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规划】七台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时间:2023-04-18 12:36:02 手机站 来源:网络

七台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十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成就“十五”以来,我市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抓住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战略机遇,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坚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发改规划】七台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供大家参考。

【发改规划】七台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七台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十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成就

“十五”以来,我市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抓住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战略机遇,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坚持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深化改革创造体制优势,扩大开放发挥资源优势,实现了主题任务由“争生存、保发展、渡难关”向“加快发展”的转变,“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提前完成,全市经济社会协调快速健康发展。

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全市本地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48.86亿元增长到100.2亿元,年均增长11.6%,高于全省1个百分点。人均GDP由5708元上升到11378元(按现行汇率折算,合1420美元),提高了5670元,位于全省前列,是全省人均GDP超万元地市之一。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1.5亿元,年均增长16.1%,是“九五”时期的1.9倍,是建市以来投资规模最大的时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达到37.0亿元,总量跃居全省第5位,年均增长18.1%。全部税收收入由3.46亿元增长到14.23亿元,年均增长32.6%;全口径财政收入由3.32亿元增长到15.06亿元,年均增长35.3%;一般预算收入由1.74亿元增长到5.88亿元,年均增长27.6%,增幅均居全省第一。GDP税收贡献率达到14.2%,比2000年提高7.1个百分点。在全省实行地市党政领导班子经济社会实绩考核以来,均被评为优秀地市。

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明显。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13.1:49.1:37.8。培育形成了煤、焦、电三大主导产业和木制品、食品、机械、化工、新型建材等接续产业。原煤生产和入洗能力、焦炭生产能力、发电装机容量分别达到2200万吨、2000万吨、360万吨和76万千瓦,三大产业占全部工业增加值比重的70%,占全部税收比重的77%;非煤接续产业与煤炭工业之比由2000年的47:53调整到54:46。在全省率先实施了农业主辅换位工程,畜牧业增加值达到4.2亿元,占第一产业比重达到31.7%,比2000年提高了8.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发展较快,实现增加值37.9亿元,年均增长9.9%。非公有制经济实现重大跨越,占全市经济总量达到65.5%,占地方经济比重达到87.0%,占全部税收的48.0%,占从业人口的70%,形成了一批年纳税超亿元、超5千万元和超1千万元的民营大户企业,成为主体经济和立市经济。

各项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在全省率先完成国有企业改革,198户地方国有企业退出国有实现民营,改制面达到了100%,盘活闲置资产16亿元,安置职工4.5万人。农村税费改革顺利推进,“一免三补”政策得到全面落实,乡镇机构改革基本完成。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审批项目减少82%,政府职能转变取得阶段性成果,电子政务建设走在全省前列。地方煤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成功,安全生产形势明显好转,杜绝了重特大事故发生。实施了市区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人事、文化、卫生、城市建设管理权等陆续下放到区,区级政府职能进一步完善。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等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明显成效。招商引资上项目成果显著。按照“政策全省最优、服务周边最好”的目标,坚持不懈地抓改善经济发展环境,五年取消收费项目114项,为企业减轻负担7200多万元,为民营企业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和减免地方所得税费3亿多元,受到了国务院减负办的通报表扬。五年引进域外资金125亿元,实际利用外资6000万美元,新上项目5000多个,其中投资千万元以上项目156个,亿元以上项目16个,外资企业、境外投资和外派劳务实现新的突破,是改革开放以来引进资金和项目数量最多、质量最高、效果最好的时期。

城市面貌发生根本性变化。累计投入城市建设资金44亿元,重点解决了基础设施建设、老城区改造等涉及群众生产生活的问题。改造新建城市主要街路25条、近30万平方米,城市道路状况明显改善,硬覆盖率大幅度提高。大通道建设取得新的进展,与省城和周边市县基本实现高等级公路连接。沉陷区综合治理走在全省前列,欣源小区70万平方米住宅楼、三所学校及相关配套设施已交付使用,成为我市规模最大、配套设施最完善的住宅小区。新建和改造供水管网288公里,城市日供水能力新增5万吨,城市居民自来水入户率由65%提高到73%。新增供热面积284万平方米,集中供热率由53%提高到70%。城市排水系统进一步完善,中心区排水管网普及率达到80%。市综合垃圾处理场建成投入使用,中心区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城市绿化、净化、美化水平全面提高,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高到32%,生态环境治理和环境保护得到进一步强化,城市环境脏乱差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步入省级园林城市行列。

城乡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4056元提高到7346.7元,年均增长12.6%,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到37.4%。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由6056元增长到11200元,年均增长13.1%,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508提高到3354.5元,年均增长6.0%。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由45.3亿元增长到89.5亿元,年均增长14.6%,人均储蓄超过10000元。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2.8平方米,比2000年增加3.1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砖木结构住房面积达到15.4平方米,增加4.4平方米。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教育实现“两基”目标,新建、扩建了市二中、六中、七中、五小教学楼和高级中学科技馆等一批高标准的校舍,中心区通过“双高普九”验收;职业教育快速发展,七台河职业学院实现当年筹建、当年开工建设、当年投入使用、当年招生办学,结束了我市没有全日制高等教育的历史。新建、改造了市医院门诊综合楼、传染病区、紧急救援中心、市县两级疾控中心、乡镇卫生院等一批医疗卫生项目,初步建立了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科技进步加快,完成技改和新产品开发项目24个,科技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进一步增强。文博图馆、歌舞团剧场、体育馆、电视台演播厅等一批设施投入使用,广播电视和文化事业繁荣发展,以短道速滑为代表的竞技体育连创佳绩,体育工作获全国冬季项目贡献奖。计划生育完成省控指标。就业再就业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应险能力逐步增强,城市低保实现了应保尽保。开工建设了7000平方米的老年公寓。

社会更加和谐安定。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成果显著,被评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市。反腐倡廉力度加大,依法治市顺利推进,先进性教育取得明显成果,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明显好转,全市各级班子思想统一,步调一致,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形成和发展了心齐、气顺、劲足的大好局面。全市政治安定,社会稳定。

十一五时期的形势和发展目标

(一)内外部环境

“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总体上是机遇大于挑战。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步伐加快,沿海发达地区传统产业加快向内地转移,为我市承接产业转移、招商引资上项目提供了有利契机。全球能源紧张使能源安全成为国家高度重视的战略问题,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将继续拉动煤炭市场需求,从长远看,煤炭、焦炭、电力仍然面临较好的市场环境。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措施进一步落实到位,国家支持资源型城市转型、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等政策陆续出台,对我市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接续产业十分有利。国家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支持力度加大,为我市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改善城乡生产生活条件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十一五”将是黑龙江一个加快发展的时期,建设六大基地和东部煤电化产业带有利于我们这个以能源工业为主的城市发展。我市一批民营企业大户正在迅速做大做强,正在建设和谋划的一大批煤化工、电力、新型建材、木制品和农畜产品加工等大项目,都将为进一步加快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十一五”时期我市还面临着一些突出的问题和制约因素。国家将更加注重科学发展,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转变增长方式和安全生产,行业准入条件将不断提高,势必给我市一些规模较小、素质较低的煤矿、焦化等企业带来较大压力;我市工业结构比较单一,经济增长与资源接续的矛盾日益显现,传统产业比重大,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比较突出;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第三产业层次较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专业技术和企业管理人才短缺;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实现建设龙江强市的目标,到2010年人均GDP达到全省平均水平,还要补齐“十五”期末存在的差距。

(二)指导方针和战略目标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抓好发展第一要务,以“发展循环经济,建设龙江强市”为战略目标,求真、求实、求发展,创业、创新、创一流,继续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创造优良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加快转变增长方式,统筹城乡和经济社会发展,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全面协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基本原则

——坚持循环发展的原则。必须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延伸煤炭产业链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坚持持续发展的原则。必须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大力发展接续产业,推进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坚持创新发展的原则。必须加快科技进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坚持和谐发展的原则。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城乡和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发展目标

到2010年,城市经济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人均GDP、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位居全省前列,接续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产业结构趋于合理,经济转型取得初步成效,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环境质量明显提高,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社会就业比较充分,人民生活更加宽裕,社会安定文明,城市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

经济发展。本地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以上,2010年达到200亿元以上,力争比2005年翻一番,人均GDP力争达到3000美元;财政总收入达到3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5%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累计达到3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5%以上。社会进步。全市人口控制在90万人以内,城镇人口比重达到60%,人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0年,每万人口中受大学教育人数达到580人以上,每千人口医生数达到2人,城镇从业人员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和工伤保险综合覆盖率和农村养老覆盖率达到95%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人民生活。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5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950元,年均分别增长9%和8%以上;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到35%。科技创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运用高新技术推动发展能力不断增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20%以上。资源环境。万元GDP能耗下降20%;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1%;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8%,空气污染指数下降到80以下。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按照新型工业化要求,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经济结构调整,引导组织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行业之间、区域之间搞好资源协作,减少资源投入和废弃物排放,围绕可持续发展,做强四大工业基地,做大五个接续产业集群,巩固提升工业主体地位,以做强做大工业保证“建设龙江强市”宏伟目标的实现,到2010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实现105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3%以上。

(一)做强四大工业基地

1、优质焦煤基地一是搞好资源勘探,保证资源接续。按照省政府规定原则,统筹市矿发展,合理配置区域煤炭资源。加快推进岚峰、七峰、铁南、种畜场、北兴北、鹿南六个重点区域资源勘探,实施老矿区深部及外围资源精查勘探项目,预获储量8.0亿吨。二是搞好新矿井建设和老矿井改造,保证煤炭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建成投产七煤公司90万吨/年向阳煤矿、市地方45万吨/年双兴煤矿两处较大型矿井,及铁南、庚鑫、宏兴、鹿峰等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中小型矿井,新增产能200万吨以上;改造提升七煤公司新兴矿、新建矿、龙湖矿、市地方鹿山矿等矿井,新增产能100万吨以上;推进地方小煤矿联合改造,组建一批年设计生产能力在20万吨以上矿业公司,逐步淘汰6万吨以下小煤矿;加快种畜场、铁南等资源勘探区的后续开发,力争开工建设一批新井。2010年,全市年产100万吨、50万吨、20万吨以上煤矿分别达到6个、5个、30个,原煤年产量达到2500万吨以上。三是改造提升洗选工艺,扩大优质精煤品牌效应。鼓励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技术含量高、入洗能力在120万吨以上的洗煤项目,改造提升现有规模和工艺达不到国家产业政策新标准的洗煤企业。新上七煤公司向阳洗煤厂、富源煤矿无烟洗煤厂等洗煤项目,改造七煤公司富强洗煤厂和一批地方洗煤企业,淘汰落后洗选工艺,提高精煤回收率和质量,实现可洗原煤全部入洗,打造七台河优质精煤品牌。抓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给清洁能源带来的市场机遇,发挥我市无烟煤资源和洗煤副产品充足优势,大力发展工业和民用型煤,力争2010年全市型煤产量达到100万吨以上。

2、优质焦炭基地继续发挥比较优势,进一步扩大竞争优势,开发特种铸造焦产品,打造优质焦炭品牌,巩固提升“东北亚煤焦之都”地位。一是巩固壮大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焦化企业。推进龙洋焦化项目加快建设进度,争取2006年投产。支持亿达信、宝泰隆公司进行干熄焦等工艺技术改造,提高焦油、煤气、热能等副产品回收率,不断提高企业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二是改造提升一批焦化企业。引导现有达不到国家最新产业标准的焦化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改进技术工艺,提高环保标准,逐步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三是引进新建一批高标准焦化项目。根据市场发展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继续引进建设生产工艺先进、科技含量高、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大型焦化项目,保证焦化产业良性发展。“十一五”期间全市焦炭产能保持在500万吨以上。

3、电力工业基地积极发展劣质煤、洗中煤、煤泥、煤矸石、煤气发电项目,推进煤电转化,实现能源空中运输。加快大唐七台河发电厂二期2×60万千瓦机组扩建工程建设,力争2006年开工建设,2008年并网发电,并及早筹划三期扩建工程,力争2010年开工建设。新建宝泰隆15万千瓦、亿达信5万千瓦洗中煤、煤泥和煤矸石电站,北旺化工5万千瓦自备电站。改造扩建市、矿现有两个矸石电厂,分别新增装机容量2.5和2.4万千瓦。建设龙洋公司3.1万千瓦、鲁龙公司1.2万千瓦等一批环保燃气电站项目。到2010年,全市发电装机容量提高到228万千瓦,成为东北地区重要的电力基地。

4、煤化工基地充分利用我市焦炉煤气、煤焦油、粗苯等优质资源,大力发展煤气制甲醇、煤焦油和粗苯精深加工项目,力争建成龙江东部最重要的煤化工基地。一是建设一批煤气制甲醇项目。加快宝泰隆公司20万吨、亿达信公司12万吨甲醇项目建设,并随着焦炭产量和煤气发生量的增加,继续提高煤气制甲醇及综合运用的能力,消灭煤气对空排放,实现完全回收利用。适度发展煤炭气化,鼓励支持企业开发利用适合造气煤种制取甲醇等项目。二是建设一批煤焦油加工项目。推进圣迈公司10万吨煤焦油加工项目建设,支持兴盛化工厂二期扩建工程,随着焦炭产量增加继续引进建设煤焦油精深加工项目,2010年全市煤焦油加工能力超过30万吨,本地煤焦油加工利用达到100%,并形成对外地煤焦油资源的吸纳和竞争能力。积极发展精细化工产业,开发粗苯精制项目,实现粗苯就地加工增值。研发以甲醇、焦油、改质沥青等为原料的醋酸、二甲醚、中间相炭微球等精细化工项目,开发更多高附加值煤化工产品。三是做大其它化工项目。加快农垦博兴30万吨尿素、50万吨复合肥改扩建项目建设,扶持乳化炸药、东方化工公司等化工企业做大做强。到“十一五”期末,全市化工产业销售收入达到40亿元以上。

(二)做大五个接续产业集群

1、木制品加工产业集群支持双叶公司发挥品牌优势,提高产品研发能力,开发更多适销对路的新产品,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力,加快双叶工业园区二期扩建和配套基地项目建设,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对全市木制品及相关产业的牵动能力,力争到2010年,生产销售实木家具150万件(套)以上,成为全省家具业龙头和全国家具业航母。搞好森帝等木制品工业园区建设,扶持永宏木业、三元木业等木制品加工企业加快发展,扩大橡木酒具、木屐、实木门等特色木制品加工业规模。到2010年,木制品加工业销售收入达到15亿元以上,以实木家具为重点的木制品加工业成为全市重要的非煤支柱产业。

2、农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支持勃利烟叶复烤厂与白沙集团合作,“十一五”期间烟叶加工能力提高到80万担。加快山东兰裕集团勃利冷冻厂、大森林冷冻食品公司改造建设进程,发展生猪、肉鸡屠宰加工业。推进大自然油脂公司30万吨大豆深加工项目,开发大豆蛋白、大豆异黄酮、大豆磷脂等高附加值产品。加快林泓米业公司精炼米糠油项目建设。扩大金荞格尔金公司生产规模,发展出口创汇农产品。支持天龙浩公司、三江浸油厂、沪勃利泰公司、金鼎鹅业公司改进生产技术和工艺,积极发展深度加工,不断做强做大。依托农畜产品资源优势,继续引进实力强、规模大、技术水平高的大企业建设农畜产品加工项目。2010年,农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达到20亿元以上。

3、新型建材产业集群抓住国家鼓励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机遇,利用我市丰富的煤矸石和粉煤灰资源,加快发展以煤矸石和粉煤灰为主要原料的新型建材业。制定推广新型建材和取消粘土砖的政策,支持德利能源粉煤灰砌块和宏源矸石砖两户企业搞好生产和销售,不断扩大规模。推进七煤公司热电厂30万吨粉煤灰水泥项目、6000万块煤矸石空心砖项目、宝尔强建材公司4.8万立方米粉煤灰环保建材项目尽快建成投产。积极谋划建设2亿块煤矸石空心砖项目,搞好饰面花岗岩石材开发利用。到2010年,新型建材业销售收入达到20亿元以上。

4、机械制造产业集群抓好勃农公司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扩建项目,加快新产品研发,扩大生产规模,形成完整配套能力,提高市场占有率。引导全市农机制造企业按照市场机制,与勃农公司联合协作,成为勃农公司配套企业,扩大勃农公司品牌优势,实现低成本扩张,把我市建成东北地区重要的小型农机具生产基地。利用我市销地市场及区位优势,做大矿山机械制造业。加快建设七煤公司10万棵单体液压支柱及配件项目,大力引进知名矿山机械及零配件制造企业来我市办厂。依托优质焦炭资源,发展精密铸造业,积极谋划10万吨球墨铸铁管、5万吨灰铸铁球墨铸铁、铝合金铸件项目。到2010年,机械制造业销售收入达到15亿元以上。

5、医药产业集群依托北药种植基地和现有药业基础,不断扩大医药产业规模。加快七台河制药厂与湖南千山药机集团合作的填补省内空白的药用膜袋项目建设,争取明年投产,并筹划二期工程。推进康威公司七台河中药厂40吨水飞蓟素加工项目尽快投产,发展深度加工。启动日普兽药二期扩建项目。扶持蓝宝公司、万寿菊加工厂、金元辣业公司开发花色甙、黄色素油、辣椒碱、辣红素等医药中间体提取加工项目。到2010年,医药工业实现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

适应经济发展需要,规划建设金河、互助等工业园区和七桃路、依宝路两个工业走廊,引导项目集中、企业集聚、产业集群,为招商引资上项目创造有利条件。

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

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要求,农业经济工作重点是抓住一个牵动,推进五项重点工程,健全五个服务体系。2010年,预期实现农业增加值18亿元以上,年均增长6.5%以上。

1、强化龙头企业牵动作用扶强扶壮烟叶复烤厂、大森林冷冻食品公司、蓝裕集团勃利冷冻厂、大自然油脂公司等规模较大的重点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和拉长烤烟、肉鸡、生猪、大豆等产业链条。鼓励扶持金鼎鹅业、林泓米业、天龙浩公司、金荞格尔金公司等成长性好的龙头企业扩大生产规模,不断发展壮大。进一步加大龙头企业引进建设力度,尽快建成规模较大的玉米、肉牛、蔬菜等新的龙头企业,形成新的产业链条。扶持瑞威物流有限公司及有实力的农村经纪人组织健康发展,带动农产品加工销售。到2010年,全市国家级、省级、市级龙头企业分别发展到3户、8户和40户以上,全市90%以上农产品实现加工增值。

2、推进五项重点工程一是农业主辅换位工程。把畜牧业作为农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突破口,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力度。市和区县财政安排扶持畜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重点支持肉鸡、生猪等主导品种和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养殖。“十一五”期末,全市大型养殖示范场达到20个,标准化示范小区50个,养殖专业村100个,重点养殖大户1500户,畜牧业产值年均增长15.0%以上,占农业总产值的65%以上,在全省率先实现“主辅换位”。二是优质粮食工程。抓住国家实施优质粮食工程的政策机遇,保证勃利县纳入国家优质粮食工程计划,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重点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品种和绿色食品生产,扩大高油脂、高蛋白大豆,高淀粉、高赖氨酸玉米,优质水稻的种植面积,提高单产,提高效益。到2010年,全市优质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达到160万亩以上,优质及专用品种普及率达到90%以上,粮食总产量稳定在9亿斤以上。三是绿色无公害蔬菜工程。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引导农民扩大绿色无公害蔬菜种植。市和区县财政安排专项资金,补贴标准化温室建设。优化蔬菜品种结构,重点支持发展绿色无公害蔬菜、出口蔬菜、适宜包装储运和加工的外销蔬菜。到2010年,全市绿色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2万亩以上,其中棚室蔬菜面积达到4500亩。四是高效经济作物工程。根据区域土壤气候等特点,积极引导农民发展市场前景好、比较效益高、有种植基础、有龙头带动的高效经济作物。勃利县重点发展烤烟、万寿菊,茄子河区重点发展北药、白瓜子、红小豆。支持培育特色农产品品牌,进一步扩大蓝宝红牌红小豆、众瀛牌白瓜子、三江红牌红辣椒等绿特色食品品牌效应。到2010年,烤烟、北药种植面积分别达到10万亩、15万亩,高效经济作物总面积达到40万亩。五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抓住国家支持农田水利建设、改造中低产田、搞好土地治理等政策机遇,积极争取国家和省资金支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桃山水库二期、勃利九龙水库两个重点工程建设,完成四新、长发等8座病险水库消险加固工程。新建和整修加固倭肯河、挠力河、茄子河、万宝河、新(老)七台河等中小河流堤防136公里。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全市中低产田比重下降到40%以下。治理水土流失,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0万亩。新增和改造饮水井50眼以上,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和防病改水问题,全面达到初级自来水标准。

3、健全五个服务体系一是畜牧服务体系。健全畜牧繁育体系。大力引进、繁育优良品种,到2010年,全市建成标准化人工冻配改良站点70个,主导品种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建立完善动物防疫、检疫体系和兽医技术支持体系。建成市、县两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80%以上的乡级兽医站有能力、有条件做好本辖区的动物防疫、检疫、消毒、治疗和疫情的初步诊断,达到防疫全覆盖。加强饲草饲料工程建设。扩大青贮饲料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以上,推广秸秆青贮技术,提高青贮饲料加工储存能力。二是农技服务体系。加强市、县、乡三级农业技术推广网络建设,鼓励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人员开展技术承包和技术入股,加快先进适用技术与良种配套推广,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筹建市绿色农产品开发质检中心,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推进农产品质量升级。三是农机服务体系。积极向国家和省争取专项补贴,市和区县财政每年列出专项资金,引导扶持农民建立农机合作组织,“十一五”期间,全市以种植业为主的乡镇建立独立的农机合作社,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力推广应用成套先进技术,实施农机规模化经营、标准化作业,全面推广“三三轮作”耕作制。到2010年,全市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提高到85%。四是金融服务体系。以改革后的农村信用社为主要依托,创新信贷担保方式,简化担保手续,降低担保门槛,探索建立便于操作的农户联保、住房和养殖场所抵押、大型农机具抵押等贷款担保体系。市和区县财政设立专项基金,用于农村重点产业发展贴息。农贷资金年均增长10%以上。五是信息服务体系。整合现有的“村村通”、“农网”及“农技110”资源,加快推进农业信息“三电合一”步伐,充分发挥市、县两级农业信息中心作用,加快建立完善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为农民及时提供农畜产品市场供求、综合技术、政策法规等信息服务。

拓宽领域、提高质量,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坚持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提高水平、拓宽领域、增加就业的方针,加快改造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努力提高第三产业整体水平。2010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预期实现67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1.0%以上。重点推进六类服务行业发展。

1、旅游业按照“规划开发一个中心,扩展提升两翼”的总体框架,加快发展旅游业。一个中心是桃山湖风景区。结合桃山水库二期扩建工程,规划库区旅游项目,在确保不对水体造成污染的前提下,抓紧启动旅游项目开发。扩展提升两翼是进一步搞好已有一定基础的西大圈和石龙山两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建设,加快资源整合,完善基础设施,突出山水和冰雪特色,开发四季旅游产品,争取早日建成国家AAA级风景区。依托七密公路,将我市融入全省东部旅游圈。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支持,开发抗联、侵华日军遗址等红色旅游项目。深度开发黑陶、草笔、橡木酒具等旅游特色商品。积极引进域外知名品牌餐饮、旅馆、娱乐企业,鼓励支持建设集餐饮旅馆娱乐于一体的大型高档酒店,提高全市餐饮业整体服务水平。2010年,全市旅游人数超过8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过1.2亿元。

2、信息服务业加强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光纤网络、第三代移动通讯系统等高速、大容量通信传输平台。整合全市信息资源,大力发展宽带接入,促进通信网、广播电视网和计算机三网融通,加快全市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信息系统和数据库联网,实现信息资源共享。鼓励引导全社会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全面推进电子政务,尽快实现政务信息网上传输;积极发展远程教育和远程医疗,推进纳税、储蓄及水、电、气等服务性缴费支付手段的自动化;鼓励支持企业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产品设计和生产管理及销售,巩固完善地方煤矿瓦斯和税收监控系统,扩大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税收监管的范围,到“十一五”期末,基本形成比较完善的信息应用服务体系。

3、现代物流和商贸流通业加快客货运输服务载体和物流系统建设。实施新兴区物流中心二期扩建工程,新建市中心区交通物流中心,完善物流运输平台、信息平台、仓储配送平台建设。发展壮大第三方物流业。推进工商企业与运输、仓储、配送企业联合,培育发展一批技术装备先进、管理水平较高的大型现代物流企业,促进商品配送、客货快运、运输代理、货物仓储、搬运装卸、运输装备维修行业发展。积极发展具有集散地性质的专业市场。扩大农机大市场规模,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增加经营品种,提高服务水平,扩大辐射范围。加快矿山配件大市场建设,积极引进直销或地区总代理,支持矿山设备生产企业在我市建立生产加工基地,不断扩大知名度,提高市场占有率,力争建成全省最大的矿山设备及配件大市场。适应群众生产生活需要,建设城乡集贸市场,逐步取消占道经营。积极引进有实力的大型流通企业在我市建立大型购物商场或广场。大力发展连锁经营、仓储超市、专业配送、代理制、电子商务等新的组织形式和服务方式,积极引进高档和名牌商品经销企业来我市开设连锁店、直销店、专卖店。鼓励引导城市各类超市、药店、食品店等在农村设立分店,实行统一供货、统一管理,与城市同质同价,为农村居民创造放心消费环境和便利消费条件,拉动农村消费。

4、金融、保险业完成城市信用社单一法人社组建,逐步建成城市商业银行。完善农村信用社改革,组建农村合作银行。按照国家金融体制改革政策,支持区域内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提高金融企业区域资金投放能力。积极创造条件引进商业银行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发展网上银行、项目融资、消费信贷、融资租赁等新型服务业务。加强企业信用等级评定和管理,创造良好的信贷环境,支持金融机构健康发展。加快保险业发展,创新保险营销方式,拓展保险投资、工程保险、理赔代理、再保险等新业务,积极开发能同时满足消费者储蓄、投资等需要的保险新品种。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通过发行股票筹措资金,鼓励和扶持中小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上市融资。积极发展地方债券市场,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海外融资。

5、商务服务业以满足经济社会特别是民营经济发展需求为目标,大力发展法律、会计、审计、信息、咨询、租赁、广告等中介服务业,鼓励发展为企业提供招商引资、资本运作、形象设计、战略策划、资产评估、投资顾问、技术创新、科研成果转化、专利技术应用等新型中介机构。加大中介市场开放力度,打破部门和行业垄断,面向全省引进资质高、服务好、有实力的中介企业,每个行业至少有2家以上中介机构,通过引入竞争机制,提高中介机构服务质量和降低收费标准,培育一批能承接国际业务的优秀中介机构。

6、房地产和社区服务业规范房地产市场发展,健全房地产市场交易服务体系。扩大住房信贷消费,加大住房公积金归集力度。加强房屋产权产籍管理。加强住宅质量监督。积极搞活住房二级市场。保持合理的房地产开发规模,计划五年新建房屋面积200万平方米以上。加快社区服务的社会化和产业化步伐,重点推进社区家政服务、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医疗保健、托老托幼服务等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引导各单位和部门将自行管理的物业向规范的社区服务业转变,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加强对社区服务业的管理,制定规范的社区服务业服务标准和管理办法,促进社区服务业健康发展。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坚持以改革促发展,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以开放促开发,努力提高利用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的能力。

1、进一步深化各项改革坚持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取向,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改革,为加快发展创造体制机制优势。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不断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完善行政服务中心职能,进一步简化审批项目,规范审批程序。按照层级管理和效能最大化原则,继续推进行政权力重心下移,加大向区级放权力度,不断完善区级政府职能。逐步强化乡镇、街道管理权责,进一步调动基层抓发展的积极性。继续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等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大力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按照“积极稳妥、先易后难、分类指导、分步推进”的原则,加快事业单位改革。以提高效率、改进服务、促进发展为事业单位改革目标,能推向市场的逐步推向市场,不能推向市场的引入内部竞争机制,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教育、卫生等事业单位全面推行聘任制,按岗定人,以岗定薪;文化、广播电视等事业单位分清事业和产业,严格界定财政供养范围,属于文化和广播电视产业的走市场化发展之路;农、林、水等事业单位面向社会需求,逐步扩大有偿服务范围;供热、供水等公用事业单位面向市场实行产业化经营。加快推进农村各项改革。全面落实农村税费改革政策,建立防止农民负担反弹的长效机制。配套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建立多元化、竞争型的粮食流通主体。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土地规模经营。

2、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实施外向牵动战略,发挥资源、地缘和产业优势,主动承接国内外资本和产业转移,利用好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以引进战略投资者和推进对外经贸战略升级为重点,构筑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推进招商引资战略升级。把招商引资上项目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不断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加快金河、荷兰、互助等工业园区和七桃路、依宝路两个工业走廊为重点的引资平台建设,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和配套能力,强化园区的产业集聚功能,增强项目承载力。面向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重点引进“三资”企业和煤化工、农业产业化、高科技产业、接续产业发展项目和国内外知名企业、知名品牌,建成一批立市、立区、立县大项目,以招商引资上项目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强招商项目储备,搞好项目前期工作。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加大专业招商力度,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招商,继续坚持项目招商、战线招商、以商招商、以企招商、网络招商、中介招商、群众招商等行之有效的形式,不断扩大招商引资成果。

提高对外经贸水平。大力实施以对俄为重点的外经外贸多元化战略,不断提高经济外向度。积极探索利用国外资金的新途径,全方位寻求合资合作,确保实际利用外资有质的提高。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努力打通俄罗斯、东亚、东南亚三个出口通道。扶持宝元宝石、金荞格尔金、双叶等六个外向型企业增加出口品种,扩大出口规模,通过出口创汇促进做强做大。加强焦炭、木制品、机电产品、农畜产品等四个出口基地建设,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增加特色品种,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十一五”期间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0%以上,2010年达到1100万美元以上。抓住全省对俄经贸科技合作战略升级机遇,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和扶持有条件的建筑、煤炭和农林企业走出去,积极到俄罗斯开展建筑工程承包、煤炭勘探和开采、森林采伐、种植养殖等合作,力争“十一五”期间取得较大突破。

3、进一步改善经济发展环境严格控制涉及企业的收费,继续减轻企业负担,为企业创造最低经营成本环境。进一步完善优惠政策,逐年加大各级财政对项目建设的扶持力度,为新上项目提供政府收费项目减免、贷款贴息、基础设施建设等支持,鼓励大企业做大做强,鼓励传统企业技术创新,鼓励小企业加快发展。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公务员队伍整体素质和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创造企业满意的服务环境。

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服务群众

生产生活和保障经济发展的能力

1、科学定位城市发展布局坚持以现代化标准规划城市、以市场化手段经营城市、以人为本建设城市、以法制化管理城市,增强城市建设和管理中的生态和文化内涵,把七台河建成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生态良好、人文景观与自然山水浑然一体、适合人居的山水园林城市。坚持“城乡建设,规划先行”的原则,完善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切实维护规划权威。依据城市整体规划布局和各区域功能定位,完善区县建设和发展控详规划,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制定乡村建设规划,支持七煤公司搞好矿区建设规划,健全城乡规划体系。桃山区依托“三山两湖一条河”自然景观,做足城市建设与自然山水和谐相融的文章,按照“依山傍水”的总体走势,搞好沿湖(桃山湖)东进和围湖(万宝湖)南扩,重视景观建设,突出特色主题开发,提升绿化、美化、亮化、文化品位,向国家级园林城市标准迈进。新兴区结合沉陷区治理和棚户区改造,有序推进老城区连片搬迁改造,高标准建设新城区。加强对搬迁后土地的管控和规划治理,重点用于绿地、广场等基础设施和适合的工业项目建设。加快茄子河区开发建设进程,高标准搞好规划、建设和管理,建成特色新区,拉动城市东进,增加城市建设亮点。

2、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道路、给排水、供热、供气、垃圾和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服务功能。高标准改造扩建城市主干道,全面提高次干道标准,中心区巷道硬覆盖率达到100%。完善城市给排水和污水处理系统,新建输配水管网110公里,实现管网基本覆盖城区,中心区全天供水;建设10万吨污水处理厂及水深度处理设施,中心区污水处理率达到90%。提高城市供热、供气能力。加快热源和热网建设,新增供热能力500万平方米,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80%以上;加快民用煤气开发,管道煤气用户达到5万户,城市燃气普及率达到75%。完善环卫设施,建设勃利县、新兴区、茄子河区垃圾处理场和桃山区医疗垃圾处理场,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0%。加强城市防洪、抗震、消防、人防、气象灾害预防设施建设,健全城市应急保障体系,保障城市安全。

3、加快村镇建设按照“村容整洁”的要求,全面加快村镇建设。以清障、修路、植树、保洁为重点,改善村容村貌,有条件的乡镇和村屯逐步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乡镇和村屯按照统一规划改造住房,推广标准化适用住宅,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综合采取改革户籍管理、改变就业方式、完善社会保障等措施,推进万宝河镇、红旗镇、茄子河镇的城市化进程,解决城中村问题。以宏伟镇、双河镇、大四站镇等示范镇为重点,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投入,集聚人口,吸引投资,产业兴镇,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十一五”期间,建成一批基础设施比较齐全、产业各具特色、容纳富余劳动力较多、具有一定人口规模、环境优美的小城镇。全市乡镇住宅砖瓦化率达到80%以上,农村人均建筑面积达到18平方米,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硬质路面达到60%,村屯主街路灯安装率达到50%以上。

4、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适应经济加快发展需要,抓住国家和省支持煤运、粮运、旅游等通道建设机遇,适度超前发展交通设施。推进七密公路、桦林公路勃林段建设,保证2007年通车;实施七勃公路、依宝公路依勃段改扩建工程,争取“十一五”期间,我市到省城实现全高速连接;加大通村公路建设力度,力争通村公路硬化率在全省率先达到100%。积极谋划七密铁路建设,完成牡佳铁路勃林段电气化改造和七勃铁路复线改造。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推进三项工程,实施三项治理,开展两个保护,努力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到2010年,单位GDP能耗下降20%,单位工业产值取水量下降30%,矿产资源回采率、资源综合利用率提高5个百分点。

1、推进资源节约三项重点工程节能工程。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强制淘汰能耗严重超标企业,淘汰能源利用率低的散烧供热锅炉,淘汰老旧汽车,淘汰落后的家用电器及照明产品。大力推广节能产品,不断扩大节能产品政府采购范围和份额。优先发展集中供热,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广泛推广使用高效照明新产品及节能灯具,发展绿色照明。强制推行民用建筑节能,保证新建工程100%达到国家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节约矿产资源,科学规划煤炭开采规模,积极推广先进的采煤技术和采煤工艺,提高煤炭回采率,坚决淘汰技术落后、浪费资源的矿井,提高资源开采年限。节地工程。坚持加快经济发展与保护土地资源并重,实行最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严格土地市场准入。按照国家有关政策并结合我市实际,制定项目用地投入产出和提供就业的标准,鼓励企业开发建设多层厂房,提高单位面积土地投入产出率。加大基本农田保护力度。适度增加城市高层建筑。两年之内取消全部粘土砖生产。加快各类废弃地治理,大力开展矸石山占地、废弃矿井占地、沉陷区土地的复垦和利用,“十一五”期间新整理废弃地380公顷。节水工程。加快污水处理厂建设,与大唐七台河发电厂二期工程同步建设中水利用工程。对新上各类项目严格进行用水评估,逐步实现工业用水闭路循环和污水零排放。推广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制定农业用水定额。适时试行和推广基础水价和梯次水价制度,加大节水器具推广力度,强制禁售和禁用非节水型器具。抓紧桃山水库二期和勃利九龙水库两个城市供水工程建设,逐年减少开采使用地下水。加大供水管网改造和维护力度,严格控制漏失率。

2、抓好三项治理企业污染治理。综合采取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手段,加大对污染企业的监管力度。制定重点污染企业整改措施和推进时间表,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和相关部门的监管责任,落实资金、技术和人员,依法关闭在规定期限内没有整改达标的企业,保证现有污染企业全部实现达标排放。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新上项目严格实行环保三同时制度,禁止新上污染企业,企业集中区域实行区域环评,发展生态型工业园区和环境友好型企业。坚决取缔“五小”企业。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标准,坚决取缔和严禁新上小焦化、小钢铁、小造纸等污染重、耗能高、效益差、浪费资源的各类企业。鼓励发展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实现废弃物零排放的环保型项目,引导企业发展废弃物处理和再生利用的产业。城乡环境问题综合治理。科学处理电力企业储灰场、生活和医疗垃圾场、各类放射性物质等重点污染源,严防造成污染和重复污染。严格监控城市粉尘、废气、噪声等污染指标,及时查找污染源,实施有效治理。全面推广使用型煤、燃气等清洁能源,2007年城区商饮服行业型煤使用率达到100%,居民生活型煤普及率每年提高15%,城市燃气普及率达到75%以上。大力发展农村沼气。2010年,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突出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整体环境质量明显提高,大气污染指数降低到80以下。矿山环境治理。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资金支持,加大废弃矿井、矸石山、沉陷区等治理力度,并落实新矿井谁破坏谁治理责任和保证措施。采取综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落实监管责任,加大处罚力度,坚决消灭辖区内所有非法采矿行为。严格管理和进一步规范开山采石、河道采沙等行为,严禁破坏城市周边山体和城区内河道。搞好城市周边山体、城区内河道恢复治理和绿化,改善小环境;抓好森林防火、封山育林和植树造林,改善大环境。“十一五”期间,建成省级矿山生态综合整治示范区1—2个。

3、加强两项保护水源地保护。加大桃山水库水源保护力度。积极争取省政府及水务部门支持,协调好七煤公司、省勃利种畜场、省农垦部门及水库上游市县关系,搞好水库上游地区特别是水库两岸水土保持和小流域综合治理,依法实施退耕还林,大面积营造水源涵养生态林;结合水库二期扩建,同步建设拦污设施,搞好上游畜禽养殖污染、农业生产面源污染的综合治理;严格禁止上游一切排污行为和对水源地有影响的采矿等活动,确保水源水质达标率稳定在96%以上,保证饮用水源安全。

生态环境保护。加大森林资源保护力度,严禁超采滥采、乱砍盗伐、毁林开荒等任何形式的破坏森林资源行为。继续推进水土流失严重、生态地位显要等地区的退耕还林;制定长期政策,引导社会资金投入“三荒”造林;大范围实施封山育林,全市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1%以上。加强草原和湿地保护,落实禁牧休牧制度,推行草食动物舍饲,加强泥鳅河、挠力河等流域湿地保护,加快生态市建设进程。

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深入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持,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满足群众多层次和多样化的公共服务需求,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1、提高科技创新三个能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坚持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相结合,市场导向和政府调控相结合,建设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科学技术创新体系,逐年提高企业创新投入,企业科技投入不低于年销售收入的3.0%。充分发挥民营经济体制优势,鼓励引导有实力的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开展专利技术研发,重点在煤化工、医药、家具、农机等产业新产品开发、新工艺设计等关键领域开展技术攻关,力争“十一五”期间有较大突破。引进应用先进技术能力。针对我市产业结构单一、产品科技含量较低的现状,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之路,加大引进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力度。以亿达信、宝泰隆、勃利农机、双叶公司、七台河制药厂等重点企业为龙头,通过引进吸收推广一批先进共性适用技术和配套技术,带动行业整体技术水平提高,加快企业数字化设计、信息化管理、现代化装备进程。政府支持创新能力。加大政府科技导向资金投入,科技专项经费不少于年度财政预算支出的1.0%。设立民营科技企业发展专项基金,协调金融机构优先给予信贷支持,对科技型企业给予税费优惠政策,鼓励科技人员到民营企业任职、兼职或领办、创办民营科技企业,建立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到2010年,全市建成1个功能齐全并真正发挥作用的科技企业孵化器,辟建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20%以上,省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0家,省以上高新技术产品达到20项以上,制造业信息示范企业达10家以上,70%以上规模上企业实现信息化。

2、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巩固提高基础教育。加强幼儿教育,鼓励社会多渠道、多形式发展幼儿教育,建立幼儿教育评估体系和制度,到2010年,全市形成基本健全的幼儿教育体系,各乡镇至少建立一座中心幼儿园。城市普及高水平、高质量的义务教育,学校全部达到市级标准化。农村以义务教育为重点,进一步完善以县级政府管理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逐步缩小城乡教育差别,2007年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免费,对城市贫困家庭学生实行免除书本费、杂费和补助寄宿学生生活费。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逐年增加教育投入,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合理调整学校布局,消灭原七煤公司中小学危房。完善学校教育教学设施,重点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全市乡镇以上学校全部建成电教室、语音室和微机室,市区初中按标准建设阅览室,农村中学建成学生实验培训基地。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和职业教育。扩大高中办学规模,提高办学质量,“十一五”期间建成2所省级示范高中,力争在全省较早实现普及高中教育。整合技工学校、职业学院、就业训练中心等各类教育资源,以城乡新增劳动力、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为主要对象,以提高就业技能为主要目标,实行产教结合、校企合作,持续有效地开展以促进就业为目的的劳动技能、实用技术培训和企业创办者培训。加快发展民办职业教育,动员行业、企业和社会共同兴办职业教育,扩大职业教育规模,提高办学效果。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办好职业学院,扩大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规模,提高城市文化品位,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积极发展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和老年教育,形成开放式、多样化的终身教育体系,创造有利于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条件,推动建立学习型七台河。加大公务员队伍教育培训力度,全面提高公务员素质和服务能力。突出加强教师培训机构建设,形成教师终身教育体系。推动职工教育和社区教育深入开展,加强行业、企业职工和社区居民培训,提高市民整体文化水平。

3、壮大三支人才队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制定培养、吸引、留住和用好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特殊政策,形成吸引人才的政策高地和环境洼地。为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提供良好的创业、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鼓励专业技术人才以各种形式直接参与生产经营,将知识技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个人财富,以待遇吸引人才,以感情留住人才,以事业用好人才。加强乡土人才队伍建设。重视乡土人才的培养和使用,通过给荣誉、给待遇、给条件,充分发挥乡土人才在企业技术革新、发展特色农业、推进主辅换位、带领农民外出务工、组织农产品销售等方面的作用。企业家队伍。着眼提升产业层次需求,立足民营经济立市实际,把提高民营企业家队伍素质作为政府抓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大力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组建各类企业家协会,定期组织到经济发达地区学习,请知名经济专家和企业家讲授经营管理理论和实践经验。制定提高企业家待遇的政策规定,对贡献突出的大户企业法人代表,邀请参加有益的政治活动,在就医保健、子女就学等方面给予优惠照顾。积极开展招才引智工作,引导帮助企业引进职业经理人才,向现代企业制度迈进。党政机关干部队伍。适应建设龙江强市需要,全面提高党政机关及国家公务员队伍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公务员法》,坚持党政机关用人逢进必考,把好入口,敞开出口。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制定干部政绩评价体系,健全公务员工作业绩考核和奖罚等管理制度。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公平选人,公正待人,以能力取人,看业绩用人,使党政机关干部队伍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

4、建立完备的城乡卫生体系建立市和县区级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所三级卫生服务体系,全面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人民健康水平。力争到2010年,市人民医院和七煤公司总医院晋升为三级甲等医院,市中医院建成骨伤等4个省级重点专科,扩建市妇幼保健院,新建勃利县人民医院。加大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保证国家卫生项目配套资金及时足额落实,重点加强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勃利县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建设,完善全市乡镇卫生院常规设备配置。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落实初级卫生保健目标,逐步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健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引导居民“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实现医疗资源合理配置。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和处置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防止传染病暴发和流行。加强职业病和人畜共患病防治,保护人民群众健康。加强艾滋病防治和宣传工作。

5、加快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等事业发展加大文化事业投入,加强各级文化、图书、艺术馆室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搞好企业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广场文化等全民文化创建活动,满足群众多层次文化需求,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积极发展体育事业,加强短道速滑、少儿武术等优势项目的人才培养,巩固短道速滑项目在全国乃至世界的领先地位。发展广播电视事业,搞好有线电视网络的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推进有线电视数字化传输,农村广播电视全部实现光缆传输和“村村通”、“户户通”。提高广播电视节目质量,做大广播电视产业。支持报业发展,提高办报质量。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安全生产和社会治安

综合治理,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把保障群众利益和满足群众需求作为加快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落实国务院劳动监察条例,加大城镇社保扩面力度,做实个人账户,城镇基本养老覆盖率达到95%以上。稳步推进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面落实国务院《失业保险条例》,扩大失业保险覆盖面,城镇企事业单位职工全部纳入失业保险范围。建立和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大额医疗费用补助和企业补充医疗保险等多层次的医疗保险体系,探索建立社会医疗救助制度,鼓励有条件的单位参加补充医疗保险,鼓励社会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医疗保险。按照工伤保险与安全生产、事故预防相结合的原则,完善工伤保险制度。稳步推进生育保险制度改革,合理控制生育保障水平,规范生育保险项目给付条件和给付标准。进一步完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应保尽保、应出即出。稳步推进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快老年社会福利和残疾人事业发展。重视解决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问题,多渠道开展扶贫解困活动,分级建设城乡无供养人员集中供养场所,逐步建立面向困难群众的合法利益保护、法律援助、入学、就医、住房、供热等救助制度。加强社会福利事业建设,支持社会慈善、社会捐赠、群众互助等社会扶助活动。

2、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加强失业宏观调控,坚持在发展中解决就业问题,努力实现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鼓励引导全民创业和大上项目,支持发展中小企业、第三产业等劳动密集型企业,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加强就业技能培训,实施创业培训工程,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对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和新增劳动力进行有针对性地培训,推进项目开发、创业指导、政策咨询、跟踪服务一体化的创业培训模式,提高下岗失业人员和新增劳动力的创业意识和就业技能。加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组织引导,加大信息传递、组织对接、维权保护等服务力度,农村富余劳动力输出率达到70%以上。鼓励各类企业到省外、境外开展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带动劳动力输出。

3、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持久地开展“平安七台河”创建活动,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以社会面治安巡逻、社区、内保、农村等五个防控网为主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政法队伍建设。进一步健全“严打”长效机制,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安全稳定,保障企业平安经营,群众安全感逐年提高,刑事案件、治安案件发案量逐年下降。认真做好信访工作。深入贯彻《信访条例》,畅通信访渠道,积极化解和妥善处置人民内部矛盾。坚持依法治访,进一步规范群众的信访行为,建立良好的信访秩序。落实“分级负责、归口办理”信访工作责任制,及时发现和化解各种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努力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解决在基层,逐步建立起预防和处理信访问题的长效机制。

4、切实抓好以煤矿为重点的安全生产工作牢固树立安全第一思想,始终把安全工作放在首位。进一步强化煤矿安全管理,落实煤矿安全生产责任事故处理特别规定,实施严管重罚。强化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安全监管责任,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严格安全执法,加强安全生产设施建设,提高监管装备水平,加大事故隐患整改及各类危险源的监控力度,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强交通、消防、危险化学品及易燃易爆物品安全监管,杜绝群死群伤事故。强化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监管,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建立城市应急保障机制,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对重大安全事故及突发事件的快速动员和应急保障能力。

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1、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扩大社会主义民主。畅通民主渠道,建立反映社情民意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听证公示制度和专家咨询论证制度,形成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扩大基层民主,推进政务、村务公开,加强社区(村民)自治。保障男女平等,切实提高妇女的社会参与程度。切实做好民族、宗教和侨务工作,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形成同心同德、共谋发展的和谐局面。加快推进依法治市进程。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体公民法律素质。积极开展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活动,形成比较健全的法律服务体系。推进依法行政,做好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工作,提高政府依法办事能力。加强司法监督,维护司法公正,提高执法水平。进一步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深入开展国防教育,增强全民国防意识。深入开展“双拥”和民兵预备役人员“参建”活动,增进军政军民团结,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

2、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进思想道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认真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培养公民社会公德意识。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树、展、做”为主题,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活动;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开展创建文明村镇活动;以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为宗旨,开展创建文明行业活动。大力开展和谐社区、和谐乡村、和谐家庭创建活动,创造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3、加快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大力加强信用政府建设,建立政府决策、执行、监督、服务和商务方面的信用制度,健全政府信用信息系统,全面提升政府的公共信用。围绕推进企业和个人信用建设,制定信用联合征集制度,科学整合信用信息资源。广泛开展以“创建诚信七台河”为主题的“共铸诚信”活动,积极树立和表彰诚信先进典型,弘扬诚信为本的社会理念,不断提高全社会诚信水平。

加强组织领导,保证规划实施

健全规划实施机制,切实解决重制定、轻落实的问题,确保规划目标顺利实现。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坚持市委统一领导,人大、政协加强监督,政府全面抓好落实。搞好规划的宣传,统一全市干部群众思想,凝聚全社会力量,充分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全面抓好规划实施。

科学制定专项规划和年度计划。组织各战线、各部门及各区县,科学制定各区县的规划及工业、农业、服务业、社会事业、城乡建设、劳动和社会保障等各个领域的专项规划,把本规划纲要提出的任务、目标分解到专项规划之中,并依据总体规划制定好年度的计划,把五年任务分解落实到每一年度之中,保证规划实施的系统性、连续性和有效性。加强同上级部门的联系,及时掌握国家和省政策信息,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的支持。

强化对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建立规划任务分解落实责任制,明确战线、区县和部门责任,作为每一年度目标考核内容。发改委负责跟踪分析总体规划执行情况,加强对重大问题的监督预警,定期向政府报告执行情况。市委、市政府督查部门将规划执行情况作为每一年度督查的重要内容,及时通报完成情况,提出督办建议,确保规划任务全面完成。



推荐访问:十一五 国民经济 社会发展 【发改规划】七台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