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我国中药种植产业发展问题分析与对策--以渭源县为例

时间:2022-11-27 20:36:02 手机站 来源:网络

我国中药种植产业发展问题分析与对策--以渭源县为例 我国中药种植产业发展问题分析与对策--以渭源县为例王智慧;李小进;张风丽【摘要】本文通过实地问卷调查及访谈数据分析,详细阐述了渭源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国中药种植产业发展问题分析与对策--以渭源县为例 ,供大家参考。

我国中药种植产业发展问题分析与对策--以渭源县为例

  我国中药种植产业发展问题分析与对策--以渭源县为例

  王智慧;李小进;张风丽

  【摘

  要】本文通过实地问卷调查及访谈数据分析,详细阐述了渭源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剖析了制约渭源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原因,并根据渭源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特征提出建议。

  【期刊名称】《新疆农垦经济》

  【年(卷),期】2013(000)004【总页数】5页(P37-40,71)

  【关键词】中药材;产业发展;渭源县

  【作

  者】王智慧;李小进;张风丽

  【作者单位】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新疆

  石河子832000;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新疆

  石河子832000;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新疆

  石河子83200【正文语种】中

  文

  中药材是渭源县的特色优势作物,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随着中药材产业的发展,生产技术日益成熟,经济效益显著提高,有效地促进了渭源县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同时也提高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带动了与中药材相关行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但根据对中药材产业相关部门的调查及访谈,结果显示:随着中药材产业的快速发展,渭源县中药材产业发展集中和突出的深层次问题逐渐凸显,需进行客观分析并加以解决。

  一、渭源县基本概况

  渭源县位于定西地区西南部,地形以山地为主,气候属半干旱、半湿润。渭源县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为种植各种中药材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条件,野生中药材资源非常丰富,种类达300多种,家种中药材主要以当归、党参、黄芪、红芪为主,同时还有冬花、大黄等。2001年被命名为“中国党参之乡”。作为振兴和发展当地经济的四大产业之一,渭源县全县将中药作为重点支柱产业进行培育,该县中药材的收入在农户家庭收入中占有较大的比例,可见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对渭源县的社会经济发展有着事关重要的意义。

  二、渭源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

  (一)种植规模逐渐扩大,种植格局基本形成

  目前全县种植各类中药材面积稳定在20万亩左右,占耕地总面积的25%。其中当归种植7万亩,党参种植8万亩,黄(红)芪种植4.5万亩,其它中药材种植0.5万亩。形成了南部高寒阴湿区以会川镇为中心,辐射祁家庙、上湾、田家河、峡城等乡镇的当归种植基地;北部黄土梁峁沟壑干旱区以新寨镇为中心,辐射北寨、大安、秦祁等乡镇的党参种植基地;中部浅山河谷川(塬)区以莲峰镇为中心,辐射路园、清源等乡镇的红(黄)芪种植基地。地域特色明显、布局合理、具有一定规模的中药材种植基地基本形成。

  (二)中药材加工规模有所扩大

  2012年渭源县共发展中药材加工企业26家,发展中药材个体加工户580多户,贩运大户2800多户,年加工销售中药材4万多吨,加工贩运增值达1亿多元,已初步形成了以县城和会川镇东关、西关村为中心的中药材粗加工基地。另外政府鼓励和扶持民营企业主、个体工商户、中药材贩运加工户参与中药材加工开发,发展中药材加工企业,延伸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

  (三)产业市场发展逐渐拓宽

  2012年已建成了以渭水源中药材市场为中心市场,会川三角路、东升、莲峰、新寨等四个中药材市场为产地市场和部分乡镇农贸市场,以及以农贸市场为网点,购销企业、合作社和个体药商为支撑的中药材营销网络,特别是会川三角路市场,建成了渭源县中药材信息平台,已发展成为全省有名的中药材交易市场之一,吸引了国内十多个省市的中药材客商。不断完善的中药材流通体系建设,使渭源中药材产业向产业化、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为产业优化升级奠定了基础。

  (四)产业化运作得到发展

  为了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抵御中药材种植市场风险的能力,坚持从培育中药材专业协会组织入手,通过信贷支持、政策服务等各种方式,先后组建成立了渭源县中药材技术开发协会、天麻协会、中药材加工运销协会、路园中药材贸易协会等。2012年全县有26家企业在全国各地建立了销售网络,有中药材专业合作社136家,运销大户2800户10000多人,个别合作社开始起到辐射带头作用。

  (五)中药材地域性品牌建设初步形成

  为了提高中药材系列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渭源县先后于2003年、2005年申报通过了渭源白条党(参)原产地标记认证和渭源县无公害中药材(党参)产地认定,2006年被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为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同时,引导龙头企业加大科研开发投入,培育自主品牌,如“条宝”牌党参、“官堡”牌当归、“得林”牌和“颜裕”牌系列中药材产品商标,为中药材产业的品牌建设奠定了基础。

  (六)中药材生产质量逐步提高

  积极开展了党参GAP基地建设的各项前期研究工作,初步制定了渭源白条党参的种植标准、育苗技术规程、质量分级标准、环境标准及储存、包装、运输技术规程。目前在会川镇新城、沈家滩、本庙树建立了3个符合GAP标准基地,清源镇阳坡磨千亩GAP党参种植10个中药材示范点;针对当地品牌白条党参,建立了渭源县白条党参原种繁育基地、良种繁育基地及种苗繁育示范基地;建成熟地轮休当归

  育苗基地,育苗地501.6亩,轮休地1005.4亩。2012年启动“渭源县中药材科技示范园区”,重点扶植中医药企业,建立规范化GAP种植基地9000亩,新寨、莲峰、路园等重点乡镇试点推广拱棚育苗新技术,建成以党参、黄芪为主的育苗基地3万亩。

  三、渭源县中药材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田间管理方面较为落后,生态环境问题突出

  因该县经营土地面积小且分块,导致药材种植方式依然传统落后。每户药材种植面积大多为7~10亩,平均每块地面积为1.2亩,所以难以进行规模化和机械化生产。农民的科技管理水平较落后,主要表现在传统的种植模式已经逐渐满足不了中药材发展的步伐,田间的作业管理、采挖药材技术、土壤肥力的检测及药苗的真假辨识等对农户的科技意识和管理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另外在整个药材种植的过程中,过量的使用化肥农药对中药材的品质造成极大的不利,生产出的药材中农药的残留必然超标。

  (二)生产加工方式较传统,加工水平较低,效益不高

  中药材生产加工除了大型公司GMP饮片加工线建立并规范化运行外,大部分中药材饮片来源于小型的农户加工作坊,加工业水平较低,规模小、层次低。一是虽然生产经营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以前完全人工化经营的生产模式,逐渐发展为人畜化生产与半机械半人工交叉的生产经营模式,但仍然有31%的农户采用完全人工化生产模式;二是中药材加工作坊形式上以家庭经营为主,加工者兼业特征明显,86.6%受调访者依然从事其他农业生产;三是渭源县中药材加工作坊最初资金投入额在2万元左右,作坊加工机器台数平均为3台,家庭式的作坊发展受到规模的影响,附加值依旧很低,导致生产中药材的经济效益不高。

  (三)中药材种植与生产不够规范化

  1.种植基地品种退化,病虫害防治能力弱。由于药材价格的不稳定,农民种植药

  材宁愿选择一些产量高的药材,由此发展使得原来药效好的药材逐渐消失。而该县缺乏专门贩运药苗的组织或机构,多数药材种植农户的药苗来源于自家的药苗或是在药材市场购买的药苗。由于没有相应的机构从事药苗的贩运、生产,市场上药苗的质量、药苗的真伪很难有一个规定,很多农民从其它地方购买的药苗成活率极低。另外大多数药农缺乏中药材病虫害防治的基本知识,多数农户将用于防治中药材的农药与其它农作物的农药滥用、误用。

  2.GAP基地规划和运作不规范。目前一些中药材种植面积虽已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但真正达到GAP规范的除主要的3种外其余药材品种种植规模小,药材生产基地尚未起步,中药材的质量监控体系不全,规范化的中药材技术程度低。大多数基地选址没有按照规范的条件、要求和方法进行,一些地方盲目扩大种植范围和增加种植品种,品种过于庞杂导致特色品种药材的质量缺乏,导致生产技术不规范、药材质量不过关。

  (四)产业化发展水平滞后,带动能力薄弱

  1.合作社的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不完善。在当地的136个合作社中,70%以上的合作社没有明确的合作社章程和管理制度,即使有具体的落实情况也很差,由于合作社开办成员大多为家族式或附近几个邻居,日常管理松散,运营机制不完善。68.75%的合作社都只是申请注册了合作社的牌子,其社员除了注册时的合伙人外,基本没有其他农户参加;18.75%的合作社刚刚起步,并未形成较大的规模,主要进行一些中药饮片加工;12.50%的合作社已基本正规化,发展良好,但是由于其目前的发展规模小,参加农户数少,大多只是配合县、镇级的工作,提供一些基本服务,而真正能够起到带动农户的合作社几乎没有。当地农户对加入合作社的积极性非常低,44%的农户对参加合作社积极性很低,大部分农户对合作社根本不了解,部分农户对合作社持不信任的态度。

  2.产业协会等组织运作效果不佳。渭源县为了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抵御中药材

  种植市场风险的能力,先后组建成立了渭源县中药材技术开发协会、天麻协会、清源镇张家湾中药材加工运销协会,路园中药材贸易协会等,但是在实际调研中很多农户并不知道这些协会,小农户面对大市场,风险很大,这些协会组织并没有发挥带头作用。

  (五)中药材市场销售渠道狭窄

  现在销售药材的主要方式是卖给药贩和就近市场抛卖。药贩来家中收购的占61%,运到附近小市场销售的占26%,运到比较大型的交易市场占13%。随着国际国内市场的进一步开拓,中药材产业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也越来越明显,中药材市场风险非常大,而药农对此的认识并不到位,过分相信自己的判断能力,中间商盘剥情况非常突出,农民的利益得不到保障,最终严重挫败了农户生产的积极性。

  四、渭源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中药材生产经营者综合素质较低,且呈现老龄化趋势

  渭源县未受过教育的人数多达24%,小学32%,初中31%,高中11%,大专以上仅仅占到2%,急需将人力资本进一步转化为经济资本。从事农业生产的年轻人较少,80%以上的生产经营者年龄段主要集中在40~60岁之间,农村劳动力呈现老龄化的趋势,近年来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

  (二)产业发展市场运作机制尚未形成

  渭源县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基地模式逐渐形成,但是在此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一是由于农户的认识不到位,为增加产量使用肥料、农药过量现象时有发生;二是长期以来,农户形成的自经自销,自我管理的习惯,以及传统且不易也不愿改变的种植方式和想法,使统一的管理要求很难实现,药材的质量、品质也很难保证;三是当药材价格大跌或者大涨后,很多违约事件的发生也较为频繁。

  (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地方设施服务落后

  由于该县的地形地貌的影响,很多药农住在比较偏远的山区,交通水利建设不发达,基本上是靠天吃饭,当地设施服务不够完善,各项配套服务无法满足,决定了中药材原材料或其加工的饮片从农村市场流向城市消费市场的过程中,严重降低了中药材的流通效率,这些条件的限制不利于中药材产业的发展。

  (四)地域品牌特色不突出,自我地域保护和品牌建设意识薄弱

  渭源县中药材资源无论从品种、种植面积、产量都在全省都占有优势,但仅有党参、黄芪等产品形成明显的产业优势和市场竞争力,“渭源县白条党参”品牌特色不突出,甚至在很多地方冠名的是“渭源/陇西白条党参”的品牌,在当地像“得林”、“颜裕”等品牌在很多老百姓甚至一些政府人员工薪阶层都不知道,品牌的保护与建设十分欠缺,特有的品牌特色未得到彰显,因此企业品牌与药材资源品牌尚未形成合力,中药材发展受到阻力。

  (五)融资渠道单一,资金缺乏

  贷款难不论是对种植农户来说还是加工商、合作社等组织都存在。每年全省投入中药材产业发展资金5000万元,但仅有3%的合作社获得无息贷款政策的帮扶,6%的合作社可以得到无息贷款的优惠。可见用于中药材发展的专项资金数额较大,但是具体得到落实的很少,导致资金补贴和无息贷款的优惠政策实施不到位。

  (六)信息的获取渠道狭窄

  渭源县多数农户住在比较偏僻的山区,信息的获取渠道狭窄,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药农主要从药贩和附近的市场获取信息,这种获取信息的单一渠道,使得农民掌握信息极为有限。调研结果显示,71%的信息来自于附近市场行情状况,药农对药价的走向、市场供求程度等不确定,缺乏有效的市场衔接和市场预见性,不能准确把握市场动态,造成药农盲目种植及出售,致使中间商贩抬价降价扰乱市场。

  五、对策建议

  (一)加大国家对农业教育方面的投资,提高农民文化水平

  该县农村书屋使用效益非常低,为此,政府组织建设成人教育学院或相关培训机构,与农村书屋有效地结合起来,并利用农村户口大学生回家期间,应聘大学生为当地农民做相关知识的培训。在农业教育的内容上要涉及面广,充分发挥农民教育主体的作用,发挥农民的生产实践知识经验,逐步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加强素质的培养。

  (二)加强药材市场的管理机制

  一是药材的囤积能解决市场上药材短时间供应量过剩、过少的问题,建立大型冷储仓库,可以有效防止药材价格的大跌大涨。二是建立药材价格最低保障机构,实行价格管制,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控制药材的供应量进而控制药材的价格,保证农民能够有极大的积极性参加到中药材种植管理中。三是加强中药材市场监管:一方面药材市场建立质量检测机构,可以减少药材品种混杂、良莠不齐的问题,也能为优质品牌开拓出更大的市场。另一方面是加强中药材市场法律制度建设及执行方面的监督机构,对扰乱市场、乱抬价哄价的现象予以处理,规范药材市场。

  (三)加快中药材品牌化发展

  目前,渭源县已经注册的几个中药材品牌,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都不强,如果将“陇南中药材”作为一个整体品牌成功打入市场的话,取得的品牌效应应该更明显。以“渭源白条党参”品牌的优势,将自然环境与资源相近的区域经济圈划分整合,打造“渭源县白条党参经济圈”,打造包括陇西县、岷县等县在内的包括种植、育种、加工、仓储、销售等的体现地方特色的品牌经济圈层,提升产业水平。同时应扩大品牌的宣传力度和范围,不断的扩大品牌的知名度,并提高品牌的保护意识,学会依法保护品牌。

  (四)加大农业技术推广,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

  加快推进农机推广工作,4YW—160型中药材挖掘机已研制成功,在当地中药材采挖过程中的作用明显,但是目前这项科技成果并未得到充分的利用。为了防止有需求无科技和有科技难推广的问题,需要有一支专业知识水平高的农技推广队伍,在田间地头中推广农业技术,在田间地头总结农业技术经验。另外建立产学研联合化体系是非常紧迫也是非常必要的,建立学校—企业、学校—合作社、学校—科学院—农户等联合组织,实现产学研的双赢。

  (五)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建立多元融资体系

  中药材产业涉及人员多,参与主体多元化,因此要积极开展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机制。一要渭源县应加大财政对中药材产业的投资力度,将中药材纳入财政预算项目之中,促进中药材产业的发展。二要积极调动民间资本,使闲置的农村资本运转起来。积极引导与激励产业协会、行业协会、企业及民间有实力的人员投资中药材种植开发,动员广大农民通过各种形式发展中药材的种植生产。三要通过招商引资等措施吸引外资的注入,加快中药材生产基地的建设和中药材市场的搭建,集中资金发展大型重要产业项目,壮大中药材产业。四要加强银商合作,发展中药材商圈融资,建立中药材经营企业信用数据库,帮助中小微型企业以及合作社解决融资难问题。

  (六)加快建立公益性的信息服务平台

  政府应该提供一些基础性的服务,引导药农走信息化经营的道路,为中药材产业发展提供一个新的平台,加强信息指导,搞好产供销的中长期平衡,加速信息收集与反馈,建立中药材经营管理体系,为中药材产业的现代化发展提供条件。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潘之.对天水市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12(22).

  [2]王荟.西北地区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以甘肃省岷县为例[J].商场现代化,2009(4).

  [3]马建民.陇西县中药材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甘肃农业科技,2009(5).

  [4]索国勇.建立中药材产业发展机制,促进农民增收——以甘肃省为例[J].产业发展研究,2009(2).

推荐访问:中药材种植产业的现状与建议 我国中药种植产业发展问题分析与对策--以渭源县为例 渭源县 为例 产业发展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