共建共享。无为经开区主导产业定位为生命健康(健康食品和生物医药)、电力电气及电子信息产业和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要围绕主导产业推动产业调整和转型升级,发挥优势产业带动作用和集聚效应。同时要围绕主导产业开展服务配套,发展新型服务业,加快基础设施配套建设。2、完善城市功能,增强承载能力。按照适度超前原则,加快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尽快形成“五横六纵”干路网格局,根据项目落户情况,完善支路网布局,按照道路建设“四同时”要求,同步完成地下弱电管网建设;加快供热站、11万伏张庙变工程,满足企业供电、供热所需。加快公厕、小型垃圾中转站等环卫设施建设,提高环卫保洁质量。常态化开展环境卫生、违章建筑等专项整治行动,加强道路绿化、公共绿地等管理,营造优美城市环境。尽快完善城东园区商住配套、孵化器、邻里中心建设方案,积极引入优质的开发企业,借助社会资本降低政府财政压力,通过市场化

  提升产业竞争力。

篇二:关于产城融合发展的调研报告

  精品通用范文

  XX经开区产城融合发展的调研与建议

  产城融合发展是在我国产业结构、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背景下相对于“产城分离”提出的一种发展思路。正是循此理念,城南经济开发区从建设之初就确立了“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发展思路。为了解城南经济开发区产城融合发展推进情况,3月份,区政协组织部分委员开展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在听取了经开区专题汇报的基础上,到区发展和改革局、商务和投资促进局、服务业发展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以及住建、文旅、科技、物流园区等部门进行了座谈,深入经开区项目现场,详细了解情况,认真分析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探讨进一步推进产城融合发展的措施和办法。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城南经济开发区自2017年获准启动建设近两年来,注重用产城融合的理念来规划和推进产业园区的建设,坚持以产业聚集推动城市扩张,产城联动、融合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效。一是完善产业发展空间布局。编制了《城南经济开发区产业布局规划》,确定了“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基础先行、相对集中”的建设意见,为“两大板块”产业发展格局规划了蓝图。开发区规划面积23.22平方公里,其中南部产业板块16平方公里,以战略新兴产业为主导;北部城市板块7.22平方公里,以城市经济产业为主导。二是产业项目建设起步。三个村已完成征收搬迁,整理建设用地5000余亩。机器人产业谷、梆梆电子信息精密仪器制造、富春控股电子商务运营中心、港能投智慧能源中心、中起无人操作智能控制起重机、凤凰物流等项目落地建设。三是基础设施及住宅建设持续推进。为产业板块配套的稻齐路等4条道路和日处理污水能力5万立方米污水处理厂已开工建设;为城市板块配套的河南路、文化南北街已完成过半;西礼、稻地两个九年一贯制学校正在谋划;唐曹公路东侧水、电、暖、气等6条主管线已经完成规划设计。西礼区域回迁六合中源大观已入住;檀庄区域檀悦新城已开工,西礼以东区域69亩住宅用地已经具备开发建设条件。我区在编制产业规划和园区规划时,十分注重与总体规划、城镇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各类规划之间的衔接,明晰了产业集聚区、综合服务区、人口集聚区等功能分区,促进了产城规划的融合。

  (一)产城融合发展认识不够深。产城融合发展涉及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两个领域,如何融合大多还只停留在概念层面,产城融合发展认识还不够深,规划引领作用不足,具体路径还不够明确,产业如何促城,城市怎样兴产,相关部门尚未形成共识。目前我区还未形成产城融合发展规划,缺少可操作性的详细规划,产城融合程度还不高,产城分离现象依然存在,存在就产业发展谈产业、就城市建设谈城市建设“两张皮”的情况。

  (二)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就全市而言,我区东南区域一直是城市建设的脆弱一隅,基础设施欠账很多,为产城融合发展增加了难度。城市板块各种公共设施较少,配套的学校、医院等数量不足,居民就学、就医不便,公共服务水平有待提高;配套的生活设施不完备,城市功能相对弱化,影响了人、财、物的聚集。产业板块水、电、暖、气、通讯等基础配套尚欠缺;开工的6条道路只有河南路半段达到主路通车条件;配套的污水处理厂未达到进度要求,影响了产业项目的落地。

  (三)产业支撑作用不够强。一是开发区产业项目虽然开始建设,但近期看落地项目数量不足,新兴战略产业项目较少,还没有规模较大的龙头企业,产业“集聚效应”和“关联效应”不高,产业链经济及支撑不足,对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不强。二是已经建成的侯边庄工业园区大多是传统产业,基本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转型升级难,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缺乏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带动。三是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有待提升。如文化旅游资源联动整合不强,商贸物流业培育不够,新兴服务业发展不足。

  (四)以城兴产短期内难以实现。开发区内建设用地几乎都是通过拆迁获得,拆迁平均成本100万/亩以上,产业项目用地只出让30万/亩,短期内产业用地的亏损要由城市建设用地的盈余来补充。目前,城市板块只有西礼回迁区域完工,檀庄回迁区域还在建设,整体建设规模较小。由于城市功能不完善,开发商拿地的积极性不高,再加之拍卖地价由市里统一管控,造成西礼以东区域69亩住宅用地流拍,土地出让金返还无果,城市建设对产业发展拉动作用还不明显。

  (一)增强融合理念。产城融合不是简单的空间组织方式,而是产业业态和城市新形态的融合。产城融合追求的是产业、城市与生态的一体化发展。要适时制定开发区产城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确定开发区产城融合发展的总体要求、基本原则、发展路径和主要任务,明确各部门在产城融合发展中的任务和目标,使各部门有章可循,各司其职,全区上下形成产城融合发展的共识,推动开发区健康持续发展。

  (二)优化空间发展布局。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基础先行、相对集中”要求,围绕产城融合发展理念,依照总规和控规优化开发区内空间布局,明确功能分区,合理摆布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使其分布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实现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和人口集聚相互促进、融合发展,提高开发区聚集力、辐射力和带动力。

  (三)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快西礼九年一贯制学校建设,同时合理布局医疗、文化、旅游、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配套建设商业、商务、娱乐、休闲等设施,优化城区环境,提升开发区宜居水平。二是在产业板块加快纬七路等开发区内路网建设,完善交通运输网络体系,降低物流成本,为产业项目落地提供便利;加快唐曹公路东侧6条主管线建设,尽快接通各类基础设施,提高开发区宜业基础。

  (四)加快新兴产业集聚。依托南湖生态优势,重点引入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双创基地等产业;产业板块重点引入智能制造、电子信息和总部经济,加快战略新兴产业聚集。加快把城南经济开发区打造成京津冀地区重要的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加快新旧动能转换,转化升级侯边庄工业园区和南湖大道两侧的传统产业,提高其内生力。

  (五)坚持城乡发展一体化。开发区内涉及稻地镇8个村,景庄子、尚德两村已经拆迁,尚有6个村处在原始状态。开发区产城融合发展必须兼顾稻地镇的发展,使城乡发展一体化。一是结合开发区产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推动农业人口产业化、市民化。二是加快建立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保障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三是鼓励部分农业人口依靠开发区的溢出效应发展特色农业、休闲旅游业。四是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城乡社会保障均等化水平。

篇三:关于产城融合发展的调研报告

  临港产业区的产城融合发展与新城镇建设一、临港产业区开发建设进展的总体情况临港产业区自2003年开发建设启动以来,坚持产业开发、基础设施、城镇建设、生态环境和产城融合“五位一体”全面发展,产业发展体系、基础设施体系、新城功能框架和区域联动格局基本形成,开发建设成效显著。至2013年底,临港产业区累计完成产业项目、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固定资产投资984亿元,其中产业类固定资产投资608亿元;累计引进产业项目273个,引进产业项目总投资超过830亿元;工业总产值保持约37.2%的年均增幅,税收收入保持约24.3%的年均增幅;单位土地投资强度达到6433万元/公顷,单位工业用地产值达到9296万元/公顷,均远远高于国内同行业平均水平。(一)高端装备制造业加快集聚,“临港制造”品牌初步确立。临港产业区瞄准“高端制造、极端制造、自主制造”领域,取得了一定的先发优势。龙头企业集聚。上汽集团、上海电气等地方国企,中船集团、中航商飞等央企,三一重工、华仪电气等国内知名民企,以及卡特彼勒、西门子等著名跨国公司纷纷落户临港,形成了一批带动性强的龙头项目。高端装备制造集群初步形成。新能源装备、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大型船舶关键件、海洋工程装备、工程机械、民用航空配套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已初步形成产业集群框架;国务院8号文提出我国重点突破的16个装备领域中,临港已争取9个领域项目落户;上海市“十二五”高端装备规划确定的5大重点领域中,临港均有涉及。高端产品和核心技术不断突破。积极填补事关国家战略竞争与核心利益领域的关键技术、关键装备上的空白,如上海电气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产能和市场已占全国半壁江山,中船三井可制造目前世界上最大汽缸直径1080毫米的柴油机,三一重工自主研制的200吨级、履带式、全液压SY2000挖掘机代表了世界一流技术水平等。(二)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产业发展环境初步形成。以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超前构筑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体系。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重大项目陆续完工,建成S2沪芦高速、铁路芦潮港中心站、大芦线内河航道、地铁16号线等,其中S2于今年初免费通行,基本建成主干道骨架、重点区域道路网络,主次干道的对接、区内道路网加快完善。现代化市政基础设施体系加快形成。建成高标准防汛大堤、全国第一座海上风电站、铁路集装箱中心站、产业码头、保税和非保税物流仓库、临港公租房一期、临港园区标准厂房二期等一批重要设施,基本建成城市供排水、信息化、邮政、环保、能源等公益性服务体系。(三)分城区规划建设加快推进,城市功能框架初步形成。临港产业区内分布着四个分城区,包括芦潮港分城区、泥城分城区、书院分城区和万祥分城区,它们是临港产业区重要的生活服务和产业服务功能配套。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四个分城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生产与生活协调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城市形态初现。其中芦潮港分城区城镇规划基本落地,基本形成了“两轴、三环、多组团”的城市布局,市政设施、公益性配套齐全,城市雏形初现;泥城分城区已建成动迁安置房达191万平方米,各种学校、生活、商业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毗邻临港重装备产业区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聚集大量流动人口,并正形成了一个超大型生活社区。(四)港、城、区、镇联动发展,区域带动效应初步显现。洋山深水港功能效应显现,带动相关产业联动发展。在洋山深水港、保税区和自贸区政策的辐射影响下,临港产业区大力发展物流产业,目前已形成现代物流业集群,引进了马士基、DHL、普罗斯等一批国内外领先的物流运营商和配套供应商,以港口航运、第三方物流、国际采购等为特征的国际航运物流业正在加快发展。同时,临港产业区的发展也为洋山自贸区的发展带来了长足动力,提升了港口功能和服务能级。南汇新城功能不断完善,提升了产业区的发展外环境。重点城市功能性项目陆续落户南汇新城,行政办公、商业服务、生活居住、社会事业功能框架初步形成,为产业发展和人口居住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发展支撑。同时,随着产业区的发展,大量企业入驻,带来的人流、物流和资金流,则为南汇新城的发展注入活力。周边城镇与产业区发展相互促进。产业区的开发带动了周边镇域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各镇、分城区公司也正在加快建设相关配套服务设施和都市产业园区,支持支撑产业区的可持续发展。二、临港产业区面临的发展机遇和瓶颈问题(一)临港产业区迎来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1、国家大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临港产业区进一步释放先发优势、实现高端引领带来新机遇。国家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将其培养成为国民经济的现代支柱产业,临港产业区将籍此全面展开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布局,加大重大项目财税政策等方面的引导扶持;充分依托已有的产业基础和先发优势,抓住机遇,进一步对接国家战略,争取更多的功能性大项目和龙头企业集聚,积极打造具有全国创新示范引领作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和高端制造产业高地。2、全面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深入实施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为临港产业区发挥综合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带来重要机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目标、新要求,上海同步出台“20条”意见,国资系统对临港集团的功能定位和转型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临港集团也到了不改革不发展的地步,这是一种压力,更是一种动力,是临港集团实现“二次创业”的重要契机。同时,未来五年是上海推进“四个率先”、建设“四个中心”的关键时期,也是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攻坚阶段,浦东四大开发主体南下临港、市管企业东进临港、上海开发重心从中心城区转向新城新区等重要决策效应的显现等,也都为临港产业区的开发建设带来了重要机遇。3、自贸区落地和“双特”政策全面、实质性的实施为临港产业区的发展注入活力。自贸区的政策红利将对众多产业产生重大影响。自贸区较保税区更开放的金融、贸易政策,将吸引更多企业进驻园区,吸引更多贸易发生在园区,吸引更多产业人口和消费聚集在园区,并辐射惠及整个上海乃至华东区域。自贸区的落地也有利于推动区域产业资源整合和产业地产的发展,临港产业区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和土地储备优势,将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从24条政策到30条实施细则,临港“双特”政策正在一步一步落到实处,为临港产业区的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二)临港产业区加快发展需要重点突破的瓶颈问题。总体来看,临港产业区目前仍处于大规模投入、大规模开发阶段,区域开发体量大、任务重、要求高,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环境条件也决定了临港加快发展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当前临港开发最重要的任务就是集聚高端制造产业、集聚创新创业人才、强化产城融合。围绕“两聚一强化”的战略导向,结合临港实际,临港产业区需要重点突破三大瓶颈问题。1、产业功能集聚问题。一是产业核心竞争力尚未形成,部分产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不强,产业技术创新的内生动力机制尚未形成,目前落户企业主要还是集中在加工制造环节,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等价值链高端尚未同步落户,产业集群在价值链分工中的主导地位并未真正确立;二是功能性、龙头性项目集聚仍然不够,在引进大项目、大企业方面还需加大力度;三是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需要加强,需要进一步拓展功能、扩大规模,以更好地支撑产业项目招商和产业人才引进等。

  2、人才吸引和集聚问题。人才特别是创新创业人才,是临港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双限房”等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目前的生产生活环境与吸引更多人才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一是有利于吸引人才的优质中小学教育资源等还相对缺乏;二是吸引针对人才的保障性住房政策还需进一步细化和完善;三是缺乏针对吸引高端人才的特殊政策等。3、综合配套环境问题。临港产业区远离中心城区,又是“平地兴产、平地造城”,综合配套环境不完善,各类生活配套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影响了人气集聚和项目落地。一是交通问题,不完善的交通体系增加了企业成本,降低了通勤效率;二是生活配套设施不完善,影响了产业区员工的生活质量。三、临港产业区实现产城融合发展与新城镇建设的对策建议产城融合是现代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理念,是当今世界产业区发展的新趋势,是城市化、工业化、服务化发展高级阶段的必然选择。其核心内涵是体现以人为本,实现产业发展、城市功能、生态环境等多元要素的均衡协调发展。临港产业区规划面积218平方公里,相当于上海市中心好几个区面积的总和,差不多是武汉或济南这样中等规模城市的已建成市区面积,区域面积相对较大,由此临港产业区必须建有自己的各项基本生活服务配套。10年来,临港产业区在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方面的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376亿元,并已基本建成各项基础设施体系,有效保障了产业区基本的生产生活需求。目前产业区又正规划建设占地3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达350万平方米的临港创新创业园(创新创业带)和临港生活社区(生活服务带),本着促产业宜人居的主旨,着力培育发展现代服务业,进一步深化产城融合发展和新城镇建设,实现产中有城、城中有产、产城一体、联动发展,生产生活相得益彰。具体而言,产中有城就是要在产业区内部加快完善城市生活服务配套,打造各具特色的“产业社区”,实现生产与生活的有机联动;城中有产就是要在新城加快形成功能性产业支撑,突出高起点、高定位和高端功能,促进新城发展从形象塑造向功能塑造提升;产城一体就是要在产业区和新城中统筹规划各类功能要素、产业要素、生活要素的合理配置,实现产业区与新城一体化融合发展;联动发展就是通过深化规划联动、功能联动力、产业联动、交通联动、机制联动和政策联动,突出产业集聚、要素集约功能集成,形成区、城、港、镇多层次、梯度化的联动发展格局。(一)加强区镇联动,突出基本配套与产业支撑。区镇联动是指产业区与临港周边五镇间的联动,是临港深化产城融合发展的基础支撑。产业区要高度重视与各镇的联动,结合周边五镇的资源环境与发展定位,重点着眼于基本生活配套和特色产业配套方面的联动,并在社会事业、公共服务项目、劳动者培训等方面发挥引领作用。产业区要进一步完善和发挥现有开发主体与镇域开发公司的联动对接机制,促进镇域配套产业发展;五镇要不断完善生活、居住、商业、文化、医疗、教育等配套功能,满足产业区员工的基本需求,同时要着眼区域特色,依托都市产业园区,发展与产业区配套的产业,增强产业配套能力,实现产业链从嵌入式向根植式发展的转变,并大力发展专业的职业教育培训,不断提升劳动者素质,满足产业区对熟练技术工人的需求。(二)加强区内联动,突出链条完善与功能升级。区内联动是指产业区内部各个主体、各个领域间的联动。产业区内部同样存在联动发展的问题,不仅是产业之间,在完善产业区配套方面也要建立起多元联动机制。一是顺应产业区从初创期进入全面拓展期的发展要求,加快功能性、总部型、龙头式项目的主体集聚,引导优势产业的整体植入等,形成产业配套联动,完善产业区的产业链条;二是依托临港物流中心等功能性设施,大力发展制造业优势延伸的服务业,通过服务业的发展集聚更多的专业人才,这又更好地支撑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形成二三产业的联动发展格局;三是通过建立园区企业协会,强化客户关系管理,促进企业交流与合作,实现产业区内的资源共享,形成区内企业联动,进一步增强园区的集聚能力,巩固企业的根植性;四是综合考虑产业配套需求,选择合适的区域建设若干社区型“生活服务中心”基地,方便企业职工就近工作生活,同时积极打造“特色产业社区”,形成生产与生活联动,进一步完善产业区生活配套功能,促进产业要素集聚。(三)加强区港联动,突出政策延伸与功能拓展。区港联动是指产业区与综合保税区间的联动,是临港深化产城融合发展的功能特色与拓展空间。结合自贸区的发展定位和政策优势,区港联动的重点在于政策延伸和功能拓展。紧邻港口的独特优势,是临港产业区功能拓展的重要支撑。一方面,要依托港口优势,在冷链、超重大件等特种物流和非保税物流等方面,加大物流功能性项目的集聚。另一方面,要围绕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进一步推进,抓住自贸区突破性的政策制度创新契机,着眼于政策延伸,积极培育发展航运服务业,引导注册洋山的有关仓储、物流等航运企业逐步落户临港;创新发展离岸贸易功能,不断集聚贸易型企业、功能性跨国公司总部等;结合临港特色,建立大宗商品、机电产品、进出口农产品等交易场所;拓展保税港区的国际采购分拨、国际维修功能等。(四)加强区城联动,突出高端配套与人气集聚。区城联动是指产业区与南汇新城间的联动,是临港深化产城融合发展的重要的外部支撑。新城是产业区改善投资环境、完善功能的重要依托。要充分发挥“市属区管”的体制优势,创新产业区与新城联动发展的机制,实现全方位、深层次的融合发展。基于新城的区位特征、定位特点和发展基础,产业区与新城联动的重点在于新的高端配套功能和人气集聚。要充分抓住浦东深化区域功能开发的重大机遇,依托浦东新区未来在南部地区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的规划布局,加强产业区与新城之间的基础设施、公共交通的衔接,充分利用新城高端生活、居住、文化、娱乐、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功能,完善产业区的生活配套体系,满足产业区高管人员、专业人才的生活需求,形成人才引得进、留得住、有发展的人文环境和活力氛围,打造继古北、联洋、碧云、新江湾城之后的新一代环境品质高雅的国际社区,不断完善和提升新城的高端配套功能。(五)加强区区联动,突出规划衔接与政策支持。区区联动是指临港产业区与浦东新区、中心城区间的联动,是临港在更大范围内拓展发展空间的重要途径。临港的发展是大浦东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产业区的区位特征和发展诉求,区区联动发展重点在于规划衔接和争取政策支持。要积极发挥国家战略和上海“四个中心”战略重要承载区的功能,在服务浦东区域战略的实现和功能提升中拓展临港发展空间。要主动对接浦东未来的发展战略,在重大项目布局、社会事业、基础设施项目安排方面,加快承接。同时要重视与中心城区的联动,力争使产业区成为全市产业布局的重要承载基地、增量资源配置和存量资源整合的首选区域。要加强与全市科技创新资源的对接,充分利用科研资源提升临港产业区的科技创新能力。总之,10年来,临港产业区的开发建设成效显著,但也同时面临着战略发展机遇和瓶颈制约,其矛盾的根源在于产城融合度尚处于初级阶段。临港产业区本身占地面积较大,需要有自己的各项基本服务配套;创新创业带和生活服务带的建设将加快产业区产城融合的发展进程。未来,临港产业区应以产业为引领,以城市为载体,以人为根本,实现产、城、人的高度互动,加强区镇联动、区内联动、区港联动、区城联动和区区联动,全面打造宜居宜业、产城一体、互促共赢的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

推荐访问:关于产城融合发展的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 融合 发展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