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政廉洁的党史故事3篇

时间:2022-11-23 10:42:02 手机站 来源:网络

清政廉洁的党史故事3篇清政廉洁的党史故事  2022年廉洁历史故事100字  历史上有很多关于廉洁的故事,有些故事可以说是耳熟能详。比如,诸葛亮清廉的故事。诸葛亮是我国历史上第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清政廉洁的党史故事3篇,供大家参考。

清政廉洁的党史故事3篇

篇一:清政廉洁的党史故事

  2022年廉洁历史故事100字

  历史上有很多关于廉洁的故事,有些故事可以说是耳熟能详。比如,诸葛亮清廉的故事。诸葛亮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勤政爱民的君主,他的《诫子书》中讲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意思意思是说人如果没有信用,做事就会失信于人,就像人没有自己的朋友一样;如果有了信用以后就可以做事的话,就会守信于人。他的《诫子书》中讲到:“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意思就是做官要耐得住寂寞,不要因为贪图享受而不能做事和做官导致损失和失败。《诫子书》中提到“非淡泊无以明志”这句话意指:做人一定要淡泊名利不能干坏事,做一个高尚坦荡的人不能做官影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非淡泊无以明志”是诸葛亮一生廉洁从政和淡泊名利追求道德境界的体现,也是对他人格魅力的诠释和颂扬。“非淡泊无以明志”也就是要他淡泊名利对人生有一种追求,淡泊名利是一种境界;一个人只要能够淡泊地对待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和事业就会得到幸福和快乐。

  1、“清风”这个词用在诸葛亮身上有很好的体现,“非淡泊无以明志”就是要他淡泊名利。“非淡泊无以明志”意思就是一个人只有淡泊才会明志,一个人只有淡泊才会明辨是非正确的选择行为准则而不是随波逐流盲目地去追求虚名和名利。诸葛亮非常重视自己的名声,所以他在做官期间都很注意维护自己的名声。诸葛亮在做官期间也没有利用自己的权利和影响给别人带来任何利益。他当官以后,当地百姓知道诸葛亮的为人非常敬佩他的品德都为他所感动,特别是一些贫苦农民和游民见到他都送上掌声和鲜花表示感激。当时,还有一个姓刘的人做得很出色,他就是刘璋字昭达,东汉末年曹魏政权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在一次宴会上看到诸葛亮这样为百姓办实事,听到自己有功劳心里很高兴非常自豪,觉得自己作为一个官员能够得到大家这么多认可与信任,他觉得很欣慰也很高兴和自豪。后来大家看到他这个样子都非常羡慕和尊敬,都为他感到高兴,他也知道自己应该为老百姓办实事了,所以总是努力地去为百姓做事,也很想为老百姓做一些事情,可是自己确实没有办法做到了。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每天早上让大家把自己放在阳台上,然后在室内放上一盆清水再浇上一些水,让大家每天都能喝水喝到新鲜的水。等到天亮以后大家又回到阳台上把洗干净的水晾干放回原处。后来由于下雨这些水质很差就不能饮用了,这让他很高兴也很惭愧。2、“廉耻之花”作为君子,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断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作为一种高尚的情操,要培养自己高尚的情操,做到“名不正,则言不顺”;作为一种高尚的人格,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断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作为一种高尚的情操,要时刻保持高尚的人格,做到“德不配位绝不以德配位”;作为一种高尚的人格,要不断加强自身的修养,做一个优秀人格的人。清代诗人赵翼认为:“廉耻之花,人必敬仰之;廉耻之心,人所共知之。廉耻之报,应从娃娃抓起。”清代著名书法家李铎说过:“廉耻虽小,却也关系国运、事着人心”,意思是:廉耻是一个人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和标准,是一个单位风气好坏的晴雨表。古人讲:“一官不廉,百官不宁”,正是这个道理。所以当一个领导干部要始终保持廉洁自律,洁身自好,就必须坚持原则和立场不动摇,保持公仆意识不受金钱、美色、权利和名誉名利左右。这就是为官做人、做事要恪守的准则。为官必须为民做主、为民办事,不得为所欲为、不得损公肥私、不得违反党纪国法,始终保持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清正廉洁、一身正气、光明磊落、清清白白;为官必须秉公用权、廉洁奉公;为官决不能以权谋私、损公肥私、以权谋私、损害人民利益、损害社会公德;为官必须不能忘本、忘忠。对此,有一首诗可以作为反面教材:“为官莫贪廉耻之财也,为政不贪民之权也。”(张之洞《益州诗集·卷十八》)3、“水至清则无鱼”意思是说如果水清澈了也就没有鱼了。司马光认为这句话里包含着一种哲理。司马光的父亲司马谈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其父曾主持过南北政权,其本人也以廉洁闻名,司马谈与之齐名。司马光的父亲是个不善于谋略的老政客所以司马光经常以父亲为榜样,也时常提醒父亲要廉洁从政,但司马光却认为,

  自己只是在向父亲学习罢了!司马光年轻时曾写下"志在天下"的著名诗句,虽然当时的司马光只有十几岁,但他所表达的思想却非常有见地,值得后人借鉴和学习!司马光年轻时就非常聪明机敏,而且他也非常珍惜时间。司马光年轻时曾向别人借过不少钱,但每次都能按时归还并保证归还后再还,所以也非常珍惜时间因此司马光经常和朋友们一起结伴游玩。司马光有个朋友叫李广,年轻时也是一个不善于经商的人,他见司马光非常孝顺自己的父母而又贪财好色所以经常送钱给司马光,但司马光却从未接受过司马光所送钱去买田地,而且每次都是以非常简单的理由向司马光借钱还钱而不还钱,因此司马光并不尊重而且十分厌恶,他经常对司马光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就是因为司马光从来不与那些不廉洁、贪婪的人交往才会导致司马光不廉洁、贪色不忠,最终导致司马光为世人所不齿。所以司马光认为,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心中对司马光的敬意并不是一件容易事情。

  4、在古代,人们很喜欢把廉洁与贪财划上等号,但如今我们也要从一些廉洁自律的故事中得到启示:

  北宋时,有个叫黄道周的人,家里很富有,可是他只是一个秀才。一次和朋友喝酒的时候想了一个法子:把酒倒进水缸里,等大家都喝得差不多了再倒掉。有一个朋友喝多了,叫了几句不对劲的话之后,便跑到家里去,把黄道周给抓起来了。黄道周对他说:“我并不是贪图富贵,我只是想喝点饮料提提神,这样我们一家人就可以平平安安。”黄道周听了这话也很高兴,以为这件事能够成。可是当他把那瓶饮料喝完之后不到半年就离开了这个家。回到家以后,他想喝点水但水又总是留在家里。有一天,黄道周喝完酒出来去看灯,发现家里空无一人,但桌子上还有一包用坏了的旧报纸,便非常生气地质问黄道周怎么回事?黄道周说了一句:“最近一段时间我和朋友经常喝酒娱乐,每次都会把这些东西吃掉,根本没注意吃坏了,实在是太生气了。”这件事被一个叫杨士安的人发现后,把李士安给抓起来了。其实在古代,清廉可以与贪财划上等号。我们更应该把廉洁自律当作一个很重要的准则来要求自身,这样才显得更为重要!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拥有一个幸福人生!

  5、“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就是告诫我们在为政时一定要坦荡清正,做人就要像清平如水就不会有人对你指手画脚。

  南宋淳熙年间,王安石来到杭州任职。有一次,他在路上遇到两个人要买酒。这两个人就拦住了他说:“现在朝廷正需要钱,你这酒还不如拿去卖掉的好”。王安石听后就说:“现在卖酒的事多了,卖钱才是最好的事情”就转身回到住处去找地方藏酒来吃。第二天早晨又一次来到西湖边,遇到两个人又是拿来钱要买酒了。王安石就对他们说:“今天夜里西湖边的亭子上,你和我商量着做什么事情呢?”那二人对他说:“今天晚上要喝的是‘南柯一梦’。”王安石就把那两位要喝的人叫过来让他们做准备工作。王安石把自己珍藏多年的十瓶酒都给了二人并说:“你们现在还没有准备好!”二人听完后,都沉默了。王安石就在他们面前说:“我做皇帝以后也要经常用‘南柯一梦’比喻自己,你们要像西晋名士王导那样洁身自好呀!”

篇二:清政廉洁的党史故事

  廉洁故事1-20

  1.毛泽东的廉洁故事

  据主席身边的警卫员回忆,1929年1月,红四军下井冈山,迂回于赣南、闽西之间,毛主席行军,战士们沿途没见他骑马,可部队中的伤兵、病号、掉队的战士们都骑过他的马。虽说毛主席是前委书记,但他同战士们同吃一锅饭,同吃一盆菜,没有丝毫区别。

  1932年,红军打到漳州,警卫员住在毛主席那里。一眼看见他脚上穿的黑线袜子,已经洗成又薄又稀的灰色袜子了,主席发现他盯着他的袜子看,就把脚一伸,说:“这双袜子还是1929年下井冈山后你替我买的,已经换过两次袜底了,你看还是好的。不过再不能换袜底子了,袜面也太稀薄,经不起洗了。”主席说着,还有些舍不得的样子。毛主席行军中惟一御寒的一条毯子,也不知用了多少年,上面的毛已基本上掉光,差不多是一个麻袋片了。部队并不是没有像样的毛毯,但是他硬是不要。

  现在想想,那时的毛主席已是红军的领导核心,毛主席的廉洁,在当时是少有的。

  2.苏轼勤俭持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21岁中进士,前后共做了40年的官。做官期间,他总是注意节俭,常常精打细算过日子。公元1080年,苏轼被降职贬官来到黄州,由于薪俸减少了许多,他穷得过不了日子,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弄到一块地,便自己耕种起来。为了不乱花一文钱,他还实行计划开支:先把所有的钱计算出来,然后平均分成12份,每月用一份;每份中又平均分成30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钱全部分好后,按份挂在房梁上,每天清晨取下一包,作为全天的生活开支。拿到一小份钱后,他还要仔细权衡,能不买的东西坚决不买,只准剩余,不准超支。积攒下来的钱,苏轼把它们存在一个竹筒里,以备意外之需。在困境、逆境中,苏轼以勤俭节约来维持生活、度过难关,不失为良策。

  3.杨震拒贿

  大将军邓骘听说杨震非常贤明,就派人征召他,推举他为秀才,他多次得到升迁,官至荆州刺史、东莱太守。杨震赴任途中,取道经过昌邑,他过去在荆州曾推荐的秀才王密,担任昌邑县县令,前来拜见他,到了夜间,王密怀里揣着十斤银子来送给杨震。杨震说:“我了解你,你却不了解我,这是为什么呢?”王密说:“送金这件事在夜间是没有人知道的。”杨震回答说:“上天知道,神明知道,你知道,我知道。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羞愧地拿着银子回去了。后来杨震调任涿州郡担任太守。他本性公正廉洁,不肯接受私下的贿赂。他的子孙常常吃饭没有肉,出门没有车,他的老朋友中年长的人有的想要让他为子孙开办一些产业,杨震不答应,对他们说:“我要让后代被称作清白官吏的子孙,用这个来馈赠给他们,不也是很优厚的吗!”

  4.以廉为宝

  春秋时,宋国大夫子罕清正廉洁,受人爱戴。有人得到了一块宝玉,他一向敬重子罕的名望,便拿去献给子罕,子罕拒不接受,说:“您以宝石为宝,而我以不贪为宝。如果我接受了您的玉,那我们俩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宝物。倒不如我们各有其宝啊。”

  5.孔繁森的故事

  新时期共产党员的楷模孔繁森,更是一位一尘不染两袖清风的好干部。这位模范干部收留了三个震灾中认识的孤儿。由于生活拮据,他到血库要求献血。在外人眼里,一个共产党的中高级干部生活如此清贫真难以想像。1993年,妻子到西藏探亲,去的路费由自己筹措。由于看病,妻子将返程的路费花光,只好向孔繁森要钱,他东挪西借才勉强凑了500元,而回程机票当时是每个人800元。妻子不忍心让丈夫为难,就自己找熟人借了一些。回到济南后,他妻子去看上大学的女儿,女儿一见面就对妈妈说:“学校让交学杂费,我写信给爸爸,爸爸让我跟您要。”他妻子一听,眼泪刷刷地流了下来———自己身上剩下的钱,连回家乡聊城的车票还不够,哪里还有钱给女儿交学费!孔繁森把工资中的相当大一部分用于帮助有困难的群众,平时根本就没有攒下几个钱。他给群众买药,扶贫济困时出手大方,少则百十元钱,多则上千元。他因车祸牺牲后,人们在他的遗体上找到的现金只有8元6角,在场的每个人都流了泪。

  6.牛玉儒的故事

  呼和浩特市原市委书记牛玉儒同志的事迹传遍了长城内外,他的思想和行动令人深受感动。尤其是他清正廉洁、不享特权的高尚行为更是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大公无私的高尚情怀。

  很多同志在学习牛玉儒先进事迹时深有体会地说,牛玉儒能勤政为民、鞠躬尽瘁,成为党的好干部,人民的贴心人,与他的清廉家风是分不开的。

  牛玉儒的父亲是一位正直的老党员,儿子当了“大官”还不忘提醒儿子。一次,老人看了京剧《铡包勉》,心有感触,忙给牛玉儒写了一封信:“我们家世世代代都是农民,只有你当了领导,一定要清廉,像包公一样,堂堂正正!”

  在父亲的教育和影响下,牛玉儒为民谋利、清正廉洁的信念更坚定了。多少年来,牛玉儒为与他素不相识的老百姓办过无数实事、好事,可在亲戚中却“六亲不认”。但身为老党员的父亲理解他:听说朱玉儒果断拒绝了亲人们的相求,老人却感到欣慰。他在电话中劝道:“玉儒,亲戚越骂你,老百姓就会越信任你……。”

  清廉家风源于做好亲人的思想工作。牛玉儒的5个兄妹,至今全是普通百姓。妹夫几年前下岗,妹妹打来电话求助,牛玉儒说:“这事三哥我不能管,下岗是个普遍问题,你们要自己多想想办法,给别人带个头。”

  二哥的孩子想找份工作,有人说:“你叔叔在自治区当领导,让他说句话不就行了?”二嫂千里迢迢找来。牛玉儒把二嫂接到家,热情款待。但一听这事,一口回绝:“这样的事不要找我!”二嫂当时就哭了。事情最终还是没办成。最后,孩子靠自己努力,进了一家企业工作。牛玉儒得知后非常高兴。

  不少老家的亲戚朋友听说牛玉儒当大官了,去找他办事,他总是婉言拒绝,然后让妻子好好招待,领他们上街逛逛,带上路费,送他们上车。

  牛玉儒对每一个亲朋都一视同仁,大家也就逐渐理解了,不难为他了。

  7.共和国三位总理的廉洁小故事----周恩来总理

  据《光明日报》2005年1月29日报道文章介绍,1958年7月,周恩来总理到广东省新会县视察,风尘仆仆,日夜操劳,确实辛苦。时任该县的县委书记党

  向民同志看到眼里,急在心里,感到实在过意不去,就在周总理离开新会的前夕,悄悄地安排为总理设宴送行。宴会地点,就安排在县委院内的一间小屋里;厨师,就是县委伙房的灶事员,而且没什么美酒佳肴,只是些瓜菜而已。尽管这样,在吃喝将近结束时,周总理语重心长地说:“党向民同志,你一月有多少收入,我清清楚楚。这样一顿饭,你请不起,还是让我出钱,算我请客吧!”周总理随即示意他的秘书,把300元人民币交给了县委的司务长。

  8.共和国三位总理的廉洁小故事----朱镕基总理

  据媒体报道说,一次朱镕基总理开完会,被主人带到宴会大厅,他穿过摆满了美酒佳肴的不下百桌的酒宴大厅,先是来到他所应坐的首席座位,但他没有就坐,而是又走到宴会大厅的一个角落,要设宴人就在这个大宴会厅的一个角落里另摆一桌,由他和他的秘书,吃工作餐。由于朱总理不肯就坐大雅之处,而就坐在众人的一边吃工作餐,致使上千宾客都不再吃酒宴了。

  9.共和国三位总理的廉洁小故事----温家宝总理

  据2004年7月21日《人民日报》网报道介绍,“十六大”之后,温家宝总理的第一站到了贵州。在吃饭的问题上,他对自己和随行人员要求特别的严格,谢绝基层同志的宴请。他对个人吃饭有“三条标准”,即:第一,不让任何人陪吃,自己默默地进食;第二,要求饭菜够吃即可,不得剩下;第三,关于饭菜的质量提出十二个字:“清清淡淡,汤汤水水,热热乎乎”。

  10.包公无私流芳百世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进士,当时28岁。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的叫口称颂。

  几年后,父母相继辞世,包公这才重新踏入仕途。这也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才去的。在封建社会,如果父母只有一个儿子,那么这个儿子不能扔下父母

  不管,只顾自己去外地做官。这是违背封建法律规定的。一般情况下,父母为了儿子的前程,都会跟随去的。或者儿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规劝。父母不愿意随儿子去做官的地方养老,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因为这意味着儿子要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辞去官职照料自己。历史书上并没有说明具体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无法承受路上的颠簸,包公这才辞去了官职。

  不管情况如何,包公能主动地辞去官职,还是说明他并不是那种迷恋官场的人。对父母的孝敬也堪为当今一些素质底下的人的表率。以前的故事讲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铁面无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给忽视了。

  11.沂蒙革命先烈廉洁故事----赵博

  赵博同志曾任鲁南区党委书记兼鲁南军区政委。他始终把自己看作革命队伍中的普通一员,从不搞特殊化。他身患肺结核、胃病、关节炎等多种疾病,•为了照顾他的身体,•上级发给他一瓶鱼干油丸,而他却不肯服用,马上派人送到医院,给伤病员补养身体。在一次战斗后,部队缴获了一部分小麦,后勤部门悄悄给赵博留下100公斤,赵博知道后,不讲情面,对有关人员进行了严厉批评,并派人磨成面粉,•送给党校改善生活。有人说他是老一套,他回答:“这个老一套是党的优良传统,万万不能丢。”

  赵博同志有很强的群众观念,对违犯群众利益的行为从不姑息。有一次部队行军,经过敌占区青竹湖一带。他发现身后的马正在吃大田里的大豆,立即批评了警卫员小任,教育他说:“不论在根据地还是在敌占区,都要紧密依靠群众。”当时有个县长贪污腐化,群众影响极坏,经查实后,赵博立即召开区委会议,•给予这个县长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开除党籍的处分。

  12.纪晓岚“戒心肥”的启示

  清代第一才子纪晓岚一生正直,为官清廉,虽官居尚书,又蒙皇上宠幸,却始终以“清廉自持”,做到了“奉守节俭”。他一生为官,却常以“心肥”为戒,认为“心肥乃万恶之源”,并向世人指出“心肥”的两种主要表现:一是贪心不足,二是权欲极强。正是因为他时刻注意“戒心肥”,终生不贪,所以才能流芳后世,留下千古佳话。

  纪晓岚终生“戒心肥”,不贪奢,尚节俭,重清廉,留给我们的启示是深刻的:一是为官者一定要头脑清醒,明白手中的权力并非自己家的私有珍玩,而是人民给与的。水既能载舟,又能覆舟,一旦你超规越矩,肆意妄为,必然会受到应有的惩罚,当代一批又一批倒下的贪官就是明证。前车之鉴,我们后人不能熟视无睹啊!二是为官者尤其是身居要职者,心中一定要常常自警自醒,遇事多问一个为什么、该不该、行不行、可不可以,立身处世要做到光明磊落,千万不要做鸡鸣狗盗的勾当。要时刻记住这么一句话“伸手必被捉”。三是为官者要正视自己的公仆身份,时时刻刻想人民群众之所想,急人民群众之所急,要像牛玉儒那样,一心扑在工作上,一心想着群众事,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千万不要把自己当成“老爷”,在人民群众头上作威作福,为所欲为。四是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一定要做到以身作则,严格要求家人,防止“枕头风”“裙带风”和“饭桌风”,以自己不贪不占、勤政清廉的实际行动和良好形象,影响家人、亲朋好友和同事、他人,共同构筑良好的党风和社会风气。

  13.清廉的寇准

  寇准先后两次当宰相,长达三十年,不为自己建造豪华住宅。当时的处士魏野写诗赠给他,赞扬道:“官居高位,却没有建造豪华住宅(不为自己谋私利)。”

  自从寇准南迁后,辽国使臣到宋国宫廷赴宴,宰相一级的大官都参与宴会。使者看遍各位大臣,问道:“谁是‘无地起楼台’的那位大臣啊?”在座的没有一个回答的。

  14.公仪休嗜鱼

  公仪休很喜欢吃鱼,当了鲁国的相国后,全国各地很多人送鱼给他,他都一一婉言谢绝了。他的学生劝他说:“先生,这么喜欢吃鱼,别人把鱼送上门来,为何又不要了呢?”

  他回答说:“正因为我爱吃鱼,才不能随便收下别人所送的鱼。如果我经常收受别人送的鱼,就会背上徇私受贿之罪,说不定哪一天会免去我相国的职务,到那时,我这个喜欢吃鱼的人就不能常常有鱼吃了。现在我廉洁奉公,不接受

  别人的贿赂,鲁君就不会随随便便地免掉我相国的职务,只要不免掉我的职务,就常常有鱼吃了。”这真是懂得他人利益和自已利益关系的人啊!

  15.周总理廉洁从政----尽心救灾

  “我作为国务院总理,工作是失职的,对不起那里的人民。”周总理的廉洁从政深入人心,不是表面的,是实实在在的。70年代初,素有“苦甲天下”的甘肃定西连续20多个月没有下过一场透雨,许多群众不仅缺衣少食,连饮水都十分困难。在中央召开的工作会议上,来自甘肃的宋平同志汇报了定西的灾情。周总理听完汇报,神色十分严峻。他说,要想尽一切办法把群众组织起来,发展生产,增加收入,改变面貌。后来,中央工作会议召开全体会议,周总理在大会上心情沉重地说:“我听到了甘肃中部地区群众生活困难的情况,心里难过,很不安。解放20多年了,那里的群众生活还这样困难,我作为国务院总理,工作是失职的,对不起那里的人民。”会后不久,总理便派工作组到甘肃,带去粮食、棉衣、棉被等救灾物资。若干年后,当人们看到定西群众仍穿着当年总理亲自布置发放的棉军衣时,无不感慨万千。

  16.“只要我当总理,会议厅就不准装修。”

  周总理的廉洁是无比的威严,他的影响力是当今无人能比的。当年在国务院会议厅入口处,有一块镌刻着“艰苦朴素”四个大字的木屏风,这是总理身体力行的工作作风的写照。在国务院的会上,人们不止一次地听到总理拒绝装修会议厅的建议,总理说:“只要我当总理,会议厅就不准装修。”1959年,在大跃进的气氛下,水利部未经报告请示,在密云水库附近兴建一座水利建设成就展览馆。有一天,在西花厅开会,总理突然转过头向水利部副部长钱正英说:“钱正英,贺老总告诉我,你们在密云水库那里修建一个相当高级的楼,有没有这回事?”钱答:“有,是一座水利展览馆。”总理沉默了一会儿,摇摇头,轻声地说了一句:“没有想到你们也会办这种事。”钱听了羞愧得无地自容,心里像刀割一样难受。如果按现在某些干部的想法,总理既未严厉批评,又未责成处理,既无纪委处分的威慑,更无丢官的危险,完全可以蒙混过关。但在周总理伟大人格的感召下,钱回部后,立即在党组会上作了传达。水利部党组随即决定:将这座价值400多万元的建筑,无偿转让给第一机械工业部一个研究所,并向中央写了一个深刻检查的报告。

  17.“对被减人员一定要负责到底。”

  1960年,中央根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成立了精减领导小组,精减多余职工。为了安排好被精减职工的生活,周总理绞尽了脑汁。在一篇关于精减的文件草稿中,总理在“对被精减人员一定要负责到底”一句话前边,亲笔加上“党政领导机关”几个字,重点强调领导机关的责任。在文件草稿中讲到精减职工的安置办法时,他又加了一段话,强调“对于一切精减下来的职工,都要采取各种补助和帮助的办法妥善安置”。在他的关怀督促下,全国2000多万精减人员的安置和生活问题大都得到了妥善解决,没有发生大的问题。

  18.“你们说假话当然不对,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压你们。”

  1962年初,中央召开扩大会议(又称七千人大会)。大会期间,周总理参加福建省的小组讨论会。当听到下边的同志反映强迫命令、浮夸、讲假话等坏作风给工作和党群关系造成的危害时,他心情十分沉重地说了一段切中时蔽、感人肺腑的话。他说:“这几年来,党风不纯,产生了浮夸和说假话现象。我们要提倡说真话。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要大家讲真话,首先要领导喜欢听真话,反对说假话。大家都说假话,看领导的颜色说话,那不就同旧社会的官场习气一样了吗?……你们说假话当然不对,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压你们。”接着,总理又强调指出,要提倡鼓真劲,做实事,收实效。”。他说:“说真话,鼓真劲,做实事,收实效。这四句归纳起来就是实是求是。”

  19.“这比人民群众吃得好多了!”

  周总理的饮食清淡,每餐一荤一素,吃剩的饭菜,要留到下餐再吃,从不浪费一米,一片菜叶。国务院经常召开国务会议,会议过午还不能结束,食堂便做出工作餐。总理规定工作餐标准是“四菜一汤”,饭后每人交钱交饭菜票,谁也不准例外。总理吃完饭,总会夹起一片菜叶把碗底一抹,把饭汤吃干净,最后才把菜叶吃掉。吃饭时,偶尔掉在桌上一颗饭粒,马上拾起来吃掉。有人对他如此节俭感到不解,总理说:“这比人民群众吃得好多了!”三年困难时期,总理和全国人民同甘共苦,带头不吃猪肉、鸡蛋,不吃稻米饭。一次,炊事员对他说:“你这么大年纪了,工作起来没黑天白日的,又吃不多,不要吃粗粮

  了!”总理说:“不,一定要吃,吃着它,就不会忘记过去,就不会忘记人民哪!”

  20.“家乡的事应由当地党政部门管。”

  周总理出生在淮安,童年时代都是在淮安度过的,因此他对淮安怀有深厚的感情。他爱淮安,但他更爱伟大的祖国,从不因为淮安是他的家乡而给予额外的照顾。1960年,淮安县委负责同志到北京时,见到了周总理,在汇报了淮安县10万亩棉花喜获丰收的情况后,提出想办一座纱厂。按理,这对总理来说确实不是什么大事,但当时正值困难时期,周总理一方面鼓励他们,一方面又引导他们说:你们种棉花,就要办纱厂,那上海的纱厂就吃不饱了。最终没有同意。1962年,总理的家乡淮安遭受了特大洪水,苏北大片农田被淹。江苏省政府给总理写信,请求支援。总理看完信后,心里沉甸甸的。调拨人力物力支援灾区是完全应该的,只要总理一句话就可以了。但总理说:我家乡的事应由当地党政部门管,该怎么办由他们拿主意。总理对家乡怀有深厚感情,但在涉及家乡的问题上从不偏私,一概秉公办事。

篇三:清政廉洁的党史故事

  古代廉洁小故事9则

  古代廉洁小故事1我以不贪为宝

  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人上山采石时,采到一块宝玉,他担心别人会来抢,想拿出去卖,又怕被商人占了便宜。想来想去,他决定把这块宝玉送给京城里的大官。

  于是,他带着宝玉,来到京城掌管工程的大官子罕府中,献上宝玉。子罕觉得很奇怪,便问道我和你素不相

  识,你为什么要献宝玉给我?我可从来不收别人任何礼物的。

  ”那人以为子

  罕怀疑这是一块假玉,就答道

  这块玉我请玉匠看过,确实是一块真玉,价值连城,所以我

  才送给你的。”子罕说我把不贪的品格当作珍宝,你把这块玉石当作珍宝,如果你把玉给了我,我们俩人都

  丧失了珍宝,不如你我还是各自保存自己的珍宝吧!

  ”那人跪下恳求道我们

  小百姓,拿着这样珍贵的东西,是不敢出门的,我把它献给你,是为了免于祸患。

  ”子罕就

  让那人暂时留下,请玉匠把那块宝玉雕琢加工好,

  然后帮他把玉卖掉,把所得的钱全部交给

  那人,并派人送他回家。

  这个故事见于《左传襄公十五年》。后来,人们就用的高尚品质。

  不贪为宝”这句成语来形容清正廉洁

  古代廉洁小故事2:一钱太守

  东汉时,一位叫刘宠的人任会稽太守,他改革弊政,废除苛捐杂税,为官司十分清廉。后来他被朝廷调任为

  大匠之职,临走,当地百姓主动凑钱来送给即将离开的刘宠,刘宠不受。后来实在盛情难却,就从中拿了一

  枚铜钱象征性地收下。他因此而被称为

  一钱太守”。

  古代廉洁小故事3:杨震拒金

  东汉时,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山来拜访他,并怀金十斤相赠。杨震说:’

  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没听明白杨震的责备之意,说:

  天黑,无人知晓。”

  杨震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这才明白过来,大感惭愧,怏怏而去。

  古代廉洁小故事4:陶母退鱼

  晋代名臣陶侃年轻时曾任浔阳县吏。

  一次,他派人给母亲送了一罐腌制好的鱼。

  他母亲湛氏

  收到后,又原封不动退回给他,并写信给他说:

  你身为县吏,用公家的物品送给我,不但

  对我没任何好处,反而增添了我的担忧。

  ”这件事陶侃受到很深的教育。

  古代廉洁小故事5:—贫如此

  南宋大臣张浚因与奸相秦桧政见不和,被贬往湖南零陵做地方官。他出发时,带了几箱书随行,有人诬告他

  与乱党有关系,结果被高宗检查书信和破旧衣物,高宗叹息道:

  想不到张

  浚贫守到如此地步!”艮可怜他,于是派人骑快马追上张浚,赏赐他黄金三百两。

  古代廉洁小故事6:两袖清风的于谦

  明朝名臣于谦居官清廉。一次,朝廷派他巡察河南。返京时,人们买些当地的绢帕、蘑菇、

  线香等土特产回京分送朝贵,他没有接受。同时还写了一首诗表明心迹:

  绢帕蘑菇与线香本

  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

  (指百姓)话短长。”

  古代廉洁小故事7:不私一钱

  明朝时,嘉兴知府杨继宗清廉自守,深得民心。一次,一名太监经过这里,向他索要贿赂,他打开府库,

  说:钱都在这儿,随你来拿,不过你要给我领取库金的官府印券。

  ”太监怏怏

  走了,回京后,在明英宗面前中伤他。英宗问道:你说的莫非是不私一钱的太守杨继宗吗

  ?

  ”

  太监听后,再也不敢说杨继宗的坏话了。

  古代廉洁小故事&手好不要钱

  清乾隆进士王杰为人刚直敢言,不附权贵。当时和坤在朝中专权,大臣都不取得罪他。惟王杰每每与其据

  理力争。有一次,议政完毕,和坤有意戏弄王杰,拉着他的手说:

  好白嫩的

  手啊r王杰正颜厉色地回答道:王杰手虽好,但不能要钱耳!”和坤羞愧而去。

  古代廉洁小故事9:丹心要学月月红

  苏东坡是我国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诗人。他在担任徐州知府时,以为官清廉、刚正不阿、不畏权势,执法严明著称,受到徐州百姓的称道和传颂。至今徐州城乡还流传着他不少的佳话。

  苏东坡五十岁的时候,家人要为其祝寿,苏东坡一再制止,并嘱咐家人不准宣扬。谁料,寿

  辰这一天,来了一个送礼人,双手抱着一盆盛开的月季花,家人便问:

  请问尊姓大名,有

  何事?”来者说:我叫赵钱孙李,来祝寿的。”家人听罢,奇怪地笑道:

  那有这样的名字呢?”

  来者说:我本姓赵,右邻姓钱,左邻姓孙,对门姓李,知府大人今年五十大寿,大家推荐我送一盆月月红,

  给知府大人做寿礼。

  ”家人听后,知是百姓心意,本想收下,但大人从不

  收礼,只好叫来者说出理由,那人思忖片刻,道出:

  花开花落无间断,春去春来不相关。

  但愿大人常康健,勤为百姓除赃官。

  ”家人把诗写在纸上,叫仆人把诗送给苏东坡看,让他

  来处理此事。不一会苏东坡出来,亲自收下那盆月季花,笑着咏诗道:

  赵钱孙李张王陈,

  欢迎下载

  2

  好花一盆黎民情。一日三餐抚心问,丹心要学月月红。

  ”

  后苏东坡虽赋闲回家,但他一生清正廉明、惩贪除恶的好名声却在民间永远流传。

  古代廉洁小故事10:公仪休不受鱼

  公仪休是战国初期鲁国宰相,他坚持奉职循理,以德治国,始终不变,清正,既不与百姓争利,也不妄取小惠。

  使朝廷大小官员自守

  公仪休有一嗜好,就是特别喜欢吃鱼。宰相爱吃鱼,自然就有人主动给他送鱼。一天,有一送鱼者带着一筐

  上等新鲜鱼,给公仪休送来。但他坚辞不受。送鱼者大为不解地问:

  听说

  宰相喜欢吃鱼,特意给您送来,不知为什么您又不收呢

  ?”公仪休笑了笑,对送鱼者说:

  正

  是因为我特别爱吃鱼,所以我才坚决拒绝接受任何人馈送的鱼。道理很简单,我身为宰相,

  而宰相的俸禄足够我自己买鱼的开销,

  假如今天我因接受别人的鱼而被罢免官职,

  那谁还给

  我送鱼呢?这就是我不受鱼的原由啊!”

  古代廉洁小故事11:子罕以不贪为宝

  春秋时期,宋国有人得到一块精美的玉石,想献给司城子罕。

  子罕拒不接受。献玉的人以为

  子罕怀疑玉石是假的,便说:

  这块美玉我请玉匠给鉴定过,他说是块宝玉,所以才敢拿来

  献给你。”子罕回答说:你以玉为宝,我以不贪为宝。如果我收了玉石,你失掉了宝,我也失去了宝。所

  以,我们还是各存其宝为好。

  ”

  古代廉洁小故事12:羊续悬鱼拒礼

  东汉时,羊续长期担任南阳太守,但是一直过着俭朴的生活,们的尊敬,都称他是清廉太守”。

  因为官清正廉洁,倍受当时人

  有个下属看到太守的生活太清苦了,

  一天就拿了几条鲜鱼送给羊续,

  请他尝尝。羊续虽然把

  鱼收下了,但却没有吃,而是悬挂在庭堂上。过了些日子那个下属又送鱼给羊续,

  羊续指着

  庭堂上悬挂的干鱼说:你原先送给我的鱼,如今还挂着哪,不用再送啦

推荐访问:清政廉洁的党史故事 党史 故事 廉洁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