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目中的共同富裕的样子14篇

时间:2022-11-21 08:48:02 手机站 来源:网络

我心目中的共同富裕的样子14篇我心目中的共同富裕的样子  行策关于共同富裕的作文  只有汇入汪洋大海,滴水才能永不干涸;只有融入时代发展,青春才能无限精彩。共同富裕是千百年来人类的一道未解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心目中的共同富裕的样子14篇,供大家参考。

我心目中的共同富裕的样子14篇

篇一:我心目中的共同富裕的样子

  行策关于共同富裕的作文

  只有汇入汪洋大海,滴水才能永不干涸;只有融入时代发展,青春才能无限精彩。共同富裕是千百年来人类的一道未解之题,从老子的“大同世界”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从柏拉图的“理想国”到莫尔的“乌托邦”……如何破解这道题?作为青年,要把青春奋斗融入共同富裕的时代“主旋律”,胸怀国家、民族、人民,踔厉奋发、求真务实,在共同富裕的路上淬炼成才、彰显担当。

  走好共富之路,当“胸怀国之大者”,做青春“追梦人”。李大钊同志说过:“青年要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资以乐其无涯之生。”共同富裕是人类的共同理想,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共同期盼。人民是“国之大者”,实现共同富裕亦是“国之大者”。青年要把共同富裕作为价值理念来追求,青年成长应该与国家发展、时代环境同向而行、同频共振。青年还要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实现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让人民群众真真切切感受到共同富裕看得见、莫得着、真实可感。“胸怀国之大者”,青年还当“胸中有数”,共同富裕不是整齐划一的富裕、不是一蹴而就的富裕,更不是杀富济贫的富裕,共同富裕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走好共富之路,当“踔厉奋发”,做青春“负笈者”。“登山不以艰险而止,则必臻乎峻岭。”浙江整体富裕程度较高、发展均衡性较

  好、改革创新意识也较为浓烈,但同时也面临着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基础创新能力薄弱、资源约束、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的短板。发展的问题要在发展创新中解决,共富的短板要在改革奋斗中拉长。广大青年要站在攻坚克难最前列,要胸怀“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拿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魄,树立“功成必定有我”的志向,面对困难敢闯敢试,面对风险要敢作敢为,始终保持历经磨难百折不挠、饱经风霜坚韧不拔的毅力。共同富裕不是喊出来、等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未来是青年人的,也是奋斗者的,青年人要在共同富裕的路上披荆斩棘,在负笈前行的道路上淬炼成才。

  走好共富之路,当“潜下身子”,做青春“实干家”。人类社会每一次生产力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背后都是科技创新产生的骤变。浙江推进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以来,一直将科技创新作为示范区建设的聚焦点。青年把共同富裕作为实践来推进,就要学好本领,把事业建在推动科技创新上,让科技创新成为国之利器,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共同富裕是共建共富,需要人人参与、人人尽力,因此,青年人要善于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成绩,用踏踏实实的埋头苦干、兢兢业业的努力工作,练好“内功”,打好基础,用汗水浇筑乡村振兴、用脚步丈量基层一线,让青春在实干中绽放。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实现共同富裕是一场艰巨而长期的接力赛,需要青年人一步一个脚印、一棒接着

  一棒跑,需要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积厚成势。只有青年人眼中有光、心中有梦、肩上有担,共富的道路才会越来越清晰。

  

  

篇二:我心目中的共同富裕的样子

  学习共同富裕的心得体会

  发挥三大战略优势,服务乡村振兴。我行应充分发挥我行普惠金融战略优势,结合浙江城乡发展阶段和产业特征,对城乡领域提供更加精准的服务,创新打好裕农通、善融商务等系列组合拳,做大消费扶贫,做好乡村振兴,充分运用善融商务等平台,使城里资源下得去、农村产品上得来、外来产品接得住,运用科技和金融相结合,助力智慧乡村建设,力促浙江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推动金融服务共同富裕实现新突破。

  近日,《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实施方案(________年)》(下称《方案》)正式发布。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念是实践的指南。新世纪之初,粗放的高增长、资源的高消耗、产业的低散乱各种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梗阻,让浙江遇到了成长的烦恼,来到了历史性关口。时任浙江省委书记____同志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立足于对世情、国情、省情的深刻洞察,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战略眼光、系统观念和辩证思维,重新审视浙江的资源禀赋,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浙江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把落实中央的要求和发挥浙江的主观能动性统一起来,创造性地提出实施八八战略。八八战略,针对的就是浙江富民强省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是从战略层面对形势怎么看路子怎么走工作怎么干作出的世纪之答。如果要标注出八八战略的内在价值逻辑的话,那么毫无疑问,共同富裕

  始终是贯穿其中的鲜明主旨和重要取向。浙江深入实施八八战略的实践历程,就是加快推动共同富裕的奋斗历程。

  推动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就是要破解共同富裕的城乡差距难题;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推动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就是要破解共同富裕的地区差距难题;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就是要擦亮共同富裕的靓丽生态底色;加强法治建设、信用建设和机关效能建设,就是要营造共同富裕的良好社会环境;推进科教兴省、人才强省,建设文化大省,就是要满足共同富裕的精神富有要求。

  强调跳出三农抓三农、统筹城乡兴三农、现代化建设不能留盲区死角,实现全面小康一个乡镇也不能掉队,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推动实施山海协作工程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百亿帮扶工程等三大工程,全面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不断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实施八八战略过程中,____同志聚焦统筹群体、区域、城乡发展,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推动共同富裕的重大改革举措。这些改革举措,随着时代的发展、改革的向前,历久弥新且熠熠生辉。

  在八八战略指引下,浙江的体制机制更活、产业动能更劲、协调水平更高、生态红利更丰、资源优势更强、综合环境更好、文化魅力更盛、党建保障更有力,促进了欠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的协同发展、不同社会群体的共同发展、物质与精神的平衡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走好共同富裕之路奠定了扎实基础。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实践是最硬的标准。八八战略在浙江的成功实践昭

  示我们,唯有忠实践行八八战略,才能实现共同富裕。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就是要深刻把握和充分用好八八战略蕴含的系统观

  念和辩证思维,锻长板、补短板、挖潜力、拓空间,围绕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发展先进文化、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创新社会治理等方面先行示范。同时,在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中,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八八战略的时代内涵和实践价值,探索破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有效途径,实现从传承到创新的集成升华、从过程到结果的递进跃升。

  什么是共同富裕?我认为包含两个层面,既要物质上共同富裕,又要精神上共同富裕。

  物质层面,关系到百姓的衣食住行用,让生活有保障,是共同富裕的首要任务和基本内涵。而精神层面,则是让生活有温度,是共同富裕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

  作为一名基层民情民访代办站代办员,我觉得精神层面更需要得到关注,精神富有比物质富有更重要。在我从事代办员这些年,我发现,现在人们的生活基本都有保障了,但文化生活方面,特别是老年人,还有待进一步丰富。社会矛盾减少了,邻里关系更和睦了,社区一家亲,相处有礼有节,走到哪都有家的温暖,这是我理解的精神层面的共同富裕。

  如何推进精神层面的共同富裕建设,我认为,首先要提高人的素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____在改革开放之初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让他们带动大家一起致富,走共同富裕道路。这就要提升人们的社会责任感,积极主动帮助没有富裕的人一起进步,一起提高生活水平。

  其次要加强社会基层治理工作。凡事以和为贵。和谐社会是共同富裕的政治保障。如今我所做的,就是每天接待需要化解矛盾纠纷的群众,将社会不稳定因素阻止在萌芽状态。在调解中,时间非常宝贵,在矛盾产生初期就想方设法去化解,避免小纠纷演变成大矛盾,进而导致悲剧出现。从事调解工作已经八年多,我希望更多人加入到这个队伍,敢于面对矛盾纠纷,传播好人好事的正能量,让这社会充满爱。

  同时,要加大对老年人,特别是独居老人的人文关怀,给予他们更多关爱。现实中,我经常碰到有老人因为缺少子女的陪伴,被一些打着健康保健、外出旅游幌子的骗子钻了空子,多年攒下的积蓄全被骗走。对子女来说,在外打拼不易,工作在繁忙也要多设身处地考虑老人的感受与现实困难,即便不能常回家看看,也经常打电话回家。对基层组织和社区来说,可以组织志愿者队伍,多开展一些文艺活动,为老人送去欢乐,有条件的还可以建设一些活动中心与养老公寓。

  

  

篇三:我心目中的共同富裕的样子

  共同富裕小康社会普遍富裕差别富裕全面富裕逐步富裕共同富裕思想是同志围绕搞清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而提出的一个重大战略构想

  论共同富裕思想的科学内涵

  摘要: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在我国达到小康水平以后,“共同富裕将成为我们的“中心课题”,并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怎样实现共同富裕?首先要对共同富裕的内涵有充分的理解。共同富裕是普遍富裕基础上的差别富裕;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富裕;是部分和整体的逐步富裕;是从贫穷到富裕再到高层次富裕的过程富裕。关键词:共同富裕小康社会普遍富裕差别富裕全面富裕逐步富裕

  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是邓小平同志围绕搞清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而提出的一个重大战略构想。它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邓小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世纪,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条件下,我们必须对共同富裕思想有一个更加清晰和科学的认识。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是改革开放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的一项重要原则。但时至今日,仍有一些人对共同富裕内涵的把握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偏颇。因此,有必要重温邓小平关于共同富裕的论述,全面理解把握共同富裕的实质内涵。

  一、共同富裕是普遍富裕基础上的差别富裕共同富裕是共同和富裕两个方面的有机统一。共同用以说明富裕实现的范围,它是相对于私有制所导致的两极分化现象而言的;富裕则是用来表征生活丰裕的程度,它是相对于贫穷而言的。共同富裕就是消除两极分化和贫穷基础之上的普遍富裕。邓小平一再强调要消灭贫穷,消除两极分化,实现百分之九十几以上社会成员的富裕,其要旨在于要实现普遍富裕。正如邓小平所说:“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人民共同富裕。”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邓小平一再告诫我们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保证人民占有、使用和支配生产资料的平等权利;必须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则,保证人民获得财富的公平权利;必须加强宏观调控,保证人民享有共同致富的权利。共同富裕是普遍富裕,但这种普通富裕不是、也不可能靠现有财富的平均分配来实现。共同富裕不可能是同时、同步、同等富裕。邓小平指出:“我们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共同富裕,然而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我们就是吃了这个亏。”作为一个社会公平的范畴,共同富裕不可能是全体社会成员在财富占有上的绝对

  平均,而是在生活普遍富裕基础上的差别富裕。就是说社会成员因其素质的不同、对社会贡献的不同,在财富占有的多寡上也必然不一样。事实上,也只有承认富裕程度上的差别性,才能调动人民群众发展经济的积极性,才能为高层次的富裕提供示范。没有差别富裕,也就没有人民群众追求更富裕生活的积极性,就不会有全体人民高层次的普遍富裕。邓小平正是基于对共同富裕中所蕴含的差别富裕内涵的揭示,才勾画出先富、共富的战略构想,开辟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基本途径。

  二、共同富裕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富裕共同富裕是以物质的共同富裕为基础的,这是共同富裕的最重要的内容。然而,仅有物质生活的富裕,这种富裕与现代文明是相背离的。高度的物质文明和高度的精神文明,既是我国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共同富裕的主要内容。邓小平指出:“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他认为,物质生活的富裕、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人的自身文明素质的提高,这几方面有机结合,才能构成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鲜明特征。邓小平在谈到小康目标时,用的是“小康社会”,也就是说小康是一个涵盖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综合概念。同样,我们认为共同富裕也不单是一个物质上富裕的问题,而是一个包含物质生活在内的、体现社会成员各方面生活富裕在内的综合概念。也只有从这样的高度去认识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才称得上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根本目标。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富裕是有一定的逻辑关系的。物质生活是人类生活的基础,也是共同富裕的基本内涵。人们精神生活的充实、社会生活的协调必须建立在物质生活的富裕上,如果连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所谓的道德、理想就难以得到切实保障。“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物质生活富裕了,人的追求就会向精神生活发展。邓小平说:“物质是基础,人民的物质生活好起来,文化水平提高了,精神面貌会有大变化。”物质生活是基础,但物质生活并不是人类生活的全部内容。人民生活的改善并不单指物质生活的改善,而是指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协调发展,是一个各方面生活全面提高的问题。事实上,在人们的物质生活丰裕以后,精神生活将成为决定人们富裕和

  幸福程度的一个关键因素。一方面,物质生活的富裕必须有赖于精神生活的指导才能形成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拥有

  闲暇时间将成为富裕生活的一个显著标志,如果没有精神生活作依托,闲暇时间不仅无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相反可能成为滋生惰性、产生新的社会问题的温床。

  精神富裕的价值,不止是它和物质富裕是互相、制约的,而且社会主义精神富裕是社会主义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谈到一国的综合国力时,通常主要指该国政治、经济、科技等实力的总和。但社会的发展日益表明,一国的精神凝聚力也应当是其国力的重要组成因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精神力量不行,一个前进的时代,总有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一个发展的民族,总有一种积极进取的意志。江泽民同志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他还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综合国力,主要是经济实力、技术实力,这种物质力量是基础,但也离不开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精神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共同富裕是部分到整体的逐步富裕邓小平在谈到共同富裕时、多次强调“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里“逐步”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从社会历史发展纵向看,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客观的物质积累过程,需要分步骤有秩序地进行。二是从某一历史发展阶段的横断面看,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帮助和带动更多乃至全国各族人民富裕起来。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富裕的手段,由此可见,共同富裕的实现是一个动态的、非同时富裕的过程。邓小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思想根源于我国生产力总体落后、发展又极不平衡这一基本国情。所以实现共同富裕必然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历史过程,并且它不等于同步富裕和同等富裕,与同步富裕之间有着根本的区别。从逐步富裕的方法上来看,它主要包括一下几个方面:在区域经济发展上,要实行非均衡与均衡相结合的发展战略,通过积极的非均衡促进相对的均衡,即:一方面鼓励一切有条件的地区发展得更快一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争取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加快全国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作出更大的贡献;另一方面又要大力帮助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加快发展。在个人收入分配方面,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初次分配应注重效率,即充分发挥市

  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反对平均主义;再次分配应注重公平,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在处理不同行业、不同群体的收入上,要进一步规范分配秩序,合理调节少数垄断性行业的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

  四、共同富裕是从低层次到高层次的过程富裕把共同富裕界定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根本目标时,并不意味着将来有一天实现了共同富裕,人类就不再前进、社会就至此停滞了。共同富裕并不是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终极目标细枝末节上的描述,而是对社会主义公平和理想的一种形象概括。共同富裕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而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充实新内容的动态过程,是一个从贫穷到富裕再到高层次富裕的过程富裕。今天所谓的共同富裕只是相对于我们今天所面临的普遍贫穷而言的。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里的“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并不单是一个时间上的界定问题,而是指在社会主义社会,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最终的目的全在于实现共同富裕;是指共同富裕本身是一个由低层次到高层次的动态发展过程。社会主义最终要实现高层次的共同富裕,并把人类引入共产主义阶段共同富裕的大门。共同富裕的动态过程性,也是由人类追求富裕生活的无止境性决定的。对未来的向往和憧憬,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人类的历史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部追求富裕的历史。所谓理想,在今天是实现低层次的共同富裕,在明天就是追求高层次的共同富裕。只要人类还在,理想就不会湮灭,对富裕的向往和追求就不会停止。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具有多角度、多层面的深刻内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续丰富和发展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强调实现“五个

  统筹”。相信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在对共同富裕思想有全面、科学理解的基础上,用它来指导全面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必定能够促进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56.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89.

  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单行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XX:.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64.论文在线:s://

  

  

篇四:我心目中的共同富裕的样子

  书中的文章都不长,大多数介绍设计作品的书或文字,都采取直线式的介绍方式。某位设计师一步步走下来,然后有了最后的设计作品。但凡写过简短的作品介绍的人都清楚,这种介绍方式,看似是条理清晰,符合逻辑的,当然这也是由于各种(潜在)甲方的限制,却不一定能反映出设计过程中所受到的各种因素的影响,以及过程中的随机性。

  《共同富裕》一书讲述了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我国启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新征程。实现共同富裕既是重大经济问题,也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目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很突出,必须坚持在高质量发展中促共同富裕。其中关于就业、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的宏观规划,关乎共同富裕的目标,也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

  本书由知名经济学家执笔,阐述了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重任务、实现路径和战略举措,帮助读者全面准确理解共同富裕,明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把握新发展机遇。

  

篇五:我心目中的共同富裕的样子

  先富共富高中作文

  我们也应当注意到,在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已经基本成为现实的同时,尚有部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生活水平下降,农村少数地区的扶贫任务十分繁重,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拉大的矛盾依然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处理好先富与共富的关系,对于全面贯彻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大局至关重要。

  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和相互帮助最终达到丰衣足食的生活水平。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个富是人民共同富裕。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中国人多地广,共同富裕不是同时富裕,而是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的帮助后富的,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共同富裕的实现前提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坚持社会主义,防止两极分化,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牢固的政治保障。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共同富裕论是邓小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思想的重要内容。

  部分先富与共同富裕之间的关系,是实现富裕的道路和目标之间的关系。部分先富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共同富裕则是社会主义本质和目标之一,是部分先富的必然结果。没有目标,部分先富就会失去方向和归宿;没有道路,共同富裕的目标就成为空中楼阁。根据唯物辩证法,贫富差距和两极分化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所谓先富,是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裕起来。所谓共富,是指通过允许一部分地区、部分企业、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后,采取各种方式带动、帮助落后地区和落后企业加快发展,最终实现大家都过上富足生活的理想目标。部分先富与共同富裕之间的关系,是实现富裕的道路和目标之间的关系。

  从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实际出发,如果不谈“先富”只谈“共富”,只能回到平均主义的老路上去,导致共同的贫穷。当然,如果不谈“共富”只谈“先富”,就可能导致两极分化,偏离社会主义的目标。

  实现全体劳动者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最终目的。先富与共富是统一的,不是矛盾的,是消灭贫穷和防止两极分化的有效途径。从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出发,在处理先富与共富关系上,在不同的时期也应该有不同的重点。在一定时期内需要着强调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而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就应该逐步把共富作为重点。改革开房初期着重点是尽快地摆脱贫穷,因而强调先富。当前出现分配差距悬殊,老百姓反映强烈,因而应强调更多地体现公平,消除分配差别过大,缩小差距,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实践告诉我们,解决改革和发展中的诸多矛盾,最根本的是靠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本质所要求的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必须也只能依赖于效率的提高和社会生产力的充分发展。提高效率,是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和前提,任何违背这一原则的途径和选择无法真正解决社会分配不公问题。效率提供了公平存在及发展的物质条件,只有不断提高效率,增加社会财富,实现公平分配,才能有坚实的物质基础。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另一方面,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要通过改革税收制度、增加公共支出、加大转移支付、切实执行最低工资制度、逐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等措施,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要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尤其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逐步减少城乡贫困人口。

  总之,要正确把握“先富与共富”的关系,逐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的标准,由消灭贫困逐步达到普遍小康,最终迈向共同富裕。

  

  

篇六:我心目中的共同富裕的样子

  共同富有理解作文我对共同富有的理解作文【最新2篇】

  共同富有理解作文:什么是共同富有?我认为包含两个层面,既要物质上共同富有,又

  要精神上共同富有。物质层面,关系到百姓的衣食住行用,让生活有保障,是共同富有

  的首要任务和基本内涵。而精神层面,则是让生活有温度,是共同富有必不行少的有机组成部分。

  作为一名基层民情民访代办站代办员,我觉得精神层面更需要得到关注,精神富有比物质富有更重要。在我从事代办员这些年,我发觉,现在人们的生活基本都有保障了,但文化生活方面,特殊是老年人,还有待进一步丰富。社会冲突削减了,邻里关系更和谐了,社区"一家亲',相处有礼有节,走到哪都有家的温存,这是我理解的精神层面的共同富有。

  如何推动精神层面的共同富有建设,我认为,首先要提高人的素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让他们带动大家一起致富,走共同富有道路。这就要提升人们的社会责任感,乐观主动关怀没有富有的人一起进步,一起提高生活水平。

  其次要加强社会基层治理工作。凡事以"和'为贵。和谐社会是共同富有的政治保障。如今我所做的,就是每天接待需要化解冲突纠纷的群众,将社会不稳定因素阻挡在萌芽状态。在调解中,时间特殊贵重,

  1

  在冲突产生初期就想方设法去化解,避开小纠纷演化成大冲突,进而导致悲剧消逝。从事调解工作已经八年多,我期望更多人加入到这个队伍,敢于面对冲突纠纷,传播好人好事的正能量,让这社会布满爱。

  同时,要加大对老年人,特殊是独居老人的人文关怀,赐予他们更多关爱。现实中,我经常遇到有老人由于缺少子女的陪伴,被一些打着健康保健、外出旅游幌子的骗子钻了空子,多年攒下的积蓄全被骗走。对子女来说,在外打拼不易,工作在繁忙也要多设身处地考虑老人的感受与现实困难,即便不能常回家看看,也经常打电话回家。对基层组织和社区来说,可以组织志愿者队伍,多开展一些文艺活动,为老人送去欢快,有条件的还可以建设一些活动中心与养老公寓。共同富有理解作文:

  共享,往往制造一种奇特的意境,引领你走向成功之路。题记共享,是一笔财宝。世界上最宏大的运动莫过于足球,足球就是一种共享运动,场上的十一个人都在不断的合作和共享,制造机会,擅长合作的球队往往会制造奇特的进球。世界上有两种足球,一种是巴式足球,一种是英式足球,巴式足球,自古以来,以共享传球为基础百年以来始终连续到现在。英式足球以力气见长。以个人突破为基础,就谈不上共享。当巴式足球遇上英式足球,不用说,你就知道,巴式足球确定会取胜,今年的欧洲冠军联赛就诠释了这一点,巴塞罗那战成功曼联。共享,是一把钥匙。篮球是一种炙手可热的运动,而篮球的至高境界莫过于总冠军,这始终每个球员的幻想,无兄弟不篮球。共享是一

  2

  把无形的钥匙,他能打开幻想的大门。去年的总冠军湖人队止步其次轮,湖人队自古以来以共享见长,但今年的他们各自为战,产生不和谐的因素。正如孟子所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而这里的人和关键在共享。大家都知道"黑八'的灰熊吧,由于他们共享成功是必定的。

  共享,是一条好路。中国自古以来形成以爱国者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带领着中国人民制造财宝,始终代表最宽敞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共同富有,共享是全国人民上下团结,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共享也使中国在世界上树立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共享,往往制造一种奇特的意境引领你走向成功。

  3

  

  

篇七:我心目中的共同富裕的样子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

  摘要:共同富裕理论如同一条红线,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理论贯穿起来,一脉相承,最终得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一高度一致的结论,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经典论述;本质属性;完整内涵邓小平同志早在1992年的南方讲话中,就曾高度概括过社会主义的本质,他明确地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的“本质论”,将“实现共同富裕”明确界定为社会主义最终要达到的经济目标。今天的中国,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已经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变革,在给国家的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的同时,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尤其是一些重大的、根本性的、群体性的矛盾日渐凸现,表明当代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一个矛盾多发的时期,普惠性的改革已经让位于利益分配的改革。其中,贫富差距问题和分配机制不合理的问题就显得尤其突出和尖锐。一、“共同富裕”是全人类共同的美好愿望

  创造和实现全人类的共同富裕,自古以来就是一切善良的人们的美好愿望,更是一切有识之士和进步力量不懈追求的目标。人们憧憬在这种“共同富裕”的社会环境里,所有的人都可以享受到人类改造自然后创造出来的共有的充盈和富足;人人享有机会上的平等和经济地位上的尊严,个人的存在需要、关系需要和发展需要均得到充分的满足,人与人之间少一些由于私欲和个人占有带来的尔虞我诈,多一些彼此关爱和温馨;人们不再需要为衣食温饱等较为低级的存在需要而奔劳,可以在充裕的物质基础的支持下为人的全面发展多作考虑。

  然而,在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的原始社会,多数人由于财富创造能力的不足而过着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生活,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望只是遥不可及的美好梦想。

  当人类社会进入了生产力逐步发展提高的阶级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及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社会制度主张的是私有制“至高无上”的天条和制约于社会体制的质的规定性,必然导致类似“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之类严重的社会两极分化现象。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描述:“资本家一极是财富的积累,无产阶级一极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这就是资本主义社会两极分化”。[1]

  由此可见,在社会主义社会之前的其他一切阶级社会形态的前提

  下,社会制度造就要么是“共同贫困”,要么是少数人占有社会绝大多数财富事实的社会的必然,因而“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望和追求是根本不可能在这些制度下实现的。这种“不可能性”首先缘于社会制度“质”的规定性;其次,是在此“质”的规定性指导下国家公共权力对收入分配干预意识和能力的制度的局限性。

  而源自英国人莫尔1516年构想的“经济空前繁荣、财产社会共享、人人参与劳动和按需分配”的乌托邦开创了人类社会追求共同富裕的“空想社会主义”时代。经过19世纪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的不断补充和完善,空想社会主义使世界各国民众朦胧地看到了在一个美好的社会制度中实现世代所期望的“共同富裕”的希望曙光。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空想社会主义仅仅将这些美好的构想停留在寄希望于人们自觉地唤醒内心“理性”的基础上,凭空幻想建立一个理性和永恒正义的社会,因而,“共同富裕”的追求在空想社会主义这里必然只能成为永驻善良人们脑海中的一幅永远无法兑现的海市蜃楼。

  二、“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属性科学社会主义经过理论和实践两次飞跃后,在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科学的剖析后,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存在的不可调和矛盾的关系中真正找出了实现社会主义的道路途经,将社会主义置于现实的基础上,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并进一步变成了现实和多国实践。同时,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制度之下,“共同富

  裕”的最终实现终于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制度保障。尤其是在新的历史时期,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和

  实践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之一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指导思想,使千百年来绝大多数民众对“共同富裕”的美好憧憬和不懈追求变得越来越明朗和清晰了。

  (一)社会主义革命导师的早期的理论研究和认识马克思、恩格斯十分重视对社会主义的公正问题的认真研究,其形成的基本共识是:未来的社会要在经济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消灭一切不公正的社会现象,追求全人类的解放,实现人类社会真正意义上的平等与公正。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追求与基本目标,也是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民众基础的根本原因。马克思在1857—1858年的《经济学手稿》中指出:“在新的社会制度中,社会生产力发展将如此迅速,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恩格斯预言未来社会“通过社会生产,不仅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2]这就是人们追求未来社会的根本目的和动力。列宁也对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分配和生活问题作出以下论述:“只有社会主义才可能广泛推行和真正支配根据科学原则进行的产品的社会生产和分配,以便使所有的劳动者过上最美好的、最幸福的生活。”[3]

  (二)中国共产党及其领袖们的研究与认识毛泽东在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之初的1955年,最早就使用了“共同富裕”的说法。他说:“我们还是一个农业国。在农业国的基础上,是谈不上什么强,也谈不上什么富的。但是,现在我们实行这么一种计划,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也包括地主阶级。”他还强调指出:“这种共同富裕,是有把握的,不是什么今天不晓得明天的事。”[4]毛泽东同志这里所说的“有把握”,是将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作为共同富裕的必要前提,把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必然结果来阐述的。邓小平在社会主义运动的特殊时期和新的历史条件下,在坚持和继承马列主义革命导师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的基础上,总结了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提炼,更加简洁明确地作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新概括,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和发展。邓小平深刻地指出:“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可以使中国百分之几的人富裕起来,但是绝对解决不了百分之九十几的人生活富裕的问题”;[5]他还告诫人们:“一旦中国抛弃社会主义,就要回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要说实现‘小康’,就连温饱也没有保证。”[5]此外,邓小平还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侧面和不同的层次精辟论述了社会主义的有关问题:“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

  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5]

  “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5]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创造的财富,第一归国家,第二归人民,不会产生新的资产阶级。”[5]

  “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5]

  江泽民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号召全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题报告中指出了在分配制度改革问题上“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的认识;在政府调节职能的问题上提出了“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的认识。他还指出:“理顺分配关系,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任务,目前分配领域存在突出的问题,一是国民收入过分向个人倾斜,国家所得太少;二是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过大,产生新的分配不公;三是分配秩序混乱,甚至有些单位失去控制。”“要把调节个人收入分配,防止两极分化作为全局性的大事来抓。要区分不同情况,采

  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6]“三个代表”中,“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彻底地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本质追求。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明确了“共同富裕”的目标和任务:“我国现阶段要实现共同富裕,就必须全面促进人的发展,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享用的理念”;胡锦涛总书记还提出了效率和公平的原则:“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问题上做到公平与效率兼顾,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同时还应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使中等收入者占到多数,创造机会公平,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大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品,缩小生存性消费和发展性消费的差距,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2011年,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再次强调了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

  (三)新的发展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对共同富裕目标的新诠释和新实践

  温家宝同志在2011年指出:促进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维持社会和谐的首要任务便是要解决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进程中所出现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因此,需要进一步强化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要“围绕坚持开放、深化改革,科学发展的思想,促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推动社会经济合理有序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终实现

  共同富裕”。[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指出,在“十二五”规划期间要着力解决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并且明确了社会主义建设及经济发展的方向从过去的规划所追求“国强”向当前计划规划的“民富”转变。“十二五”规划中“民富”的目标和任务,是现阶段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坚持科学发展经济,促进社会和谐,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缩小贫富、区域差距的具体体现。

  “十二五”规划提出了“包容性增长”的理念。“包容性增长”最早是亚行在2007年8月的一次研讨会上首次提出的概念。按照亚行的解释,“包容性增长”包括以下一些要素:让更多的人享受全球化成果;让弱势群体得到保护;加强中小企业和个人能力建设;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保持平衡;强调投资和贸易自由化,反对投资和贸易保护主义等。

  中国共产党对这一理念的认同,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应该从“国富”转向“民富”的新执政理念,我们将着力促进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平衡,这样更加有利于推动中国小康社会的建设,实现共同富裕。“包容性增长”这个概念,与中国共产党近年来倡导的“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是一脉相承的,是将这两个理念和目标更加具体化的表述。

  在“包容性增长”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有理由期待公正的收入分

  配制度能尽快构建并化为现实。真正解决干多挣少、利益不均衡、发展不均衡的问题。近几年来,这样的议题不仅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和共识,且已成为公共政策改革的重点。

  结合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的主要任务和目标,“包容性增长”是要加强社会建设,促进就业,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努力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在社会各面缩小贫富差距带来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贯彻“包容性增长”理念的具体目标在于,各级政府要履行好责任,积极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创造条件提高劳动者的能力水平,让更多的群众收入提高。优先开发人力资源,实施充分就业的发展战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能力,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保障体系。“包容性增长”同时也是提高人民收入、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根本办法。“包容性增长”理念具有显著的民本主义发展旨向,体现出更加关注民权民生的新型发展理念,更能满足民众权利发展的制度公平诉求。创构社会的经济共荣、和谐共生和成果共享。

  三、对社会主义制度下“共同富裕”内涵的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既然科学社会主义立说之基和所有的马列主义导师和革命领袖们都将“共同富裕”认同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追求目标,并且为今天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者——中国

  共产党率领全国人民在为此努力奋斗,那么,我们就非常有必要科学而准确地界定“共同富裕”的内涵和基本特征。

  本文认为,这个内涵和特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富裕”是首要前提和必要条件,也是一个“量”的标准社会主义之所以最终要代替资本主义,其主要理由是社会主义能够解脱资本主义对生产力发展的束缚,最终让新型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使全社会的物质财富极大地充盈,人民生活无论是在“质”或是在“量”上都能比过去任何时代有极大的提高。这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性、优越性及与其他任何形态社会制度的区别性之所在。“富裕”是指人民已摆脱了温饱需求的初级状态,进入到更高层次的需求,人民生活水平无论是横向纵向比较均更为优越,生产力水平高度发达,社会总财富十分充裕,国家综合实力空前强盛的状态。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言的那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才是硬道理”,真正做到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极大地扩张社会财富的总量,这样,实现全社会共同富裕才会有坚实的物质基础。(二)“共同”是社会主义制度下对富裕的“质”的规定性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生产关系较封建社会的进步性而能在一段特殊的历史时期内快速发展,也会创造巨大的社会财富而实现富裕。然而,这种富裕是少数人剥削大多数人的劳动成果,聚敛社会财富的“少数人的富裕”。因其将市场机制作为绝对的主导机制而必然

  导致收入分配和财富占有的“两极分化”现象不可避免,且还会不断延伸,其结果必然导致绝大多数人相比较而言的相对贫困和极大的社会不满情绪。当两极分化和社会不满由量变积累到一定的社会承受”临界点”时,必然会引发质变,人民会以“革命性”的手段终结这种由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带来的收入分配的不合理的状态,以寻求新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方式最终促成资本主义制度的灭亡。

  (三)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过程是一个“自觉”的过程

  列宁说过:“只有社会主义才可能广泛推行和真正支配根据科学原则进行的产品的社会生产和分配,以便使所有的劳动者过上最美好的、最幸福的生活。”[5]

  毛泽东同志也讲过:“这种共同富裕,是有把握的……”[4]这种“有把握”的承担主体及我们前面谈到的“兼顾公平”的调控主体必然地和唯一地须由社会主义的国家政府来担当。当社会财富的拥有差距和收入差距加大到危及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甚至危及到社会的稳定之时,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就理所应当地站出来运用一切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来加以协调和控制。

  事实上,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应该是一个“强政府”,社会主义的一切国家机器都应在促成“共同富裕”目标实现的作用上发挥各

  自的机能,一切调控都是应有前瞻性、方向性、计划性和目的性的事前调控。否则,就谈不上社会主义在政治制度上的质的差异及优越性的所在,更无法实现社会主义发展的最终目标——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四)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是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首先要明确的是,共同富裕并不等于社会财富绝对的平均,而且它也有其阶段的、地区的、行为主体的发展的局部不平衡性。现代经济理论和社会理论的研究表明,“公平与效率”永远是处在一种相悖的自然状态。一个社会寄希望于财富占有均等、收入水平相当,那么这个社会就将失去创造财富、提升社会生产力的动力源泉。“对个人财富的不懈追求是商品社会得以繁荣发展永恒的动力”这一社会经济规律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然而,市场机制自身无法克服的这一局限将永无止境地拉大利益主体之间收入及财富的差距,阻碍社会公平的实现。财富积累的自然化差距将可能从量变引发质变,导致社会革命的爆发来寻求大多数人可以接受的社会财富的重新分配方式。因此,“效率和公平”这两个目标就必须由两个以上的操控主体和方法来进行分别的操控,以实现其相对稳定的均衡态势,促成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今天我们倡导用“看不见的手”——市场机制来左右微观效率,并将其置于优先地位;用“看得见的手”——政府的宏观调控来兼顾社会公平。而社会生产力不均衡性,区域资源分布、社会文化的

  发育程度等等各方面客观存在历史、自然、人文的差异性,因此,各经济利益主体的财富拥有和收入水平必然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或不同类型行业之间是存在量上的差异的。也就是说,共同富裕不等于同时富裕、同步富裕、同等富裕。由此可见,邓小平关于“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思想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

  (五)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本质是一个由执政党主导的缩小贫富差距的过程

  邓小平对于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任务和目标已经指出:尤其对于我国而言,根本任务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终目标是要达到共同富裕。然而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不会自动实现。世界历史证明了实现国家在经济上的共同富裕,必须首先达到社会进步,社会和谐。因此,通过市场经济之路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达到共同富裕是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任务和目标。而社会主义制度则不同,其在立说之初和实践之时,始终将社会生产力发展带来的富裕置于全体社会成员均能享有的“共同”的平台之上,即追求一种“大同”目标,让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繁荣的成果。富裕在短时期内,局部区域内出现的暂时不平衡性的矛盾也是“良性”的和在制度范围内可以自觉调控、最终解决的,这一特点是由社会制度本身的属性所决定的。因此,要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富裕,首先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四、结语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实质,是社会经济利益的各个主体以及他们所归属的国家如何分享生产力发展的成果的问题。它既体现了人们对新增财富的贡献情况和获取权力,也充分体现了主权国家和执政党在分享新增社会财富问题上的态度和追求。作为以“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代表、先进文化的代表和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代表”,倡导的“科学发展观”为指针的中国共产党及其以追求“和谐社会”与“包容性增长”的国家政府而言,在这一重大问题上应该、必须、也能够有所作为,最终带领全中国人民奔向马列主义导师和革命领袖们都孜孜以求的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参考文献][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2]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列宁.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6]江泽民.江泽民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专题摘编)[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7]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十一届四次会议全国两会工作报告[r].2011-3-4.

  

  

篇八:我心目中的共同富裕的样子

  我对共同富裕的理解

  我对共同富裕的理解

  我对共同富裕的理解共同富裕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主题,如何达到共同富裕更是大家奋斗的目的,因此如何更好的认识共同富裕是我们的首要任务。在邓小平的理论体系中,共同富裕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科学概念。对共同富裕内涵的全面准确理解,是理解和把握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前提和基础。共同富裕思想是邓小平在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核心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并日益成熟起来的。共同富裕首先意味着要消灭贫穷,因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应该是富而不是穷。其次,共同富裕是有差别的共富,不是同时富裕同步富裕的“同步富”;平均主义也不是社会主义,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的“平均富”只能导致共同落后、共同贫穷。最后,实行共同富裕不是要搞两极分化,两极分化不是社会主义。“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共同富裕既包括物质生活意义上的共同富裕,也包括精神生活意义上的共同富裕,是以物质的共同富裕为基础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那种片面强调发展生产力,以为只要经济发展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就是共同富裕的观点,是极端错误的。贫富悬殊,两极分化,不是共同富裕;物质生活充裕、精神生活匮乏、社会风气恶化,同样不是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还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才能实现人民的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统一;才能真正地达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一个具体的、历史的范畴。共同富裕不是从来就有的,不是哪个社会制度想实现就能实现的。迄今,历史上还没有哪一个社会制度能够过上真正意义上的共同富裕。原始社会的人过着饥一餐饱一顿的生活,没有共同富裕可言;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由于生产力落后也谈不上共同富裕;而资本主义社会,由于其剥削的本质决定了它也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只有生产资料归全民所有的社会主义社会才能实现共同富裕。但共同富裕是一个从贫穷到温饱、小康再到富裕,从初级阶段到高级阶段的循序渐进的艰难过程,因而“分三步”走是中国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战略步骤。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是: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部分先富是加快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各地经济基础不同,自然条件不同,劳动者能力不同,生产发展水平不同,也由于存在多种经济成分和多种分配方式,地区之间、社会成员之间一定程度的收入差距是不可避免的,剥削现象在一定范围

  1

  我对共同富裕的理解

  内的存在具有客观必然性。但这不会促长剥削思想的产生,因为社会主义的目的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为了更好地实现“三步走”的战略,邓小平同志提出,必须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同志构想的先富、后富、共同富裕的非平衡发展和波浪式前进这个大政策,以承认差别为前提,以诚实劳动、合法经营为条件,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在整个经济改革和发展中起了重大作用。对于地区间的不平衡发展,他认为,沿海先发展起来,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阶段,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在处理先富、后富和共富关系时,也要从大局看问题,以防止引起社会大动荡。重要的是,要鼓励大家动脑筋想办法发展我们的经济,要有开拓的精神,不要去损害发展经济的积极性,损害了对社会主义事业不利。实践已经证明,实行这样一个发展战略,是我们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总之,共同富裕不等于平均富裕,又不同于一部分先富,而是大家富起来,与贫穷彻底告别。这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继往开来的不懈努力,加速前进。我们对走向共同富裕充满必胜的信心!

  2

  

  

篇九:我心目中的共同富裕的样子

  我对共同富裕的理解共同富裕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主题,如何达到共同富裕更是大家奋斗的目的,因此如何更好的认识共同富裕是我们的首要任务。

  在邓小平的理论体系中,共同富裕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科学概念。对共同富裕内涵的全面准确理解,是理解和把握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前提和基础。共同富裕思想是邓小平在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核心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并日益成熟起来的。共同富裕首先意味着要消灭贫穷,因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应该是富而不是穷。其次,共同富裕是有差别的共富,不是同时富裕同步富裕的“同步富”;平均主义也不是社会主义,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的“平均富”只能导致共同落后、共同贫穷。最后,实行共同富裕不是要搞两极分化,两极分化不是社会主义。“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共同富裕既包括物质生活意义上的共同富裕,也包括精神生活意义上的共同富裕,是以物质的共同富裕为基础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那种片面强调发展生产力,以为只要经济发展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就是共同富裕的观点,是极端错误的。贫富悬殊,两极分化,不是共同富裕;物质生活充裕、精神生活匮乏、社会风气恶化,同样不是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还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才能实现人民的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统一;才能真正地达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一个具体的、历史的范畴。共同富裕不是从来就有的,不是哪个社会制度想实现就能实现的。迄今,历史上还没有哪一个社会制度能够过上真正意义上的共同富裕。原始社会的人过着饥一餐饱一顿的生活,没有共同富裕可言;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由于生产力落后也谈不上共同富裕;而资本主义社会,由于其剥削的本质决定了它也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只有生产资料归全民所有的社会主义社会才能实现共同富裕。但共同富裕是一个从贫穷到温饱、小康再到富裕,从初级阶段到高级阶段的循序渐进的艰难过程,因而“分三步”走是中国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战略步骤。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是: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部分先富是加快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各地经济基础不同,自然条件不同,劳动者能力不同,生产发展水平不同,也由于存在多种经济成分和多种分配方式,地区之间、社会成员之间一定程度的收入差距是不可避免的,剥削现象在一定范围内的存在具有客观必然性。但这不会促长剥削思想的产生,因为社会主义的目的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为了更好地实现“三步走”的战略,邓小平同志提出,必须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同志构想的先富、后富、共同富裕的非平衡发展和波浪式前进这个大政策,以承认差别为前提,以诚实劳动、合法经营为条件,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在整个经济改革和发展中起了重大作用。对于地区间的不平衡发展,他认为,沿海先发展起来,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阶段,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在处理先富、后富和共富关系时,也要从大局看问题,以防止引起社会大动荡。重要的是,要鼓励大家动脑筋想办法发展我们的经济,要有开拓的精神,不要去损害发展经济的积极性,损害了对社会主义事业不利。实践已经证明,实行这样一个发展战略,是我们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总之,共同富裕不等于平均富裕,又不同于一部分先富,而是大家富起来,与贫穷彻底告别。这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继往开来的不懈努力,加速前进。我们对走向共同富裕充满必胜的信心!

  

  

篇十:我心目中的共同富裕的样子

  经济上最根本上是要处理好生产和分配的关系一方面坚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高国家整体和个人的收入水平把蛋糕做大避免共同贫穷另一方面要科学合理地做好分配工作把蛋糕切好切实照顾好低收入水平的人的利益形成合理的优化的橄榄形收入分配结文化上促进教育公平落实素质教育鼓励文化产业化发展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提高全民的文化素养优化社会风气

  我们的共同富裕通过学习,了解到共同富裕不是一个简单的、独立的、静止的概念。它是一个科学理论,是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宏伟目标,它经得起实践检验,涵盖了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奋斗目标,它包含“共同”和“富裕”两个方面,其中,“共同”反映了社会成员对财富的占有方式,是社会生产关系性质的集中体现;而“富裕”则反映了社会对财富的拥有,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首先,共同富裕是普遍富裕基础上的差别富裕。共同富裕不是同时、同步、同等富裕。因为社会成员个人素质不同、对社会发展的贡献不同,个人财富的多少就不同,承认差别富裕,会激发全体社会成员奋斗的积极性,去实现更高水平的富裕。其次,共同富裕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富裕。物质是基础,是共同富裕的基本内涵,因此要不断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但是,这并不是共同富裕的全部内容,社会主义精神富裕是社会主义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提高人民的精神生活水平,提高国家软实力。再次,共同富裕是部分到整体的逐步富裕。是指在经济发展和收入分配上,在遵循公平合理的原则上,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最后,共同富裕是从低层次到高层次的过程富裕,及共同富

  裕不是一个静止不变的理论,随着科学和时代的发展,人民对富裕会有更高的追求。

  以上是对理论的理解,就社会现象来看,我觉得我们的共同富裕反映的要更实际。我们没有了“农民工”,城市里没有了农民工蜗居的低矮的棚屋,广大农民可以在家里在农村安心的从事农业生产,学习和利用科学知识,尽管务农,却不担心收入太低。另外,我们看不见农村、城镇、城市、大都市这样大的差距,只希望他们的差别仅在于面积和名字的不同,基础设施、环境、教育、卫生、社会福利等应该在一个相对同等的水平上。再有,教育上要公平,要调整教育资源的分配,贫穷不是不管或少管的理由,希望素质教育可以普及到全国各地,即使最偏远的地方。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的人均收入,要形成优化的橄榄形,不仅收入要相对公平还要较高,不能共同贫穷。

  怎样实现共同富裕,邓小平曾说:“可以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其他人,逐步达到共同富裕。”也就是说帮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富裕起来,带动其它地区其他人民逐步富裕。这需要我们几代甚至数代人的不懈努力,需要我们立足国内、放眼世界,需要我们扎扎实实的推进各方面的工作不断前进。

  政治上,要保证国内安定的政治环境,为经济建设和其他各项事业的开展打好基础。搞好政治稳定工作,努力维护国家领土的统一与完整,坚决遏制暴乱和分裂。

  经济上,最根本上是要处理好生产和分配的关系,一方面,坚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高国家整体和个人的收入水平,把蛋糕做大,避免共同贫穷,另一方面,要科学合理地做好分配工作,把蛋糕切好,切实照顾好低收入水平的人的利益,形成合理的优化的橄榄形收入分配结构。

  文化上,促进教育公平,落实素质教育,鼓励文化产业化发展,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提高全民的文化素养,优化社会风气。

  具体来说,我觉得要做很多,1要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减小对投资和出口的依赖,扩大消费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还要抑制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保证经济安全。2形成健康的竞争氛围,减少有害商品进入市场,特别是食品安全要加以重视。3尽力保障那些还暂时处于“贫困”状态的人的利益,例如医疗问题、交通问题、教育问题、房价问题、官二代富二代问题等。

  作为一名大学生,以前我们更多的是见证祖国的发展,今天及以后,我们将更多地投入到祖国的发展中去,带着自己的专业知识,带着建设祖国、实现人生价值的热忱,我们将在各行各业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相信,经过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后,我们将实现共同富裕。

  

  

篇十一:我心目中的共同富裕的样子

 4毛泽东同志这里所说的有把握是将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作为共同富裕的必要前提把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必然结果来阐述邓小平在社会主义运动的特殊时期和新的历史条件下在坚持和继承马列主义革命导师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的基础上总结了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提炼更加简洁明确地作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新概括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和发展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

  摘要:共同富裕理论如同一条红线,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理论贯穿起来,一脉相承,最终得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一高度一致的结论,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经典论述;本质属性;完整内涵邓小平同志早在1992年的南方讲话中,就曾高度概括过社会主义的本质,他明确地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的“本质论”,将“实现共同富裕”明确界定为社会主义最终要达到的经济目标。今天的中国,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已经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变革,在给国家的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的同时,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尤其是一些重大的、根本性的、群体性的矛盾日渐凸现,表明当代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一个矛盾多发的时期,普惠性的改革已经让位于利益分配的改革。其中,贫富差距问题和分配机制不合理的问题就显得尤其突出和尖锐。一、“共同富裕”是全人类共同的美好愿望

  创造和实现全人类的共同富裕,自古以来就是一切善良的人们的美好愿望,更是一切有识之士和进步力量不懈追求的目标。人们憧憬在这种“共同富裕”的社会环境里,所有的人都可以享受到人类改造自然后创造出来的共有的充盈和富足;人人享有机会上的平等和经济地位上的尊严,个人的存在需要、关系需要和发展需要均得到充分的满足,人与人之间少一些由于私欲和个人占有带来的尔虞我诈,多一些彼此关爱和温馨;人们不再需要为衣食温饱等较为低级的存在需要而奔劳,可以在充裕的物质基础的支持下为人的全面发展多作考虑。

  然而,在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的原始社会,多数人由于财富创造能力的不足而过着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生活,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望只是遥不可及的美好梦想。

  当人类社会进入了生产力逐步发展提高的阶级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及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社会制度主张的是私有制“至高无上”的天条和制约于社会体制的质的规定性,必然导致类似“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之类严重的社会两极分化现象。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描述:“资本家一极是财富的积累,无产阶级一极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这就是资本主义社会两极分化”。[1]

  由此可见,在社会主义社会之前的其他一切阶级社会形态的前提

  下,社会制度造就要么是“共同贫困”,要么是少数人占有社会绝大多数财富事实的社会的必然,因而“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望和追求是根本不可能在这些制度下实现的。这种“不可能性”首先缘于社会制度“质”的规定性;其次,是在此“质”的规定性指导下国家公共权力对收入分配干预意识和能力的制度的局限性。

  而源自英国人莫尔1516年构想的“经济空前繁荣、财产社会共享、人人参与劳动和按需分配”的乌托邦开创了人类社会追求共同富裕的“空想社会主义”时代。经过19世纪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的不断补充和完善,空想社会主义使世界各国民众朦胧地看到了在一个美好的社会制度中实现世代所期望的“共同富裕”的希望曙光。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空想社会主义仅仅将这些美好的构想停留在寄希望于人们自觉地唤醒内心“理性”的基础上,凭空幻想建立一个理性和永恒正义的社会,因而,“共同富裕”的追求在空想社会主义这里必然只能成为永驻善良人们脑海中的一幅永远无法兑现的海市蜃楼。

  二、“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属性科学社会主义经过理论和实践两次飞跃后,在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科学的剖析后,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存在的不可调和矛盾的关系中真正找出了实现社会主义的道路途经,将社会主义置于现实的基础上,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并进一步变成了现实和多国实践。同时,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制度之下,“共同富

  裕”的最终实现终于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制度保障。尤其是在新的历史时期,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和

  实践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之一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指导思想,使千百年来绝大多数民众对“共同富裕”的美好憧憬和不懈追求变得越来越明朗和清晰了。

  (一)社会主义革命导师的早期的理论研究和认识马克思、恩格斯十分重视对社会主义的公正问题的认真研究,其形成的基本共识是:未来的社会要在经济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消灭一切不公正的社会现象,追求全人类的解放,实现人类社会真正意义上的平等与公正。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追求与基本目标,也是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民众基础的根本原因。马克思在1857—1858年的《经济学手稿》中指出:“在新的社会制度中,社会生产力发展将如此迅速,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恩格斯预言未来社会“通过社会生产,不仅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2]这就是人们追求未来社会的根本目的和动力。列宁也对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分配和生活问题作出以下论述:“只有社会主义才可能广泛推行和真正支配根据科学原则进行的产品的社会生产和分配,以便使所有的劳动者过上最美好的、最幸福的生活。”[3]

  (二)中国共产党及其领袖们的研究与认识毛泽东在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之初的1955年,最早就使用了“共同富裕”的说法。他说:“我们还是一个农业国。在农业国的基础上,是谈不上什么强,也谈不上什么富的。但是,现在我们实行这么一种计划,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也包括地主阶级。”他还强调指出:“这种共同富裕,是有把握的,不是什么今天不晓得明天的事。”[4]毛泽东同志这里所说的“有把握”,是将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作为共同富裕的必要前提,把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必然结果来阐述的。邓小平在社会主义运动的特殊时期和新的历史条件下,在坚持和继承马列主义革命导师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的基础上,总结了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提炼,更加简洁明确地作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新概括,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和发展。邓小平深刻地指出:“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可以使中国百分之几的人富裕起来,但是绝对解决不了百分之九十几的人生活富裕的问题”;[5]他还告诫人们:“一旦中国抛弃社会主义,就要回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要说实现‘小康’,就连温饱也没有保证。”[5]此外,邓小平还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侧面和不同的层次精辟论述了社会主义的有关问题:“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

  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5]

  “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5]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创造的财富,第一归国家,第二归人民,不会产生新的资产阶级。”[5]

  “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5]

  江泽民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号召全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题报告中指出了在分配制度改革问题上“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的认识;在政府调节职能的问题上提出了“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的认识。他还指出:“理顺分配关系,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任务,目前分配领域存在突出的问题,一是国民收入过分向个人倾斜,国家所得太少;二是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过大,产生新的分配不公;三是分配秩序混乱,甚至有些单位失去控制。”“要把调节个人收入分配,防止两极分化作为全局性的大事来抓。要区分不同情况,采

  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6]“三个代表”中,“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彻底地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本质追求。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明确了“共同富裕”的目标和任务:“我国现阶段要实现共同富裕,就必须全面促进人的发展,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享用的理念”;胡锦涛总书记还提出了效率和公平的原则:“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问题上做到公平与效率兼顾,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同时还应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使中等收入者占到多数,创造机会公平,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大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品,缩小生存性消费和发展性消费的差距,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2011年,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再次强调了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

  (三)新的发展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对共同富裕目标的新诠释和新实践

  温家宝同志在2011年指出:促进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维持社会和谐的首要任务便是要解决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进程中所出现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因此,需要进一步强化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要“围绕坚持开放、深化改革,科学发展的思想,促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推动社会经济合理有序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终实现

  共同富裕”。[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指出,在“十二五”规划期间要着力解决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并且明确了社会主义建设及经济发展的方向从过去的规划所追求“国强”向当前计划规划的“民富”转变。“十二五”规划中“民富”的目标和任务,是现阶段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坚持科学发展经济,促进社会和谐,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缩小贫富、区域差距的具体体现。

  “十二五”规划提出了“包容性增长”的理念。“包容性增长”最早是亚行在2007年8月的一次研讨会上首次提出的概念。按照亚行的解释,“包容性增长”包括以下一些要素:让更多的人享受全球化成果;让弱势群体得到保护;加强中小企业和个人能力建设;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保持平衡;强调投资和贸易自由化,反对投资和贸易保护主义等。

  中国共产党对这一理念的认同,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应该从“国富”转向“民富”的新执政理念,我们将着力促进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平衡,这样更加有利于推动中国小康社会的建设,实现共同富裕。“包容性增长”这个概念,与中国共产党近年来倡导的“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是一脉相承的,是将这两个理念和目标更加具体化的表述。

  在“包容性增长”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有理由期待公正的收入分

  配制度能尽快构建并化为现实。真正解决干多挣少、利益不均衡、发展不均衡的问题。近几年来,这样的议题不仅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和共识,且已成为公共政策改革的重点。

  结合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的主要任务和目标,“包容性增长”是要加强社会建设,促进就业,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努力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在社会各面缩小贫富差距带来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贯彻“包容性增长”理念的具体目标在于,各级政府要履行好责任,积极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创造条件提高劳动者的能力水平,让更多的群众收入提高。优先开发人力资源,实施充分就业的发展战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能力,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保障体系。“包容性增长”同时也是提高人民收入、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根本办法。“包容性增长”理念具有显著的民本主义发展旨向,体现出更加关注民权民生的新型发展理念,更能满足民众权利发展的制度公平诉求。创构社会的经济共荣、和谐共生和成果共享。

  三、对社会主义制度下“共同富裕”内涵的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既然科学社会主义立说之基和所有的马列主义导师和革命领袖们都将“共同富裕”认同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追求目标,并且为今天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者——中国

  共产党率领全国人民在为此努力奋斗,那么,我们就非常有必要科学而准确地界定“共同富裕”的内涵和基本特征。

  本文认为,这个内涵和特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富裕”是首要前提和必要条件,也是一个“量”的标准社会主义之所以最终要代替资本主义,其主要理由是社会主义能够解脱资本主义对生产力发展的束缚,最终让新型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使全社会的物质财富极大地充盈,人民生活无论是在“质”或是在“量”上都能比过去任何时代有极大的提高。这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性、优越性及与其他任何形态社会制度的区别性之所在。“富裕”是指人民已摆脱了温饱需求的初级状态,进入到更高层次的需求,人民生活水平无论是横向纵向比较均更为优越,生产力水平高度发达,社会总财富十分充裕,国家综合实力空前强盛的状态。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言的那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才是硬道理”,真正做到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极大地扩张社会财富的总量,这样,实现全社会共同富裕才会有坚实的物质基础。(二)“共同”是社会主义制度下对富裕的“质”的规定性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生产关系较封建社会的进步性而能在一段特殊的历史时期内快速发展,也会创造巨大的社会财富而实现富裕。然而,这种富裕是少数人剥削大多数人的劳动成果,聚敛社会财富的“少数人的富裕”。因其将市场机制作为绝对的主导机制而必然

  导致收入分配和财富占有的“两极分化”现象不可避免,且还会不断延伸,其结果必然导致绝大多数人相比较而言的相对贫困和极大的社会不满情绪。当两极分化和社会不满由量变积累到一定的社会承受”临界点”时,必然会引发质变,人民会以“革命性”的手段终结这种由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带来的收入分配的不合理的状态,以寻求新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方式最终促成资本主义制度的灭亡。

  (三)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过程是一个“自觉”的过程

  列宁说过:“只有社会主义才可能广泛推行和真正支配根据科学原则进行的产品的社会生产和分配,以便使所有的劳动者过上最美好的、最幸福的生活。”[5]

  毛泽东同志也讲过:“这种共同富裕,是有把握的……”[4]这种“有把握”的承担主体及我们前面谈到的“兼顾公平”的调控主体必然地和唯一地须由社会主义的国家政府来担当。当社会财富的拥有差距和收入差距加大到危及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甚至危及到社会的稳定之时,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就理所应当地站出来运用一切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来加以协调和控制。

  事实上,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应该是一个“强政府”,社会主义的一切国家机器都应在促成“共同富裕”目标实现的作用上发挥各

  自的机能,一切调控都是应有前瞻性、方向性、计划性和目的性的事前调控。否则,就谈不上社会主义在政治制度上的质的差异及优越性的所在,更无法实现社会主义发展的最终目标——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四)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是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首先要明确的是,共同富裕并不等于社会财富绝对的平均,而且它也有其阶段的、地区的、行为主体的发展的局部不平衡性。现代经济理论和社会理论的研究表明,“公平与效率”永远是处在一种相悖的自然状态。一个社会寄希望于财富占有均等、收入水平相当,那么这个社会就将失去创造财富、提升社会生产力的动力源泉。“对个人财富的不懈追求是商品社会得以繁荣发展永恒的动力”这一社会经济规律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然而,市场机制自身无法克服的这一局限将永无止境地拉大利益主体之间收入及财富的差距,阻碍社会公平的实现。财富积累的自然化差距将可能从量变引发质变,导致社会革命的爆发来寻求大多数人可以接受的社会财富的重新分配方式。因此,“效率和公平”这两个目标就必须由两个以上的操控主体和方法来进行分别的操控,以实现其相对稳定的均衡态势,促成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今天我们倡导用“看不见的手”——市场机制来左右微观效率,并将其置于优先地位;用“看得见的手”——政府的宏观调控来兼顾社会公平。而社会生产力不均衡性,区域资源分布、社会文化的

  发育程度等等各方面客观存在历史、自然、人文的差异性,因此,各经济利益主体的财富拥有和收入水平必然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或不同类型行业之间是存在量上的差异的。也就是说,共同富裕不等于同时富裕、同步富裕、同等富裕。由此可见,邓小平关于“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思想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

  (五)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本质是一个由执政党主导的缩小贫富差距的过程

  邓小平对于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任务和目标已经指出:尤其对于我国而言,根本任务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终目标是要达到共同富裕。然而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不会自动实现。世界历史证明了实现国家在经济上的共同富裕,必须首先达到社会进步,社会和谐。因此,通过市场经济之路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达到共同富裕是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任务和目标。而社会主义制度则不同,其在立说之初和实践之时,始终将社会生产力发展带来的富裕置于全体社会成员均能享有的“共同”的平台之上,即追求一种“大同”目标,让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繁荣的成果。富裕在短时期内,局部区域内出现的暂时不平衡性的矛盾也是“良性”的和在制度范围内可以自觉调控、最终解决的,这一特点是由社会制度本身的属性所决定的。因此,要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富裕,首先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四、结语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实质,是社会经济利益的各个主体以及他们所归属的国家如何分享生产力发展的成果的问题。它既体现了人们对新增财富的贡献情况和获取权力,也充分体现了主权国家和执政党在分享新增社会财富问题上的态度和追求。作为以“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代表、先进文化的代表和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代表”,倡导的“科学发展观”为指针的中国共产党及其以追求“和谐社会”与“包容性增长”的国家政府而言,在这一重大问题上应该、必须、也能够有所作为,最终带领全中国人民奔向马列主义导师和革命领袖们都孜孜以求的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参考文献][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2]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列宁.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6]江泽民.江泽民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专题摘编)[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7]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十一届四次会议全国两会工作报告[r].2011-3-4.

  

  

篇十二:我心目中的共同富裕的样子

 青年担当与共同富裕作文600字

  在咱们的日子中,梦是一个十分美好的字眼儿,各种各样的愿望曾经伴随着咱们度过了自己的幼年、童年和少年,为咱们的日子增添了许多的绚烂与颜色。当年代的车轮驶入2012年的华夏神州,“我国梦”有如一道明丽的晨曦照亮了咱们的日子,令国人振奋,让大众欢心。

  什么是“我国梦”?:“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便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愿望。”朴实的“我国梦”,震慑了亿万我国人的心灵,再次燃起了中华民族圆梦的炽热热情,让全世界为之注目。

  “我国梦”是谁的梦?“天下兴亡,责无旁贷”,“我国梦”是咱们13亿中华儿女共同为之尽力斗争的愿望。梁起超说:故今天之职责,不在他人,全在我少年,“我国梦”更是咱们当代有志青年的职责。

  完成我国梦,咱们怎么办?明确职责,勇于担任。“我国梦”首先是咱们的报国之梦,历史告知咱们,广大青年的命运时间都同国家、民族和公民的命运紧紧相连。一点水只要溶入大海才会永不干涸,一个人只要在完成国家富足、民族兴盛的斗争中才干更好地完成人生价值。因而,坚定向前的崇奉是必不可少的,寻求杰出的信念是必不可少的,当咱们享受青春、放飞愿望的同时,肩上也要扛起一份职责,一份报效祖国的泰山重任!“我国梦”是咱们的成才之梦,成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为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这是咱们筑梦的条件,更是咱们圆梦的柱

  石。而咱们的校园便是咱们圆梦的渠道,咱们的教师便是咱们圆梦的天使,咱们的同学便是咱们圆梦的路上的伙伴,入党志愿书来自国家、社会、学校、家庭的期盼、鼓励和陪同,都是咱们圆梦的动力。从今天开始,从现在做起,你认真听过的每一堂课,你尽力攻克的每一道难题,是追逐愿望,咱们对“笃学、饯别、求实、立异”的每一点实践,都是在追逐愿望。因而,咱们要做到勤奋学习,全面发展,让自己的思维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和谐共进,完成我国梦,咱们在时间准备着。

  “我国梦”是咱们的立异之梦。立异是一个民族前进的魂灵,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立异精力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在对青年学生的教育进程中逐步培育。“我国梦”的完成需要大批具有开拓能力的立异型人才。这种立异型人才,不只仅表现为智力或创造性思维的突出,更表现为创造性人格的杰出。因而,咱们在学习生长中,不只要重视培养创造性思维,更要重视创造性人格的养成,不只要有推陈出新、和而不同的才智与才干,也要着力培养敢于立异、长于成事、勇于面临困难和失败的进取精力与探究精力。咱们3827名同学共同拼成的世界笑脸便是的证明。

  人生如船,愿望是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有梦就会寻求,有寻求就要有斗争、有拼搏、有付出。请让咱们广大青年同心、同力,尽力完成咱们心中各自的愿望,让伟大的“我国梦”愿望成真!

  

  

篇十三:我心目中的共同富裕的样子

 2022聚焦共同富裕个人心得体会三篇

  2022聚焦共同富裕个人心得体会三篇2022聚焦共同富裕个人心得体会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中指出,“以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问题为主攻方向,更加注重向农村、基层、相对欠发达地区倾斜,向困难群众倾斜。”指向明确,旗帜鲜明。建党百年之际,推进共同富裕建设正当其时,广大驻村干部要不忘初心使命,紧扣时代脉搏,紧握风云时代“交接棒”,奔赴伟大复兴“大考场”,以“三心”蕴“三气”,为全面打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智慧和力量。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决心,砥砺大刀阔斧、攻坚克难的锋芒锐气。“惟其艰难,更显勇毅;惟其磨砺,始得玉成。”面对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各地区推动共同富裕的基础和条件不尽相同的客观情况,广大驻村干部作为共同富裕新征程上的领头雁、排头兵,要敢挑“重担子”、敢接“烫山芋”、敢啃“硬骨头”,充分诠释公仆底色的形象担当,树立引领基层前进的标杆风向。正所谓,中流击水,奋楫者先。在迎难而上、砥砺奋进之时,广大驻村干部必须时刻保持“甩开膀子干,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干事之心,发扬“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做事之情,永葆“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谋事之志,勇担当、善作为,在共同富裕新征程上砥砺大刀阔斧、攻坚克难的锋芒锐气。以“困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的信心,涵养运筹帷幄、总揽全局的蔚然大

  气。在城市化大力发展、长三角一体化稳步步推进、2小时城市经济圈逐步确立的背景下,产业集群化、人才差异化、中心城市人才虹吸现象在不发达县市,尤其是偏远山区乡镇尤为突出。“小乡村也有大特色”。广大驻村干部要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在大局上谋划,于关键处落子,全面摸清各村的经济发展底数,理清制约发展短板,找准自身发展定位与远景目标。在环境资源上坚持“绿水青山,金山银山”,做到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在科技创新上积极与科研院校、大型企业合作,力促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谋新方、出新招,提升产品附加值,打造多元产业链,在人在引进上结合人才需求梳理清单,选派精兵强将,响应政策号召,给足权能信任,为乡村的建设与发展注入源头活水,引得来人、留得住人、养得出人,全面联动,多点开花,使资源适配产业、科技带动效能、创新引领人才,于大局上开新局,在共同富裕新征程上涵养运筹帷幄、总揽全局的蔚然大气。

  以“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的恒心,永葆履践致远、实干笃行的浩然正气。“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广大驻村干部要常思百姓疾苦,常谋富民之策,牢牢记住“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民心所向,慎思明辨、知重负重,时刻保持“大道至简,行胜于言”的干事作风,真抓实干、勇毅笃行,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不图虚名、不务虚功,扎扎实实地埋头苦干,不忘使命在肩、牢记初心如磐,用恒心书写人生靓丽的奋斗答卷。“凌风知劲节,负雪见贞心。”在建设共同富裕的新征程不总是雨顺风调,疾风骤雨常常随行,风刀霜剑总是相伴,广大驻村干部要秉持“海无惊涛不壮阔,人无磨难少坚强”的心态,摒弃功利思想,克服浮躁情绪,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坚决杜绝“走读式”“挂名式”帮扶,严防“镀金添资历”“基层混经历”心态,一门心思抓落实,聚精会神干事业,在共同富裕新征程上永葆履践致远、实干笃行的浩然正气。

  2022聚焦共同富裕个人心得体会2共同富裕是一场深刻社会变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的一种更高级的社会形态。在浙江工作时就高度重视,推动共同富裕,把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作为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发展的鲜明特色。中央专门出台文件支持浙江建设示范区,这对浙江而言是重大光荣使命,是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作为有担当有奉献的国有银行,建行在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中一马当先,义不容辞!乡村振兴卡为乡村人民免除部分费用,减轻百姓负担;裕农通把建行的金融服务送下乡,送到老百姓的家门口;助农贷,为农村创业群体提供便利,加速推进新农村建设;电子医保、住房租赁……等等一系列举措接踵而至,积极为缩小城乡差距、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添砖加瓦!2022聚焦共同富裕个人心得体会320**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剩余脱贫攻坚任务最为艰巨。目前,脱贫攻坚战进入倒计时,时间紧、任务重,必须拿出敢死拼命的劲头,脱贫攻坚一线的奋战者们要发起最后冲刺,保持志在必得的信心,发起背水一战的总攻,自我加压、尽锐出战,全力以赴打赢脱贫攻坚战,啃下脱贫攻坚决战的“硬骨头”,为让困难群众奔向更加美好的新生活而不懈奋斗。瞄准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狠抓落实。脱贫攻坚这场硬仗越打到后面越难,需要攻克的都是难中之难、坚中之坚,现面对的都是最为艰巨繁重的脱贫任务。因此,扶贫脱贫更要主动出击,各个击破,其力度必须更大,措施也必须更精准。贫有百样、困有千种,在脱贫攻坚决胜期,大水漫灌、大而化之的方式难以奏效,必须瞄准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变“模糊”为“精准”,由“漫灌”到“滴灌”,弄清贫困之症,瞄准靶向治疗。面对决战剩余的“硬骨头”,我们要有打持久战的思想,要切实静下心来,从容应对,多从产业发展上下功夫,将脱贫攻坚工作

  做好做实。党员干部要凝聚责任担当,做好攻坚克难的奋斗者。面对脱贫攻坚这场大战

  役,各级党员干部都是“脱贫”的中坚力量,是能否脱贫的重要“关键”。越到决战决胜时刻,各级党员干部就越要有磨砺责任担当之勇、科学防控之智、统筹兼顾之谋、组织实施之能。在战场上面,广大党员干部要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气魄,拿出“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群众跟前,要孕育党群干群鱼水情的“沃土”,丢掉“官腔”,扔掉“官架儿”,常到田间地头走一走、看一看,倾听百姓心声,了解群众诉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切实帮助群众消除贫困。

  把准“穷根脉”,打通精准扶贫“最后一公里”。脱贫攻坚越往后,“骨头”越难啃,精准扶贫的重要性越发凸显,必须找准穷根,扶到点上。脱贫攻坚已进入“绣花”阶段,不仅要“精、准、细”,而且还要“真、实”,要因人因户施策,注重细微、细节、细心,对标落实不走样,防止以平均数掩盖大多数。坚决反对走马观花,“一刷了之”“一入了之”等形式主义。要深入贫困村贫困户,以“网格式”精准摸排,找准每家每户贫困致贫原因,获取最原始的数据。要深入研究新情况、分析新形势,有针对性地创新各种政策措施;

  要根据摸排调研和分析结果,因人因地、因贫困原因施策,不搞“大水漫灌、吹糠见米”,把准“穷根脉”,并对症下药,切实做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篇十四:我心目中的共同富裕的样子

 我认为的共同富裕并不是像日韩那样单纯的把经济总量提上去了,不是单纯的工资高了,我想着,共同富裕更应该体现在人的状态方面,人很开心、自豪、满意、快乐等。体现在社会方面应该是,社会更具包容性,更加温暖。

  常听人说一句话:吃不了读书的苦,就得吃生活的苦。我是不认同这句话的。

  首先,这个社会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走读书这条路。

  读过书的人都知道,上学读书其实也需要一点点天赋。我高中是考上了市(县级)一中,在江西高考,文科共13万多考生,我排名2万多,打败了十万考生,但其实也只是勉强考上了一个二本。高中时候,老师和同学都说我很努力,但其实我感觉一般。我班上大多数人我感觉都挺努力的,但是,结果又有多大的意义呢?大家都努力,只是内卷罢了。

  而且,我还是在我们市里最好的中学,还有在普通中学呢,也有人在高中努力,但其实个人读书的成绩会受多方面的影响,如教师水平、学校环境、家庭状况、个人天赋等等。

  我们并不能一棍子打死说没人没考上好大学就只是没吃学习的苦,企业更不能以此明目张胆地去剥削员工。

  退一步万步讲,就像我们每个人都达到一样的读书水平,但是大学名额就那么多,不可能所有的人都走这条路。

  那么我们就引出一个问题,普通打工人怎么吃更少的苦,赚更多的钱?答案,这个问题将在通往共同富裕的道路得到有效解决。

  怎么解决?可能会借鉴发达国家的一些经验,比如通过税收调节再平衡之类的。

  但是,我认为这只能是一种辅助手段,我们中国有更适合我们国情的方法。

  

推荐访问:我心目中的共同富裕的样子 心目中 共同富裕 样子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