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中期传奇的内容特征是批判现实主义8篇

时间:2022-11-22 19:30:05 手机站 来源:网络

明朝中期传奇的内容特征是批判现实主义8篇明朝中期传奇的内容特征是批判现实主义  古代文学发展中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问题的讨论述略  建国以后,学术界对古代文学中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这些问题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明朝中期传奇的内容特征是批判现实主义8篇,供大家参考。

明朝中期传奇的内容特征是批判现实主义8篇

篇一:明朝中期传奇的内容特征是批判现实主义

  古代文学发展中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问题的讨论述略

  建国以后,学术界对古代文学中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这些问题的讨论,直接关乎对中国文学的性质、内容、特征、艺术传统以及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规律等问题的认识,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研究者们的态度是认真的,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但是,由于问题本身的复杂性,由于左的干扰,还有待于学者们做进一步深入、细致的探讨,才能得到好的成绩。兹就讨论中涉及到的一些主要问题,略述如下:一、关于现实主义问题1952年第14期《文艺报》发表了冯雪峰同志的长篇论文《中国文学中从古典现实主义到无产阶级现实主义发展的一个轮廓》,它是建国后第一篇全面而系统地论述现实主义发展史的文章:,文章对我国古代文学发展中的现实主义的发生、发展的历史特点,提出了系统的观点。对于这篇文章中的一些观点,学术界并未展开争鸣与讨论。四年之后,1956年第16期《文艺报》发表了刘大杰同志的《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现实主义问题》,接着第21期《文艺报》发表了姚雪垠同志与之争鸣的文章《现实主义讨论中的一点质疑》之后,遂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注意。1956年苏联《文学报》发表了雅·艾尔斯布克的论文《现实主义还是所谓反现实主义》,苏联学术界认为,这篇文章提出了重大问题,需要对现实主义问题进行广泛的讨论。以后,苏联科学院高尔基世界文学研究所召开了大型学术会议,讨论了有关现实主义的种种问题。我国《学习译丛》杂志于同年七月刊出了艾尔斯布克的《现实主义还是所谓反现实主义》的译文。刘大杰读了雅氏文章之后,联系到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实际,遂撰写了上文并《中国古典文学史现实主义的形成问题》[1]、《文学的主流及其他》[2]、《关于现实主义问题》[3]等几篇文章。归纳起来,他的主要论点如下:(一:)现实主义这个术语,无论在思想倾向和创作方法上,有它自己的基本内容和特点,不能同积极浪漫主义混同起来,不能和一般的真实性等同起来。现实性和现实意义并不等于现实主义,现实文学并不等于现实主义文学。现实主义这种进步的创作方法,是在文学发展过程中,是在各种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孕育萌芽、成熟而发展提高的,它的发展有自己的历史道路,有各个阶段的现实主义。(二)运用

  “现实主义与反现实主义”这个公式来概括中国三千年的文学史,会遇到种种困难,其结果是不能实事求是地说明问题,不能真实地分析文学史的具体内容和不同流派的作品的艺术特点,必然走上简单化片面化的道路。运用这个公式,势必以现实主义代替积极浪漫主义,结果是降低了模糊了积极浪漫主义在文学史中的起源、形成和它独立性的地位。把文学史象切西瓜一样,一半是现实主义作家与作品,一半是反现实主义作家与作品,就等同于哲学上的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虽然在各种美学理论和作家的世界观里,都具有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性质,但如果对于文学作品不在一定程度上尊重他们的艺术特点,不深入地加以细致的分析,结果会造成混乱的现象。(三)在杜甫、白居易以前,中国还没有成熟的现实主义。在那一个阶段,现实主义主要是在民间文学中间萌芽、成长,在作品中只能有现实主义的因素,或是现实主义的基本条件;到了汉魏乐府歌辞,尤其是《孔雀东南飞》有了很大的进步。那一阶段的进步文学,除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的作品之外,都只能称为现实文学,不能称为现实主义文学。杜甫、白居易的时代,使中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达到了成熟的阶段。造成这个成熟的条件是,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工商业的空前发达,市民阶层的扩大和市民意识的高涨,新哲学思想的兴起,推动了文学理论的进展,新乐府运动的形成,传奇文学的兴起以及古文运动的发动等等。这个时期,与意大利十三、四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是有些相似的。唐以后,小说戏曲这种形式,是更好发展现实主义的。元、明、清的戏曲、小说的优秀作品,现实主义得到了丰富和提高,到这一时期,可以说进入了批判现实主义的阶段。关于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现实主义形成问题。寻找中国古代文学现实主义起源的讨论从五十年代延续到八十年代,虽众说纷纭,但起源于《诗经》则是为多数人所接受的观点。姚雪垠在《文艺报》发表的文章中指出,刘大杰没有把现买主义看做历史发展的成果,而是看做个人生活遭遇的产物。个人的遭遇可以影响作家的创作方法,但不能成为某种文学流派或运动的决定因素,只有各方面所形成的历史条件和时代风气才是决定的因素。南宋以后,在封建社会中就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而到明清以后获得相当发展。就文学看,南宋产生了话本小说,应该被看作近代现实主义的“滥觞”。话本是从市民中间产生的,供广大群众欣赏的,并且开始表现市民的生活、思想、道德观念。所以,中国现实主义的历史开始于南宋,即第十一到十二世纪,而不会更早。人们习惯上把《诗经》当做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起点,如廖仲安同志指出,中国现实主义文学是从《诗经》开始的,现实主义文学的成长当然可以有不同的阶段和过程,但是不能机械搬用欧洲的概念,把人物形象当作衡量诗歌的标准。在中国抒情诗的创作中,本来就没有提出塑造人物的任务。一千多年的文艺批评中,我也没有看见用塑造人物来评价抒情诗的。因此,我也就不同意刘大杰把杜甫当作现实主义诗歌成熟的标志。在我看来,把现实主义文学成熟的年代推迟到浪漫主义文学成熟的年代一千多年以后,是一件很难想象的事。《孔雀东南飞》,《悲愤诗》以及汉乐府的一些诗歌,比之杜甫那些名篇,并没有什么很大的差异。[4]有的同志认为,现实主义文学与原始诗歌是同时产生的。陈翰文指出,刘大杰说现实主义要和社会环境与历史条件相联,但这不是产生现实主义的必要条

  件。劳动人民要对自然、社会进行斗争,为了这个斗争的需要,劳动人民要进行文艺创作。有了文艺创作,其中就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比如《弹歌》的创作方法就是现实主义的。[5]盛钟健等的文章指出,在《弹歌》这首短诗中,人们不能找到现实主义文学的特征。《弹歌》只简单地勾勒了原始人的打猎过程,主人公是男是女,是老是少,人们都弄不清楚,无“性格特征”可言。即使《诗经》,也是缺乏个性描写的,不能“正确地表现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因而不能说是现实的。现实主义作为一种进步的创作方法,在《孔雀东南飞》已经形成和基本成熟。总之,从《诗经》到汉魏乐府是现实主义因素逐步积累和现实主义逐渐成熟的时期,唐代大量现实主义诗歌的出现和新乐府运动的兴起,标志着现实主义文学的完全成熟。唐以后是现实主义文学继续发展时期。[6]蔡仪同志也指出,原始时代的艺术,虽能表现对象的某些特点,也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但是基本上缺乏形象的完整性,更缺乏形象的典型性,也缺乏艺术应有的美感效能,不能认为有现实主义。[7]有的同志提出从不同体裁发展过程中去探讨中国古代文学现实主义的形成问题,即诗歌的现实主义萌芽于《诗经》时代,形成于建安时代,杜甫和白居易的艺术成就是它更成熟的表现,小说的现实主义萌芽于唐传奇,形成于《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红楼梦》则是它的顶峰,戏剧文学的现实主义始于与《董西厢》相近的年代(南宋末期的杂剧与宋戏),成熟于关汉卿、王实甫的时代,《桃花扇》则是它的最高峰。[8]其他,尚有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现实主义起源于明清说,起源于近代说,等等。对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现实主义起源、形成理解的歧异,主要是由于对现实主义的实质理解的歧异所引起的。所以,与中国古代文学中现实主义问题讨论同时进行的是关于现实主义理论本身的讨论。什么是现实主义,如何理解现实主义的实质,几乎是每一篇讨论文章都要涉及到的。苏联文艺理论家艾尔斯布克批评了流行的现实主义观点,即认为现实主义与其说是历史上形成的一种创作方法和倾向,不如说是艺术的一种从来就有的、一开始就有的特性。因此现实主义的概念就跟真实性的概念等同起来了,而现实主义的历史就跟艺术反映现实即反映生活真实的历史等同起来了。他认为现实主义是历史形成的,它只是各种创作方法中的一种创作方法,并根据恩格斯的现实主义定义,认为人物性格的概念对于规定和理解现实主义具有巨大的根本意义,而古代社会的文学艺术没有真正的人物性格描写,所以现实主义只能从文艺复兴时代开始。刘大杰是赞成这些观点的。他认�

篇二:明朝中期传奇的内容特征是批判现实主义

  解读明清小说的本质特征与和谐文化

  一、引言明清小说的形象和具体化使得小说的发展由盛转衰,逐渐成熟,其本质特征除了艺术的写实手法,更重要的是中华民族的和谐文化,明代的印刷业的繁荣为小说的创造奠定了物质基础。明代小说主要包括长篇和短篇两大类,小说的描述中有事实也有虚构。《三国演义》是明代初期罗贯中的著作,是历史演义小说的代表作。《水浒传》是一部勇士奇谈小说,作者施耐庵主要描写了英雄人物的传奇故事。《西游记》是仙神小说的优秀代表作,吴承恩将民间传说推向了极致。《金瓶梅》是长篇小说代表作之一,是以家庭环境为题材背景的世情小说。清代小说《红楼梦》具有现实主义色彩,曹雪芹刻画并塑造了很多独特的人物形象,充分展现了封建社会人民的内心思想。吴敬梓的《儒林外史》通过对不同人物功名富贵的演绎,揭露和批判了政治的腐败以及人性的虚伪。明清小说有批判有歌颂,有揭露有感动,被人们永久流传,通过其丰富、诙谐、生动以及自然的创作手法,描绘着历史的演变、民间的艺术、世态人情、统治阶级以及黑暗势力等,充实着人们的时代精神,同时传承着历史的和谐文化。本文通过描述明清小说的发展、类型以及本质特征和和谐文化指出了传播和谐文化就是传播民族的时代精神以及展现民族的文化内涵。二、明清小说的发展中国传统小说文化的发展具有阶段和政治性,其文化意义对于现

  代语言的规范以及文化艺术的应用具有十分之重要的意义。在小说的表现中体现了中国的政治性、社会性以及时代性,如果古代小说失去了传教的意义,不能承载民族发展的时代性,不能具有自身的灵魂以及存在价值,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据统计,明清小说大概有几千种,题材具有多样化,小说中透露着叱诧风云的气魄以及传统文化的观念与和谐文化,众多的文化特点组成了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明清小说第一阶段的发展代表作为吴承恩的《西游记》和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等。第二阶段发展的代表作为曹雪芹的《红楼梦》以及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等,小说作品形式以及类型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第三阶段发展的代表作为包括《官场现形记》在内的四大谴责小说,通过细腻的表现手法深刻地描绘了讽刺文学。第一阶段作品主要是将零散的小故事加以改造,成为长篇小说,在元末时期的旧题材的基础上加以创新,通过对人物的语言、眼神形态、动作以及心理的戏剧性描写形成巨著。第一阶段的末期,也就是嘉靖后期,社会经济制度发生巨大变化,造就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明清小说的发展。第二阶段的小说的语言风格比较接近现代小说,通过典型的社会生活题材描述了不同的故事情节。第三阶段也就是清朝末期,小说的数量逐渐增多,受到资产阶级和西方的影响,小说的发展出现了新的格局。明清小说垄断了诗词的抒情,逐渐走向成熟化,在文学发展史上留下了重要的意义。三、明清小说的类型明清小说的类型主要包括短篇小说、文言小说、白话小说、历史

  演义小说、勇士奇谈小说、仙神小说、公案小说、世情长篇小说、统治阶级小说等。历史演义小说的代表作《三国演义》,罗贯中以古代的历史事实作为小说情节进行展开,灌入部分民间传说,通过历史事实以及凭空虚构的紧密结合,演绎出了丰富多彩的写作方式,代表作还包括《列国志传》以及《新列国志》等。勇士奇谈小说通过细致的书写英雄人物,在形象塑造上通过虚构来表现人物的栩栩如生以及典型特征,充分表现了中国文化的内涵,同时以人物的经历以及个人事迹为创作准则,深刻表现了小说题材的史传色彩。勇士奇谈的小说代表作有《水浒传》以及《北宋志传》等。仙神小说充满了神奇色彩,受宗教的仙境以及奇幻法术的影响,以奇幻为题材,小说情节以神魔和妖怪为主。仙神小说的代表作有《西游记》,吴承恩进行创作和加工,拓展了小说的发展空间,丰富了明清时代的小说世界。世情长篇小说的代表作有《金瓶梅》等,此类小说主要描述家庭生活、社会人际、人情世故以及爱情婚姻等,通过现实情况刻画并突出社会的面貌,彰显出对社会理想的一种探索精神。世情长篇小说题材新颖,在小说的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公案小说大多以诉讼为题材,通过对案件的描写,描绘出各种徇私以及秉公的事实,进一步阐述了清官以及受蒙蔽的具体情况,公案小说反映了社会腐败以及官僚的黑暗,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文学艺术的审美价值。部分短篇小说通过宣扬迷信、礼教并对统治阶级进行美化,宽泛地概括了人们的生活,隐性批判了鬼神并对自由理性的婚姻进行了歌颂。四、明清小说的本质特征与和谐文化

  明清小说以独特的写作方式传承着中国的和谐文化,应用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将丰富的题材融入人们的生活当中,充分表现了人们的社会主义精神以及迫切的愿望。中国民族的传统文化具有较强的政治色彩,明清小说的本质特征主要包含三个方面:文化底蕴、时代色彩以及审美文化。第一,明清小说的种类和数量多达几千种,小说题材广泛数量多,通过不同时期的代表作来感知当时的社会状态以及文化底蕴。施耐庵在《水浒传》中主要描写了英雄人物的传奇故事,通过塑造一百零八个梁山好汉的各地征战、反抗斗争以及农民起义,表达了浓厚的正义精神并歌颂了敢于斗争和替天行道的和谐文化。在吴承恩的《西游记》中,运用神话的表现手法对其文章内容进行色彩渲染,描述了师徒四人取经路上所遭遇的千辛万苦以及妖魔的阻碍和诱惑,表现出惩恶扬善的道德情操以及爱国情感,是中华民族和谐文化的具体体现。《三国演义》描述了不同年代的不同历史风云,以战争为文化背景,通过夸张等手法,阐述了历史内容以及社会的和谐文化。明清小说的种类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有很强的包容性,因此其中也会掺杂着低俗文化,但是低俗文化当中不免也同时存在着和谐文化的精华,也不能否认并没有彰显出历史色彩。所以,人们要掌握好尺寸去传承其中的和谐文化,使得文化底蕴与和谐文化进行完美的结合,更好地促进明清小说在民族发展中的重要性。第二,具有时代特征是明清小说的本质特征之一。经过不断的演变以及发展,明清小说具有着多种多样的历史形态,文章的创作将事

篇三:明朝中期传奇的内容特征是批判现实主义

  简析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及其创作特点

  摘要: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为一种文学思潮,在世界文学史以及文学创作中产生过重大影响,文章从社会学、哲学等角度分析了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产生的原因以及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特点。

  关键词: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产生原因;创作特点

  批判现实主义作为一种文学思潮,指以忠实地、客观地反映现实和揭发、批判社会黑暗为主要特点的文学创作。它兴起于19世纪30年代,在40-50年代达到高峰。其中法国的司汤达、巴尔扎克、英国的狄更斯、俄国的普希金等是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

  一、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产生的原因

  批判现实主义是欧美历史进程和文化发展的产物。在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形势下,当时自然科学、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发展等都为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形成与发展创造了条件。

  (一)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是产生批判现实主义的社会基础

  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英、法等国的资本主义势力先后取得了决定性胜利,资本主义进入繁荣发展阶段。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不断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三大矛盾日益尖锐。这种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直接影响着文学,成为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社会政治经济结构形态的剧变,使人的道德观念和文化价值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随着资本主义在欧洲各国的不同程度的发展,人们头脑中的物质利益观念不断加强,金钱成了衡量人的主要的或唯一的尺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随之发生变化。这样的社会现实告诉人们:启蒙主义者的“民主”、“自由”、“平等”与“博爱”并不存在,他们描绘的“理想王国”只不过是幻影而已;浪漫主义的激情已成强弩之末。人们不得不用冷静的眼光来看现实的社会和思考人的命运,从更现实的角

  度去寻求改善人的生存处境的方法。务实、追求客观冷静地分析与解剖现实的社会心理和风气随之形成。这种心理和风气反映在作家的创作上就是:摒弃浪漫主义的主观想象和抒情性,通过对社会进行如实细致的描绘,揭露社会的黑暗,展示人物的各种心态,并倡导社会改良。于是,一种写实性与批判性很强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就应运而生了。

  (二)与当时的自然科学、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发展关系密切

  19世纪上半期自然科学有了重大发展,如细胞、能量转换和生物进化等三大发现,促进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迅速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空前繁荣,主要标志是空想社会主义和德国古典哲学。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揭露是深刻的,他们深入地分析批判了资本主义的社会罪恶,揭露贫富不均的社会现象,这些都加深了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对现实的理解。唯物主义哲学和自然科学中的三大发现,也引导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用唯物主义态度去观察、分析生活,透过表象去洞察事物的本质,这些对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产生和发展都有着极大的影响,促使作家们去追求客观性、真实性。

  (三)批判现实主义也是在批判过去文学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的

  作为创作方法和艺术精神,现实主义早在古希腊文学中就已存在。文艺复兴时的人文主义作家对这种原始形态的现实主义作了继承与发扬,主张艺术要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描写人物性格,提出尖锐的社会问题,揭示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世纪启蒙文学在人文主义文学的基础上加强了社会分18析的成分,这对批判现实主义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启蒙作家习惯于以文学作为工具参与现实斗争,他们通过对现实生活作真实而有哲理性、讽刺性的描写,达到分析与批判现存制度的目的,这被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继承和发扬后,表现为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启蒙小说对人物的刻画和细节的描绘也为现实主义提供了借鉴。同时,批判现实主义也是从19世纪浪漫主义中吸取了艺术经验,浪漫主义作家和诗人表现历史题材时注意风俗画面的描绘,他们描写人物时注重心理抒写,他们用大自然的描绘对比现实,抒发情感等等,这些对批判现实作家都产生了有益的影响。

  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特点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因各国历史发展、历史传统不同,各有自己独具的特色,但是,作为一个统一

  的文学流派,又有着共同的创作特点:

  (一)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比较客观地、真实地反映现实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基本上是以唯物主义的反映论作为它们的哲学依据。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强调真实地、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去反映生活。“真实地再现现实生活”几乎是所有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共同口号。它们主张写当代,通过平凡的日常的题材客观地、如实地反映社会生活,展示时代风貌,揭示社会矛盾。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不是凭主观幻想,而是通过客观的图景组合成的艺术形象的画廊,展示封建社会的崩溃和资本主义制度兴起的历史过程,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审美价值,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他们特别注意调查研究和冷静地观察分析,甚至在创作过程中改正原来的主观构思和观点,做到符合事物的本来面目。

  (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对现实进行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浪漫主义强调描写理想,抒发强烈的个人感情,批判现实主义则强调揭露和批判现实,表现对现实强烈的不满和反抗。他们的批判矛头指向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罪恶和暴行,指向腐败的制度、堕落的人物、社会中丑恶的金钱关系和虚伪的道德风尚以及腐朽没落的封建贵族。这些作家敢于正视社会现象,勇于探求罪恶的根由,无情地撕下了一切假面具,他们对现实的揭露批判具有相当的广度和深度,从而使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不仅为人们认识资本社会提供了形象的材料,而且打破了人们对资本主义的乐观情绪,引起人们对现实秩序的永久性的怀疑,客观上起了动摇旧制度的作用。

  (三)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注重细节的真实,强调描写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成功地塑造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典型。这些人物性格的形成发展与其生活的特定环境有密切的关系。成功的形象大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典型,他们处在各自不同的具体环境和矛盾冲突中,显示出各自不同的性格特点,并随着环境而发展变化。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在描写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时,还力求精确地表现细节的真实,突出环境、事件、人物的真实具体的准确性。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注重细节的真实,往往为描写典型人物和典型环境服务,他们认为人是一定社会的产物,环境决定人物的行动和命运,因而他们在塑造典型形象时,总是把人物形象同他所处的社会环境紧密

  联系在一起。批判现实主义与以往的现实主义不同,他们能充分解释驱使人物行动的真正原因,即“社会制度决定人们的命运”。他们从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中去描写人物、叙述事件,而这种描写与叙述又是发展变化的。他们以典型环境为背景,表现人物性格形成的过程,人物命运的变迁,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使人物和环境达到有机的统一。

  (四)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般都具有人道主义思想

  人道主义是他们借以批判资本主义罪恶和封建暴政的思想武器。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对受压迫的劳苦群众充满同情,很多作家以劳动人民的美好品质和贵族资产阶级的恶德败行进行对比,也有不少作家努力描写“小人物”的痛苦世界。很多作家还幻想用道德力量或社会改良来解决社会矛盾,结果是理想不能实现,于是一些人又陷于悲观主义。但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价值主要不在于作家们是否指出了正确的社会道路,而在于它通过描写人民群众的深重苦难、揭露贵族资产阶级的罪恶,真实地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有助于引起人们对于现存制度的合理性与永久性产生怀疑。

  在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笔下,长篇小说的创作出现了空前的繁荣。他们使这种文学体裁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从而成为文学中一种十分重要的样式。批判现实主义的长篇小说,将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和多种多样的人物形象,熔铸在完整有机的情节结构中,表现了深刻丰富的社会内容,在思想和艺术两方面,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虽然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占据文学潮流主导地位的历史时期早已结束,但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手法将长期影响着文学创作。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别具特色的表现手法对于研究西方文学,或把批判现实主义创作技巧运用到文学创作中,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林亚光.简明外国文学史[M].重庆出版社,1983.2、张立明,刘欣,胡小林.外国文学史纲[M].南海出版社,1997.3、匡兴.外国文学(第二版)[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4、朱维之,赵澧.外国文学简编(欧美部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0.

  5、郑克鲁.外国文学史(上)[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作者单位:德州学院大学外语教学部)

篇四:明朝中期传奇的内容特征是批判现实主义

  第十一章明代文学创作基本特征明代社会从1368年朱元璋建国开始,到1644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陷北京、明崇祯皇帝上吊自杀为至,前后共经历了277年的历史。在这277年中,明代社会每一发展过程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现状都对当时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具体而言如下:一、明代文学创作呈现为波浪型的发展态势:(一)-----------------------------------------------------------------、元明交替之际社会动荡、思想失控促进了文学创作的繁荣:---------------------元末动荡至1368年前在元明交替之际,各路起义军逐鹿中原,社会战争频仍,这一方面导致了广大人民生活在朝不保夕的动荡之中,生活异常贫困;另一方面也导致了统治阶级无暇顾及思想文化方面对全社会的统治,整个社会思想处于失控之中。在这种状况下,不仅在全社会形成一股人心思治、崇拜英雄的思潮,并且为当时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素材和表现的可能。于是,一批精神上比较解放而且富有时代使命感的文人,就通过自己的文学创作反映这种社会现实和社会心理,这便促使了文学创作繁荣局面的到来。元明交替之际的作家创作,在崇尚酣畅雄健的阳刚之美时,也常常浸透着作家深沉的忧患意识。具体来说,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儿个方面:

  (-)出现了《三国演义》、《水浒传》等长篇章回小说,从而拉开了明代小说创作出现繁荣局面的序幕。

  (二)南戏创作出现了中兴;(三)以宋濂、刘基、高启为代表的诗文创作繁荣局面出现。他们作品不仅总体上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征,并且创作风格多种多样。(二)、明前期髙度集权专制的政治思想文化统治,导致了文学创作沉寂局面的出现,“台阁体”成为此时的主导文风。-----------1368年至1487年1、政治上的高度集权:

  (1)开国之初,最高统治者寻找政治上的借口,于洪武二十三年通过左丞相胡惟庸案,洪武二十六年通过大将蓝玉“谋反”案,连坐诛杀数万人,儿乎杀尽了开国功臣,并趁机废除了在中国历史上已实行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和七百多年的三省制度,将军政大权独揽一身。赵翼《卄二史札记》卷三二《胡蓝之狱》云:“汉高诛戮功臣,固属残忍;然其所去者,亦止韩、彭。至英布,则因其反而诛之。……未尝概加猜忌也。独至明祖,借诸功臣以取天下,既天下既定,即尽举取天下之人而尽杀之。其残忍实千古所未有。盖雄猜好杀,本其天性,……两兴大狱,一网打尽。……盖明祖一人,圣贤、豪杰、盗贼之性,实兼而有之也。”

  (2)建立内阁制度,逐步削弱诸王权力。(3)扩充检察机构,设立了锦衣卫和东、西两厂,对群臣和老百姓进行监视。

  2、经济上的“重农抑末”

  (1)鼓励开荒,扶植农业。(2)对东南沿海地区残酷打击,大批地方富豪或被抄没家产,或被迫迁徙,使这一

  地区的工商业遭到严重破坏。

  (3)明令'‘片板不许下海”,用军队封锁海上交通,禁止民间的对外贸易。

  3、思想文化上的高度集权:

  (1)统治者明确不二地倡导尊经崇儒,奉程朱理学为正宗。“一宗朱氏之学,令学

  者非五经、孔孟之书不读,非廉、洛、关、闽之学不讲”(陈鼎《东林列传》卷二《高攀龙传》引高上疏语)。

  (2)推行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洪武二年,朱元璋规定:“说经者以宋儒传注为宗,

  行文者以典实纯正为主”。并在刘基的帮助下,制定了严格的八股取士科举制度,专取《四书》、《五经》的内容命题,并钦定朱熹的《四书集注》及程、朱派的其他经解著作作为科举经义考试的标准。

  (3)对知识分子实行高压政策:朱元璋钦定的《大诰》规定:“寰中士夫不为君用,

  是自外其教者,诛其身而籍其家,不为之过”(《明史•刑法志》)。从而彻底取消了士大夫与政治游离的选择。同时,朱元璋还制造了很多看起来莫名其妙的文字狱,如浙江府学教授林元亮、北平府学训导赵伯宇、福州府学训导林伯璟、桂林府学训导蒋质,都因为他们执笔的表章中有歌颂皇帝为天下“作则”一类字样,被认为“则”是影射“贼”,统统处死。

  (4)进行大规模的编书:永乐十二年,明成祖下诏撰修《五经大全》、《四书大全》、

  《性理大全》,书成后亲自作序,目的是“使家不异政,国不殊俗”。4、文学创作出现了沉寂,文坛上流行的是反映庙堂气象和宫廷风致的歌功颂德文学。

  (1)没有出现有价值的小说创作作品,只是在小说的整理和刊刻方面作出了一

  些成绩。

  (2)诗文创作领域流行的是“台阁体”的创作文风。台阁体是以当时的馆阁名

  臣杨士奇、杨溥、杨荣为代表的一种文学创作风格。他们在内容上大多比较贫乏,多为应制、题赠、酬应而作,题材常是“颂圣德,歌太平”,艺术上追求平正典丽。

  (3)杂剧创作中流行的是以皇家贵族朱权、朱有炖为代表的宫廷杂剧作家的杂

  剧创作。喜庆剧、道德剧、神仙剧是其创作的主要类型,具有粉饰太平的浓厚色彩,艺术上趋向华丽雅致。

  (4)传奇创作呈现岀道学化和八股化的创作倾向。(5)宗经、载道成为此时期文学观念的一大特点,如刘基的“文以理为主”,

  宋濂的“明道之文”、“立教之文”、“辅成化俗之文”等文学创作观念。(三)、明代中后期政治黑暗、城市经济迅速发展、王学左派思潮的涌现等,一起促进了当时文学创作繁荣局面的到来,文学创作出现了多元化和平民化的创作倾向。1488年至1572年

  1、政治上的黑暗:从明代英宗正统朝(1436-1449)朝开始,明王朝的统治陷入了黑暗和混乱的境地。上层统治者日益奢侈腐化、追求享乐,宦官专权、厂卫横行,吏治腐败、贪污成风、王权斗争激烈,周边乂面临着少数民族的侵扰,明王朝在政治上陷入危机四伏的黑暗时期,社会斗争激烈,为当时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2、城市经济活动和城市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明初统治者是抑制商业、重视农业的,因而釆取了一系列的恢复农业生产的措施。这种经济政策也为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特别到了明中期,伴随着统治者抑商政策的松动,国内贸易和海外贸易迅速发展,大规模的贸易性城市如杭州、苏州、广州、武汉等,迅速涌现,明代的城市经济活动获得了迅速的发展。明初受打击最严重的苏州,不但恢复了旧日的繁华,而且

  成为东南一带的经济中心。王锚(QI)《寓圃杂记》中有一节写苏州的变化,说明初的

  景象是“邑里萧然,生计鲜薄”;正统、天顺间“稍复其旧,然犹未盛”;到了成化年间,已经是“炯若异境”;到了他写这一段文字的弘治年间,则“观美日增”,其景象是:

  闾阎辐犊,绰楔林丛,城隅濠股,亭馆布列,略无隙地。舆马从盖,壶觞機盒,交弛于通衢。永巷中光彩耀口,游山之舫,载妓之舟,鱼贯于绿波朱阁之间,丝竹讴歌与市声相杂。

  在这种状况下,明代社会的城市文化心态迅速形成,成功商人逐渐成为人们注LI和羡慕的对象,其价值观念也逐渐为大众所接受;知识分子也逐渐屏弃了其清高态度,不仅习惯出入于市井,而且也乐于与商人为伍。在文学创作中,他们也乐于表现和宣扬商人形象及其价值观念,这便直接促使了当时文学创作世俗化和平民化特征的出现。3、王学左派思潮的涌现,促使了张扬人欲、张扬个性思潮的涌现。

  王学左派思潮的涌现是直接导源于王阳明的心学,而王阳明心学乂是紧承张载“气”一元论、朱熹“理”一元论观点出现的。在世界观上,王阳明反对将“天理”与“人欲”做形上与形下的划分,认为他们只是存在于人的一心,从而提出了“心”一元论的观点。并在主体伦理意志的实现上,提岀了“致良知”的纲领性口号。虽然他的本意并不是要张扬人欲,却提供了人欲存在的合理性。在这种状况下,便促进了王学左派思潮的涌现,其中以王艮、罗汝芳等为首创,到何心隐、李贽等便越来越具有离经叛道的色彩。其中以李贽的“童心说”为其主要代表。

  这种思潮表现于文学创作,便直接促使了文学创作中写“情”思潮的涌现。如祝允明“玩世自放,惮近礼法之儒”(顾璘《国宝新编•祝匀明传》),他说:“言学则程朱为道统,语诗则奉杜甫为宗师,谈书则曰苏、黃,评画则云马、夏,凡厥数端,有如天定神授,毕生毕世不可转移,宛如在胎而生知,离母而故解者,可胜笑哉,可胜叹哉!”4、文学创作呈现出繁荣局面。

  (1)、小说创作出现了繁荣。长篇章回小说创作进一步繁荣,在历史演义、英雄

  传奇之外,还出现了神魔小说、世情小说、公案小说等新的题材,并出现了《西游记》、《金瓶梅》等有影响的作品;白话短篇小说创作也岀现了繁荣,出现了

  冯梦龙的“三言”、凌蒙初的“二拍”等有影响的白话短篇小说集;文言短篇小说创作也出现了繁荣。

  (2)、诗文创作领域不仅出现了众多的文学创作流派和文学创作风格,并且出现了新的散文类别小品文。先后出现的文学创作流派和文学创作风格有以李东阳为代表的茶陵派、以李梦阳为代表的前七子的文学创作、以王世贞为代表的后七子的文学创作,以归有光为代表的唐宋派的文学创作,以袁宏道为代表的公安派的文学创作,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竞陵派的文学创作等,先后出现的文学创作流派和文学创作风格有六种。

  (3)、戏曲创作领域出现了繁荣状况,并且出现了戏曲创作倾向的转型。较之前期的戏曲创作,杂剧创作领域出现了讽世杂剧创作的热潮,其中以徐消的《四声猿》为著名代表,并出现了创作中山狼题材的热潮,作品对社会的批判力度在不断加深。在传奇创作领域,传奇体制不断完善,不但出现了传奇作品创作繁荣局面,出现了明代中期三大传奇和汤显祖的《牡丹亭》等传奇作品,并且出现了对传奇文体探讨的热情,这主要表现于汤显祖和沈璟之间的论争。

  (四)、明朝末年社会思潮的转向促使了文学创作的转型。明朝末年明王朝风雨飘摇,从救世的目的出发,出现了社会思潮的转向,逐渐放

  弃对个性的追求,而从新回归于对理性精神的强调。二、明代文学创作呈现出复古与求真并存的发展特点:

  (-)明代文学创作呈现出强烈的复古倾向。1、以李东阳为代表的茶陵诗派的复古主张:针对台阁体卑冗委琐的风气,提出了诗学汉唐的复古主张。2、前后七子的文学复古主张: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3、以归有光为代表的唐宋派的复古主张:他们在总体上推崇韩愈、欧阳修、柳宗元、曾巩等唐宋古文家的文学创作,注重文以明道的做法。

  (二)文学创作呈现出表现真情、张扬个性的特点:在文学复古主张流行的同时,也出现了反对复古和模拟,要求表现创作主体自我个

  性和真情的创作观念和创作作风。这主要表现于:1、吴中四才子:2、李贽童心说:3、公安派的文学创作:

  4、小品文的盛行:5、戏曲与小说领域写情文学风潮的涌现:三、明代小说、戏曲等通俗文学的创作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

  在明代对俗文学价值的肯定,是从李梦阳、何景明等人开始的。李梦阳将《西厢

  记》与《离骚》并列;王慎中、唐顺之等将《水浒传》与《史记》并称。冯梦龙更明确地指岀:“试令说话人当场描写,可喜可愕,可悲可涕,可歌可舞;再欲捉刀,再欲决斗、再欲捐金。怯者勇,淫者贞,薄者敦,顽钝者汗下,虽日诵《孝经》、《论语》,其感人未必如是之捷且深也。”在此观念下,不仅出现了小说、戏曲等俗文学创作的繁荣,并且出现了辑评俗文学的热情,如冯梦龙辑评的《挂枝儿》、《山歌》等通俗文学作品。四、明代文学创作呈现出市民化和世俗化的创作倾向。

  在明代,由于商业经济的高度发展,出现了文人市民化的倾向和市民化读者群的形成,这使得市民的生活、市民的情趣、市民的形象在明代的诗、文、小说、戏曲中越来越显得举足轻重。在作品内容世俗化的同时,人们的艺术趣味也趋向世俗化,时兴一种“世俗之趣”。这种艺术趣味的基本特点,就是题材重日常琐事,语言尚俚俗明白,效果求怡心悦目。

篇五:明朝中期传奇的内容特征是批判现实主义

  文学概论与《文学理论》教程知识点梳理(下)

  第四编文学作品第九章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章节知识回顾】第一节文学作品类型及其特征一、现实型文学1.现实型文学的内涵2.现实型文学的特征二、理想型文学1.理想型文学的内涵2.理想型文学的特征三、象征型文学1.象征型文学的内涵2.象征型文学的特征四、文学类型的发展演变(一)古代:文学类型的初步形成1.古代文学类型发展的特点[1]浑然混合,各类文学没有获得独立的形态;[2]具体作品,兼有各类文学类型的特征;[3]就艺术地位而言,各类型杂然相居,没有哪种类型雄居主导地位、代表主导潮流。2.文学类型的形成与发展[1]中国:各类发展较为明显。A现实型:诗经——史记——古诗十九首——建安文学——杜甫——白居易——明清历史小说;B理想型:山海经、神话故事——楚辞——汉赋——李白——苏轼——明传奇——《聊斋》;C象征型:山海经——庄子寓言——陶诗——王维“禅宗”诗——李商隐——宋代哲理诗。[2]西方古代(古罗马——启蒙运动):杂然交错,不分彼此。A古希腊、古罗马,以神话、史诗、戏剧见长,三种因素交相呼应。B中世纪(7——14),以宗教文学、英雄传奇、骑士文学见长突出了理想与象征因素的结合,如《神曲》、《唐吉诃德》等作品。C文艺复兴、启蒙运动(14——18),以世俗文学、人文精神见长,突出理想因素与现实入世精神的统一,如莎士比亚的创作、雨果的作品等。(二)近代:文学类型的充分发展1.近代文学类型发展的特征

  第1页

  伴随着文学运动、文学思潮的兴起,出现了各类型文学的经典形态。

  2.近代文学类型的发展与演进[1]浪漫主义文学与启蒙运动(18——19)A启蒙运动的兴起,十八世纪在卢梭、伏尔泰、孟德斯鸠、狄德罗等人的倡导下,以反对新古典主义为旗帜,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启蒙运动。B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从创作精神看,主观精神的抒发,人的情感的解放;从艺术构思上看,想象、幻想因素的突出运用;从艺术表达技巧方面分析,追求变形、夸张、神话因素的开掘与利用。C浪漫主义文学的分类,有积极、消极之分,但这是仅就思想倾向而言,并不包含艺术成就高低的评价。[2]现实主义文学与“为人生”的创作主张A现实主义文学产生的基础: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批判现实主义的主张。B现实主义文学的特征从创作精神与指导原则:介入现实,写实、再现;从创作内容与题材处理来:面向现实、取材现实、反映现实;就艺术构思和表达而言:细节真实与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相结合。C现实主义文学的人文特征:批判现实主义的主张,反映社会矛盾与民生疾苦。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经历了现实主义、批判现实主义、自然主义三个阶段的发展。[3]象征主义文学的兴起(十九世纪70年代以后)其出现的标志是1857年波德莱尔《恶之花》的发表;1886年,莫雷阿斯《象征主义宣言》的发表宣布了其正式登上历史舞台。A象征主义文学产生的社会原因:一是物质对精神的压抑;二是为了反对自然主义创作方法的盛行。B象征主义文学的特征与现实主义相较,在于表现心灵的真实——内在的真实,强调创造性;与浪漫主义相较,反对夸饰、情感的直露,主张暗示、猜测;艺术传达技巧的处理,诗的音乐化、梦境化、歧义性、模糊性处理。其主要成就为诗歌领域,后影响到荒诞派戏剧的产生及其它现代

  第2页

  主义文学派别。国内朦胧诗的创作受到了它们的启发。(三)现代:文学类型多向演变1.现代文学类型发展的特征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深化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兴起;现代

  派文学形成,并多向多维发展;创作技巧更为成熟、更趋多样。2.现代文学类型的发展和演进20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表现内心焦虑不安、内心痛

  苦的心理现实主义出现,如《布登·博洛克家族》等;前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1932年,高尔基等人提出,

  作协章程中明文规定:从革命发展中具体的、历史的、真实地反映现实;把文学的内容和教育劳动大众结合起来;把革命浪漫主义作为自己的组成部分,强调理想性。

  中国“两结合”文学类型的发展(1958年提出)第二节文学作品的基本体裁一、诗歌及其特征1.诗歌的内涵2.诗歌的特征二、小说1.小说的内涵2.小说的特征三、剧本1.剧本的内涵2.剧本的特征四、散文与报告文学1.散文的内2.散文的特点(二)报告文学报告文学是一种在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样式。它兴起于近代,1914年《每周评论》之《旅中杂感》,20年代,瞿秋白的《赤都心史》和《饿乡纪程》等。报告文学是文艺性的通讯、速写、特写等的总称,被誉为文学的“轻骑兵”。报告文学的特征:A及时性B纪实性C文学性【知识要点】1.文学作品的类型是根据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和文学作为意识形态对现实的不同反映方式,把文学作品分为现实型、理想型和象征型三种类型。2.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3.理想型文学是指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其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

  第3页

  4.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予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基本特征是暗示性与朦胧性。

  5.诗歌的基本特征是凝练性、跳跃性和音乐性。6.小说的基本特征是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和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7.报告文学的基本特征是及时性、纪实性与文学性。8.散文的基本特征是题材广泛、结构灵活和真实感受。9.戏剧主要运用人物语言塑造形象。10.鲁迅先生认为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则是“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11.喜剧有多种类型,其中有讽刺喜剧、幽默喜剧和赞美喜剧等等。12.正剧理论的首创者是法国的狄德罗,后被戏剧家博马舍作了进一步阐发,并定名为严肃戏剧。13.正剧又称为严肃剧,它兼有悲喜剧因素。(悲剧和喜剧)14.悲剧性冲突时“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这句话出自恩格斯之口。15.电影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演示,其最主要的艺术手法为蒙太奇,所谓蒙太奇是指电影艺术中镜头的组接技术。16.影视艺术属于一种综合艺术。17.现实型文学: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基本特征是再现和逼真性。再现是指文学作品对外在现实状况作具体的刻画和模拟,它要求文学立足于客观现实,面对现实而不是逃避现实,这样在艺术表现手段上的基本特点便是逼真性,它以写实的方法,按照生活中各种事物的本来面目进行精细的描绘。18.理想型文学:理想型文学是指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其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表现性是把内在主观世界状况直接表达出来,在理想型文学中主观理想具有高于一切的地位。它通过夸张、变形、虚构的方法,不求生活真实,而遵循情感的逻辑。以浪漫主义文学为代表。19.象征型文学: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予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基本特征是暗示与朦胧性,具有多层不确定性的意义。以欧洲象征主义为代表,这是法国文学史上的一种流派和文学思潮。20.诗歌:文学体裁之一。一般认为,诗歌借助于有节奏感和音

篇六:明朝中期传奇的内容特征是批判现实主义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1客观、真实地描绘现实生活。

  注重反映现实生活的整体、本质、真实、更注重细节描写的真实性。

  2批判性、暴露性、改良性。

  特别注重社会底层社会及“小人物”的悲剧命运。对社会现实的强烈批判在客观上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满和抗议,是从改良资本主义制度出发的,他们的思想武器是人道主义,政治主张是改良主义。

  3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法国文学:《拉辛和莎士比亚》: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宣言书。

  斯丹达尔、巴尔扎克、梅里美、福楼拜

  戈蒂耶:“为艺术而艺术”

  波德莱尔:《恶之花》

  英国文学:萨克雷:勃朗特姐妹:盖斯凯尔夫人:

  狄更斯:

  俄国文学:冈察洛夫:屠格涅夫:车尔尼雪夫斯基:

  陀思妥耶夫斯基:

  斯丹达尔

  《红与黑》

  于连人物形象分析:性格、野心、爱情、幸福观

  斯丹达尔的长篇小说《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于连是法国复辟王朝时期个人奋斗者的典型。

  (1)于连的阶级地位和所受的教育,决定了他的英雄主义热情和虚荣心。

  出生地位低下,于连很早就形成了一种反抗和仇恨贵族大资产阶级的心理。爱读书身受启蒙思想的影响,培养了他的平民崇拜拿破仑,希望自己能建功立业,然而封建等级制使他希望破灭;而后他看到教会盛极一时,他投靠了教会,于连以虚伪为武器、以反抗和投协为手段,开始了个人奋斗式的道路。

  (2)于连的性格是矛盾的。受压后就反抗,当个人名利得到满足后就妥协、投降。

  在德•瑞拉市长家做家庭教师,具有平民意识的他应聘的条件是和主人桌吃饭,显示出反抗的精神。

  在贝尚神学院:为了出人头地,于连在险恶的环境中把对教会的仇恨埋在心底。不信教却是神学院最虔诚的教徒,又是彼拉院长的宠儿。在这里具有对抗意识的青年逐渐成了一个和教会同流合污的野心家。

  在木尔侯爵府:于连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忠心为侯爵效劳、和侯爵女儿玛特儿恋爱、结婚最终得到了一份颇丰的地产和官衔。

  (3)于连的平民阶级意识并未完全泯灭。

  入狱后,他开始反省,认识所走的道路的虚伪和痛苦。法庭演说是于连对贵族大资产阶级的谴责和对社会的抗议,也是他反抗精神的爆发和悲剧命运的总结。

  (4)人物形象的局限性。

  他的行动是个人盲目的,他的反抗具有极大的动摇性,一旦个人的追求满足后就妥协投降。

  3、论述《红与黑》的艺术成就。

  斯丹达尔的《红与黑》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开山之作,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1)从现实生活中选取典型材料,通过描写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来反映时代特征。

  小说通过了3个典型环境(维立叶尔、贝尚松神学院、巴黎)中个人奋斗的悲剧过程,揭露了复辟时期大革命的深刻影响,资产阶级的压迫、平民的反抗、贵族和社会的腐败统治等时代特征;又说明了个人奋斗在专制特权社会中失败的客观真理

  (2)特别善于把握和分析人物心理,进行细致入微的心理分析。

  于连收到玛特儿小姐约他半夜来的信时的心理活动。他即高兴又怀疑,即犹豫又自责心理活动互相冲突,揭示了他内心的冲突和感情的瞬间变化,突出了他的性格。(“要准备战斗”)

  (3)斯丹达尔的“观念富有戏剧性”,他善于运用戏剧性冲突场面来展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4)结构严谨完美,故事情节生动,语言精确。

  以于连的个人奋斗史为“经”,以他和德•瑞娜市长夫人、玛特儿小姐恋爱生活为“纬”。

  经纬交织、条理明晰。三个典型环境的转换衔接自然顺畅,出场的人物都与主人公有关。人物、情节和环境都显得严整清晰,井井有条,形成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

  (5)叙述风格简洁、朴素、逻辑分明、语言精确而富有表现力。

  《红与黑》书名的象征含义

  《红与黑》原名:《于连》副标题“1830年纪事”

  “红”指拿破仑时期士兵的红军装,代表资产阶级的力量。“黑”指教职人员的黑教袍,代表封建社会反动力量。书名象征:复辟时期两大对立阵营,两种不同思想的斗争,突出了小说的政治意义。

篇七:明朝中期传奇的内容特征是批判现实主义

  5宗经载道成为此时期文学观念的一大特点如刘基的文以理为主明代中后期政治黑暗城市经济迅速发展王学左派思潮的涌现等一明代中后期政治黑暗城市经济迅速发展王学左派思潮的涌现等起促进了当时文学创作繁荣局面的到来起促进了当时文学创作繁荣局面的到来文学创作出现了多元化和平民化的创作倾向

  第十一章

  明代文学创作基本特征

  明代社会从1368年朱元璋建国开始,到1644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陷北京、明崇祯皇帝上吊自杀为至,前后共经历了277年的历史。在这277年中,明代社会每一发展过程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现状都对当时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具体而言如下:一、明代文学创作呈现为波浪型的发展态势:明代文学创作呈现为波浪型的发展态势:、元明交替之际社会动荡、思想失控促进了文学创作的繁荣:(一)元明交替之际社会动荡、思想失控促进了文学创作的繁荣:---------元末动荡至1368年前、元明交替之际社会动荡元末动荡至在元明交替之际,各路起义军逐鹿中原,社会战争频仍,这一方面导致了广大人民生活在朝不保夕的动荡之中,生活异常贫困;另一方面也导致了统治阶级无暇顾及思想文化方面对全社会的统治,整个社会思想处于失控之中。在这种状况下,不仅在全社会形成一股人心思治、崇拜英雄的思潮,并且为当时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素材和表现的可能。于是,一批精神上比较解放而且富有时代使命感的文人,就通过自己的文学创作反映这种社会现实和社会心理,这便促使了文学创作繁荣局面的到来。元明交替之际的作家创作,在崇尚酣畅雄健的阳刚之美时,也常常浸透着作家深沉的忧患意识。具体来说,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出现了《三国演义》《水浒传》等长篇章回小说,从而拉开了明代小说创作出现繁荣局面的序幕;、(二)、南戏创作出现了中兴;(三)以宋濂、、刘基、高启为代表的诗文创作繁荣局面出现。他们作品不仅总体上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征,并且创作风格多种多样。、明前期高度集权专制的政治思想文化统治,导致了文学创作沉寂局面的出现,台阁体”“(二)明前期高度集权专制的政治思想文化统治,导致了文学创作沉寂局面的出现,台阁体”成为此时的主、明前期高度集权专制的政治思想文化统治导文风。导文风。---------1368年至1487年1、政治上的高度集权:、政治上的高度集权:、开国之初,寻找政治上的借口,洪武二十三年通过左丞相胡惟庸、洪武二十六年通过大将蓝玉“谋反”(1))、案,连作诛杀数万人,几乎杀尽了开国功臣,并趁机废除了在中国历史上已实行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和七百多年的三省制度,将军政大权独揽一身。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三二《胡蓝之狱》云:“汉高诛戮功臣,固属残忍;然其所去者,亦止韩、彭。至英布,则因其反而诛之。……未尝概加猜忌也。独至明祖,借诸功臣以取天下,既天下既定,即尽举取天下之人而尽杀之。其残忍实千古所未有。盖雄猜好杀,本其天性,……两兴大狱,一网打尽。……盖明祖一人,圣贤、豪杰、盗贼之性,实兼而有之也。”、建立内阁制度,逐步削弱诸王权力;(2))、、扩充检察机构,设立了锦衣卫和东、西两厂,对群臣和老百姓进行监视。(3))、2、经济上的“重农抑末”、经济上的“重农抑末”:(1)、鼓励开荒,扶植农业;(2)、对东南沿海地区残酷打击,大批地方富豪或被抄没家产,或被迫迁徙,使这一地区的工商业遭到严重破坏;(3)明令“片板不许下海”,用军队封锁海上交通,禁止民间的对外贸易。3、思想文化上的高度集权:、思想文化上的高度集权:(1)、统治者明确不二地倡导尊经崇儒,奉程朱理学为正宗。“一宗朱氏之学,令学者非五经、孔孟之书不读,非廉、洛、关、闽之学不讲”(陈鼎《东林列传》卷二《高攀龙传》引高上疏语)。

  45

  (2)、推行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洪武二年,朱元璋规定:“说经者以宋儒传注为宗,行文者以典实纯正为主”。并在刘基的帮助下,制定了严格的八股取士科举制度,专取《四书》《五经》的内容命题,并钦定朱熹的《四、书集注》及程、朱派的其他经解著作作为科举经义考试的标准。(3)、对知识分子实行高压政策:朱元璋钦定的《大诰》规定:“寰中士夫不为君用,是自外其教者,诛其身而籍其家,不为之过。(”《明史·刑法志》,从而彻底取消了士大夫与政治游离的选择。同时,朱元璋还制造了很)多看起来莫名其妙的文字狱,如浙江府学教授林元亮、北平府学训导赵伯宁、福州府学训导林伯璟、桂林府学训导蒋质,都因为他们执笔的表章中有歌颂皇帝为天下“作则”一类字样,被认为“则”是影射“贼”,统统处死。(4)、进行大规模的编书:永乐十二年,明成祖下诏撰修《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书成后亲自作序,目的是“使家不异政,国不殊俗”。4、文学创作出现了沉寂,文坛上流行的是反映庙堂气象和宫廷风致的歌功颂德文学。文学创作出现了沉寂,文坛上流行的是反映庙堂气象和宫廷风致的歌功颂德文学。文学创作出现了沉寂(1)、没有出现有价值的小说创作作品,只是在小说的整理和刊刻方面作出了一些成绩;(2)、诗文创作领域流行的是“台阁体”的创作文风。台阁体是以当时的馆阁名臣杨士奇、杨溥、杨荣为代表的一种文学创作风格。他们在内容上大多比较贫乏,多为应制、题赠、酬应而作,题材常是“颂圣德,歌太平”,艺术上追求平正典丽。(3)、杂剧创作中流行的是以皇家贵族朱权、朱有炖为代表的宫廷杂剧作家的杂剧创作。喜庆剧、道德剧、神仙剧是其创作的主要类型,具有粉饰太平的浓厚色彩,艺术上趋向华丽雅致。(4)、传奇创作呈现出道学化和八股化的创作倾向。(5)、宗经、载道成为此时期文学观念的一大特点,如刘基的“文以理为主”,宋濂的“明道之文”“立教、之文”“辅成化俗之文”等文学创作观念。、、明代中后期政治黑暗城市经济迅速发展、王学左派思潮的涌现等,(三)明代中后期政治黑暗、城市经济迅速发展、王学左派思潮的涌现等,一起促进了当时文学创作繁荣局、明代中后期政治黑面的到来,文学创作出现了多元化和平民化的创作倾向。面的到来,文学创作出现了多元化和平民化的创作倾向。-----------1488年至1572年1、政治上的黑暗:从明代英宗正统朝(1436—1449)朝开始,明王朝的统治陷入了黑暗和混乱的境地。上层、政治上的黑暗:统治者日益奢侈腐化、追求享乐,宦官专权、厂卫横行,吏治腐败、贪污成风、王权斗争激烈,周边又面临着少数民族的侵扰,明王朝在政治上陷入危机四伏的黑暗时期,社会斗争激烈,为当时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2、城市经济活动和城市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明初统治者是抑制商业、重视农业的,因而采取了一系列的恢、城市经济活动和城市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发展复农业生产的措施。这种经济政策也为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特别到了明中期,伴随着统治者抑商政策的松动,国内贸易和海外贸易迅速发展,大规模的贸易性城市如杭州、苏州、广州、武汉等,迅速涌现,明代的城市经济活动获得了迅速的发展。明初受打击最严重的苏州,不但恢复了旧日的繁华,而且成为东南一带的经济中心。王锜(QI)《寓圃杂记》中有一节写苏州的变化,说明初的景象是“邑里萧然,生计鲜薄”;正统、天顺间“稍复其旧,然犹未盛”;到了成化年间,已经是“炯若异境”;到了他写这一段文字的弘治年间,则“观美日增”,其景象是:闾阎辐辏,绰楔林丛,城隅濠股,亭馆布列,略无隙地。舆马从盖,壶觞樏盒,交弛于通衢。永巷中光彩耀目,游山之舫,载妓之舟,鱼贯于绿波朱阁之间,丝竹讴歌与市声相杂。在这种状况下,明代社会的城市文化心态迅速形成,成功商人逐渐成为人们注目和羡慕的对象,其价值观

  46

  念也逐渐为大众所接受;知识分子也逐渐屏弃了其清高态度,不仅习惯出入于市井,而且也乐于与商人为伍。在文学创作中,他们也乐于表现和宣扬商人形象及其价值观念,这便直接促使了当时文学创作世俗化和平民化特征的出现。3、王学左派思潮的涌现,促使了张扬人欲、张扬个性思潮的涌现。、王学左派思潮的涌现,促使了张扬人欲、张扬个性思潮的涌现。王学左派思潮的涌现是直接导源于王阳明的心学,而王阳明心学又是紧承张载“气”一元论、朱熹“理”一元论观点出现的。在世界观上,王阳明反对将“天理”与“人欲”做形上与形下的划分,认为他们只是存在于人的一心,从而提出了“心”一元论的观点。并在主体伦理意志的实现上,提出了“致良知”的纲领性口号。虽然他的本意并不是要张扬人欲,却提供了人欲存在的合理性。在这种状况下,便促进了王学左派思潮的涌现,其中以王艮、罗汝芳等为首创,到何心隐、李贽等便越来越具有离经叛道的色彩。其中以李贽的“童心说”为其主要代表。这种思潮表现于文学创作,便直接促使了文学创作中写“情”思潮的涌现。如祝允明“玩世自放,惮近礼法之儒”(顾璘《国宝新编·祝匀明传》,他说:)“言学则程朱为道统,语诗则奉杜甫为宗师,谈书则曰苏、黄,评画则云马、夏,凡厥数端,有如天定神授,毕生毕世不可转移,宛如在胎而生知,离母而故解者,可胜笑哉,可胜叹哉!”4、文学创作呈现出繁荣局面。、文学创作呈现出繁荣局面。(1)、小说创作出现了繁荣。长篇章回小说创作进一步繁荣,在历史演义、英雄传奇之外,还出现了神魔小说、世情小说、公案小说等新的题材,并出现了《西游记》《金瓶梅》等有影响的作品;白话短篇小说创作、也出现了繁荣,出现了冯梦龙的“三言”、凌蒙初的“二拍”等有影响的白话短篇小说集;文言短篇小说创作也出现了繁荣。(2)、诗文创作领域不仅出现了众多的文学创作流派和文学创作风格,并且出现了新的散文类别小品文。先后出现的文学创作流派和文学创作风格有以李东阳为代表的茶陵派、以李梦阳为代表的前七子的文学创作、以王世贞为代表的后七子的文学创作,以归有光为代表的唐宋派的文学创作,以袁宏道为代表的公安派的文学创作,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竞陵派的文学创作等,先后出现的文学创作流派和文学创作风格有六种。(3)、戏曲创作领域出现了繁荣状况,并且出现了戏曲创作倾向的转型。较之前期的戏曲创作,杂剧创作领域出现了讽世杂剧创作的热潮,其中以徐渭的《四声猿》为著名代表,并出现了创作中山狼题材的热潮,作品对社会的批判力度在不断加深。在传奇创作领域,传奇体制不断完善,不但出现了传奇作品创作繁荣局面,出现了明代中期三大传奇和汤显祖的《牡丹亭》等传奇作品,并且出现了对传奇文体探讨的热情,这主要表现于汤显祖和沈璟之间的论争。、明朝末年社会思潮的转向促使了文学创作的转型。(四)明朝末年社会思潮的转向促使了文学创作的转型。、明朝末年社会思潮的转向促使了文学创作的转型明朝末年明王朝风雨飘摇,从救世的目的出发,出现了社会思潮的转向,逐渐放弃对个性的追求,而从新回归于对理性精神的强调。二、明代文学创作呈现出复古与求真并存的发展特点:明代文学创作呈现出复古与求真并存的发展特点:(一)明代文学创作呈现出强烈的复古倾向。1、以李东阳为代表的茶陵诗派的复古主张:针对台阁体卑冗委琐的风气,提出了诗学汉唐的复古主张。2、前后七子的文学复古主张: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3、以归有光为代表的唐宋派的复古主张:他们在总体上推崇韩愈、欧阳修、柳宗元、曾巩等唐宋古文家的文学

  47

  创作,注重文以明道的做法。(二)文学创作呈现出表现真情、张扬个性的特点:在文学复古主张流行的同时,也出现了反对复古和模拟,要求表现创作主体自我个性和真情的创作观念和创作作风。这主要表现于:1、吴中四才子:2、李贽童心说:3、公安派的文学创作:4、小品文的盛行:5、戏曲与小说领域写情文学风潮的涌现:三、明代小说、戏曲等通俗文学的创作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明代小说、戏曲等通俗文学的创作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在明代对俗文学价值的肯定,是从李梦阳、何景明等人开始的。李梦阳将《西厢记》与《离骚》并列;王慎中、唐顺之等将《水浒传》与《史记》并称。冯梦龙更明确地指出:“试令说话人当场描写,可喜可愕,可悲可涕,可歌可舞;再欲捉刀,再欲决斗、再欲捐金。怯者勇,淫者贞,薄者敦,顽钝者汗下,虽日诵《孝经》、《论语》,其感人未必如是之捷且深也。”在此观念下,不仅出现了小说、戏曲等俗文学创作的繁荣,并且出现了辑评俗文学的热情,如冯梦龙辑评的《挂枝儿》《山歌》等通俗文学作品。、四、明代文学创作呈现出市民化和世俗化的创作倾向。明代文学创作呈现出市民化和世俗化的创作倾向。在明代,由于商业经济的高度发展,出现了文人市民化的倾向和市民化读者群的形成,这使得市民的生活、市民的情趣、市民的形象在明代的诗、文、小说、戏曲中越来越显得举足轻重。在作品内容世俗化的同时,人们的艺术趣味也趋向世俗化,时兴一种“世俗之趣”。这种艺术趣味的基本特点,就是题材重日常琐事,语言尚俚俗明白,效果求怡心悦目。

  48

篇八:明朝中期传奇的内容特征是批判现实主义

  使学生理解不同历史时期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和思想内容之所以不同授课课时1节时授课类型新授课年代著作作者题材价值元末明初三国演罗贯中三国时期历史记载和民间传说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

  教案用纸

  20

  年级:七年级授课日期章节或课题

  —20

  学年度第

  学期

  科目:历史第第周星期节授课班级

  第4课光彩夺目的时代文学

  目标与要求

  以唐诗、宋词和明清小说为例,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

  重点与难点

  重点:本节课的核心是让学生了解唐诗、宋词和明清小说这些文学表现形式及其重要的代表作品和著名作家,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难点:使学生理解不同历史时期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和思想内容之所以不同1节时授课类型

  新授课

  授课课时

  年代著作作者题材元末明初《三国演》罗贯中三国时期历史记载和民间传说元末明初《水浒传》施耐庵北宋末年宋江领导的梁山泊农民起义明朝中期《西游记》吴承恩唐僧取经的故事清朝《红楼梦》曹雪芹

  价值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一部充满浪漫主义气息的长篇神话小说。古典小说的高峰,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教学后记:

  1

  教案用纸

  教学过程一、课前导入:我国古代有辉煌灿烂的文学,产生了一批有世界影响的作家。在古代文学的百花园中,唐诗、宋词明清小说是三朵奇葩。对这些文学作品,你了解哪些?阅读过哪些/。你知道它们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二、讲授新课:1.唐诗:唐朝是我国诗歌的鼎盛时期。唐朝的诗,流传下来的有两千多位诗人创作的近五万首,比西周到南北朝时期遗留下来的诗篇数目多出两三倍以上,其中著名诗人的人数也大大超过了战国到南北朝所有著名诗人的总和。(1)李白: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他的作品想象丰富,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洋溢着饱满的爱国情感和浓郁的浪漫色彩,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他被称为“诗仙”。(2)杜甫: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而衰的年代,被人们称为“诗圣”。他的诗生动真切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被称为“诗史”,“三吏”“三别”是他诗史中的代表作。(3)自居易:自居易生活在唐朝中期。他主张诗歌创作要与社会现实相结合。《秦中吟》《新乐府》是他的代表作,长篇叙事诗《长恨歌》和《琵琶行》也是千古传诵的佳作。(4)唐代诗歌创作出现繁荣的原因:①唐代社会的全面繁荣为唐诗的创作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物质基础。②唐统治者利用科举制度等进行积极的引导。③诗人们一代又一代的影响和努力。④唐代开放博大的社会精神风貌。(5)唐朝诗歌的重要地位唐朝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唐朝诗歌是唐代文学百花之冠,不仅在我国文学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唐朝不到三百年的时间里,留存下来的诗歌就有将近五万首,题材无所不有,传世佳作迭出,著名诗人辈出,可谓诗流纵横,群星灿烂。

  2

  教案用纸

  教学过程诗歌在唐朝呈现出万花吐艳的景象。《全唐诗》一书收集有2300多位诗人的诗歌,从帝王、文人到和尚、道士,都有作品。李白、杜甫、白居易三位诗人才华过人,诗歌艺术极具特色,他们的成就更达到诗歌创作的高峰。尽管他们的作品特色备不相同,但都表达了热爱祖国、忧国忧民、关心民情等的高尚情操和爱国情感,为后人所景仰。唐诗的内容极其丰富,城市、山河、战场、边塞,阶级对立、政治风云、人民生活、妇女遭遇等,无不加以描写,反映了唐代历史发展的面貌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诗歌在唐代成为一种最普遍的文学形式。2.宋词:词是一种新的诗歌体裁,兴起于唐朝,到了两宋时期成为最具特色的文学形式:宋代词人层出不穷,词的创作达到高峰。这一时期,词的风格多样,通常分为“豪放”和“婉约”两派。(1)苏轼:苏轼生活在北宋时期。他在词的创作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他的词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名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2)李清照:李清照生活在两宋之际,是著名的女词人。她前期的作品委婉含蓄,感情真挚,用女性的独特的视角描写了她对生活的体悟。中年以后,她的作品多流露出伤感和忧国忧民的色彩。(3)辛弃疾:南宋时,杰出的词人辛弃疾发扬光大了词的豪放风格。他的作品大多以抗击金兵进扰、收复中原为主题,气势磅礴,感情真挚,代表作有《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4)宋代文学的主要特色关怀民族屈辱,抒发爱国情感,成为宋代文学的重要主题。文学艺术的发展,君以经济和政治的发展为基础的。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的词中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祖国山河分裂的悲痛,与当时的形势紧密相关。

  3

  教案用纸

  教学过程苏轼是北宋词坛独树一帜的大家,他拓展了词体的领域,开创了豪放的词风,例如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用豪放流畅的词句赞美祖国山河的壮美,歌颂历史英雄人物的风貌,体现了豪放的基调。同时,它也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挫折,年华易逝,老大无成的苦闷。他用词来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音律的束缚,达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境地,对后世影响很大。李清照是两宋之交杰出的女词人,她的词富于真情实感,重视音律,字句精练,属婉约派。她后期的代表作有《声声慢》《武陵春》等,情调过于伤感。她以其特殊的经历使她的词扩大了传统婉约词的情感深度和思想内涵。辛弃疾是位传奇的英雄,他的词更多表现的是阔大的场面、战斗的雄姿、激愤的情感,充满炽烈的政治热情,体现出纯熟的艺术技巧。辛弃疾的词里有许多反映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政治斗争内容,并借以表达出词人自己的态度,交织着意气风发而又沉郁悲凉的复杂心情。坚定的抗金意志,始终贯穿在他一生的作品里。3.明清小说:学生看书后完成下表的填写年代著作作者题材元末明初《三国演》罗贯中三国时期历史记载和民间传说元末明初《水浒传》施耐庵北宋末年宋江领导的梁山泊农民起义明朝中期《西游记》吴承恩唐僧取经的故事清朝《红楼梦》曹雪芹价值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一部充满浪漫主义气息的长篇神话小说。古典小说的高峰,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4

  教案用纸

  教学过程三、巩固小结对于明清小说反映的时代特点.可结合其产生的背景、自身的主题思想等方面加以认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是明清小说的重要代表。《三国演义》通过曹操等形象,生动地刻画了统治阶级自私、贪婪、奸诈、残暴的种种表现.而诸葛亮的形象,则成为民族智慧的象征。《水浒传以¨官逼民反”为主题,对农民起义的正义性和梁山英雄的抗暴除恶,作了充分肯定和热情颂扬。《西游记》以虚幻的神话故事形式,寄寓了对现实社会的批判,着意塑造了一个敢于反抗、无所畏惧的叛逆形象孙悟空,并赋予他巨大的神威。《红楼梦》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巨著。曹雪芹笔下的贾府既是历史的真实写照,又是封建社会的缩影。《红楼梦》成功地塑造了贾宝玉和林黛玉这—对青年男女的叛逆形象,体现了对功名利禄、封建礼教的轻蔑、讽刺和猛烈抨击,以及对个性解放和爱情的执著追求。同时,通过对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糜烂、腐朽生活的无情揭露,全面展示了封建社会已无可挽回地走向衰败没落的历史趋势。通过对明清时期四部著名小说的分析可以认识,在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币民文化发展、民主思想萌发的时代背景中产生的明清小说,大都具有反封建的主题思想,体现了反封建的特点。

  5

推荐访问:明朝中期传奇的内容特征是批判现实主义 明朝 现实主义 批判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