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支出占gdp比重5篇

时间:2022-12-01 20:36:02 手机站 来源:网络

教育支出占gdp比重5篇教育支出占gdp比重  教育成中国财政支出第一  国新办今日上午举行新闻发布会,请《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计划纲要》工作小组成员单位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育支出占gdp比重5篇,供大家参考。

教育支出占gdp比重5篇

篇一:教育支出占gdp比重

  教育成中国财政支出第一

  国新办今日上午举行新闻发布会,请《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计划纲要》工作小组成员单位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科技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有关负责人介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计划纲要》公开征求意见工作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在回答记者有关“我看纲要里写到XX年咱们教育经费支出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是4%,请问如何保障?而且此刻学校乱收费的现象严重,若是加大投入,学校的费用会不会下调?”提问时,财政部副部长丁学东表示,自从上世纪90年代,我国提出4%的目标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作出了不懈的尽力。这次《计划纲要》征求意见稿当中明确提出到XX年要实现4%的目标,围绕这个话题,我想讲三句话。

  第一句话,最近几年来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不断增加。政府对教育投入的尽力程度在国际上通常常利用财政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来衡量。从XX年到XX年,我国公共财政教育支出从4000多亿元增加到9700多亿元。财政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

  比重从14.9%提高到16.3%,这一比重已经高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目前,教育支出在我国财政支出当中,按比重算,它是第一大项。

  XX年以来,我国教育事业有几件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事。我列举一下,至少有四件事,全面实现了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成立健全家庭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进入公共化阶段。完成这几件大事都是要花钱的,所以咱们有充分的理由自豪地说,这几年是我国教育经费增加最快的时期之一,也是我国教育事业进步最快的时期之一。

  第二句话,咱们对实现4%的目标信心很大,同时感到难度不小。从XX年到XX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年均增加23.7%,占GDP的比重从2.79%提高到3.48%,年平均提高0.17个百分点。这一比重逐年有所提高,有助于咱们增强完成4%目标的信心。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咱们也要看到实现这一目标难度不小,因为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既取决于财政性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这就是反映一个政府对教育投入的尽力程度。同时,它也取决于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我国XX年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是20.4%,这低于各国平均

  水平10个百分点左右,这也制约了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重的进一步提高。

  同时,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要求财政重点保障的,包括教育、农业、科技、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重点支出项目比较多,而短时间内提高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的难度也比较大。因此,实现4%的目标还需要各级政府作出艰苦的尽力。

  第三句话,踊跃采取办法尽力实现4%的目标。从今年到XX年,还有三年时间,实现4%的目标咱们要采取踊跃的办法,尽最大的尽力去实现。一是增强公共财政有效财力,此后几年咱们要增强税收征管,大力推动税费改革,维持财政收入稳定较快增加,为4%目标的实现提供坚实的财力基础。

  二是进一步伐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在年初财政预算安排中,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教育投入,在年初财政预算安排中,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教育支出增加幅度都要明显高于财政常常性收入增加的幅度。在预算执行进程中,还要按照财政超收的情况追加教育经费,要向教育等民生领域倾斜。

  三是大力筹措其他财政性教育资金,通过采取

  足额增收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费附加等办法,慢慢成立政府多渠道筹措财政性教育经费的长效机制。

  四是切实增强教育经费的管理,坚持开源节流并重,一手抓增加投入,一手抓资金管理,坚持节约办教育的方针,坚决反对各类铺张浪费。要全面推动教育经费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让增加的投入发挥出最大的效益。

  总之,咱们将通过以上各项办法来尽力实现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4%的目标。(据中国网文字直播整理)

  国新办今日上午举行新闻发布会,请《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计划纲要》工作小组成员单位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科技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有关负责人介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计划纲要》公开征求意见工作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在回答记者有关“我看纲要里写到XX年咱们教育经费支出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是4%,请问如何保障?而且此刻学校乱收费的现象严重,若是加大投入,学校的费用会不会下调?”提问时,

  财政部副部长丁学东表示,自从上世纪90年代,我国提出4%的目标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作出了不懈的尽力。这次《计划纲要》征求意见稿当中明确提出到XX年要实现4%的目标,围绕这个话题,我想讲三句话。

  第一句话,最近几年来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不断增加。政府对教育投入的尽力程度在国际上通常常利用财政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来衡量。从XX年到XX年,我国公共财政教育支出从4000多亿元增加到9700多亿元。财政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从14.9%提高到16.3%,这一比重已经高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目前,教育支出在我国财政支出当中,按比重算,它是第一大项。

  XX年以来,我国教育事业有几件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事。我列举一下,至少有四件事,全面实现了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成立健全家庭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进入公共化阶段。完成这几件大事都是要花钱的,所以咱们有充分的理由自豪地说,这几年是我国教育经费增加最快的时期之一,也是我国教育事业进步最快的时期之一。

  第二句话,咱们对实现4%的目标信心很大,

  同时感到难度不小。从XX年到XX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年均增加23.7%,占GDP的比重从2.79%提高到3.48%,年平均提高0.17个百分点。这一比重逐年有所提高,有助于咱们增强完成4%目标的信心。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咱们也要看到实现这一目标难度不小,因为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既取决于财政性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这就是反映一个政府对教育投入的尽力程度。同时,它也取决于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我国XX年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是20.4%,这低于各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左右,这也制约了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重的进一步提高。

  同时,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要求财政重点保障的,包括教育、农业、科技、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重点支出项目比较多,而短时间内提高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的难度也比较大。因此,实现4%的目标还需要各级政府作出艰苦的尽力。

  第三句话,踊跃采取办法尽力实现4%的目标。从今年到XX年,还有三年时间,实现4%的目标咱们要采取踊跃的办法,尽最大的尽力去实现。一是增强公共财政有效财力,此后几年咱们要增强税收

  征管,大力推动税费改革,维持财政收入稳定较快增加,为4%目标的实现提供坚实的财力基础。

  二是进一步伐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在年初财政预算安排中,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教育投入,在年初财政预算安排中,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教育支出增加幅度都要明显高于财政常常性收入增加的幅度。在预算执行进程中,还要按照财政超收的情况追加教育经费,要向教育等民生领域倾斜。

  三是大力筹措其他财政性教育资金,通过采取足额增收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费附加等办法,慢慢成立政府多渠道筹措财政性教育经费的长效机制。

  四是切实增强教育经费的管理,坚持开源节流并重,一手抓增加投入,一手抓资金管理,坚持节约办教育的方针,坚决反对各类铺张浪费。要全面推动教育经费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让增加的投入发挥出最大的效益。

  总之,咱们将通过以上各项办法来尽力实现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4%的目标。(据中国网文字直播整理)

  国新办今日上午举行新闻发布会,请《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计划纲要》工作小组成员单位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科技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有关负责人介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计划纲要》公开征求意见工作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在回答记者有关“我看纲要里写到XX年咱们教育经费支出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是4%,请问如何保障?而且此刻学校乱收费的现象严重,若是加大投入,学校的费用会不会下调?”提问时,财政部副部长丁学东表示,自从上世纪90年代,我国提出4%的目标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作出了不懈的尽力。这次《计划纲要》征求意见稿当中明确提出到XX年要实现4%的目标,围绕这个话题,我想讲三句话。

  第一句话,最近几年来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不断增加。政府对教育投入的尽力程度在国际上通常常利用财政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来衡量。从XX年到XX年,我国公共财政教育支出从4000多亿元增加到9700多亿元。财政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从14.9%提高到16.3%,这一比重已经高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目前,教育支出在我国财政支出

  当中,按比重算,它是第一大项。XX年以来,我国教育事业有几件具有历史意义

  的大事。我列举一下,至少有四件事,全面实现了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成立健全家庭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进入公共化阶段。完成这几件大事都是要花钱的,所以咱们有充分的理由自豪地说,这几年是我国教育经费增加最快的时期之一,也是我国教育事业进步最快的时期之一。

  第二句话,咱们对实现4%的目标信心很大,同时感到难度不小。从XX年到XX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年均增加23.7%,占GDP的比重从2.79%提高到3.48%,年平均提高0.17个百分点。这一比重逐年有所提高,有助于咱们增强完成4%目标的信心。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咱们也要看到实现这一目标难度不小,因为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既取决于财政性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这就是反映一个政府对教育投入的尽力程度。同时,它也取决于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我国XX年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是20.4%,这低于各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左右,这也制约了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重的进一步提高。

  同时,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要求财政重点保障的,包括教育、农业、科技、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重点支出项目比较多,而短时间内提高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的难度也比较大。因此,实现4%的目标还需要各级政府作出艰苦的尽力。

  第三句话,踊跃采取办法尽力实现4%的目标。从今年到XX年,还有三年时间,实现4%的目标咱们要采取踊跃的办法,尽最大的尽力去实现。一是增强公共财政有效财力,此后几年咱们要增强税收征管,大力推动税费改革,维持财政收入稳定较快增加,为4%目标的实现提供坚实的财力基础。

  二是进一步伐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在年初财政预算安排中,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教育投入,在年初财政预算安排中,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教育支出增加幅度都要明显高于财政常常性收入增加的幅度。在预算执行进程中,还要按照财政超收的情况追加教育经费,要向教育等民生领域倾斜。

  三是大力筹措其他财政性教育资金,通过采取足额增收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费附加等办法,慢慢成立政府多渠道筹措财政性教育经费的长效机制。

  四是切实增强教育经费的管理,坚持开源节流并重,一手抓增加投入,一手抓资金管理,坚持节约办教育的方针,坚决反对各类铺张浪费。要全面推动教育经费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让增加的投入发挥出最大的效益。

  总之,咱们将通过以上各项办法来尽力实现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4%的目标。(据中国网文字直播整理)

篇二:教育支出占gdp比重

  可编辑

  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国际比较与政策建议

  2009-3-11

  摘要:本文研究、分析了国外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教育经费中私费负担与政府拨款所占的比例。文中整理的主要是2004年、2005年的资料,数据主要来源于OECD网站。同时,本文结合我国实际,对如何提高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提出了五项政策建议。

  关键词:教育支出,GDP

  一、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国外教育经费来源通常包括两方面:一是政府拨款,亦即“财政性教育拨款”;二是私人出资(含家庭投入和非政府性组织捐助等,以下统称为“私费”)。即使在发达国家,基础教育阶段的私费也占一定比重。总体而言,OECD国家的财政性教育拨款占GDP的比重因教育政策不同而异。从平均水平看,2005年、2004年OECD国家的政府性教育拨款占各国GDP的比重均为5.0%。按2005年数据,财政性拨款占GDP比重超过4.5%的有:美国(4.8)、加拿大(4.7)、墨西哥(5.3)、英国(5.0)、荷兰(4.6)、丹麦(6.8)、法国(5.6)、波兰(5.4)、新西兰(5.2)1但也有些国家的财政性拨款低于4.0%,其中,日本为3.4%、斯洛伐克为3.7%。而非OECD国家财政性拨款占GDP比重通常较低,如智利为3.0%,俄罗斯为3.8%(见表1)。

  精品文档,欢迎下载

  可编辑

  据我们分析,决定各国财政性教育拨款占GDP比重的因素主要有:(1)基础教育的普及政策(指高中教育是否纳入普及范围)和城乡教育的均等化程度。通常,城乡教育的均等化程度越高,政府拨款水平也就越高。(2)后中等教育政策,亦即高等教育以外的中等后教育的政策。由于这部分人数量多,因而,政府是否能为之提供教育、是否采取免费政策,对公共教育拨款的影响很大。(3)高等教育财政政策,尤其是公共与私人的成本分担政策。例如,日本虽然公立大学发达,但采用成本由家庭负担的政策,因而政府对大学拨款不多,财政性拨款占GDP的比重维持在3.4%的较低水平上。美国的教育支出虽然占GDP的7.1%,但政府性拨款仅为4.8%,这与他们采用广泛吸纳外籍学生,并实行较高的收费政策有关。而法国虽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属于中等水平,但由于采用大

  精品文档,欢迎下载

  可编辑

  学生学费政府包干的政策,因而财政性拨款占GDP的比重达到5.6%,在欧洲国家中,这一拨款水平也是较高的(详见表1)。

  精品文档,欢迎下载

  可编辑

  二、财政性教育支出占一般政府支出的比重针对西方各国财政支出口径的差异,这里按“一般政府支出”统计。按OECD统计口径,一般政府支出指按国民经济核算概念的一般政府部门(政府部门和公益性代理机构)的总支出,包括中央政府支出和地方政府支出,但不包括社保基金支出。在我国,部分财政资金是用于补充社保基金的,因而支出口径大于西方。从部分西方国家财政性教育拨款占一般政府支出比重看,2005年OECD国家平均为13%。在所收集的15个国家的数据中,排在前面的是墨西哥(23.4)、新西兰(19.4)、丹麦(15.5)和韩国(15.3),而排在后面的有意大利(9.3)、德国(9.7)和日本(9.5)。财政性教育拨款比重占GDP的比重与国家的“福利化”程度有关。例如,欧洲和日本政府承担的“福利化”支出项目较多,公共支出的总量大,因而财政性教育支出的比重相对较低,而墨西哥则相反。在过去的十年里,国家教育拨款占一般政府支出比重总体上呈稳定缓慢上升态势。一是在统计的15个OECD国家中,该指标平均值由11.9%上升到13%,其中有13个国家的教育拨款比例上升,或维持原水平,只有法国、美国是下降的;二是加拿大、法、德、日、英、墨西哥、西班牙等9国的教育拨款占一般政府支出比重的上下浮动不超过1%,呈现出惊人的稳定性(表2)。

  精品文档,欢迎下载

  可编辑

  基础教育拨款属于多级政府共同职能,西方国家通常采用中央、州(地区)和县市(地方)多级政府共同拨款的体制来体现各级教育职能,2005年各国分担比率见表3。

  精品文档,欢迎下载

  可编辑

  由表3可以发现,在财政转移支付前,OECD国家中央、州和地方三级政府的分担比例平均为46.5:27.5:27.1,这说明中央政府是教育经费的主要提供者。在教育经费的分担上,西方国家主要采用以下两种方式:一种是中央财政通过一般转移支付扩大地方支出基数,再由地方财政拨款给教育机构。这部分钱不属于中央政府的教育支出,而属于地方的教育支出。表3中“转移支付前”与“转移支付后”地方财政性教育拨款比重的差异主要由此引起。另一种是中央财政的教育专项拨款,虽然它通过层层分配而用于学校,但计入中央政府支出。经转移支付调整后OECD国家中央、州和地方三级政府的分担比例为31.2:28.8:41.0,因而,教育财政体制属于以县市政府为主。

  表3也表明,各国在中央与地方政府在基础教育职能划分上存在较大差异,而这又与中央财政的教育经费集中程度有关。其中,美国、德国、日本、俄罗斯、

  精品文档,欢迎下载

  可编辑

  韩国以中央对州和地方以一般转移支付为主,各类学校的经费主要由州和地方政府供给。美国联邦政府的作用是平衡地区间财力,一般转移支付后不再对中小学下达专项,而新西兰、法国、意大利的基础教育则采用经费以中央拨款为主、委托县市办学的模式。

  精品文档,欢迎下载

  可编辑

  三、对教育经费两大来源结构的分析通过对教育经费的两大来源,即公共财政拨款与私费负担的比例分析,我们发现从1995年到2005年的10年间,OECDl5个国家总体上呈现私费比重上升,政府拨款比重下降的态势(详见表4)。

  从OECD15国的平均数看,1995年私费占全部教育支出的15.6%,而2000年增加到16.7%,2005年又增加到19.0%。其中,除荷兰教育的私费负担占全部教育支出的比重由9.8%降到8.6%外,其余均呈上升趋势,其中,美国私费负担比重由29.0%提高到32.7%。私费比重上升并非意味着政府的义务教育政策变动,而是政府在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同时,对就读于高校的大学生提高了收费。

篇三:教育支出占gdp比重

  值计算中国当前的教育竞争力在所培养的人的绝对数量方面居于中上水平因此继续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教育竞争力提升最快为了比较中国教育竞争力在近来的变化情况我们采取了同样的样本国和指标体系用1999实际参与计算的是15项指标中国教育竞争力在1999年居46的29位相比经过近的发展在所选的53个国家中1999年教育竞争力排在前中国教育竞争力居于第46排名提升最快的前5位国家为中国马来西亚和丹麦分别提升了17保加利亚和巴西都降低了14分印证了中国近来教育发展的巨大成就略优于金砖四国均值为了对中国教育竞争力在国际中的位置进行描述中国大陆和金砖四国的教育竞争力发展指标极不均衡中国在很多指标方面不但远远落后于经合组织国家的均值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和国民预期受正规教育年限方面中国的指标比较落后大幅提高教育发展的程度将是中国教育竞争力面临的巨大挑战部分指标均值超过金砖四国1999经过与经合组织国家均值和金砖四国均值的比较我们不难看出中国的多项指标与经合组织国家的均值和金砖四国的均值均有较大差距1999年经合组织国家的教育竞争力各项指标发展比较均衡而金砖四国的教育竞争力发展指标不太均衡主要劳动年龄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在校大学生人数3项指标与经合组织国家的均值相比占居绝对优势和金砖四国均值相比也略有优势经过近的发展项指标的绝对值方面均占居优势地位均低于经合组织国家均值和金砖四国均值教育体系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

  而其在投入结构与比例上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实践中要解决教育资源总量的短缺,首先就要从量上加大投入。尽管经济转轨过程中,各领域、各产业、各部门的发展需求都很强烈,需要国家支持投入的资金很多,有很多理由来加速这些行业和部门的发展,但是,不管是从战略高度来考虑,还是参照国外发达和不发达国家对教育的支持程度,国家在转轨期怎么加大对教育的投入都不过分。其次,要加大对基础教育投资的倾斜力度。最后,在转型期,要实现教育资源配置的优化,政府应该担当起“有为”和“无为”双重角色。

  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实施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与直接领导下,在全社会的大力支持下,教育事业健康稳步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就,为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作出了贡献。教育事业发展成就显著,跨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办学条件逐步改善,办学效益稳步提高,各项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教育投入明显增加,有力推动了教育发展,积极扩大教育开放,教育国际竞争力得到提高。但是,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教育财政投入还比较低,这一点不仅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而且也已引起理论界的关注与反响。

  四、教育支出规模的现状分析

  人们一般用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来比较各个国家教育支出的相对规模,衡量各国政府对教育的投入程度、重视程度。

  (一)中国教育支出规模的现状分析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了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在2000年达到4%。而2000年财政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仅为2.86%。不仅没有达到4%的既定目标,反而低于1986年和1990年的水准。自2001年起,政府将目标的实现推延到2005年,却始终没有根本性的突破。

  表11993-2009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总

  量及占GDP的比重

  年份

  财政教GDP(亿财政教育

  育支出元)

  支出占

  (亿元)

  GDP的

  比重

  1993

  867.76

  34634.42.51

  1994

  1174.7446759.42.51

  1995

  1411.5258478.12.41

  1996

  1671.7067884.62.46

  1997

  1862.5474462.62.50

  1998

  2032.4578345.22.59

  1999

  2287.1882067.52.79

  2000

  2562.6189468.12.86

  2001

  3057.0197314.83.14

  2002

  3573.36105172.33.41

  2003

  117390.23.28

  2004

  136875.92.79

  2005

  2.82

  2006

  3.00

  2007

  3.32

  2008

  3.48

  2009

  3.09

  自2000年开始,中国每年用于教育的经费支出增长率均在10%以上,2000年至2007年短短8年间,教育经费支出提高了3倍多;另据教育部、国家统计局和财政部2008年12月公布的《2007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显示,2007年中国实际的教育经费支出为12148.1亿元,同比增长率高达23.8%,形成了自2000年以来的第二个增长小高峰。

  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预算内教育拨款(不包括教育费附加)为7654.91亿元,比上年的5795.61亿元增长32.08%。其中,中央财政教育支出1076.35亿元,按同口径比较,比上年增长76%,高于中央财政经常性收入约28%的增长幅度。

  艾瑞认为随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中央政府各级机关用于教育经费的支出还将保持较高增长,预计到2010年,中国的教育经费高突破20000亿大关。

  表2

  政我国教育经费投入逐年扩大,且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也逐年增多,可见

  府逐渐认识到教育对于一国的重要意义。我国教育

  经费来源构成的基本特征,仍是以政府投入为主,但目前已形成政府投入、民办学校、社会捐赠、事业收费(含学杂费)及其他经费等多种形式、多元化的教育资金来源结构。

  表31995—2010年我国教育经费来源

  (二)世界主要国家教育支出规模情况比较从国际比较来看,发达国家公共教育支出占GDP比重高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比重也越大。1995年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世界平均为5.2%,发达国家为5.5%,发展中国家为4.6%,最不发达国家达到3.6%。而我国仅为2.41%,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甚至还低于最不发达国家的水平(见表4)。

  表4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单位:%)

  国家和地19801985199019941995区

  世界平均4.84.84.84.95.2

  美国6.74.95.25.4

  日本5.85.04.73.6

  法国5.05.85.45.96.1

  印度巴西中国

  3.03.53.93.63.43.63.84.61.652

  2.512.41

  从人均教育支出水平来看,中国的人均公共教育支出为42美元,美国为2684美元,是中国的63.9倍。如果考虑到人口的因素,我们以人均GDP来比较,中国人均公共教育支出仅为人均GDP收入的0.82%,美国为6.10%,是中国的7.44倍。日本为4.28%,韩国为3.01%。俄罗斯为1.87%,是中国的2.28倍,巴西为2.29%,是中国的2.79倍。所以中国不仅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即使在金砖四国中,中国的教育投入也排在末位。用具体的数字来说的话,中国实际公

  共教育投入仅占GDP的百分之二点四,低于印度的百分之二点七,相当于美国的一半。目前我国教育的公共投入占GDP的比重只有3%,经过调整后,我国实际的公共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例仅为2.4%,和发达国家的差距也就进一步扩大。比如原来只相当于法国的59%,现在相当于法国的39%;原来相当于德国的79%,现在只相当于德国的44%;相当于德国也从66%下降到了44%;美国从过去的69%下降到现在的50%(见表5)。

  表5各国人均公共教育支出比较

  五、教育支出结构的现状分析

  教育支出结构主要表现在对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的投入情况,教育经费

  在各级政府之间的分配结构、在高等、中等、初等三级教育上的分配结构以及在地理区域的分配结构。

  (一)我国的教育分为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两种。资料表明,2000年我国义务教育的学生数超过1.9亿,非义务教育学生为2907万,但当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用于义务教育的比重为52.11,其中预算内教育经费用于义务教育的比重为49.27%,可以看出对义务教育投入力度远小于非义务教育,而农村义务教育的生均经费更低。表6反映了这个问题。

  表61999年我国三级教育生均教育经费支

  出(单位:元)

  类级别

  平均

  城镇农村

  别

  义初小财568.70705.56501.22

  务等学政

  教教

  性

  育育

  预433.29502.76399.04

  算

  内

  初财720.96781.67675.44

  中政

  性

  预525.43528.61523.05

  算

  内

  高财825.15

  非中中政

  义等

  性

  务教

  预587.83

  教育

  算

  育

  内

  中财2123.75

  等政

  技性

  术预1934.55

  学算

  校内

  中财2717.26

  等政

  师性

  范预2458.47

  学算

  校内

  高普财10719.89

  等通政

  教高性

  育等预10222.82

  学算

  校内

  (二)从教育经费在各级政府之间的分配来看,我国的教育经费按来源,可以分为中央和地方两级,地方教育经费投入还可以细分为省级、地市级和县级、乡镇级政府的教育经费投入。2005年,全国教育总经费为8419亿元,其中中央为852亿元,占比例为10.1%,地方为7567亿元,占比例89.9%。同年,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为5161亿元,其中中央为410亿元,占比例为7.9%,地方为4751亿元,占比例92.1%。从数据看,地方是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的绝对主力。

  198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的教育财政基本是中央政府“大包大揽”,此后,中国的教育体制进行了两个重要的改革,第一是逐步把中央管理为主的教育管理责任和财政责任向地方政府扩散,基础教育形成了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高等教育形成了中央和省级政府两级管理的体制;第二个改革则是由过去单一的国家财政拨付改为多元化的筹资体制。

  这两方面的改革对我国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一个方面的改革让地方政府更多的承担起教育财政的责任,这样就让我们的教育发展和教育财政的供给和地方财政能力直接挂起钩来,实际上就导致了一个严重后果,就是财政中立性的缺失——财政中立性指的是教育投入和地方财政无关,财政中立性是为了保证教育的公平性;第二个方面的改革则使中国的教育经费越来越依赖于预算外经费来源,尤其是高等教育,从1990年实行高等教育的成本分担制度,开启了让家庭和学生承担学费的政策,高等教育的私人成本越来越提高。

  (三)从教育经费在高等、中等、初等三级教育上的分配来看,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我国三级学校生均日常教育经费与人均GNP的比例为0.05∶0.15∶1.93,同其他一些国家相比,是所有国家中相差最悬殊的(见表7)。从与美国的比较中可见,我国对小学教育投入仅为0.05,比美国低0.08个百分点,对大学投入为1.93,比美国高1.72个百分点,由于在基础教育上的缺位与高等教育上越位现象并存,使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不协调,阻碍了各种初等和中等教育人才的培养。

  表7生均日常教育经费占GNP比例的国际比

  较

  国家

  初等教中等高等教

  育

  教育育

  美国

  0.13

  0.350.21

  英国

  0.15

  0.270.42

  法国

  0.19

  0.270.41

  日本

  0.14

  0.160.49

  韩国意大利巴西印度中国

  0.120.140.110.110.05

  0.170.230.120.150.15

  0.060.451.100.831.93

  从表8中可以看出,与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相比,中国、巴西、印度初等教育占教育经费的比例较大,高等教育相对比例较小。而法国中等教育所占比重较大,日本、美国三级教育经费支出比较均衡,其高等教育所占比例较高,这是因为发达国家教育投资起步较早,已基本上普及了初等教育、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较高,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经费支出所占比例也较高。而发展中国家教育比较落后,教育重点在初等教育,所以初等教育所占比例较大。

  表8财政教育支出三级教育分配结构的国

  际比较(单位:%)

  国家

  初等

  中等

  高等

  中国

  33.0

  42.3

  15.4

  美国

  38.1

  37.5

  24.4

  日本

  32.3

  32.1

  19.0

  印度

  41.8

  29.1

  17.0

  法国

  23.7

  45.9

  19.8

  巴西

  30.8

  34.1

  20.6

  按国际比较通行的标准,人均GNP为600-2000美元时(目前,我国正处于这一阶段),初、中、高三级教育比例为40.5∶29∶17.9,而我国1997年三级教育比例为32.41∶37.15∶20.32,初等教育经费比例偏低,而中等、高等教育经费比例偏高,尤其高等教育经费的比重在20%以上,甚至高于某些发达国家的水平。这种投资流向会造成基础、义务教育得不到很好的贯彻实施。

  (四)从教育投入在地理区域的分配结构来看,由于地区间经济状况、财政状况的极不平衡,我国的教育投入分布也很不平衡。东部地区教育支出要比

  中西部地区高得多,东部、中部、西部教育投资呈递减的梯级分布,且梯次差距日益增大。1992年中西部地区支出之和为东部的2/3,而到1995年中西部地区支出之和仅为东部的1/2左右,其中东部地区教育支出是西部地区支出的5.7倍,2001年为5.4倍,同年东中西部教育经费支出额之比为1∶0.41∶0.26。虽然这种比例差距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2006年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以后有所缓和,但是东中西部之间的差距仍然存在,直接导致了教育资源等各个方面的不公平性。

  六、中国较其他国家教育竞争力分析

  (一)中国教育竞争力10年提升17位,综合排名居第29位为了比较我国教育竞争力在世界各国中的位置,在考虑国际可比性、数据可得性等因素的基础上,我们选取了53个国家作为比较国,包括了经合组织国家、可获得数据的人口大国和部分发展中国家,数据以2006年为主。在所选的53个国家中,教育竞争力排在前5位的分别为新加坡、美国、芬兰、丹麦、澳大利亚(见表9)。排在最后5位的国家分别是印度、墨西哥、土耳其、秘鲁、委内瑞拉,以发展中国家为主。中国教育竞争力居于第29位,属于中等水平。我们在教育竞争力评价指标的人力资源和创新指标中包含了绝对值和百万人口中所占比例的相对值。教育竞争力计算中如果人力资源和创新指标按照绝对值计算,则中国排名在16位,如果按照相对值计算,则中国排名在47位。综合排名在29位。由此可见,中国目前的教育竞争力在所培养的人的绝对数量方面居于中上水平,而在人口的整体教育水平方面还有很大差距。因此,继续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提高高素质人才在整个人口中的比例,是我们要进一步努力的方向。(二)教育竞争力提升最快为了比较我国教育竞争力在近10年来的变化情况,我们采取了同样的样本国和指标体系,用1999年的数据进行了纵向比较。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居民科技论文数量指标项没有相关数据,实际参与计算的是15项指标。结果显示,我国教育竞争力在1999年居46位,与2006年的29位相比,经过近10年的发展,中国的教育竞争力提升了17位。在所选的53个国家中,1999年教育竞争力排在前5位的分别为芬兰、新加坡、美国、澳大利亚和比利时。排在最后5位的国家分别是印度、墨西哥、印尼、秘鲁和委内瑞拉。中国教育竞争力居于第46位,排在倒数第8位。通过对两次排名的比较可以看出,近10年来,居于前5位和后5位的国家教育竞争力的排名变化并不大,排名提升最快的前5位国家为中国、约旦、印尼、马来西亚和丹麦,分别提升了17位、16位、15位、13位和11位,而以色列、匈牙利、保加利亚和巴西都降低了14位,斯洛伐克降低了17位。中国是所有国家中教育竞争力提升最快的国家,这充分印证了中国近10年来教育发展的巨大成就。(三)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缩小1、当前中国教育竞争力与经合组织国家均值存在差距,略优于金砖四国均值为了对中国教育竞争力在国际中的位置进行描述,我们选取了经合组织国家和金砖四国(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作为比较对象。

  从图5、图9中,我们可以看出发达国家的教育竞争力各项指标发展比较均衡。中国大陆和金砖四国的教育竞争力发展指标极不均衡。在绝对指标方面中国与经合组织国家和金砖四国的巴西、俄罗斯、印度相比均占优势。中国在教育质量和教育满足经济社会的需求方面略优于金砖四国的均值。

  如果去除人口的因素,采用每百万人的相对指标时,中国在很多指标方面不仅远远落后于经合组织国家的均值,同时也落后于金砖四国的均值。特别是中学毛入学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和国民预期受正规教育年限方面中国的指标比较落后。这些指标与中国未来的人力资源水平密切相关,大幅提高教育发展的程度将是中国教育竞争力面临的巨大挑战。

  表5

  表9

  2、中国教育竞争力与经合组织国家差距减小,部分指标均值超过金砖四国1999年,通过与经合组织国家均值和金砖四国均值的比较,我们不难看出中国的多项指标与经合组织国家的均值和金砖四国的均值均有较大差距。从各项指标的发展情况来看,1999年经合组织国家的教育竞争力各项指标发展比较均衡,而金砖四国的教育竞争力发展指标不太均衡。在绝对指标方面,中国在全职研发人员数、主要劳动年龄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在校大学生人数3项指标与经合组织国家的均值相比占居绝对优势,和金砖四国均值相比也略有优势,但在专利数量上低于经合组织国家和金砖四国。但是,经过近10年的发展,目前中国在专利的绝对数量上已经超过经合组织国家均值和金砖四国均值,在4项指标的绝对值方面均占居优势地位。从百万居民的相对指标看,中国1999年的4项指标都低于经合组织国家均值和金砖四国均值。其余各项指标除了初等教育毛入学率略高于经合组织国家均值和金砖四国均值外,均低于经合组织国家均值和金砖四国均值。然而,到2006年,中国在识字率、本地专业研究培训、职工培训范围、教育体系的质量、学生学业成就等指标上均高于金砖四国均值。在大部分指标上与经合组织等发达国家的差距明显缩小。(四)中国教育竞争力优势劣势并存教育竞争力评价指标有16个,从每项指标的排名情况可以看出,我国的初等教育毛入学率、全职研发人员人数、主要劳动人口受过高等教育人数、在校大学生人数、专利数量、科技论文数量等指标与其他52个国家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大部分指标都处于中等或中下等水平,排名低的指标主要体现在中等教育毛入学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每百万居民中在校大学生人数、国民预期受正规教育年限等方面。

  七、我国财政教育支出一些不合理的地方

  (一)教育支出总量不足

  由表1,可以看出,虽然我国教育支出近年来大幅上升,但其所占GPD总量的3%左右仍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4.9%,当前发达国家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为5.1%,经济欠发达国家的这一比重也在4.1%,以人均GDP来比较,中国人均教育支出仅占人均GDP的0.82%,美国为6..10%约为中国的7.44倍;俄罗斯为1.87%,是中国的2.28倍;巴西为2.29%是中国的2.79倍,日本为4.28%,韩国为3.01%所以中国不仅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就算在金砖四国内,中国的教育支出也排在末位。在2004年教育部制定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国家西部“两基”攻坚计划》中明确提出确保到2007年教育支出在GDP中的所占比重达到4%,但现在看来这一计划并没有完成,而在今年2月28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上则提出到2012年达到4%,这一计划通过地方和中央的共同努力应该可以达到。

  (二)教育支出结构失衡1、三级教育支出结构失衡由表10的表格可以看出,在初、中、高三级教育支出上,我国严重失衡忽视初等教育,过分注重高等教育。根据统计我国初中高等教育人均教育经费与人均GDP的比例分别为0.05,0.15和1.93。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比例过高,所占比例不仅高于与我国同档次的低收入国家还高于发达国家。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教育资源匮乏,尽管近来民办教育有所发展,但高等教育几乎都有政府提供,能够真正接收到高等教育的人,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并不大,因此在经费上,显得高等教育的投入有些偏高。而提高国民素质的关键并不在于高等教育,而是取决于初等教育,相对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在反应出高等教育比例偏高的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初等教育投入的不足。

  表10三级教育在校学生年生均经费支出比例

  2、对职业教育不够重视,投资不足,支持力度不够,这严重阻碍了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模式的改变。我国的经济发展长期处于低附加值的发展模

  式,只有真正重视起职业教育才能普遍提高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和技术水平,才能有助于我们国家向技术型经济增长模式进行调整。

  表112008年全国各省预算内

  教育经费支出情况

  3、地区性支出不平衡。我国对中西部的财政教育支出投入较小,东部地区的教育性经费章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比重远远高于中西部,2006年,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指标最高的上海市小学生均预算内经费为8409.78元,初中为10325.89元,最低的河北省小学948.57元,初中1195.42元,相差近10倍。(见表11)

  4、由于我国二元经济结构明显,所以我国教育投入基本走了一条先城市后农村的道路,导致城乡教育支出差距显著。但我国有80%以上的小学、64%以上的初中设置在农村。从公平原则看,城乡学生的人均政府教育投入应当相等。但事实并非如此。当前我国农村教育资金严重不足,以2004年为例,全国的各项经费投入,占40%的城市获得了其中的77%,二战60%以上的农村只获得了其中的23%。而2006年,我国基础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公用经费普通中小学生648.42元,而农村中小学生是594.04元。这种地区之间教育投入的差异直接导致了各地人口受教育水平的差异,极大的影响了公民整体素质的提高,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5、多元财政主体,使责任难以落实。影响我国教育投入的另一因素是财政收入分散在5级约3500个政府的手上,其中中央和省级政府掌握了近2/3的财力。这就产生两种情况:(1)基础教育的办学主体虽在市县,但在投入上却显得乏力,尤其在1500个农业县,这一问题更加突出,而有能力投入的政府又并非办学主体。(2)受财政分税制体制约束,无人对4%负责。马斯格雷夫认为地方政府缺乏充足的财力,难以控制经济主体的流动,所以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应由中央政府来负责,而资源配置职能则应根据各地居民的偏好不同而有所

  差别,由地方政府负责更有利于经济效率的提高和社会福利的改进。再来看基础教育,尽管基础教育拨款属于各级政府共同的职能,西方国家中央财政的负担比例仍然很高,其中,法国、意大利和墨西哥等过家中央财政拨款比例高达70%以上。而我国,社会效益最明显的小学义务教育投入方面,80%以上的财政收入由地方政府承担,中央对小学义务教育的投入比例不足20%。这种政府间的财力与教育支出责任的非对称性,必然会由于乡镇财政困难而影响对基础义务教育的财政投入。2007年,有关数据表明,江苏省部分市县和浙江省的宁波市,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与地方财政是脱节的。以宁波市为例,2006年该市可用财力仅占GDP的8.6%,若教育达到4%,则意味着全市将有一半财力用于教育,这不可能做到。可见,教育支出占GDP的4%只是观察指标,而非行动目标,更无法考核地方政府。既如此,又有谁能对此负责呢?

  八、完善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建议

  (一)财政应继续增加教育支出,提高教育占财政支出乃至GDP

  的比重。尽管近年来教育支出总额比较大,教育资金的投入力度和支出的增长速度

  也比较快,但是,目前的投入金额相对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而言,依然很少。因此,我国的教育支出还是很不够,这需要我国在资金总额的筹措上多想办法,多下功夫,比如发行教育债券的方式来筹集一些教育资金,以增加对教育的支持力度。

  (二)促进教育投入渠道多元化。一国教育的发展不可能全部依赖单一的政府投入,还需要社会各方的合作努力,因此在加大财政教育性投入的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如果说政府的财力有限,并且将多数经费投放于义务教育,那么引入社会力量参与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投资办学应该是个可行之法。如实行股份制学校,由政府牵头,以股份制的融资方式有效的聚集民间资金,解决办学经费不足的问题。(三)明确中央和省两级政府在农村义务教育上的投入责任。虽然义务教育新保障机制缓解了农村学校经费短缺,但这是初步、低标准的。尤其是全国1500个农业县,从农村学校房舍、教育设备设施到教师质量等方面还十分落后,一些县仍保留了义务教育乡级管理体制,至今还有一定数量“新代课教师”,所以在分税制财政体制下,农业县财力十分困难是必然的。为此,明确中央和省级政府在农村义务教育上的投入责任,是保证教育经费持续增长的首要前提。(四)建立基于基本教育服务均等化的国家服务标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国家协调东西部关系、稳定社会的长期政策。对教育而言,均等化,指由基本教育服务最低公平原则与等价性原则配合的政策体系。其中,基本教育服务最低公平原则要求建立对教育房舍、设施和设备、教师和服务的国家服务标准。这是一种最低限度,无论何种学校,即使最偏远地区也应达到,所需经费应由中央和省级财政保证。上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按教育均等化要求,普遍建立了教育服务国家标准,这一经验值得参考。等价性原则是指中央允许并鼓励地方政府提高义务教育配置标准,但经费由地方承担。二者配合,既可保障农村义务教育服务,又能促进对农村学校的资金投入。

  (五)建立对省级政府的全省教育支出占GDP比重的考核机制。考核本身就是针对政府的职能及责任承诺的。由于省级政府的职能比较全面,GDP与财政收入脱节程度较轻,因而建立这一考核、监察制度既必要又可行。(六)建立适当的官员考核制度。在中国当前的分权程度和地方官员以经济增长为绩效考核目标的机制下,地方政府为了加快经济增长而竞相开展的水平竞争会导致政府的支出结构发生偏向,政府支出会从文教卫生等公共服务上更多的转移到基础建设等生产性投入上,造成财政教育支出的不足。因此必须把教育发展的水平作为地方政府的重要政绩的指标之一。教育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发动机,作为地方社会文化发展的支柱,对地方社会进步起到了几级的作用,但它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有一个滞后期,往往使得以晋升为目标的某些地方政府官员不能给予足够的重视。把对教育的考核作为晋升的一个条件,有助于其给予关注。(七)合理安排教育教育支出结构,首先要合理调整三级支出结构。提高基础教育的投入,为中、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基础,加大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切实提高我国一般劳动者的劳动技能,适度降低对高等教育的投入,目前我国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显得过多,改变高等教育的集资方法,例如引入国外的那种私立学校的股东制度,这样不仅可以把有限的教育经费投入给相对较少的初、中级教育,还可以提高高等教育的办学效率。

  注:图表主要来自《中国统计年鉴》有关数据计算

  主要参考文献来自:

  世界各国教育经费数据对比凤凰网教育

  论文《我国财政教育资金投入问题研究述评及路径选择探讨》梁素萍

  中国财经报2005-03-08中国教育经费投入问题解析吕炜

  《财政学》第七版第四章教育支出陈共

篇四:教育支出占gdp比重

  中国历年GDP和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

  中国历年GDP和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

  (1990年—2013年)

  中国的人均公共教育支出为42美元,美国为2684美元,是中国的63.9倍。如果考虑到人口的因素,我们以人均GDP来比较,中国人均公共教育支出仅为人均GDP收入的0.82%,美国为6.10%,是中国的7.44倍。日本为4.28%,韩国为3.01%。俄罗斯为1.87%,是中国的2.28倍,巴西为2.29%,是中国的2.79倍。所以中国不仅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即使在金砖四国中,中国的教育投入也排在末位。

  有专家指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投入指标是世界衡量教育水平的基础线。

  据统计,在国家财政性教育投入上,目前世界平均水平为7%左右,其中发达国家达到9%左右,经济欠发达的国家也达到4.1%。

  中国早在1993年就提出要在2000年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4%的目标,但时间表却已推至2010年。

  年份GDP(亿元)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亿元)

  1990

  18,6673.04%

  567

  1991

  21,7812.86%

  623

  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

  中国历年GDP和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

  26,9232.74%35,3332.51%48,1972.51%60,7932.41%71,1762.46%78,9732.49%84,4022.59%89,6772.79%99,2142.87%109,6553.19%120,3323.41%135,8223.28%159,8782.79%184,9372.81%216,3143.01%265,8103.22%314,0453.48%340,9023.59%397,9833.66%4715643.83%5193224.00%5688454.00%

  73888712101465175119662186250228473498410344554461519765118559109291223814566180612077322754

  中国历年GDP和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

篇五:教育支出占gdp比重

  19932002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相关指标年份财政教育支出亿元财政支出亿元亿元财政支出占gdp比例财政教育支出比例占gdp国家和地区19801985199019941995世界平均4848484952美国67495254日本58504736法国5058545961印度3035393634巴西3638461652中国2541根据对40个国家90年代初期的情况分析当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在15以下时财政教育支出占gdp比重为2左右

  国外教育支出与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比较

  「关键词」教育支出;三级教育;GDP;GNP教育对经济增长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这已成为世界各国所公认。衡量一国的财政教育支出水平主要有财政教育支出规模与财政教育支出结构这两个指标,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财政教育支出规模偏低,结构也不尽合理。

  一、我国财政教育支出规模的现状分析与国际比较人们一般用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来比较各个国家教育支出的相对规模,衡量各国政府对教育的投入程度。

  根据江苏省统计局和教育厅公布的数据,全省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2000-2002年分别为1.95%、1.89%和1.98%,这与中共中央、国务院1993年颁布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比重,在本世纪末达到4%”的战略发展目标相去甚远。也就是说,实际投入不到应该投入的一半。如果按照4%的比例,江苏省各级政府三年总短缺额达到592亿元。更为令人吃惊的是,2004年所占比例又下降到1.9%以下,而如果按去年全省GDP达到15000亿元,这意味着去年欠下的短缺额已经超过300亿元。从全国来看,虽然国家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实施持续增加财政教育投入,由1993年的867.76亿元增长至2002年的3573.36亿元。但是财政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从1993年的2.51%只是增加到2002年的3.41%(见表1),九年间增长一个百分点都不到。到2003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仍然没有达到4%的目标,尚存在着900多亿元的资金投入缺口。

  表11993-2002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相关指标

  年份财政教育支出(亿元)

  财政支出(亿元)GDP(亿元)

  财政支出占GDP比例(%)财政教育支出比例(%)

  占GDP1993

  13.4018.692.511994

  867.764642.3034634.4

  1174.74

  12.3920.282.511995

  11.6720.692.411996

  11.6921.062.461997

  12.4020.172.501998

  13.7818.822.591999

  16.0717.342.792000

  5792.6246759.4

  1411.526823.7258478.1

  1671.707937.5567884.6

  1862.549233.5674462.6

  2032.4510798.1878345.2

  2287.1813187.6782067.5

  2562.6115886.5089468.1

  17.7616.132.862001

  19.4216.173.142002

  21.0416.20

  3057.0118902.5897314.8

  3573.3622053.15104790.6

  注:资料来源:①《中国统计年鉴2003》②财政部主页()

  从国际比较来看,发达国家公共教育支出占GDP比重高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比重也越大。1995年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世界平均为5.2%,发达国家为5.5%,发展中国家为4.6%,最不发达国家达到3.6%.而我国仅为2.41%,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甚至还低于最不发达国家的水平(见表2)。从人均教育支出角度来看,我国的人均教育支出非常低。以1993年数据为例,世界平均人均教育支出为22.9美元,发达国家为108.9美元,发展中国家为43美元,不发达国家为8美元,我国为10.77美元,仅略高于不发达国家,为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

  表2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单位:%)

  国家和地区19801985199019941995世界平均4.84.84.84.95.2美国6.74.9

  5.25.4;;日本5.85.04.73.6;法国5.05.85.45.96.1印度3.03.53.93.63.4巴西3.63.84.61.652中国;;;2.512.41

  根据对40个国家90年代初期的情况分析,当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在15%以下时,财政教育支出占GDP比重为2%左右;当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20%左右时,财政教育支出占GDP比重大体为3%;当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30%~40%时,财政教育支出占GDP比重为4%~5%;当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提高到40%~50%时,财政教育支出占GDP比重也相应增长到5%~6%.表1中有关数据可以看出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基本符合这一。

  二、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结构的现状分析与国际比较教育支出结构主要表现在教育投入在高等、中等、初等三级教育上的分配结构和教育投入在地理区域的分配结构两个方面。本文主要从前者来分析比较。

  根据江苏省政府教育督导团2004年4月对徐州市的调查,在2003年9月至2004年2月的半年间,该市有8206名初中生辍学,初中年辍学率在有的县达到6%.而在另外一些辍学更严重的地区,初中阶段三年的辍学率超过20%,远远超过教育部门所公布的数据。辍学的原因主要在于相对于收入而言就学成本过高。基础教育的个人支出比例高低与政府对基础教育的投入成反比。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在高等、中等和初等三级教育上生均投入相差过大,对基础教育重视的不够,对其投入相对不足,对高等教育投入比重过大,使教育投资内部结构不甚合理。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我国三级学校生均日常教育经费与人均GNP的比例为0.05∶0.15∶1.93,同其他一些国家相比,是所有国家中相差最悬殊的(见表3)。从与美国的比较中可见,我国对小学教育投入仅为0.05,比美国低0.08个百分点,对大学投入为1.93,比美国高1.72个百分点,由于在基础教育上的缺位与高等教育上越位现象并存,使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不协调,阻碍了各种初等和中等教育人才的培养。

  从表4中可以看出,与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相比,中国、巴西、印度初等教育占教育经费的比例较大,高等教育相对比例较小。而法国中等教育所占比重较大,日本、美国三级教育经费支出比较均衡,其高等教育所占比例较高,这是因为发达国家教育投资起步较早,已基本上普及了初等教育、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较高,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经费支出所占比例也较高。而发展中国家教育比较落后,教育重点在初等教育,所以初等教育所占比例较大。

推荐访问:教育支出占gdp比重 比重 支出 教育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