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个经典营销寓言故事200篇

时间:2023-04-04 15:12:02 手机站 来源:网络

17个经典营销寓言故事1  有个猎人,在深山里挖了一个陷阱,安放了一个捕兽工具,野兽的.脚只要碰到它,它就会牢牢地把兽蹄钳住。有一次,一只倒霉的老虎出来觅食,一不小心踏上了这个捕兽工具,老虎怎么也挣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17个经典营销寓言故事200篇,供大家参考。

17个经典营销寓言故事200篇

17个经典营销寓言故事1

  有个猎人,在深山里挖了一个陷阱,安放了一个捕兽工具,野兽的.脚只要碰到它,它就会牢牢地把兽蹄钳住。有一次,一只倒霉的老虎出来觅食,一不小心踏上了这个捕兽工具,老虎怎么也挣不脱。老小编被猎人捉住就会身首异处,怎么办?难道为了这几寸的小小的足掌让这长达七尺的身躯受难?不行,还是逃命要紧。老虎发起怒来,拼命地蹦跳腾跃,挣断了钳住的足掌,终于逃跑了。

  营销启示:每个企业在市场中都可能落入市场陷阱,这些陷阱可能来自资金短缺、组织混乱、顾客背弃、经销商反叛等,但企业认识到这是陷阱时,是否像这只老虎一样在危机的情况下宁肯牺牲局部也要保全整体呢?


17个经典营销寓言故事200篇扩展阅读


17个经典营销寓言故事200篇(扩展1)

——经典营销寓言故事10篇

经典营销寓言故事1

  两家鞋业制造公司分别派出了一个业务员去开拓市场,一个叫杰克逊,一个叫板井。

  在同一天,他们两个人来到了南太*洋的一个岛国,到达当日,他们就发现当地人全都赤足,不穿鞋!从国王到贫民、从僧侣到贵妇,竟然无人穿鞋子。

  当晚,杰克逊向国内总部老板拍了一封电报:“上帝呀,这里的人从不穿鞋子,有谁还会买鞋子?我明天就回去。”

  板井也向国内公司总部拍了一封电报:“太好了!这里的人都不穿鞋。我决定把家搬来,在此长期驻扎下去!”两年后,这里的人都穿上了鞋子……

  营销启示:许多人常常抱怨难以开拓新市场,事实是新市场就在你的面前,只不过你怎样发现这个市场而已。

经典营销寓言故事2

  梭子鱼、虾和天鹅三个不知什么时候成了好朋友,一天,他们同时发现一辆车,车上有许多好吃的东西。

  于是就想把车子从路上拖下来,三个家伙一齐负起沉重的担子,他们铆足了狠劲,身上青筋暴露,使出了*身的力气,可是,无论他们怎样拖呀、拉呀、推呀,小车还是老地方,一步也动不了。

  原来,天鹅使劲往天上提,虾一步步向后倒拖,梭子鱼又朝着池塘拉去,究竟谁对谁错?反正,他们都使劲了。

经典营销寓言故事3

  宋国有个卖酒的人,酿制的酒香味醇厚,做生意诚实公*,待客人殷勤周到,店外的酒旗高高得迎风招展,可酒就是卖不出去。时间一长,酒都变酸了。卖酒的人很是不解,就去请教邻里的一位长者。这位长者告诉他:“你养的那条狗太凶猛了,人们害怕狗咬,谁还敢来买你的酒,酒变酸也就可想而知。

  营销启示:从经营上看,宋国的卖酒人做的还是很到位,但是却养了一条凶猛的狗把生意搞砸了。在商业企业营销中,狗猛酒酸的道理比比皆是。在许多新闻报道中就看见诸如对顾客搜身、侮辱顾客等事件,企业有这么多猛狗,顾客怎敢上门,商品怎能销售出去呢?

经典营销寓言故事4

  许多企业在广告中吹嘘自己的产品可以解决什么什么问题,当顾客购买使用后却不见效果,想评理却找不着人诉说了。

  一只饥饿中的小羊在沙漠中同时发现了两片草地A和B,它先向A草地跑去,当它到了A草地附近时,它发现草地B比A更茂盛,它就放弃了A而奔向B。

  当它来到B草地附近时,结果发现B还不如A茂盛。然后它又返回往A草地跑。

  如此几个反复以后,当它再也没有力气时,它恰好处于两片草地中间。由于哪个草地都吃不到,所以它就饿死了。

  营销启示:决策理论认为,决策是从众多的方案中选择最优的方案,但是,事实上在很多情况下是不可能的,于是决策又有一个原则是满意原则,也就是说,只要决策的结果使决策者满意就行了。

经典营销寓言故事5

  一天动物园管理员发现袋鼠从笼子里跑出来了,于是开会讨论,一致认为是笼子的高度过低。所以他们决定将笼子的高度由原来的10米加高到20米。结果第二天他们发现袋鼠还是跑到外面来,所以他们又决定再将高度加高到30米。没想到隔天居然又看到袋鼠全跑到外面,于是管理员们大为紧张,决定一不做二不休,将笼子的高度加高到100米。

  一天长颈鹿和几只袋鼠们在闲聊,“你们看,这些人会不会再继续加高你们的笼子?”长颈鹿问。“很难说。”袋鼠说∶“如果他们再继续忘记关门的话!”

  管理心得:事有“本末”、“轻重”、“缓急”,关门是本,加高笼子是末,舍本而逐末,当然就不得要领了。管理是什么?管理就是先分析事情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认清事情的“本末”、“轻重”、“缓急”,然后从重要的方面下手。

经典营销寓言故事6

  一头羊到了天堂对圣彼得说:“我的头上长着一双角,是攻击敌人和保护自己的武器,但我为什么总是被狼吃掉呢?”

  圣彼得说:“虽然你和狼都是哺乳动物,但是你是以草、乔木树叶为生,狼以食肉为生。在地球的陆地上,只要是有水的地方,野草和乔木遍地都是,你想吃的时候只要张嘴即可,生存比狼容易得多;而狼的生存是寄托在战胜对手,吃掉对手,否则生命不保。你们太安于现状了,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虽有羊群,但无群体合力。而从狼身上可以看到它们具有敏锐的发现猎物的嗅觉,向猎物发起攻击的时候,有那种勇往直前的勇气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它们把凶狠和机智结合起来,提高了战胜猎物的能力,并且狼群有协同对敌的精神和能力。换句话说,你身上只具有羊性,而狼具有狼性。这就是差别呀。”

  营销启示:“羊性”实际是说安于现状,缺乏群体合作意愿,而“狼性”则是指积极主动富有竞争力和群体合作精神。在营销管理中,选择具有狼性的领导者是抵御竞争对手进攻,战胜对手的关键前提。

经典营销寓言故事7

  卖木梳给和尚

  招聘主事者见状灵机一动,相马不如赛马,决定让应聘者把木梳卖给和尚。以10天为限,卖的多者胜出。绝大多数应聘者愤怒,说:出家人要木梳何用?这不是那人开玩笑嘛。最后只有三个人应试。

  十天一到。主事者问第一个回来的应试者:“卖出多少把”回答是:“1把。”并且历数辛苦,直到找到一个有头癣的小和尚才卖出一把。

  第二个应试者回来,主事者问:“卖出多少把”回答是:“10把。”并说是跑到一座著名寺院,找到主持说山风吹乱了香客头发对佛不敬,主持才买了10把给香客用。

  第三个应试者回来,主事者问:“卖出多少把”回答是:“1000把。不够用还要增加”主事者惊问是:“怎么卖的?”

  应试者说:“我到一个香火很盛的深山宝刹,香客络绎不绝。我找到主持说,来进香的的善男信女都有一颗虔诚的心,宝刹应该有回赠作为纪念,我有一批木梳,主持书法超群,可以刻上(积善梳)三个字做赠品。主持大喜,我带的1000把全部要了。得到梳子的香客也很高兴,香火更加兴旺,主持还要我再卖给他梳子。”

  点评:把木梳卖给和尚,听起来匪夷所思,但在別人认为不可能的地方开发出新的市场,那才是真正的营销高手。不同的思维,将引领不同的作法,导致不同的结果。

经典营销寓言故事8

  宋国有个卖酒的人,酿制的酒香味醇厚,做生意诚实公*,待客人殷勤周到,店外的酒旗高高得迎风招展,可酒就是卖不出去。时间一长,酒都变酸了。卖酒的人很是不解,就去请教邻里的一位长者。这位长者告诉他:“你养的那条狗太凶猛了,人们害怕狗咬,谁还敢来买你的酒,酒变酸也就可想而知。

  营销启示:从经营上看,宋国的卖酒人做的还是很到位,但是却养了一条凶猛的狗把生意搞砸了。在商业企业营销中,狗猛酒酸的道理比比皆是。在许多新闻报道中就看见诸如对顾客搜身、侮辱顾客等事件,企业有这么多猛狗,顾客怎敢上门,商品怎能销售出去呢?

经典营销寓言故事9

  有两家卖粥的小店。

  左边这个和右边那个每天的顾客相差不多,都是川流不息,人进人出的。然而晚上结算的时候,左边这个总是比右边那个多出了百十元来。天天如此。

  于是,我走进了右边那个粥店。服务小姐微笑着把我迎进去,给我盛好一碗粥。问我:“加不加鸡蛋?”我说加。于是她给我加了一个鸡蛋。

  每进来一个顾客,服务员都要问一句:“加不加鸡蛋?”也有说加的,也有说不加的,大概各占一半。我又走进左边那个小店。服务小姐同样微笑着把我迎进去,给我盛好一碗粥。问我:“加一个鸡蛋,还是加两个鸡蛋?”我笑了,说:“加一个。”

  再进来一个顾客,服务员又问一句:“加一个鸡蛋还是加两个鸡蛋?”爱吃鸡蛋的就要求加两个,不爱吃的就要求加一个。也有要求不加的,但是很少。一天下来,左边这个小店就要比右边那个多卖出很多个鸡蛋。

  营销启示:给别人留有余地,更要为自己争取尽可能大的领地。只有这样,才会于不声不响中获胜。销售不仅仅是方法问题,更多的是对消费心理的理解。

经典营销寓言故事10

  有个自称专治驼背的医生,招牌上写着:“无论驼得像弯弓那样的,像虾那样的,像饭锅那样的,经我医治,着手便好!”

  有个驼背信以为真,就请他医治。他拿了两块木板,不给驼背开药方,也不给他吃药,把一块木板放在地上,叫驼背趴在上面,用另一块木板压在驼背的身上,然后用绳索绑紧。接着,便自己跳上板去,拼命乱踩一番。驼背连声呼叫求救,他也不理会,结果,驼背算是给弄直了,人也“呜呼哀哉”了。

  驼背的儿子和这医生评理,这医生却说:“我只管把他的驼背弄直,哪管他的死活!”

  营销启示:顾客需求是多样的,顾客的偏好也是多样的。企业营销的问题是找出解决顾客需求的产品和方法,并且这种产品和方法能够满足顾客的需求,这才是成功的营销。


17个经典营销寓言故事200篇(扩展2)

——三个经典职场寓言故事3篇

三个经典职场寓言故事1

  乌鸦

  一只乌鸦坐在树上,整天无所事事。一只小兔子看见乌鸦,就问:“我能象你一样整天坐在那里,什么事也不干吗?”乌鸦答道:“当然啦,为什么不呢?”于是,兔子便坐在树下,开始休息。突然,一只狐狸出现了,狐狸跳向兔子,把它给吃了。

  这个故事的告诉我们:要想坐在那里什么也不干,你必须坐(做)得非常非常高。

三个经典职场寓言故事2

  金人

  小国的使者到大国,带来了三个一模一样的金人,金壁辉煌,把皇帝高兴坏了。可是这小国的使者不厚道,出了一道题目:这三个金人哪个最有价值?答对了才能得到金人。大国的人想了许多办法,请来珠宝匠检查,称重量,看做工,都是一模一样的。

  怎么办?泱泱大国,不会连这个小问题都不懂吧?最后,有一位退位的老大臣说他有办法。老臣胸有成足地拿着三根稻草,分别插入金人的耳朵里。第一根稻草从金人的另一边耳朵出来了,第二根稻草从金人的嘴巴里直接掉出来,而第三根稻草,掉进了金人的肚子,什么响动也没有。老臣说:第三个金人最有价值!使者点点头,把第三个金人进贡给了大国的皇帝。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最有价值的人,不一定是最能说的人。老天给我们两只耳朵一个嘴巴,本来就是让我们多听少说的。善于倾听,才是成熟的`人最基本的素质。


17个经典营销寓言故事200篇(扩展3)

——17个经典营销寓言故事

17个经典营销寓言故事1

  有个猎人,在深山里挖了一个陷阱,安放了一个捕兽工具,野兽的.脚只要碰到它,它就会牢牢地把兽蹄钳住。有一次,一只倒霉的老虎出来觅食,一不小心踏上了这个捕兽工具,老虎怎么也挣不脱。老小编被猎人捉住就会身首异处,怎么办?难道为了这几寸的小小的足掌让这长达七尺的身躯受难?不行,还是逃命要紧。老虎发起怒来,拼命地蹦跳腾跃,挣断了钳住的足掌,终于逃跑了。

  营销启示:每个企业在市场中都可能落入市场陷阱,这些陷阱可能来自资金短缺、组织混乱、顾客背弃、经销商反叛等,但企业认识到这是陷阱时,是否像这只老虎一样在危机的情况下宁肯牺牲局部也要保全整体呢?


17个经典营销寓言故事200篇(扩展4)

——*古代经典寓言故事10篇

*古代经典寓言故事1

  公孙穆生活在东汉时期,他非常热爱学习,总是想尽办法,抓住一切机会来学习,当时的许多人都因为他好学而对他交口称赞。

  公孙穆读了不少书以后,还想进一步扩大知识面,完善自己,但是靠自学又觉得力不从心。那时候设有太学,太学里的老师知识渊博、见识很广,公孙穆就想进太学去继续学习。可是上太学需要交一大笔学费,另外还有*时食宿的花销,数额高得惊人,而公孙穆家里很穷,根本出不起这笔钱。怎么办呢?公孙穆一下子也想不出什么主意来,只好先暂时停止了学习。为此,他苦恼极了。

  有个富商名叫吴裕,十分通情达理,对人总是很诚恳。有一次,他要招雇一批舂米的工人,派人把消息放了出去。有人把这事告诉了公孙穆,公孙穆高兴极了。他想:这下可有机会赚些钱继续求学了!那时候,去给人舂米被认为是低贱的工作,但公孙穆已经顾不得这些了,他把自己打扮成那种干重体力活的样子,穿一套短衫短裤,就去应征了。

  一天,吴裕打算去舂米的地方转一转,巡视一番。他信步一路走来,东瞧瞧,西看看,最后在公孙穆身边站住了。公孙穆正干得满头大汗,也没有注意吴裕在他旁边,还是一个劲地舂他的"米。

  过了好一会儿,吴裕越看越觉得公孙穆的动作不很熟练,体力也不怎么好,不太像一个舂米工人,就问他道:“小伙子,你为什么会到我这儿来工作呢?”公孙穆随口答道:“为了赚些钱作学费。”吴裕说:“哦,原来你是个读书人啊,怪不得我看你斯斯文文的,不太像工人。别干了,休息一会儿吧,咱们俩聊聊!”

  他俩谈得十分投机,相见恨晚。后来,这两个人就结成了莫逆之交。

  吴裕并没有因为贫富悬殊而看不起公孙穆这个穷书生,反而同他交上了朋友。这种不以物质的眼光看人的精神是很可贵的。我们交朋友,也同样不应以贵贱、贫富为标准,而要更看重一个人的才识和品行。

*古代经典寓言故事2

  管宁和华歆(xin)在年轻的时候,是一对非常要好的朋友。他俩成天形影不离,同桌吃饭、同榻读书、同床睡觉,相处得很和谐。

  有一次,他俩一块儿去劳动,在菜地里锄草。两个人努力干着活,顾不得停下来休息,一会儿就锄好了一大片。

  只见管宁抬起锄头,一锄下去,“噹”一下,碰到了一个硬东西。管宁好生奇怪,将锄到的一大片泥土翻了过来。黑黝黝的泥土中,有一个黄澄澄的东西闪闪发光。管宁定睛一看,是块黄金,他就自言自语地说了句:“我当是什么硬东西呢,原来是锭金子。”接着,他不再理会了,继续锄他的草。

  “什么?金子!”不远处的华歆听到这话,不由得心里一动,赶紧丢下锄头奔了过来,拾起金块捧在手里仔细端详。

  管宁见状,一边挥舞着手里的锄头干活,一边责备华歆说:“钱财应该是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去获得,一个有道德的人是不可以贪图不劳而获的财物的。”

  华歆听了,口里说:“这个道理我也懂。”手里却还捧着金子左看看、右看看,怎么也舍不得放下。后来,他实在被管宁的目光盯得受不了了,才不情愿地丢下金子回去干活。可是他心里还在惦记金子,干活也没有先前努力,还不住地唉声叹气。管宁见他这个样子,不再说什么,只是暗暗地摇头。

  又有一次,他们两人坐在一张席子上读书。正看得入神,忽然外面沸腾起来,一片鼓乐之声,中间夹杂着鸣锣开道的吆喝声和人们看热闹吵吵嚷嚷的声音。于是管宁和华歆就起身走到窗前去看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原来是一位达官显贵乘车从这里经过。一大队随从佩带着武器、穿着统一的服装前呼后拥地保卫着车子,威风凛凛。再看那车饰更是豪华:车身雕刻着精巧美丽的图案,车上蒙着的车帘是用五彩绸缎制成,四周装饰着金线,车顶还镶了一大块翡翠,显得富贵逼人。

  管宁对于这些很不以为然,又回到原处捧起书专心致志地读起来,对外面的喧闹完全充耳不闻,就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一样。

  华歆却不是这样,他完全被这种张扬的声势和豪华的排场吸引住了。他嫌在屋里看不清楚,干脆连书也不读了,急急忙忙地跑到街上去跟着人群尾随车队细看。

  管宁目睹了华歆的所作所为,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叹惋和失望。等到华歆回来以后,管宁就拿出刀子当着华歆的面把席子从中间割成两半,痛心而决绝地宣布:“我们两人的志向和情趣太不一样了。从今以后,我们就像这被割开的`草席一样,再也不是朋友了。”

  真正的朋友,应该建立在共同的思想基础和奋斗目标上,一起追求、一起进步。如果没有内在精神的默契,只有表面上的亲热,这样的朋友是无法真正沟通和理解的,也就失去了做朋友的意义了。

*古代经典寓言故事3

  伯愁是伯乐幼年时的好朋友。*后,以磨面为生,本小利薄,小日子过得紧紧巴巴的,整天愁眉苦脸,像根秋丝瓜。

  这天,他从城里回来,却一反常态,笑逐颜开。

  老伴惊诧地问:“你拣到宝贝啦,今天这么高兴?”伯愁说:“我在城里碰到伯乐啦,他答应送我一匹千里马!你算算,千里马日行千里,夜行八百,一天能磨多少面?往后,咱们的日子不用愁了!”

  老伴也听别人说过,伯乐善识千里马。丈夫这么说,她心里也挺高兴。

  第二天一大早,伯愁就把家里那匹拉磨的黑马牵到城里去。中午,骑着一匹浑身像锦缎裹着似的枣红马回来了。他高高兴兴地对老伴说:“看见没有?这是匹千里追风赤兔马!我骑着它从城里回来,百把里路,不到一个时辰就到家了!”

  奇怪的是,这匹赤兔马拉起磨来,并不比原来那匹黑马快多少,伯愁的日子还是不好过。他的如意算盘落空了,脸上又堆满了愁云。

  “唉!世人都说伯乐善识千里马,我看他是徒有虚名而已!”伯愁长吁短叹地说。

  不久,从城里回来的人说,伯乐在马市上又发现了一匹千里乌骓马。这匹乌骓马,很像伯愁家原来那匹拉磨的黑马。

  伯愁听了,一个劲地摇头:“笑话!笑话!”

*古代经典寓言故事4

  孔子带着学生到鲁桓公的祠庙里参观的时候,看到了一个可用来装水的器皿,形体倾斜地放在祠庙里。在那时候把这种倾斜的器皿叫欹(qi)器。

  孔子便向守庙的人问道:“请告诉我,这是什么器皿呢?”守庙的人告诉他:“这是欹器,是放在座位右边,用来警戒自己,如‘座右铭’一般用来伴坐的器皿。”孔子说:“我听说这种用来装水的伴坐的器皿,在没有装水或装水少时就会歪倒;水装得适中,不多不少的时候就会是端正的。里面的水装得过多或装满了,它也会翻倒。”说着,孔子回过头来对他的学生们说:“你们往里面倒水试试看吧!”学生们听后舀来了水,一个个慢慢地向这个可用来装水的器皿里灌水。果然,当水装得适中的时候,这个器皿就端端正正地在那里。不一会,水灌满了,它就翻倒了,里面的水流了出来。再过了一会儿,器皿里的水流尽了,就倾斜了,又像原来一样歪斜在那里。

  这时候,孔子便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说道:“唉!世界上哪里会有太满而不倾覆翻倒的事物啊!”

  这篇故事的寓意是借用敬器装满水就倾覆翻倒的现象来说明骄傲自满,往往向它的对立面——空虚转化。从而告诉人们要谦虚谨慎,不要骄傲自满,凡骄傲自满的人,没有不失败的。

*古代经典寓言故事5

  老海龟的悲剧

  海岛的沙滩上,有一只巨大的海龟。它晒着温暖的太阳,慢慢地爬动着,感到十分惬意。

  有一只小海鸥飞来,停歇在海龟的背上问:

  “老爷爷,您多大年纪了?”

  “不大不小,整整100岁。”海龟慢吞吞地说。

  “呀!您这么大年纪,一定到过许多许多地方吧?一定有很大很大本领吧?您……”好奇的小海鸥,连珠炮似地发问道。

  老海龟来神儿了,它伸长脖子,昂起头,微微晃动着,夸耀地说:

  “这个吗,太*洋我是游遍了;荒凉的小岛我全蹓跶过;最深的海底我也曾去观过光。至于我神通广大的本领,说起来准让你羡慕得流口水……”

  海龟正说得泡沫四溅,小海鸥忽然惊恐地飞开了。一个汉子走过来,用力把海龟翻个四脚朝天。那汉子走开时笑着说:

  “现在我没空儿,过半天再搬你上船去。”

  老海龟知道大事不好,只等着倒霉啦。小海鸥见老海龟仰面躺着不动,飞过来吃惊地说道:

  “神通广大的老爷爷啊,您就这么等着别人弄走吗?”

  老海龟听了,惭愧地把两只前脚遮住了自己的脸。

*古代经典寓言故事6

  大臭草进阳台

  阳台上摆着一只空花盆,里面装着肥沃的泥土。只见主人边抚摸着瓷质的盆儿,边欣喜地自语道:

  “嗯,过两天大臭草就可以来安家了。”

  “大臭草”,多么恐怖的名称,等主人转身一离开,各种花儿唬得几乎跳出了花盆。月季花涨红着脸惊叫:“大臭草?哼,准是个讨厌透顶的家伙。”茉莉花喷着清香忧伤地声明:“哎,我最怕怪气味。”满身长刺的仙人球气鼓鼓地说:“它要来,我们全都走!”米兰花疑惑地说:“我们的主人,莫不是神经出了毛病?”……

  不祥的气氛笼罩着阳台,奇花异草们终日惶惶不安,祈祷着主人带来的是八月桂,或者哪怕是喇叭花,而唯恐领来什么“大臭草”。

  “到了,到了。”这天,主人兴冲冲地奔入阳台,将一把草儿小心地种入了花盆。

  花儿们掩着鼻子偷偷打量,只见那梗茎上生长了小小的长圆形的颖片,颖片的茎部是浅棕红色,中部更浅,尖端透明,很像花瓣,纤细的茎端错落有致地层层展开,既大方又美观。阳台上的花儿看得入了迷。夜来香好奇地打听:

  “请问,尊姓大名?”

  “我叫大臭草。”回答得十分轻柔婉和。

  “天啦,真是大臭草?怎么叫这么个名字?”仙人掌咕哝着。

  “怪呀,”几种花儿同时说道,“半点臭味儿也没有哩。”

  “不错,它正是大臭草,”主人笑盈盈地解释,手舞足蹈地说:“你们这些花儿、草儿、球儿、掌儿,别看不起它,它长期隐居在崇山峻岭,属禾本科臭草类植物,仅仅因为名字不雅,人们才对它不感兴趣,现在你们瞧清楚了,它亭亭玉立,多么俊俏!”

  初来的大臭草,用它的真实面目,征服了阳台上的居民,立即受到了大伙的欢迎。

*古代经典寓言故事7

  斩蚯蚓

  花草地上,里三层外三层地围了很多小动物,它们在看啥呢?噢,一只名叫翠翠的螳螂正在表演魔术:斩蚯蚓。翠翠举起一只镰刀形的前足,喀嚓一声,把草地中间的蚯蚓斩成两段。观众的心一下子都悬了起来:斩断了的蚯蚓还能复活吗?还能长成原来的样子吗?正当大伙在这样想的"时候,奇迹发生了:两截断蚯蚓都变成了有头有尾的完整蚯蚓。观众为螳螂翠翠的绝技欢呼起来。

  这时,一只名叫青青的螳螂对大伙说:“这有什么稀奇的!我们螳螂都有两把天生的刀,谁不会斩蚯蚓?我马上再给大伙表演一个。”它把一条红蚯蚓放在草地中问。翠翠赶忙对它说:“先别斩,听我把要领告诉你。”青青才不相信斩蚯蚓有什么要领呢,它举起前足,照蚯蚓的后部就是一刀,翠翠连阻挡都没有来得及。

  “完了!”翠翠叫了起来,“让你这么一斩,那段只有尾巴没有头的蚯蚓再也不会长出头来了,只能成为一条两个尾巴的变态蚯蚓。”

  “哼,我才不信呢!”青青不服气地说,“你斩的就能长出头来,我斩的就不能,岂有此理!”

  “斩的地方不同,后果就不一样。我让你先听听要领,你偏不听。嗨!结果害了这条蚯蚓。”

  “我就不信斩蚯蚓还有什么要领。”

  “有。在蚯蚓前五节到八节的地方斩断,就能很快再生成完整的蚯蚓。在十五节以后斩断,后半截就不能再生头部了,只能长出尾巴来。我斩的是五至八节的中央;你呢,正巧斩断了十五节以后的地方。”

  “我不信!我不信!”青青嚷嚷起来。

  “那就等着瞧吧。”

  观众们都紧张地瞅着断蚯蚓。过了好长一段时间后,那段只有尾巴没有头的蚯蚓果真从切断处长出了一条尾巴,变成了一条无头的两尾蚯蚓。

  青青呆住了。

*古代经典寓言故事8

  螳螂法官

  螳螂调到蜗牛、水螅界当法官后,仍然一成不变地按昆虫界刑法进行审判。

  一天,他威严地站在审判席中央,用镰刀似的前脚举起判决书:

  “绿水螅害死同胞,罪大恶极,证据确凿,判处死刑,立即执行。死刑用刀把脑袋割成两半执行。”

  绿水螅听到这个判决,心里暗暗好笑。场内,顿时议论纷纷。

  “安静!安静!”螳螂接着又宣布:

  “贪嘴蜗牛偷吃禁食植物,犯罪情节轻微,根据刑法第一五一条规定,切掉触角予以教训。”

  贪嘴蜗牛立即昏了过去,别的蜗牛都忿忿不*:

  “法官大人,你判得太重了。”

  “是啊,这不要了他的命吗?”

  “你不知道,我们蜗牛的眼睛是长在……”

  “胡说!”没等他们说完,螳螂就拍着石桌大叫道,“你们是法官,还是我是法官?谁再敢捣乱,我就拘留他!”

  大伙都不敢吱声了。

  蜗牛的眼睛是长在长触角上的,短触角则是他们的“鼻子”。贪嘴蜗牛被切掉两对触角后,再也看不见东西,闻不到气味,找不到食物了,没过几天就死了。

  而绿水螅呢,它的再生能力很强,脑袋被割成两半后,不但没有死,而且还长成了两个脑袋。从此,水螅中的犯罪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

  蜗牛们向低等动物界最高法院告螳螂法官的状。

  螳螂法官被撤了职。它很不服气,申辩说:“以前我在昆虫界当法官的时候,一直是按这个刑法审判的,谁都说我是个最公正的铁包公;现在,我还是按这个刑法审判,为什么要撤我的职?”

  “就是因为这个才撤了你的职。蜗牛、水螅和昆虫的生理有许多截然不同的地方,你却还是按昆虫刑法判刑,结果使犯了轻罪的贪吃蜗牛丧了命,犯了*罪的绿水螅却没有得到应有的下场。”

  螳螂垂下了头。

*古代经典寓言故事9

  张良与老人

  张良是汉高祖刘邦的重要谋臣,在他年轻时,曾有过这么一段故事。

  那时的张良还只是一名很普通的青年。一天,他漫步来到一座桥上,对面走过来一个衣衫破旧的老头。那老头走到张良身边时,忽然脱下脚上的"破鞋子丢到桥下,还对张良说:"去,把鞋给我捡回来!"张良当时感到很奇怪又很生气,觉得老头是在侮辱自己,真想上去揍他几下。可是他又看到老头年岁很大,便只好忍着气下桥给老头捡回了鞋子。谁知这老头得寸进尺,竟然把脚一伸,吩咐说:"给我穿上!"张良更觉得奇怪,简直是莫名其妙。尽管张良已很有些生气,但他想了想,还是决定干脆帮忙就帮到底,他还是跪下身来帮老头将鞋子穿上了。

  老头穿好鞋,跺跺脚,哈哈笑着扬长而去。张良看着头也不回、连一声道谢都没有的老头的背影,正在纳闷,忽见老头转身又回来了。他对张良说:"小伙子,我看你有深造的价值。这样吧,5天后的早上,你到这儿来等我。"张良深感玄妙,就诚恳地跪拜说:"谢谢老先生,愿听先生指教。"

  第5天一大早,张良就来到桥头,只见老头已经先在桥头等候。他见到张良,很生气地责备张良说:"同老年人约会还迟到,这像什么话呢?"说完他就起身走了。走出几步,又回头对张良说:"过5天早上再会吧。"

  张良有些懊悔,可也只有等5天后再来。

  到第5天,天刚蒙蒙亮,张良就来到了桥上,可没料到,老人又先他而到。看见张良,老头这回可是声色俱厉地责骂道:"为什么又迟到呢?实在是太不像话了!"说完,十分生气地一甩手就走了。临了依然丢下一句话,"还是再过5天,你早早就来吧。"

  张良惭愧不已。又过了5天,张良刚刚躺下睡了一会,还不到半夜,就摸黑赶到桥头,他不能再让老头生气了。过了一会儿,老头来了,见张良早已在桥头等候,他满脸高兴地说:"就应该这样啊!"然后,老头从怀中掏出一本书来,交给张良说:"读了这部书,就可以帮助君王治国*天下了。"说完,老头飘然而去,还没等张良会过神来,老头已没了踪影。

*古代经典寓言故事10

  在青松国的森林里,有一种又香又美丽的花。名叫日轮花。

  这天,自诩为是青松国森林最聪明的智士狐狸,哼着小曲,悠然自得的,到了日轮花跟前说:“啊!我可爱的日轮花公主,你的奴才狐狸,来到了你的脚前……盼望你睁开尊贵迷人的眼睛,来听一听,狐狸奴才的话吧!啊!我亲爱的干妈,我未来的姨娘……日轮花听了,“扑哧”一声笑了说:哟……这不是我的干儿么?你到你姑奶奶面前,有什么贵干吗?狐狸甜甜的眯缝眼笑了说,昨天晚上,我打听到小山鹿,今天中午到它外婆家去,趁此机会……我想请花奶奶帮忙……来一起,除掉它吃肉……狐狸说的眉飞色舞……日轮花“咯咯”地笑了……点头答应了。

  到中午了……小鹿一路小跑到山岗去……

  此时,狐狸赶紧斜身躺在小路上,面色苍白……*不止……连声哀嚎……

  小鹿好心地跑了过去说:狐狸大叔,你怎么了?

  狐狸的`眼泪不知不觉流了下来说:我中毒了,被毒蛇咬了一口,好心善良的小鹿啊!你只许到日轮花前,给我摘一朵花让俺闻闻,我的病就会好的。

  不明真相的小鹿,连忙跑到日轮花前,用嘴为狐狸含朵美丽的日轮花,就在小鹿的嘴接触到日轮花时,又香又美丽的日轮花以很快的速度,将枝叶猛卷过来,将小鹿紧紧缠住,任凭小鹿怎样呼唤、挣扎、就是挣脱不开。

  日轮花向狐狸发出了信号——装快死的狐狸,爬起来,笑眯眯地来到小鹿跟前,小鹿继续挣扎拼命喊着:狐叔、狐叔……快救救我……

  狐狸听了,嘿嘿奸笑起来说:你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自认为把做好事当做美德的蠢才……今天,我非吃掉你的肉……把你的骨头,当做日轮花的肥料……这又何尝不是为您日轮花奶奶和你狐狸大叔做好事呢?你说是吗?我的讨人喜惹人爱的鹿儿,宝贝,乖乖……


17个经典营销寓言故事200篇(扩展5)

——*古代经典寓言故事10篇

*古代经典寓言故事1

  山上有座小庙,庙里有个小和尚。他每天挑水、念经、敲木鱼,给观音菩 萨案桌上的净水瓶添水,夜里不让老鼠来偷东西,生活过得安稳自在。

  不久,来了个长和尚。他一到庙里,就把半缸水喝光了。小和尚叫他去挑水,长和尚心想一个人去挑水太吃亏了,便要小和尚和他一起去抬水,两个人只能抬一只水桶,而且水桶必须放 在扁担的中央,两人才心安理得。这样总算还有水喝。

  后来,又来了个胖和尚。他也想喝水,但缸里没水。小和尚和长和尚叫他自己去挑,胖和尚挑来一担水,立刻独自喝光了。从此谁也不挑水,三个和尚就没水喝。

  大家各念各的经,各敲各的木鱼,观音菩萨面前的净水瓶也没人添水,花草枯萎了。夜里老鼠出来偷东西,谁也不管。结果老鼠猖獗,打翻烛台,燃起大火。三个和尚这才一起奋力救火,大火扑灭了,他们也觉醒了。

  从此三个和尚齐心协力,水自然就更多了 。《三个和尚》是根据*民间谚语改编而成的,通过三个和尚没水吃、寺庙失火、三个和尚齐心协力救火直至后来三人合作吊水的情节,既批评了“三个和尚没水吃”这种社会上存在的落后思想,又提倡了“人心齐,泰山移”的社会新风尚,与现实生活紧密。

*古代经典寓言故事2

  蒙地有个猎人,大大小小的动物打了不少,家里有各种各样的兽皮。有一次,他要去野外办些事情,刚一出门,让风一吹,颇有些寒意。于是他又返身进门,想找件兽皮挡挡寒,顺手抓了一张狮子皮,披在身上就上路了。

  到了野外,蒙人越走越觉得不对劲。一阵风吹草动,他预感到有事要发生。果然只听得一声长啸,一只吊睛白额大虎跳了出来。蒙人手边没带什么厉害的武器,心里暗想:糟糕,要躲也来不及,这下可完了。于是他干脆不逃了,只是闭着眼睛站在原地等死。

  再说那只老虎,早已饿了多时,一见有东西过来,就要往上扑。可那东西不但役逃,还站住了,在那边远远看着自己。老虎一阵奇怪,仔细看了看,乖乖,原来是只大狮子!要是打不过可惨了,好汉不吃眼前亏,还是快溜吧!

  蒙人站了半天,还不见老虎来吃他,大着胆子睁开眼一看,老虎夹着尾巴在往回跑,一闪就不见了,蒙人给弄糊涂了。但又一想,对了,老虎肯定知道自己是个好猎手,因害怕自己而跑掉的。蒙人非常得意,丝毫也没往自己披的狮子皮上去想。他趾高气扬地回到家,逢人就夸耀说:“连老虎都知道我是打猎的好手,一见了我就马上逃走了!”

  又过了几天,蒙人又要去野外了。这一回,他随便拿了一张狐皮挡风,像上次一样,走了没多远就又碰上了老虎。蒙人一点不怕,大摇大摆地走了过去。老虎定睛一看:哼,我当是什么呢,原来是只狐狸,居然也敢在我面前耍威风,一定要给它点颜色瞧瞧。老虎见是狐狸,连扑都懒得扑,就站在原地斜着眼睛瞧着他走过来。蒙人走到老虎跟前,见老虎还不让路,不由大怒,高声威胁说:“畜牲,见了我还不滚开,当心我扒了你的皮!”老虎看他骂了一会儿,不耐烦了,猛地跳将过去,可怜的蒙人,就这样成了老虎的一顿美餐。

  蒙人错在盲目地自以为是,不考虑客观因素,最终才落得个葬身虎腹的下场。

*古代经典寓言故事3

  公孙穆生活在东汉时期,他非常热爱学习,总是想尽办法,抓住一切机会来学习,当时的许多人都因为他好学而对他交口称赞。

  公孙穆读了不少书以后,还想进一步扩大知识面,完善自己,但是靠自学又觉得力不从心。那时候设有太学,太学里的老师知识渊博、见识很广,公孙穆就想进太学去继续学习。可是上太学需要交一大笔学费,另外还有*时食宿的花销,数额高得惊人,而公孙穆家里很穷,根本出不起这笔钱。怎么办呢?公孙穆一下子也想不出什么主意来,只好先暂时停止了学习。为此,他苦恼极了。

  有个富商名叫吴裕,十分通情达理,对人总是很诚恳。有一次,他要招雇一批舂米的工人,派人把消息放了出去。有人把这事告诉了公孙穆,公孙穆高兴极了。他想:这下可有机会赚些钱继续求学了!那时候,去给人舂米被认为是低贱的工作,但公孙穆已经顾不得这些了,他把自己打扮成那种干重体力活的样子,穿一套短衫短裤,就去应征了。

  一天,吴裕打算去舂米的地方转一转,巡视一番。他信步一路走来,东瞧瞧,西看看,最后在公孙穆身边站住了。公孙穆正干得满头大汗,也没有注意吴裕在他旁边,还是一个劲地舂他的"米。

  过了好一会儿,吴裕越看越觉得公孙穆的动作不很熟练,体力也不怎么好,不太像一个舂米工人,就问他道:“小伙子,你为什么会到我这儿来工作呢?”公孙穆随口答道:“为了赚些钱作学费。”吴裕说:“哦,原来你是个读书人啊,怪不得我看你斯斯文文的,不太像工人。别干了,休息一会儿吧,咱们俩聊聊!”

  他俩谈得十分投机,相见恨晚。后来,这两个人就结成了莫逆之交。

  吴裕并没有因为贫富悬殊而看不起公孙穆这个穷书生,反而同他交上了朋友。这种不以物质的眼光看人的精神是很可贵的。我们交朋友,也同样不应以贵贱、贫富为标准,而要更看重一个人的才识和品行。

*古代经典寓言故事4

  孔子带着学生到鲁桓公的祠庙里参观的时候,看到了一个可用来装水的器皿,形体倾斜地放在祠庙里。在那时候把这种倾斜的器皿叫欹(qi)器。

  孔子便向守庙的人问道:“请告诉我,这是什么器皿呢?”守庙的人告诉他:“这是欹器,是放在座位右边,用来警戒自己,如‘座右铭’一般用来伴坐的器皿。”孔子说:“我听说这种用来装水的伴坐的器皿,在没有装水或装水少时就会歪倒;水装得适中,不多不少的时候就会是端正的。里面的水装得过多或装满了,它也会翻倒。”说着,孔子回过头来对他的学生们说:“你们往里面倒水试试看吧!”学生们听后舀来了水,一个个慢慢地向这个可用来装水的器皿里灌水。果然,当水装得适中的时候,这个器皿就端端正正地在那里。不一会,水灌满了,它就翻倒了,里面的水流了出来。再过了一会儿,器皿里的水流尽了,就倾斜了,又像原来一样歪斜在那里。

  这时候,孔子便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说道:“唉!世界上哪里会有太满而不倾覆翻倒的事物啊!”

  这篇故事的寓意是借用敬器装满水就倾覆翻倒的现象来说明骄傲自满,往往向它的对立面——空虚转化。从而告诉人们要谦虚谨慎,不要骄傲自满,凡骄傲自满的人,没有不失败的。

*古代经典寓言故事5

  大臭草进阳台

  阳台上摆着一只空花盆,里面装着肥沃的泥土。只见主人边抚摸着瓷质的盆儿,边欣喜地自语道:

  “嗯,过两天大臭草就可以来安家了。”

  “大臭草”,多么恐怖的名称,等主人转身一离开,各种花儿唬得几乎跳出了花盆。月季花涨红着脸惊叫:“大臭草?哼,准是个讨厌透顶的家伙。”茉莉花喷着清香忧伤地声明:“哎,我最怕怪气味。”满身长刺的仙人球气鼓鼓地说:“它要来,我们全都走!”米兰花疑惑地说:“我们的主人,莫不是神经出了毛病?”……

  不祥的气氛笼罩着阳台,奇花异草们终日惶惶不安,祈祷着主人带来的是八月桂,或者哪怕是喇叭花,而唯恐领来什么“大臭草”。

  “到了,到了。”这天,主人兴冲冲地奔入阳台,将一把草儿小心地种入了花盆。

  花儿们掩着鼻子偷偷打量,只见那梗茎上生长了小小的长圆形的颖片,颖片的茎部是浅棕红色,中部更浅,尖端透明,很像花瓣,纤细的茎端错落有致地层层展开,既大方又美观。阳台上的花儿看得入了迷。夜来香好奇地打听:

  “请问,尊姓大名?”

  “我叫大臭草。”回答得十分轻柔婉和。

  “天啦,真是大臭草?怎么叫这么个名字?”仙人掌咕哝着。

  “怪呀,”几种花儿同时说道,“半点臭味儿也没有哩。”

  “不错,它正是大臭草,”主人笑盈盈地解释,手舞足蹈地说:“你们这些花儿、草儿、球儿、掌儿,别看不起它,它长期隐居在崇山峻岭,属禾本科臭草类植物,仅仅因为名字不雅,人们才对它不感兴趣,现在你们瞧清楚了,它亭亭玉立,多么俊俏!”

  初来的大臭草,用它的真实面目,征服了阳台上的居民,立即受到了大伙的欢迎。

*古代经典寓言故事6

  公孙穆生活在东汉时期,他非常热爱学习,总是想尽办法,抓住一切机会来学习,当时的许多人都因为他好学而对他交口称赞。

  公孙穆读了不少书以后,还想进一步扩大知识面,完善自己,但是靠自学又觉得力不从心。那时候设有太学,太学里的老师知识渊博、见识很广,公孙穆就想进太学去继续学习。可是上太学需要交一大笔学费,另外还有*时食宿的花销,数额高得惊人,而公孙穆家里很穷,根本出不起这笔钱。怎么办呢?公孙穆一下子也想不出什么主意来,只好先暂时停止了学习。为此,他苦恼极了。

  有个富商名叫吴裕,十分通情达理,对人总是很诚恳。有一次,他要招雇一批舂米的工人,派人把消息放了出去。有人把这事告诉了公孙穆,公孙穆高兴极了。他想:这下可有机会赚些钱继续求学了!那时候,去给人舂米被认为是低贱的工作,但公孙穆已经顾不得这些了,他把自己打扮成那种干重体力活的样子,穿一套短衫短裤,就去应征了。

  一天,吴裕打算去舂米的地方转一转,巡视一番。他信步一路走来,东瞧瞧,西看看,最后在公孙穆身边站住了。公孙穆正干得满头大汗,也没有注意吴裕在他旁边,还是一个劲地舂他的米。

  过了好一会儿,吴裕越看越觉得公孙穆的动作不很熟练,体力也不怎么好,不太像一个舂米工人,就问他道:“小伙子,你为什么会到我这儿来工作呢?”公孙穆随口答道:“为了赚些钱作学费。”吴裕说:“哦,原来你是个读书人啊,怪不得我看你斯斯文文的,不太像工人。别干了,休息一会儿吧,咱们俩聊聊!”

  他俩谈得十分投机,相见恨晚。后来,这两个人就结成了莫逆之交。

  吴裕并没有因为贫富悬殊而看不起公孙穆这个穷书生,反而同他交上了朋友。这种不以物质的眼光看人的精神是很可贵的。我们交朋友,也同样不应以贵贱、贫富为标准,而要更看重一个人的才识和品行。

*古代经典寓言故事7

  张良与老人

  张良是汉高祖刘邦的重要谋臣,在他年轻时,曾有过这么一段故事。

  那时的张良还只是一名很普通的青年。一天,他漫步来到一座桥上,对面走过来一个衣衫破旧的老头。那老头走到张良身边时,忽然脱下脚上的"破鞋子丢到桥下,还对张良说:"去,把鞋给我捡回来!"张良当时感到很奇怪又很生气,觉得老头是在侮辱自己,真想上去揍他几下。可是他又看到老头年岁很大,便只好忍着气下桥给老头捡回了鞋子。谁知这老头得寸进尺,竟然把脚一伸,吩咐说:"给我穿上!"张良更觉得奇怪,简直是莫名其妙。尽管张良已很有些生气,但他想了想,还是决定干脆帮忙就帮到底,他还是跪下身来帮老头将鞋子穿上了。

  老头穿好鞋,跺跺脚,哈哈笑着扬长而去。张良看着头也不回、连一声道谢都没有的老头的背影,正在纳闷,忽见老头转身又回来了。他对张良说:"小伙子,我看你有深造的价值。这样吧,5天后的早上,你到这儿来等我。"张良深感玄妙,就诚恳地跪拜说:"谢谢老先生,愿听先生指教。"

  第5天一大早,张良就来到桥头,只见老头已经先在桥头等候。他见到张良,很生气地责备张良说:"同老年人约会还迟到,这像什么话呢?"说完他就起身走了。走出几步,又回头对张良说:"过5天早上再会吧。"

  张良有些懊悔,可也只有等5天后再来。

  到第5天,天刚蒙蒙亮,张良就来到了桥上,可没料到,老人又先他而到。看见张良,老头这回可是声色俱厉地责骂道:"为什么又迟到呢?实在是太不像话了!"说完,十分生气地一甩手就走了。临了依然丢下一句话,"还是再过5天,你早早就来吧。"

  张良惭愧不已。又过了5天,张良刚刚躺下睡了一会,还不到半夜,就摸黑赶到桥头,他不能再让老头生气了。过了一会儿,老头来了,见张良早已在桥头等候,他满脸高兴地说:"就应该这样啊!"然后,老头从怀中掏出一本书来,交给张良说:"读了这部书,就可以帮助君王治国*天下了。"说完,老头飘然而去,还没等张良会过神来,老头已没了踪影。

*古代经典寓言故事8

  三个和尚

  山上有座小庙,庙里有个小和尚。他每天挑水、念经、敲木鱼,给观音菩 萨案桌上的净水瓶添水,夜里不让老鼠来偷东西,生活过得安稳自在。

  不久,来了个长和尚。他一到庙里,就把半缸水喝光了。小和尚叫他去挑水,长和尚心想一个人去挑水太吃亏了,便要小和尚和他一起去抬水,两个人只能抬一只水桶,而且水桶必须放 在扁担的中央,两人才心安理得。这样总算还有水喝。

  后来,又来了个胖和尚。他也想喝水,但缸里没水。小和尚和长和尚叫他自己去挑,胖和尚挑来一担水,立刻独自喝光了。从此谁也不挑水,三个和尚就没水喝。

  大家各念各的经,各敲各的木鱼,观音菩萨面前的净水瓶也没人添水,花草枯萎了。夜里老鼠出来偷东西,谁也不管。结果老鼠猖獗,打翻烛台,燃起大火。三个和尚这才一起奋力救火,大火扑灭了,他们也觉醒了。

  从此三个和尚齐心协力,水自然就更多了 。《三个和尚》是根据*民间谚语改编而成的,通过三个和尚没水吃、寺庙失火、三个和尚齐心协力救火直至后来三人合作吊水的情节,既批评了“三个和尚没水吃”这种社会上存在的落后思想,又提倡了“人心齐,泰山移”的社会新风尚,与现实生活紧密。

*古代经典寓言故事9

  在青松国的森林里,有一种又香又美丽的花。名叫日轮花。

  这天,自诩为是青松国森林最聪明的智士狐狸,哼着小曲,悠然自得的,到了日轮花跟前说:“啊!我可爱的日轮花公主,你的奴才狐狸,来到了你的脚前……盼望你睁开尊贵迷人的眼睛,来听一听,狐狸奴才的话吧!啊!我亲爱的干妈,我未来的姨娘……日轮花听了,“扑哧”一声笑了说:哟……这不是我的干儿么?你到你姑奶奶面前,有什么贵干吗?狐狸甜甜的眯缝眼笑了说,昨天晚上,我打听到小山鹿,今天中午到它外婆家去,趁此机会……我想请花奶奶帮忙……来一起,除掉它吃肉……狐狸说的眉飞色舞……日轮花“咯咯”地笑了……点头答应了。

  到中午了……小鹿一路小跑到山岗去……

  此时,狐狸赶紧斜身躺在小路上,面色苍白……*不止……连声哀嚎……

  小鹿好心地跑了过去说:狐狸大叔,你怎么了?

  狐狸的`眼泪不知不觉流了下来说:我中毒了,被毒蛇咬了一口,好心善良的小鹿啊!你只许到日轮花前,给我摘一朵花让俺闻闻,我的病就会好的。

  不明真相的小鹿,连忙跑到日轮花前,用嘴为狐狸含朵美丽的日轮花,就在小鹿的嘴接触到日轮花时,又香又美丽的日轮花以很快的速度,将枝叶猛卷过来,将小鹿紧紧缠住,任凭小鹿怎样呼唤、挣扎、就是挣脱不开。

  日轮花向狐狸发出了信号——装快死的狐狸,爬起来,笑眯眯地来到小鹿跟前,小鹿继续挣扎拼命喊着:狐叔、狐叔……快救救我……

  狐狸听了,嘿嘿奸笑起来说:你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自认为把做好事当做美德的蠢才……今天,我非吃掉你的肉……把你的骨头,当做日轮花的肥料……这又何尝不是为您日轮花奶奶和你狐狸大叔做好事呢?你说是吗?我的讨人喜惹人爱的鹿儿,宝贝,乖乖……

*古代经典寓言故事10

  在离我们这儿很远的青松国森林里,有一个漂亮的女孩子,人们都很喜欢她。由于她的脸太白了,白的就像天鹅的羽毛,所以,大家都叫她“天鹅姑娘”。

  这天夜晚,青松国里下起了雪,雪下得好大、好大,夜又黑极了,一只狐狸,在雪地里,艰难爬着。腿上,滴着涔涔的血,它眼中含着泪花,泪水一滴、一滴的流下来,它已有三天没吃饭了,又让猎人打了一枪。它慢慢的向小屋爬来,纷纷的雪花,落在它身上,快把它埋住了。

  狐狸终于爬到了小屋门前,喊着:“救救我,救救我吧。”

  想,它以前经常干坏事,和山猫一起偷吃雀妈妈的小雀雀啦,这样的大坏蛋,也该救它吗?可是,它又多可怜啊……

  她向灶炉里添了些树枝,火越烧越旺,周围渐渐暖和了,过了好一会儿,狐狸慢慢醒来了,它蠕动着嘴唇对天鹅姑娘说:“谢谢你!我向*发誓:我一定报答你的恩情,让你过上最幸福的生活。穿上用天鹅羽毛、凤凰彩冠做成的衣服,让孔雀为你弹琴,百灵为你歌唱。

  到那时,你将成为青松国的公主。天鹅姑娘的脖子。顿时一股血流了出来。森林仿佛在做着梦,一切都是那样*静。天鹅姑娘似乎睡着了,睡的那样香、那样甜、那样莫名其妙……


17个经典营销寓言故事200篇(扩展6)

——经典的课外寓言故事10篇

经典的课外寓言故事1

  说谎的放羊娃

  有个放羊娃赶着他的羊群到村外很远的地方去放牧。他老是喜欢说谎,开玩笑,时常大声向村里人呼救,谎称有狼来袭击他的羊群。开始两三回,村里人都惊慌得立刻跑来,被他嘲笑后,没趣地走了回去。之后,有一天,狼真的来了,窜入羊群,大肆咬杀。牧羊娃对着村里拼命呼喊救命,村里人却认为他又在像往常一样说谎,开玩笑,没有人再理他。结果,他的羊群全被狼吃掉了。

  这故事说明,那些常常说谎话的人,即使再说真话也无人相信。

经典的课外寓言故事2

  鹬蚌相争渔人得利

  战国时,赵国、燕国都不是实力很强的国家,然而赵惠文王无视对赵、燕两国虎视眈眈的强大的秦国,打算出兵攻打燕国。

  为了避免一场国破家亡的战乱,燕国的苏代跑到赵国去求见赵惠文王,以游说赵与燕两相和好、共同抗秦。苏代对惠文王说:

  “大王您先别谈打仗的事,我且讲个故事给您听:一只河蚌好久没上岸了。有一天出了太阳,河岸上十分暖和,于是河蚌爬到岸上,张开蚌壳晒太阳。河蚌只觉得浑身舒服极了,它懒洋洋地打起瞌睡来。这时,一只鹬鸟飞过来,悄悄落在河蚌的身边,很快地用长长的尖嘴伸过去啄河蚌的肉。河蚌猛一惊醒,迅速用力把蚌壳一合,将鹬的尖嘴紧紧地夹住了。

  鹬鸟对河蚌说:

  “我看你能在岸上呆多久!如果今日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死、晒死,到时候,这岸上就会有一只死蚌了。”

  河蚌也十分强硬地说:

  “我看你能饿多长时间!我今日不松开你的嘴,明天也不松开你的嘴,你就会在那里被饿死,到时候这岸上就会有一只死鹬了。”

  两个小东西就这样对抗着,谁也不肯相让,真有要拼个同归于尽的架式。

  这时,一位渔人走过来,十分轻易地就捡了个便宜,把蚌和鹬都捉住,满心高兴地赶回家去。

  苏代的故事刚一讲完,赵惠文王幡然醒悟。他拍着自我的脑袋说:

  “多谢先生的启发,如果我们小国间自相残杀,让秦国从中得利,那我们跟这故事里刚愎自用的鹬和蚌又有什么区别呢”

  于是,赵王取消了攻打燕国的念头。

  从这则寓言我们应当认识到,有头脑的人不论干什么事情,都要全面、周密地思考一下,权衡利弊得失后再行动。否则,为了一点点恩怨、矛盾而互相争斗,必定会做出鹬蚌相争的蠢事来。

经典的课外寓言故事3

  唇亡齿寒

  晋献公要出兵攻打虢国,首先必须经过虞国,可是他担心虞国不肯答应借路。这时,晋国大臣荀息对献公说:“您如果肯将垂棘(地名)所产的名贵玉石与屈产(地名,均属晋国领土)所出的良马奉送给虞国的国君,然后再向他借路,我想他是会答应的。”

  晋献公有些犹豫地说:“垂棘玉石是我祖传的宝贝,屈产宝马是我心爱的坐骑啊。如果虞国国君收下了我的这两件珍贵礼物,却仍然不肯借路给我,那怎样办”

  荀息于是对献公分析道:“虞国的国君如果不肯借路,他定然不敢随便收下我们的礼物;如果他收下了玉石和宝马,就必须会借路给我们。至于这两件宝贝,您有些舍不得,这也不要紧,只可是是暂时寄存在那里罢了,迟早还是要归还给您的。打个比方,我们将垂棘玉石放在虞国,就好比从内室移到了外室;而将屈产宝马放到虞国,也就好比是从内马圈牵到了外马圈一样。到时候,您如果要把这两件宝贝取回来,那还不容易吗”

  一番话说得晋献公如释重负,于是决定按荀息的计谋行事。

  虞国的国君见到这两件稀世宝物后,有些动心,打算给晋国借路。这时,虞国大夫宫之奇出面劝阻说:“国君可不能这样做呀!虢国是我们的邻邦,他们与我国恰似一种唇齿相依的亲密关系,如果嘴唇没有了,牙齿是会挨冻的呀!长期以来,我们两国在危难之际互相救助,这并不是什么互施思德,而完全是战略上的互相需要啊。而今,您同意给晋国借路,让其攻打虢国。如果晋国在今日消灭了虢国,我们虞国在明天就会被晋国吃掉,这该是多么危险的事啊。”

  可是,虞国国君一心贪恋晋国的宝玉和良马,听不进宫之奇的劝阻,给晋国军队让出了一条攻打虢国的必经之路。

  晋国凭借自我的国力强盛、兵强马壮,很快就消灭了弱小的虢国。在班师回朝之际,又顺便剿灭了毫无准备的虞国。为此,荀息专门去虞国找回宝玉和良马,当面归还给晋献公。

  晋献公望着失而复得的宝物,十分得意地说:“宝玉还是我原先的那一块,没有变样;只是这马又多长了一颗牙齿,比去年大一岁了。”

  虞国国君为了贪图眼前的一点小利,置国家利益于不顾,结果招致亡国的巨大灾难,这个深刻的历史教训,是值得后人深思的。

经典的课外寓言故事4

  自作自受

  唐高宗死后,皇后武则天独揽大权,直至登基做了女皇帝。则天女皇用严刑酷法,对那些为非作歹的贪官污吏进行制裁。当时,有人密告文昌右丞相周兴企图谋反。于是,武则天派来俊臣去审理此案。

  来俊臣派人请来周兴,不动声色地先假意与周兴聊天,并请他一齐喝酒。酒宴上,来俊臣问周兴说:“此刻有些囚犯不服罪,你说用什么方法让他们认罪,用什么方法制裁他们才好呢”

  这周兴也算是一个酷吏了,他整人的法子五花八门。这次来俊臣把他请来,他还蒙在鼓里,一点也不了解真相,所以他洋洋得意地呷着美酒,同时自作聪明地向来俊臣介绍了一种自我惯常使用的整人办法。他说:“这简单得很,我有一个好办法,包管让囚犯一个个服服贴贴。”

  来俊臣不动声色地说:“什么办法,请仔细介绍,我也照此办理。”

  周兴说:“拿一个大坛子来,周围堆上火炭烧烤,待烤得滚烫时,令犯人进到大坛子里去,看谁还敢不招供他的罪行”

  来俊臣听罢,立即派人搬来一个大坛子,按周兴所说的办法在坛子周围点上炭火。不一会,坛子烧得滚烫。来俊臣站起身来对周兴说道:“此刻皇宫内部传出命令,要我来审问老兄你的罪行,我想还是先请老兄进入这个大瓮里去再说吧,也好亲自体会体会你自我的杰作呀。”

  来俊臣的话音刚落,周兴早已吓得魂不附体,连忙跪下,使劲地叩头谢罪。

  看起来,那些作恶多端变着法子整人的人,也有遭到“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下场的那一天。

经典的课外寓言故事5

  囫囵吞枣

  有几个人闲来无事,在一齐聊天。一个年纪大的人对周围几个人说:“吃梨对人的牙齿有好处,可是,吃多了的话是会伤脾的。吃枣呢,正好与吃梨相反,吃枣能够健脾,但吃多了却对牙齿有害。”

  人群中一个呆头呆脑的青年人觉得有些疑惑不解,他想了想说:“我有一个好主意,能够吃梨有利牙齿又不伤脾,吃枣健脾又不至于伤牙齿。”

  那位年纪大的人连忙问他说:“你有什么好主意,说给我们大家听听!”

  那傻乎乎的青年人说:“吃梨的时候,我只是用牙去嚼,却不咽下去,它就伤不着脾了;吃枣的时候,我就不嚼,一口吞下去,这样不就不会伤着牙齿了吗”

  一个人听了青年说的话,跟他开玩笑说:“你这不是将枣囫囵着吞下去了吗”

  在场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笑得那个青年人抓耳挠腮,更是傻乎乎的了。

  这个年轻人自作聪明,如果按他说的办法囫囵吞枣的话,那枣子整个地连核也吞下去了,难以消化,哪还谈得上什么健脾呢我们学习知识也是这样,如果对所理解的知识不加以分析、消化、理解,只是一味生吞活剥,那是得不到什么收益的。

经典的课外寓言故事6

  钻牛角尖

  有一个读书人,本来没有大学问,可不论见到什么事都喜欢与人争论。

  一天,这个读书人到艾子那儿去,好像是请教艾子而实则是刁难人。他问艾子说:“凡是大车的车身下头和骆驼的脖子上,都系着铃铛,这是为什么呢”

  艾子回答说:“大车和骆驼都是很大的,而车和骆驼又经常在夜间赶路,如果它们一旦狭路相逢,就难以回避而相撞。所以,给它们挂上铃铛正是为了在离得还较远时就互相给对方送个信,以便提前回避。”

  不等艾子说完,那人又问:“佛塔的顶端也挂着铃铛,佛塔永远都固定在必须的地方,难道佛塔也需要挂上铃铛以便夜间行走避免相撞吗佛塔为什么也要挂上铃铛呢”

  艾子有点不高兴地说:“你这个人真是死板。你没看到那些雀鸟总喜欢在高处筑巢吗它们筑巢的地方总会撒下污秽不堪的粪便,在塔上挂着铃铛,雀鸟飞来时,铃铛便摇晃作响,这样,雀鸟就不敢来筑巢了。这和大车、骆驼挂铃铛完全是不相干的事。”

  这个读书人好像很不知趣,他又问:“猎鹰、鹞子的尾巴上也都带着小铃,这也是为了防止雀鸟在它们的尾巴上筑巢吗”

  艾子一听,“扑哧”一声忍不住笑了,说:“看你也是个读书人,是故意装傻呢还是真不开窍呢猎鹰、鹞子捕捉鸟兽常常进入树林或灌木丛中,束脚的绳子有时被树枝挂住,挣拖不开,于是它们在振动翅膀时铃声就会响起来,猎人听到铃声,就能够明白它们在哪里从而找到它们。猎鹰、鹞子脚上系铃铛当然跟雀鸟筑巢没什么关系啦。”

  读书人还不罢休,继续纠缠着问艾子:“我见过那送葬的队伍,前面有个人总是摇着铃铛唱挽歌。我原先还不明白是为什么,此刻才明白了,原先是怕树枝缠住他的脚,以便让人们循着铃声好找到他呀。只是我还想问您,那个人脚上的带子是用皮条做的呢,还是用丝线编成的呢”

  艾子实在不耐烦了,生气地回答读书人说:“那个摇铃铛的人是死者的向导,因为这死者生前好狡辩、刁难人,实在难缠,所以才摇着铃铛让他的死尸感到欢乐呀!”

  读书人至此最终无话可说了。

  生活中有些人只明白片面地抓住某些事物的表面相似之处,把偶然的巧合当作必然的联系,因而犯了偷换概念、混淆是非的逻辑错误。

经典的课外寓言故事7

  乐不思蜀

  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建立蜀国。他死后,儿子刘禅继位,又称"刘阿斗"。刘禅昏庸无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后,公元263年,蜀国就被魏所灭。刘禅投降后,魏王曹髦(máo)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京都许昌居住。

  魏王自我也无实权,掌大权的是司马昭。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刘禅随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十分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他一点儿也不想念蜀国。

经典的课外寓言故事8

  八仙过海

  传说吕洞宾等八位神仙去赴西王母的的蟠桃会,途经东海,只见巨浪汹涌。吕洞宾提议各自投一样东西到海里,然后各显神经过海。于是铁拐李把拐杖投到水里,自我立在水面过海;韩湘子以花蓝技水而渡;吕洞宾、蓝采和、张果老、汉钟离、曹国舅。何仙姑也分别把自我的萧、拍板、纸驴、鼓、玉版、竹罩投到海里,站在上头逐浪而过。八位神仙都靠自我的神通渡过了东海。八仙过海根据这个传说而来。

  八仙过海比喻各自有一套办法或本领去完成任务。

经典的课外寓言故事9

  安居乐业

  源于《老子》,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春秋时,有一位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姓李,名耳,字聃。据说他刚生下来的时候,就是一个白头发、白胡子的小老头儿,所以人们称他老子;还说他是在一棵李树下出世的,所以姓李;又因为他耳朵长得非常大,所以名耳。其实,老子是人们对他的尊称。

  老子对当时的现实不满,并反对当时社会上出现的革新浪潮,想走回头路。他怀恋着远古的原始社会,认为物质的提高和文化的发展毁坏了人民的淳朴,给人们带来了痛苦,所以渴望出现小国寡民的梦想社会。

  老子是这样描绘他所设想的小国寡民社会的:国家很小,人民稀少。即便有许许多多的器具,也不去使用它们。不要让人民用生命去冒险,也不向远处迁移,即使有车辆和船只,也无人去乘坐它们;即使有兵器装备,也无处去使用它们。要使人民重新使用古代结绳记事的方法,吃得很香甜,穿得很舒服,住得很安适,满足于原有的风俗习惯。邻近各国互相望得见,鸡鸣狗叫互相听得见,可是人们直到老死,也不互相往来。

经典的课外寓言故事10

  百发百中

  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对射箭很精明的人,叫做养由基。

  养由基小就精通射箭,能够在一百步远的距离,命中那些仅有三、四公分宽度的柳叶,同时,只要旁人指明想射中哪一片柳叶,他都能够很快的把箭射出,并且没有射不中的。所以,人人都夸赞他的箭法,有的人说“百步穿杨”,也有的人说“百发百中”,都是用来形容他射箭的绝技。它的意思是在称赞别人做事要有绝对的把握,有时分析事情,对将来的发展也一如所料。

  虽然现代的人们,已经很少人再对射箭会发生兴趣,可是“百发百中”这句成语,能够用在不只是箭术一件事情上,很多事情都能够引用。

  例如,喜欢玩射击的人,他的射击技术很高明,他并不需要花时间瞄准,就能够在射程的距离内准确的命中目标,这样,我们就能够说这个人的射击术“百发百中”。

  又譬如说某人对事物的发展,因为观察很仔细,并且了解它的规律,推断很正确,我们这个时候,也能够说他是“百发百中”。


17个经典营销寓言故事200篇(扩展7)

——*经典寓言故事节选3篇

*经典寓言故事节选1

  孟于曰:“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急,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

  释义意思是指当前应该做的事情中最急需办的事。

  故事有一次,孟子的弟子问起,现在要知道和要去干的事情很多,究竟应该先知道和干些什么。孟子回答说:“有智慧的人无所不知,但要知道当前应该做的事中最急需要办的事,而不要面面俱到。比如仁德是人们无所不爱的,但应先爱亲人和贤者。又比如古代的圣主尧和舜,尚且不能认识所有的事物,因为他们必须急于抽当前最重要的"事情。尧舜的仁德也不是爱一切人,因为他们急于爱的是亲人和贤人。”接着,孟子又从反面来回答这个问题:“父母死了,不去服三年的丧期,却对服三个月、五个月丧期的礼节很讲究;在长者面前用餐没有礼貌地狼吞虎咽,咕哆咕哆地喝汤,却去讲什么不能用牙齿咬断干肉等等,这就是舍本逐末,不知道当前最需要知道和干的是什么。”


17个经典营销寓言故事200篇(扩展8)

——四个*古代寓言故事3篇

四个*古代寓言故事1

  古时候,人们每到一定的日子,都要在祠庙里举行一种祭祀仪式,以表示对神灵的虔诚、求得神灵的庇佑,这种祭祀仪式叫“祭钟”。每逢祭钟时,不是要杀一头牛,就是要杀一只羊,然后将牛的头或者羊的头用大木盘子盛放在祭神的供桌上,人们就站在供桌前祈祷。

  有一天,齐国都城里来了一个人,他牵着一头牛从皇宫大殿前走过。这时,恰值齐宣王在大殿门口看见了,命人叫住那牵牛的人,便问道:“你打算把这头牛牵到那里去呢?”那人回答说:“我要牵去宰了用来祭钟。”

  齐宣王听了后,看了看那头牛,然后说:“这头牛本来没有罪过呀,却要白白地去死,看着它那吓得颤颤抖抖、哆哆嗦嗦的样子,我真不忍心看了。把它放了吧!”

  那个牵牛的人说:“大王您真慈悲,那就请您把祭钟这一仪式也废除了吧?”

  “这怎么可以废除呢?”齐宣王严肃起来,接着说:“这样子吧,就用一只羊代替这头牛吧!”

四个*古代寓言故事2

  庄子家已经贫穷到揭不开锅的地步了,无奈之下,只好硬着头皮到监理河道的官吏家去借粮。

  监河侯见庄子登门求助,爽快地答应借粮。他说:“可以,待我收到租税后,马上借你300两银子。”

  庄子听罢转喜为怒,脸都气得变了色。他忿然地对监河侯说:“我昨天赶路到府上来时,半路突听呼救声。环顾四周不见人影,再观察周围,原来是在干涸的车辙里躺着一条鲫鱼。”

  庄子叹了口气接着说:“它见到我,像遇见救星般向我求救。据称,这条鲫鱼原住东海,不幸沦落车辙里,无力自拔,眼看快要干 死了。请求路人给点水,救救性命。”

  监河侯听了庄周的"话后,问他是否给了水救助鲫鱼。

  庄子白了监河侯一眼,冷冷地说:“我说可以,等我到南方,劝说吴王和越王,请他们把西江的水引到你这儿来,把你接回东海老家去罢!”

  监河侯听傻了眼,对庄子的救助方法感到十分荒唐:“那怎么行呢?”

  “是哇,鲫鱼听了我的主意,当即气得睁大了眼,说眼下断了水,没有安身之处,只需几桶水就能解困,你说的所谓引水全是空话大话,不等把水引来,我早就成了鱼市上的干鱼啦!”

四个*古代寓言故事3

  在孔子的学生曾参的家乡费邑,有一个与他同名同姓也叫曾参的人。有一天他在外乡杀了人。顷刻间,一股“曾参杀了人”的风闻便席卷了曾子的家乡。

  第一个向曾子的母亲报告情况的是曾家的一个邻人,那人没有亲眼看见*凶手。他是在案发以后,从一个目击者那里得知凶手名叫曾参的。当那个邻人把“曾参杀了人”的消息告诉曾子的母亲时,并没有引起预想的那种反应。曾子的母亲一向引以为骄傲的正是这个儿子。他是儒家圣人孔子的好学生,怎么会干伤天害理的事呢?曾母听了邻人的话,不惊不忧。她一边安之若素、有条不紊地织着布,一边斩钉截铁地对那个邻人说:“我的儿子是不会去*的。”

  没隔多久,又有一个人跑到曾子的母亲面前说:“曾参真的在外面杀了人。”曾子的母亲仍然不去理会这句话。她还是坐在那里不慌不忙地穿梭引线,照常织着自己的布。

  又过了一会儿,第三个报信的人跑来对曾母说:“现在外面议论纷纷,大家都说曾参的确杀了人。”曾母听到这里,心里骤然紧张起来。她害怕这种人命关天的事情要株连亲眷,因此顾不得打听儿子的下落,急忙扔掉手中的梭子,关紧院门,端起梯子,越墙从僻静的地方逃走了。

  以曾子良好的品德和慈母对儿子的了解、信任而论,“曾参杀了人”的说法在曾子的母亲面前是没有市场的。然而,即使是一些不确实的说法,如果说的人很多,也会动摇一个慈母对自己贤德的儿子的信任。由此可以看出,缺乏事实根据的流言是可怕的。


17个经典营销寓言故事200篇(扩展9)

——寓言故事的成语20个3篇

寓言故事的成语20个1

  曾参* 比喻流言可畏。

  坐井观天 坐在井底看天。比喻眼界小,见识少。

  郑人买履 用来讽刺只信教条,不顾实际的人。

  指鹿为马 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自作聪明 自以为聪明而乱作主张。指过高地估计自己,主观地办事。

  自相矛盾 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的盾牌。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庄周梦蝶 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

  掩耳盗铃 掩:遮蔽,遮盖;盗:偷。偷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阳春白雪 原指战国时代楚国的一种较高级的歌曲。比喻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

  一发千钧 发:头发;钧:古代的重量单位,合三十斤。危险得好象千钧重量吊在一根头发上。比喻情况万分危急。

  一挥而就 挥:挥笔;就:成功。一动笔就写成了。形容写字、写文章、画画快。

  一诺千金 诺:许诺。许下的一个诺言有千金的价值。比喻说话算数,极有信用。

  一夔已足 夔:古贤臣名,为舜时的典乐官。夔一人已足制乐。指只要是真正的人才,有一个就足够了。

  夜郎自大 夜郎:汉代西南地区的一个小国。比喻人无知而又狂妄自大。

  以卵击石 拿蛋去碰石头。比喻不估计自己的力量,自取灭亡。

  以强凌弱 仗着自己强大就欺侮弱者。

  庸人自扰 自扰:自找麻烦。指本来没事,自己找麻烦。

  一日千里 原形容马跑得很快。后比喻进展极快。

  一败涂地 形容失败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一国三公 公:古代诸侯国君的通称。一个国家有三个主持政事的人。比喻事权不统一,使人不知道听谁的话好。

 


17个经典营销寓言故事200篇(扩展10)

——古代经典寓言故事 (优选20篇)

古代经典寓言故事1

  齐国有一个人,他非常会相狗,他相狗的技术是远近闻名的,所以,有好多人都来找他相狗。

  有一次,你个人远道而来,专门找他相一条会捉鼠的狗。

  因为他家的老鼠特别的多,但是他又不喜欢养猫,所以就来找他相一个会捉老鼠的狗。他答应了。

  可是,过了好久,他还没有帮那个人相到合适的狗。

  那个人着急了,就过来问他:

  “怎么都这么长时间了,还没有帮我 霞光到会捉老鼠的狗呢?”

  “不着急,不着急,自然会有的。”他就这样把那个人打发走了。

  那个人心里有点不高兴,但又不敢说出口,毕竟人家也是远近闻名的相狗专家。

  又过了几个月,那个人又过来催他了:

  “怎么还没有帮我找到呀?”

  他见那个人有点不耐烦了,就又安慰道:

  “不着急,不着急,自然会有的。”

  那个人又这样被打发走了。

  就那样又过了几个月,那个人都快忘了相狗的事了,他却带着一条漂亮的猎犬来了。

  那个人本来都不抱什么希望了,他却带来了一条猎犬,于是就欣然接受了,还连声道谢。

  齐国的那个相狗的人走了之后,那个人就赶紧把猎犬放到屋里去捉老鼠。

  开始几天,猎犬一个老鼠也没有抓住。

  于是,那个人就想:“也许是因为刚来不适应吧。”他就这样安慰自己。

  又过了几个月,可怜的猎犬一只老鼠也没有抓住,这个人真的生气了。

  他带着那条该死的猎犬,来到了相狗的人家中质问道:

  “你说它是一条会抓老鼠的狗,可怎么过了几个月,它一个老鼠也没抓住呀?”

  相狗的人对他说:

  “这是一条好猎犬呀!它想抓的是獐、獾、鹿呀等这些野兽,而不是家里的小老鼠。你如果想让它抓老鼠的话,就要把它的双脚绑上,这样的话,它才会抓老鼠。”

  这个人听了之后,觉得还挺有道理的,就又把那条狗带回去了,这次,他把那条猎犬的双脚绑了起来。

  第二天,他一大早去看,果然,它抓住了好几只老鼠呢!

  他就又跑到那个相狗的人那里去,把这件事告诉了他。

  相狗的人感叹道:

  “好啊,猎犬!放开了能捉獐,绑起腿来能捉老鼠,忍辱负重,委曲求全,这正是我们有些人所不能做到的呀!”

古代经典寓言故事2

  寓言故事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它的结构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动物,也可以是无生物。多借用比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

  春秋时期有一位名医,人们都叫他扁鹊。他医术高明,经常出入宫廷为君王治病。有一天,扁鹊巡诊去见蔡桓公。礼毕,他侍立于桓公身旁细心观察其面容,然后说道:“我发现君王的皮肤有病。您应及时治疗,以防病情加重。”桓公不以为然地说:“我一点病也没有,用不着什么治疗。”扁鹊走后,桓公不高兴地说:“医生总爱在没有病的人身上显能,以便把别人健康的身体说成是被医治好的。我不信这一套。”

  10天以后,扁鹊第二次去见桓公。他察看了桓公的`脸色之后说:“您的病到肌肉里面去了。如果不治疗,病情还会加重。”桓公不信这话。扁鹊走了以后,他对“病情正在加重”的说法深感不快。

  又过了10天,扁鹊第三次去见桓公。他看了看桓公,说道:“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肠胃里面去了。如果不赶紧医治,病情将会恶化。”桓公仍不相信。他对“病情变坏”的说法更加反感。

  照旧又隔了10天,扁鹊第四次去见桓公。两人刚一见面,扁鹊扭头就走。这一下倒把桓公搞糊涂了。他心想:“怎么这次扁鹊不说我有病呢?”桓公派人去找扁鹊问原因。扁鹊说:“一开始桓公皮肤患病,用汤药清洗、火热灸敷容易治愈;稍后他的病到了肌肉里面,用针刺术可以攻克;后来桓公的病患至肠胃,服草药汤剂还有疗效。可是目前他的病已入骨髓,人间医术就无能为力了。得这种病的人能否保住性命,生杀大权在阎王爷手中。我若再说自己精通医道,手到病除,必将遭来祸害。”

  5天过后,桓公浑身疼痛难忍。他看到情况不妙,主动要求找扁鹊来治病。派去找扁鹊的人回来后说:“扁鹊已逃往秦国去了。”桓公这时后悔莫及。他挣扎着在痛苦中死去。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对于自身的疾病以及社会上的一切坏事,都不能讳疾忌医,而应防微杜渐,正视问题,及早采取措施,予以妥善的解决。否则,等到病入膏肓,酿成大祸之后,将会无药可救。

  春秋时期,朝廷政令残酷,苛捐杂税名目繁多,老百姓生活极其贫困,有些人没有办法,只好举家逃离,到深山、老林、荒野、沼泽去住,那里虽同样缺吃少穿,可是“天高皇帝远”,官府管不着,兴许还能活下来。

  有一家人逃到泰山脚下,一家三代从早到晚,四处劳碌奔波,总算能勉强生活下来。

  这泰山周围,经常有野兽出没,这家人总是提心吊胆。一天,这家里的爷爷上山打柴遇上老虎,就再也没有回来了。这家人十分悲伤,可是又无可奈何。过了一年,这家里的父亲上山采药,又一次命丧虎口。这家人的命运真是悲惨,剩下儿子和母亲相依为命。母子俩商量着是不是搬个地方呢?可是思来想去,实在是走投无路,天下乌鸦一般黑,没有老虎的地方有苛政,同样没有活路,这里虽有老虎,但未必天天碰上,只要小心,还能侥幸活下来。于是母子俩依旧只有在这里艰难度日。

  又过了一年,儿子进山打猎,又被老虎吃掉,剩下这个母亲一天到晚坐在坟墓边痛哭。

  这一天,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经过泰山脚下,看到正在坟墓边痛哭的这个母亲,哭声是那样的凄惨。孔子在车上坐不住了,他关切地站起来,让学生子路上前去打听,他在一旁仔细倾听。

  子路问:“听您哭得这样的悲伤,您一定有十分伤心的事,能说给我们听听吗?”

  这个母亲边哭边回答说:“我们是从别处逃到这里来的,住在这里好多年了。先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吃了,去年,我丈夫也死在老虎口里,如今,我儿子又被老虎吃了,还有什么比这更痛心的事呢?”说完又大哭起来。

  孔子在一旁忍不住问道:“那你为什么不离开这个地方呢?”

  这个母亲忍住哭声说:“我们无路可走啊。这里虽有老虎,可是没有残暴的政令呀,这里有很多人家都和我们一样是躲避*才来的。”

  孔子听后,十分感慨。他对弟子们说:“学生们,你们可要记住:残暴的政令比吃人的老虎还要凶猛啊!”

  封建统治者的残酷剥削与压迫,使穷苦人走投无路,他们宁可生活在猛虎威胁的环境中,也不愿生活在*的统治下。

  故事唐朝的大臣羹光上书唐玄宗要求把唐初名相魏征整理修订过的《类礼》(即《礼记》)列为经书,也就是作为儒家的经典著作。玄宗当即表示同意,并命元澹等仔细校阅一下,再加上注解。不料,右丞相张说(yue)对此提出不同看法。他说,现在的《礼记》,是西汉戴圣编篡的本子,使用到现在近千年;再说东汉的郑玄也已加了注解,已经成为经书,有什么必要改用魏征整理修订的本子呢?玄宗觉得他说得也有道理,便改变了主意。但是元澹认为,本子应该改换一下。

  为此,他写了一篇题为《释疑》的文章表明自己的观点。《释疑》是采用主客对话的形式写成的。先是客人问:《礼记》这部经典著作,戴圣编篡、郑玄加注的本子与魏征修订的本子相比,究竟哪个好?”主人口答说:“戴圣编篡的本子从西汉起到现在经过了许多人的修订、注解、互相矛盾之处很多,魏征正是考虑到这些因素而重新整理,谁会想到那些墨守成规的人会反对!”,客人听后点点头,说:“是啊,就像下棋一样,下的人反倒糊涂,旁观者却看得很清楚。”

古代经典寓言故事3

  1、《完璧归赵》

  战国时候,赵王得到了一块名贵的宝玉--“和氏璧”。这件事情让秦王知道了,他就派使者对赵王说,自己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和氏璧”。

  赵王看了信,心里想:秦王一向是只想占便宜,不肯吃亏的人。这一次怎么这么大方?要是不答应他的请求吧,怕秦国兴兵来进攻;要是答应吧,又怕上当。他想来想去,拿不定主意,就和大臣们商量,但大臣们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

  蔺相如知道了这件事,便对赵王说:“大王,让我带着‘和氏璧’去见秦王吧。到那里我见机行事。如果秦王不肯用十五座城池来交换,我一定把‘和氏璧’完整地带回来。”赵王知道蔺相如是个既勇敢又机智的人,就同意他去了。

  蔺相如到了秦国,秦王在王宫里接见了他。蔺相如双手把“和氏璧”献给秦王。秦王接过来左看右看,非常喜爱。他看完了,又传给大臣们一个一个地看,然后又交给后宫的妃子们去看。

  蔺相如一个人站在旁边,等了很久,也不见秦王提起割让十五座城的事情,他便知道秦王根本没有用十五座城池换取宝玉的诚意。可是宝玉已经到了秦王手里,怎么才能拿回来呢?他想来想去,想出了一个计策。只见蔺相如走上前去,对秦王说:“这块‘和氏璧’虽然看着挺好,可是有一点小瑕疵,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一听“和氏璧”有瑕疵,赶紧叫人把宝玉从后宫拿来交给蔺相如,让他指出来。

  蔺相如拿着“和氏璧”往后退了几步,身体靠在柱子上,气冲冲地对秦王说:“当初大王差人送信给赵王,说情愿拿十五座城来换赵国的‘和氏璧’。赵国大臣都说,千万别相信秦国骗人的话,我可不这么想,我说老百姓还讲信义呐,何况秦国的大王哩!赵王听了我的劝告,这才派我把‘和氏璧’送来。没想到方才大王把宝玉接了过去,随便交给下面的人传看,却不提起换十五座城的事情来。这样看来,大王确实没有用城换璧的诚心。现在宝玉在我的手里,如果大王硬要逼迫我,我情愿把自己的脑袋和这块宝玉一块儿撞碎在这根柱子上!”说着,蔺相如举起“和氏璧”,面对柱子,就要摔过去。

  秦王本来想叫武士去抢,可是又怕蔺相如真的把宝玉撞碎,连忙向蔺相如赔不是,说:“大夫不要着急,我说的话怎么能不算数哩!”说着叫人把地图拿来,假惺惺地指着地图说:“从这儿到那儿,一共十五座城,都划给赵国。”蔺相如心想,秦王常常会耍鬼把戏,可别再上他的当!他就跟秦王说:“这块‘和氏璧’是天下有名的宝贝。赵王送它到秦国来的时候,斋戒了五天,还在朝廷上举行了隆重的赠送宝玉的仪式。现在大王要接受这块宝玉,也应该斋戒五天,在朝廷上举行接受宝玉的仪式,我这才能把宝玉献上。”秦王本不想这样做,但见蔺相如态度坚决,只得无奈地说:“好!就这么办吧!”说完,他就派人送蔺相如到旅店去休息。

  蔺相如拿着那块宝玉到了公馆里。叫一个手下人打扮成一个买卖人的样儿,把那块宝玉包着,藏在身上,偷偷地从小道跑回到赵国去了。至于秦王会把他怎么样,他一点也没有考虑。

  后来秦王发觉这件事,后悔已经来不及了.想发兵攻打赵国吧,赵国在军事上作了准备,恐怕打不赢。最后,秦王见蔺相如机智勇敢,是位难得的人才,也没有为难他,便放他回到赵国去了。

  这件事情在历史上就叫作“完璧归赵”。

  2、《渑池相会》

  蔺相如完璧归赵的第二年,赵惠文王十七年(公元前282年),秦借口赵不跟它联合攻齐,派兵攻下赵的两座城池。赵惠文王十八年(公元前281年),秦兵侵赵,攻下石城(约当今河南林县西南)。赵惠文王十九年(公元前280年),秦将白起率军攻赵,取光狼城(约当今山西高*县西),斩杀赵国三万人。秦在对赵进行军事威胁的同时,又在外交方面迫使赵国屈服。赵惠文王二十年(公元前279年),秦王派使者通知赵王在西河外渑池(今河南渑池县西)地方作友好会见。赵王畏惧秦国,想要辞谢不去。廉颇、蔺相如两人商量之后对赵王说:“大王不去赴会,显得我们赵国软弱、胆怯。”于是赵王决定去和秦王相会,带蔺相如同行。廉颇送到国境上,与赵王诀别时约定说:“大王出发之后,估计来回路程及会见的礼节完毕,前后不过三十天。要是过了三十天还没有回来,就请让我们立太子为王,用以断绝秦国扣留您作为要挟的念头。”赵王答应了。赵王到了渑池与秦王相会。席上,秦王酒喝得很畅快的时候,对赵王说:“我听说您喜欢弹瑟,请弹一曲给我听听。”赵王就在筵席上弹了一曲。秦国的史官走上前来,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会饮,命令赵王弹瑟。”蔺相如上前对秦王说:“赵王听说秦王擅长秦国的音乐,现在我奉献盆缶,请秦王敲敲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肯答应。蔺相如捧着盆缶上前,跪着献给秦王。秦王还是不肯敲。蔺相如说:“我跟大王的距离不满五步,大王要是不答应我的请求,我可要把颈上的血溅到大王身上了!”秦王的侍卫们要杀蔺相如,蔺相如瞪起眼睛,大声呵斥他们,吓得那些人直向后退。秦王很不高兴,只得勉强在缶上敲了一下。蔺相如回头叫赵国的史官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秦国的群臣说:“请赵王送十五座城给秦王作为献礼。”蔺相如也说:“请秦王把国都咸阳送给赵王作为献礼。”直到酒筵完毕,秦始终不能占赵的上风。赵国调集了大军提防秦国进犯,秦国也不敢有什么举动。

  3、《负荆请罪》

  战国时期,有七个大国,它们是齐、楚、燕、韩、赵、魏。秦,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这七国当中,又数秦国最强大。秦国常常欺侮赵国。有一次,赵王派一个大臣的手下人蔺相如到秦国去交涉。蔺相如见了秦王,凭着机智和勇敢,给赵国争得了不少面子。秦王见赵国有这样的人才,就不敢再小看赵国了。赵王看蔺相如这么能干。就先封他为“大夫”,后封为上卿(相当于后来的宰相)。

  赵王这么看重蔺相如,可气坏了赵国的大将军廉颇。他想:我为赵国拚命打仗,功劳难道不如蔺相如吗?蔺相如光凭一张嘴,有什么了不起的本领,地位倒比我还高!他越想越不服气,怒气冲冲地说:“我要是碰着蔺相如,要当面给他点儿难堪,看他能把我怎么样!”

  廉颇的这些话传到了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立刻吩咐自己手下的人,叫他们以后碰着廉颇手下的人,千万要让着点儿,不要和他们争吵。以后,他自己坐车出门,只要听说廉颇打前面来了,就叫马车夫把车子赶到小巷子里,等廉颇过去了再走。

  廉颇手下的人,看见上卿这么让着自己的主人,更加得意忘形了,见了蔺相如手下的人,就嘲笑他们。蔺相如手下的人受不了这个气,就跟蔺相如说:“您的地位比廉将军高,他骂您,您反而躲着他,让着他,他越发不把您放在眼里啦!这么下去,我们可受不了。”

  蔺相如心*气和地问他们:“廉将军跟秦王相比,哪一个厉害呢?”大伙儿说:“那当然是秦王厉害。”蔺相如说:“对呀!我见了秦王都不怕,难道还怕廉将军吗?要知道,秦国现在不敢来打赵国,就是因为国内文官武将一条心。我们两人好比是两只老虎,两只老虎要是打起架来,不免有一只要受伤,甚至死掉,这就给秦国造成了进攻赵国的好机会。你们想想,国家的事儿要紧,还是私人的面子要紧?”

  蔺相如手下的人听了这一番话,非常感动,以后看见廉颇手下的人,都小心谨慎,总是让着他们。

  蔺相如的这番话,后来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惭愧极了。他脱掉一只袖子,露着肩膀,背了一根荆条,直奔蔺相如家。蔺相如连忙出来迎接廉颇。廉颇对着蔺相如跪了下来,双手捧着荆条,请蔺相如鞭打自己。蔺相如把荆条扔在地上,急忙用双手扶起廉颇,给他穿好衣服,拉着他的手请他坐下。

  蔺相如和廉颇从此成了很要好的朋友。这两个人一文一武,同心协力为国家办事,秦国因此更不敢欺侮赵国了。“负荆请罪”也就成了一句成语,表示向别人道歉、承认错误的意思。

  4、《狐假虎威》

  战国时代,当楚国最强盛的时候,楚宣王曾为了当时北方各国都惧怕他的手下大将昭奚恤,而感到奇怪。因此他便问朝中大臣,这究竟是为什么。

  当时,有一位名叫江乙的大臣,便向他叙述了下面这段故事:

  “从前在某个山洞中有一只老虎,因为肚子饿了,便跑到外面寻觅食物。当他走到一片茂密的森林时,忽然看到前面有只狐狸正在散步。他觉得这正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于是,便一跃身扑过去,毫不费力的将他擒过来。可是当它张开嘴巴,正准备把那只狐狸吃进肚子里的时候,狡黠的狐狸突然说话了:“哼!你不要以为自己是百兽之王,便敢将我吞食掉;你要知道,天地已经命令我为王中之王,无论谁吃了我,都将遭到天地极严厉的制裁与惩罚。”老虎听了狐狸的话,半信半疑,可是,当它斜过头去,看到狐狸那副傲慢镇定的样子,心里不觉一惊。原先那股嚣张的气焰和盛气凌人的态势,竟不知何时已经消失了大半。虽然如此,他心中仍然在想:因为我是百兽之王,所以天底下任何野兽见了我都会害怕。而他,竟然是奉天帝之命来统治我们的!

  这时,狐狸见老虎迟疑着不敢吃它,知道他对自己的那一番说词已经有几分相信了,于是便更加神气十足的挺起胸膛,然后指着老虎的鼻子说:‘怎么,难道你不相信我说的话吗?那么你现在就跟我来,走在我后面,看看所有野兽见了我,是不是都吓的魂不附体,抱头鼠窜。’老虎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便照着去做了。

  于是,狐狸就大模大样的在前面开路,而老虎则小心翼翼的在后面跟着。他们走没多久,就隐约看见森林的深处,有许多小动物正在那儿争相觅食,但是当它们发现走在狐狸后面的老虎时,不禁大惊失色,狂奔四散。

  这时,狐狸很得意的掉过头去看看老虎。老虎目睹这种情形,不禁也有一些心惊胆战,但他并不知到野兽怕的是自己,而以为他们真是怕狐狸呢!狡狐之计是得逞了,可是他的威势完全是因为假借老虎,才能*着一时有利的形势去威

  胁群兽而那可怜的`老虎被人愚弄了,自己还不自知呢!

  因此,北方人民之所以畏惧昭奚恤,完全是因为大王的兵全掌握在他的手里,那也就是说,他们畏惧的其实是大王的权势呀!“

  从上面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凡是藉着权威的势力欺压别人,或藉着职务上的权力作威作福的,都可以用”狐假虎威“来形容。

  5、《亡羊补牢》

  这故事出自”战国策“。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你。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定要危险啦!”襄王听了,很不高与,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

  么不幸。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

  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北)。这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赶紧派人把庄辛找回来,问他有什么办法;庄辛很诚恳地说:“我听说过,看见兔子牙想起猎犬,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不迟。……”

  这是一则很有意义的故事,只知道享乐,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结果必然是遭到悲惨的失败无疑。

  “亡羊补牢”这句成语,便是根据上面约两句话而来的,表达处理事情发生错误以后,如果赶紧去挽救,还不为迟的意思。例如一个事业家,因估计事情的发展犯了错误,轻举冒进,陷入失败的境地。但他并不气馁,耐心地将事情再想了一遍,从这次的错误中吸取教训,认为“亡羊补牢”,从头做起,还不算晚呢!

古代经典寓言故事4

  三个和尚

  山上有座小庙,庙里有个小和尚。他每天挑水、念经、敲木鱼,给观音菩 萨案桌上的净水瓶添水,夜里不让老鼠来偷东西,生活过得安稳自在。

  不久,来了个长和尚。他一到庙里,就把半缸水喝光了。小和尚叫他去挑水,长和尚心想一个人去挑水太吃亏了,便要小和尚和他一起去抬水,两个人只能抬一只水桶,而且水桶必须放 在扁担的中央,两人才心安理得。这样总算还有水喝。

  后来,又来了个胖和尚。他也想喝水,但缸里没水。小和尚和长和尚叫他自己去挑,胖和尚挑来一担水,立刻独自喝光了。从此谁也不挑水,三个和尚就没水喝。

  大家各念各的经,各敲各的木鱼,观音菩萨面前的净水瓶也没人添水,花草枯萎了。夜里老鼠出来偷东西,谁也不管。结果老鼠猖獗,打翻烛台,燃起大火。三个和尚这才一起奋力救火,大火扑灭了,他们也觉醒了。

  从此三个和尚齐心协力,水自然就更多了 。《三个和尚》是根据*民间谚语改编而成的,通过三个和尚没水吃、寺庙失火、三个和尚齐心协力救火直至后来三人合作吊水的情节,既批评了“三个和尚没水吃”这种社会上存在的落后思想,又提倡了“人心齐,泰山移”的社会新风尚,与现实生活紧密。

古代经典寓言故事5

  《完璧归赵》

  战国时候,赵王得到了一块名贵的宝玉--“和氏璧”。这件事情让秦王知道了,他就派使者对赵王说,自己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和氏璧”。

  赵王看了信,心里想:秦王一向是只想占便宜,不肯吃亏的人。这一次怎么这么大方?要是不答应他的请求吧,怕秦国兴兵来进攻;要是答应吧,又怕上当。他想来想去,拿不定主意,就和大臣们商量,但大臣们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

  蔺相如知道了这件事,便对赵王说:“大王,让我带着‘和氏璧’去见秦王吧。到那里我见机行事。如果秦王不肯用十五座城池来交换,我一定把‘和氏璧’完整地带回来。”赵王知道蔺相如是个既勇敢又机智的人,就同意他去了。

  蔺相如到了秦国,秦王在王宫里接见了他。蔺相如双手把“和氏璧”献给秦王。秦王接过来左看右看,非常喜爱。他看完了,又传给大臣们一个一个地看,然后又交给后宫的妃子们去看。

  蔺相如一个人站在旁边,等了很久,也不见秦王提起割让十五座城的事情,他便知道秦王根本没有用十五座城池换取宝玉的诚意。可是宝玉已经到了秦王手里,怎么才能拿回来呢?他想来想去,想出了一个计策。只见蔺相如走上前去,对秦王说:“这块‘和氏璧’虽然看着挺好,可是有一点小瑕疵,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一听“和氏璧”有瑕疵,赶紧叫人把宝玉从后宫拿来交给蔺相如,让他指出来。

  蔺相如拿着“和氏璧”往后退了几步,身体靠在柱子上,气冲冲地对秦王说:“当初大王差人送信给赵王,说情愿拿十五座城来换赵国的‘和氏璧’。赵国大臣都说,千万别相信秦国骗人的话,我可不这么想,我说老百姓还讲信义呐,何况秦国的大王哩!赵王听了我的劝告,这才派我把‘和氏璧’送来。没想到方才大王把宝玉接了过去,随便交给下面的人传看,却不提起换十五座城的事情来。这样看来,大王确实没有用城换璧的诚心。现在宝玉在我的手里,如果大王硬要逼迫我,我情愿把自己的脑袋和这块宝玉一块儿撞碎在这根柱子上!”说着,蔺相如举起“和氏璧”,面对柱子,就要摔过去。

  秦王本来想叫武士去抢,可是又怕蔺相如真的把宝玉撞碎,连忙向蔺相如赔不是,说:“大夫不要着急,我说的话怎么能不算数哩!”说着叫人把地图拿来,假惺惺地指着地图说:“从这儿到那儿,一共十五座城,都划给赵国。”蔺相如心想,秦王常常会耍鬼把戏,可别再上他的当!他就跟秦王说:“这块‘和氏璧’是天下有名的宝贝。赵王送它到秦国来的时候,斋戒了五天,还在朝廷上举行了隆重的赠送宝玉的仪式。现在大王要接受这块宝玉,也应该斋戒五天,在朝廷上举行接受宝玉的仪式,我这才能把宝玉献上。”秦王本不想这样做,但见蔺相如态度坚决,只得无奈地说:“好!就这么办吧!”说完,他就派人送蔺相如到旅店去休息。

  蔺相如拿着那块宝玉到了公馆里。叫一个手下人打扮成一个买卖人的样儿,把那块宝玉包着,藏在身上,偷偷地从小道跑回到赵国去了。至于秦王会把他怎么样,他一点也没有考虑。

  后来秦王发觉这件事,后悔已经来不及了.想发兵攻打赵国吧,赵国在军事上作了准备,恐怕打不赢。最后,秦王见蔺相如机智勇敢,是位难得的人才,也没有为难他,便放他回到赵国去了。

  这件事情在历史上就叫作“完璧归赵”。

古代经典寓言故事6

  《渑池相会》

  蔺相如完璧归赵的第二年,赵惠文王十七年(公元前282年),秦借口赵不跟它联合攻齐,派兵攻下赵的两座城池。赵惠文王十八年(公元前281年),秦兵侵赵,攻下石城(约当今河南林县西南)。赵惠文王十九年(公元前280年),秦将白起率军攻赵,取光狼城(约当今山西高*县西),斩杀赵国三万人。秦在对赵进行军事威胁的同时,又在外交方面迫使赵国屈服。赵惠文王二十年(公元前279年),秦王派使者通知赵王在西河外渑池(今河南渑池县西)地方作友好会见。赵王畏惧秦国,想要辞谢不去。廉颇、蔺相如两人商量之后对赵王说:“大王不去赴会,显得我们赵国软弱、胆怯。”于是赵王决定去和秦王相会,带蔺相如同行。廉颇送到国境上,与赵王诀别时约定说:“大王出发之后,估计来回路程及会见的礼节完毕,前后不过三十天。要是过了三十天还没有回来,就请让我们立太子为王,用以断绝秦国扣留您作为要挟的念头。”赵王答应了。赵王到了渑池与秦王相会。席上,秦王酒喝得很畅快的时候,对赵王说:“我听说您喜欢弹瑟,请弹一曲给我听听。”赵王就在筵席上弹了一曲。秦国的史官走上前来,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会饮,命令赵王弹瑟。”蔺相如上前对秦王说:“赵王听说秦王擅长秦国的音乐,现在我奉献盆缶,请秦王敲敲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肯答应。蔺相如捧着盆缶上前,跪着献给秦王。秦王还是不肯敲。蔺相如说:“我跟大王的距离不满五步,大王要是不答应我的请求,我可要把颈上的血溅到大王身上了!”秦王的侍卫们要杀蔺相如,蔺相如瞪起眼睛,大声呵斥他们,吓得那些人直向后退。秦王很不高兴,只得勉强在缶上敲了一下。蔺相如回头叫赵国的史官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秦国的群臣说:“请赵王送十五座城给秦王作为献礼。”蔺相如也说:“请秦王把国都咸阳送给赵王作为献礼。”直到酒筵完毕,秦始终不能占赵的上风。赵国调集了大军提防秦国进犯,秦国也不敢有什么举动。

古代经典寓言故事7

  春秋时期,卫国有个名叫哀骀(tai)它(tuo)的人,他的容貌虽然很丑陋,可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都非常喜欢和他交往,相处亲近随和,舍不得离去。

  有一些女人甚至说:“与其做别人的妻子,还不如做他的小妾。”

  他一无权位二无财产,也没有什么高深的理论和显赫的功绩,可是外表粗陋、其貌不扬的这位丑人却受到几乎所有人的喜爱和赞美,这使得鲁国的鲁哀公惊异不已,于是就派人把他从卫国请回鲁国加以考察。

  相处不到一个月,鲁哀公觉得他在*淡中确有不少过人之处,不到一年,就很信任他了。

  不久,宰相的位置空缺,鲁哀公便让他上任管理国事,可他却淡淡然无心做官,虽在再三要求下参议了国事,但不久他还是谢辞了高位厚禄,回到他在卫国的陋室中去了。

  对此,鲁哀公求教于孔子:

  “他究竟是怎样一种人呢?”

  孔子借喻道:

  “我曾经在楚国看见一群小猪在刚死的母猪身上吃奶,一会儿都惊恐地逃开了,因为小猪发现母猪已不像活着时那样亲切。

  可见小猪爱母猪不是爱它的形体,而是爱主宰它形体的精神,爱它内在的品性。

  哀骀它这个人虽然外表不美,但他的品德和才情等内在之美必定已超越一般人很多,所以您和许多人才喜欢他。”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内在的美才可靠长久,值得追求和尊崇。

  虽然外在的容貌、身材、风采和权位、财产等也很吸引人,可内在的品德、学识、才能和真诚、自信等给人的感受则更有魅力。

古代经典寓言故事8

  蔺相如完璧归赵的第二年,赵惠文王十七年(公元前282年),秦借口赵不跟它联合攻齐,派兵攻下赵的两座城池。赵惠文王十八年(公元前281年),秦兵侵赵,攻下石城(约当今河南林县西南)。赵惠文王十九年(公元前280年),秦将白起率军攻赵,取光狼城(约当今山西高*县西),斩杀赵国三万人。秦在对赵进行军事威胁的同时,又在外交方面迫使赵国屈服。赵惠文王二十年(公元前279年),秦王派使者通知赵王在西河外渑池(今河南渑池县西)地方作友好会见。

  赵王畏惧秦国,想要辞谢不去。廉颇、蔺相如两人商量之后对赵王说:“大王不去赴会,显得我们赵国软弱、胆怯。”于是赵王决定去和秦王相会,带蔺相如同行。廉颇送到国境上,与赵王诀别时约定说:“大王出发之后,估计来回路程及会见的礼节完毕,前后不过三十天。要是过了三十天还没有回来,就请让我们立太子为王,用以断绝秦国扣留您作为要挟的念头。”赵王答应了。赵王到了渑池与秦王相会。

  席上,秦王酒喝得很畅快的时候,对赵王说:“我听说您喜欢弹瑟,请弹一曲给我听听。”赵王就在筵席上弹了一曲。秦国的史官走上前来,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会饮,命令赵王弹瑟。”蔺相如上前对秦王说:“赵王听说秦王擅长秦国的音乐,现在我奉献盆缶,请秦王敲敲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肯答应。蔺相如捧着盆缶上前,跪着献给秦王。秦王还是不肯敲。蔺相如说:“我跟大王的距离不满五步,大王要是不答应我的请求,我可要把颈上的血溅到大王身上了!”秦王的侍卫们要杀蔺相如,蔺相如瞪起眼睛,大声呵斥他们,吓得那些人直向后退。秦王很不高兴,只得勉强在缶上敲了一下。

  蔺相如回头叫赵国的史官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秦国的群臣说:“请赵王送十五座城给秦王作为献礼。”蔺相如也说:“请秦王把国都咸阳送给赵王作为献礼。”直到酒筵完毕,秦始终不能占赵的上风。赵国调集了大军提防秦国进犯,秦国也不敢有什么举动。

古代经典寓言故事9

  张良是汉高祖刘邦的重要谋臣,在他年轻时,曾有过这么一段故事。

  那时的张良还只是一名很普通的青年。一天,他漫步来到一座桥上,对面走过来一个衣衫破旧的老头。那老头走到张良身边时,忽然脱下脚上的破鞋子丢到桥下,还对张良说:"去,把鞋给我捡回来!"张良当时感到很奇怪又很生气,觉得老头是在侮辱自己,真想上去揍他几下。可是他又看到老头年岁很大,便只好忍着气下桥给老头捡回了鞋子。谁知这老头得寸进尺,竟然把脚一伸,吩咐说:"给我穿上!"张良更觉得奇怪,简直是莫名其妙。尽管张良已很有些生气,但他想了想,还是决定干脆帮忙就帮到底,他还是跪下身来帮老头将鞋子穿上了。

  老头穿好鞋,跺跺脚,哈哈笑着扬长而去。张良看着头也不回、连一声道谢都没有的老头的背影,正在纳闷,忽见老头转身又回来了。他对张良说:"小伙子,我看你有深造的价值。这样吧,5天后的早上,你到这儿来等我。"张良深感玄妙,就诚恳地跪拜说:"谢谢老先生,愿听先生指教。"

  第5天一大早,张良就来到桥头,只见老头已经先在桥头等候。他见到张良,很生气地责备张良说:"同老年人约会还迟到,这像什么话呢?"说完他就起身走了。走出几步,又回头对张良说:"过5天早上再会吧。"

  张良有些懊悔,可也只有等5天后再来。

  到第5天,天刚蒙蒙亮,张良就来到了桥上,可没料到,老人又先他而到。看见张良,老头这回可是声色俱厉地责骂道:"为什么又迟到呢?实在是太不像话了!"说完,十分生气地一甩手就走了。临了依然丢下一句话,"还是再过5天,你早早就来吧。"

  张良惭愧不已。又过了5天,张良刚刚躺下睡了一会,还不到半夜,就摸黑赶到桥头,他不能再让老头生气了。过了一会儿,老头来了,见张良早已在桥头等候,他满脸高兴地说:"就应该这样啊!"然后,老头从怀中掏出一本书来,交给张良说:"读了这部书,就可以帮助君王治国*天下了。"说完,老头飘然而去,还没等张良会过神来,老头已没了踪影。

古代经典寓言故事10

  一个晴朗的早晨,曾子的妻子梳洗完毕,换上一身干净整洁的蓝布新衣,准备去集市买一些东西。

  她出了家门没走多远,儿子就哭喊着从身后撵了上来,吵着闹着要跟着去。

  孩子不大,集市离家又远,带着他很不方便。

  因此曾子的妻子对儿子说:

  “你回去在家等着,我买了东西一会儿就回来。你不是爱吃酱汁烧的蹄子、猪肠炖的汤吗?我回来以后杀了猪就给你做。”

  这话倒也灵验。她儿子一听,立即安静下来,乖乖地望着妈妈一个人远去。

  曾子的妻子从集市回来时,还没跨进家门就听见院子里捉猪的声音。

  她进门一看,原来是曾子正准备杀猪给儿子做好吃的东西。

  她急忙上前拦住丈夫,说道:

  “家里只养了这几头猪,都是逢年过节时才杀的。你怎么拿我哄孩子的话当真呢?”

  曾子说:“在小孩面前是不能撒谎的。他们年幼无知,经常从父母那里学习知识,听取教诲。

  如果我们现在说一些欺骗他的话,等于是教他今后去欺骗别人。

  虽然做母亲的一时能哄得过孩子,但是过后他知道受了骗,就不会再相信妈妈的话。

  这样一来,你就很难再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了。”

  曾子的妻子觉得丈夫的话很有道理,于是心悦诚服地帮助曾子杀猪去毛、剔骨切肉。

  没过多久,曾子的妻子就为儿子做好了一顿丰盛的晚餐。

  曾子用言行告诉人们,为了做好一件事,哪怕对孩子,也应言而有信,诚实无诈,身教重于言教。

  一切做父母的人,都应该像曾子夫妇那样讲究诚信,用自己的行动做表率,去影响自己的子女和整个社会。

古代经典寓言故事11

  1、《完璧归赵》

  战国时候,赵王得到了一块名贵的宝玉--“和氏璧”。这件事情让秦王知道了,他就派使者对赵王说,自己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和氏璧”。

  赵王看了信,心里想:秦王一向是只想占便宜,不肯吃亏的人。这一次怎么这么大方?要是不答应他的请求吧,怕秦国兴兵来进攻;要是答应吧,又怕上当。他想来想去,拿不定主意,就和大臣们商量,但大臣们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

  蔺相如知道了这件事,便对赵王说:“大王,让我带着‘和氏璧’去见秦王吧。到那里我见机行事。如果秦王不肯用十五座城池来交换,我一定把‘和氏璧’完整地带回来。”赵王知道蔺相如是个既勇敢又机智的人,就同意他去了。

  蔺相如到了秦国,秦王在王宫里接见了他。蔺相如双手把“和氏璧”献给秦王。秦王接过来左看右看,非常喜爱。他看完了,又传给大臣们一个一个地看,然后又交给后宫的妃子们去看。

  蔺相如一个人站在旁边,等了很久,也不见秦王提起割让十五座城的事情,他便知道秦王根本没有用十五座城池换取宝玉的诚意。可是宝玉已经到了秦王手里,怎么才能拿回来呢?他想来想去,想出了一个计策。只见蔺相如走上前去,对秦王说:“这块‘和氏璧’虽然看着挺好,可是有一点小瑕疵,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一听“和氏璧”有瑕疵,赶紧叫人把宝玉从后宫拿来交给蔺相如,让他指出来。

  蔺相如拿着“和氏璧”往后退了几步,身体靠在柱子上,气冲冲地对秦王说:“当初大王差人送信给赵王,说情愿拿十五座城来换赵国的‘和氏璧’。赵国大臣都说,千万别相信秦国骗人的话,我可不这么想,我说老百姓还讲信义呐,何况秦国的大王哩!赵王听了我的劝告,这才派我把‘和氏璧’送来。没想到方才大王把宝玉接了过去,随便交给下面的人传看,却不提起换十五座城的事情来。这样看来,大王确实没有用城换璧的诚心。现在宝玉在我的手里,如果大王硬要逼迫我,我情愿把自己的脑袋和这块宝玉一块儿撞碎在这根柱子上!”说着,蔺相如举起“和氏璧”,面对柱子,就要摔过去。

  秦王本来想叫武士去抢,可是又怕蔺相如真的把宝玉撞碎,连忙向蔺相如赔不是,说:“大夫不要着急,我说的话怎么能不算数哩!”说着叫人把地图拿来,假惺惺地指着地图说:“从这儿到那儿,一共十五座城,都划给赵国。”蔺相如心想,秦王常常会耍鬼把戏,可别再上他的当!他就跟秦王说:“这块‘和氏璧’是天下有名的宝贝。赵王送它到秦国来的时候,斋戒了五天,还在朝廷上举行了隆重的赠送宝玉的仪式。现在大王要接受这块宝玉,也应该斋戒五天,在朝廷上举行接受宝玉的仪式,我这才能把宝玉献上。”秦王本不想这样做,但见蔺相如态度坚决,只得无奈地说:“好!就这么办吧!”说完,他就派人送蔺相如到旅店去休息。

  蔺相如拿着那块宝玉到了公馆里。叫一个手下人打扮成一个买卖人的样儿,把那块宝玉包着,藏在身上,偷偷地从小道跑回到赵国去了。至于秦王会把他怎么样,他一点也没有考虑。

  后来秦王发觉这件事,后悔已经来不及了.想发兵攻打赵国吧,赵国在军事上作了准备,恐怕打不赢。最后,秦王见蔺相如机智勇敢,是位难得的人才,也没有为难他,便放他回到赵国去了。

  这件事情在历史上就叫作“完璧归赵”。

  2、《渑池相会》

  蔺相如完璧归赵的第二年,赵惠文王十七年(公元前282年),秦借口赵不跟它联合攻齐,派兵攻下赵的两座城池。赵惠文王十八年(公元前281年),秦兵侵赵,攻下石城(约当今河南林县西南)。赵惠文王十九年(公元前280年),秦将白起率军攻赵,取光狼城(约当今山西高*县西),斩杀赵国三万人。秦在对赵进行军事威胁的同时,又在外交方面迫使赵国屈服。赵惠文王二十年(公元前279年),秦王派使者通知赵王在西河外渑池(今河南渑池县西)地方作友好会见。赵王畏惧秦国,想要辞谢不去。廉颇、蔺相如两人商量之后对赵王说:“大王不去赴会,显得我们赵国软弱、胆怯。”于是赵王决定去和秦王相会,带蔺相如同行。廉颇送到国境上,与赵王诀别时约定说:“大王出发之后,估计来回路程及会见的礼节完毕,前后不过三十天。要是过了三十天还没有回来,就请让我们立太子为王,用以断绝秦国扣留您作为要挟的念头。”赵王答应了。赵王到了渑池与秦王相会。席上,秦王酒喝得很畅快的时候,对赵王说:“我听说您喜欢弹瑟,请弹一曲给我听听。”赵王就在筵席上弹了一曲。秦国的史官走上前来,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会饮,命令赵王弹瑟。”蔺相如上前对秦王说:“赵王听说秦王擅长秦国的音乐,现在我奉献盆缶,请秦王敲敲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肯答应。蔺相如捧着盆缶上前,跪着献给秦王。秦王还是不肯敲。蔺相如说:“我跟大王的距离不满五步,大王要是不答应我的请求,我可要把颈上的血溅到大王身上了!”秦王的侍卫们要杀蔺相如,蔺相如瞪起眼睛,大声呵斥他们,吓得那些人直向后退。秦王很不高兴,只得勉强在缶上敲了一下。蔺相如回头叫赵国的史官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秦国的群臣说:“请赵王送十五座城给秦王作为献礼。”蔺相如也说:“请秦王把国都咸阳送给赵王作为献礼。”直到酒筵完毕,秦始终不能占赵的上风。赵国调集了大军提防秦国进犯,秦国也不敢有什么举动。

  3、《负荆请罪》

  战国时期,有七个大国,它们是齐、楚、燕、韩、赵、魏。秦,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这七国当中,又数秦国最强大。秦国常常欺侮赵国。有一次,赵王派一个大臣的手下人蔺相如到秦国去交涉。蔺相如见了秦王,凭着机智和勇敢,给赵国争得了不少面子。秦王见赵国有这样的人才,就不敢再小看赵国了。赵王看蔺相如这么能干。就先封他为“大夫”,后封为上卿(相当于后来的宰相)。

  赵王这么看重蔺相如,可气坏了赵国的大将军廉颇。他想:我为赵国拚命打仗,功劳难道不如蔺相如吗?蔺相如光凭一张嘴,有什么了不起的本领,地位倒比我还高!他越想越不服气,怒气冲冲地说:“我要是碰着蔺相如,要当面给他点儿难堪,看他能把我怎么样!”

  廉颇的这些话传到了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立刻吩咐自己手下的人,叫他们以后碰着廉颇手下的人,千万要让着点儿,不要和他们争吵。以后,他自己坐车出门,只要听说廉颇打前面来了,就叫马车夫把车子赶到小巷子里,等廉颇过去了再走。

  廉颇手下的人,看见上卿这么让着自己的主人,更加得意忘形了,见了蔺相如手下的人,就嘲笑他们。蔺相如手下的人受不了这个气,就跟蔺相如说:“您的地位比廉将军高,他骂您,您反而躲着他,让着他,他越发不把您放在眼里啦!这么下去,我们可受不了。”

  蔺相如心*气和地问他们:“廉将军跟秦王相比,哪一个厉害呢?”大伙儿说:“那当然是秦王厉害。”蔺相如说:“对呀!我见了秦王都不怕,难道还怕廉将军吗?要知道,秦国现在不敢来打赵国,就是因为国内文官武将一条心。我们两人好比是两只老虎,两只老虎要是打起架来,不免有一只要受伤,甚至死掉,这就给秦国造成了进攻赵国的好机会。你们想想,国家的"事儿要紧,还是私人的面子要紧?”

  蔺相如手下的人听了这一番话,非常感动,以后看见廉颇手下的人,都小心谨慎,总是让着他们。

  蔺相如的这番话,后来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惭愧极了。他脱掉一只袖子,露着肩膀,背了一根荆条,直奔蔺相如家。蔺相如连忙出来迎接廉颇。廉颇对着蔺相如跪了下来,双手捧着荆条,请蔺相如鞭打自己。蔺相如把荆条扔在地上,急忙用双手扶起廉颇,给他穿好衣服,拉着他的手请他坐下。

  蔺相如和廉颇从此成了很要好的朋友。这两个人一文一武,同心协力为国家办事,秦国因此更不敢欺侮赵国了。“负荆请罪”也就成了一句成语,表示向别人道歉、承认错误的意思。

  4、《狐假虎威》

  战国时代,当楚国最强盛的时候,楚宣王曾为了当时北方各国都惧怕他的手下大将昭奚恤,而感到奇怪。因此他便问朝中大臣,这究竟是为什么。

  当时,有一位名叫江乙的大臣,便向他叙述了下面这段故事:

  “从前在某个山洞中有一只老虎,因为肚子饿了,便跑到外面寻觅食物。当他走到一片茂密的森林时,忽然看到前面有只狐狸正在散步。他觉得这正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于是,便一跃身扑过去,毫不费力的将他擒过来。可是当它张开嘴巴,正准备把那只狐狸吃进肚子里的时候,狡黠的狐狸突然说话了:“哼!你不要以为自己是百兽之王,便敢将我吞食掉;你要知道,天地已经命令我为王中之王,无论谁吃了我,都将遭到天地极严厉的制裁与惩罚。”老虎听了狐狸的话,半信半疑,可是,当它斜过头去,看到狐狸那副傲慢镇定的样子,心里不觉一惊。原先那股嚣张的气焰和盛气凌人的态势,竟不知何时已经消失了大半。虽然如此,他心中仍然在想:因为我是百兽之王,所以天底下任何野兽见了我都会害怕。而他,竟然是奉天帝之命来统治我们的!

  这时,狐狸见老虎迟疑着不敢吃它,知道他对自己的那一番说词已经有几分相信了,于是便更加神气十足的挺起胸膛,然后指着老虎的鼻子说:‘怎么,难道你不相信我说的话吗?那么你现在就跟我来,走在我后面,看看所有野兽见了我,是不是都吓的魂不附体,抱头鼠窜。’老虎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便照着去做了。

  于是,狐狸就大模大样的在前面开路,而老虎则小心翼翼的在后面跟着。他们走没多久,就隐约看见森林的深处,有许多小动物正在那儿争相觅食,但是当它们发现走在狐狸后面的老虎时,不禁大惊失色,狂奔四散。

  这时,狐狸很得意的掉过头去看看老虎。老虎目睹这种情形,不禁也有一些心惊胆战,但他并不知到野兽怕的是自己,而以为他们真是怕狐狸呢!狡狐之计是得逞了,可是他的威势完全是因为假借老虎,才能*着一时有利的形势去威

  胁群兽而那可怜的老虎被人愚弄了,自己还不自知呢!

  因此,北方人民之所以畏惧昭奚恤,完全是因为大王的兵全掌握在他的手里,那也就是说,他们畏惧的其实是大王的权势呀!“

  从上面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凡是藉着权威的势力欺压别人,或藉着职务上的权力作威作福的,都可以用”狐假虎威“来形容。

  5、《亡羊补牢》

  这故事出自”战国策“。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你。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定要危险啦!”襄王听了,很不高与,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

  么不幸。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

  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北)。这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赶紧派人把庄辛找回来,问他有什么办法;庄辛很诚恳地说:“我听说过,看见兔子牙想起猎犬,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不迟。……”

  这是一则很有意义的故事,只知道享乐,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结果必然是遭到悲惨的失败无疑。

  “亡羊补牢”这句成语,便是根据上面约两句话而来的,表达处理事情发生错误以后,如果赶紧去挽救,还不为迟的意思。例如一个事业家,因估计事情的发展犯了错误,轻举冒进,陷入失败的境地。但他并不气馁,耐心地将事情再想了一遍,从这次的错误中吸取教训,认为“亡羊补牢”,从头做起,还不算晚呢!

古代经典寓言故事12

  岳飞抗金

  岳飞是古代著名的反侵略民族英雄,生活在北宋南宋交替的年代。当时北方的金国出兵攻打宋朝,烧杀抢掠,遭到宋朝的反抗。从小就立志报国的岳飞从军入伍,决心反击侵略,收复被金国夺占的土地。他训练出纪律严明、英勇善战的岳家军,在和入侵者的斗争中,屡建战功。

  有一年,岳飞率军与金军在长江一带交战,打得敌人望风而逃,收复了江南重镇建康(今南京)。不久,他又率军收复了湖北河南一部分失地,大大鼓舞了宋朝军民。可是皇帝宋高宗和奸臣秦桧一心想求和,竟答应向金国称儿称臣,每年进贡,换取可怜的“和*”。岳飞坚决反对,上书皇帝说:和议不可靠,金人不可信,我请求率军北伐,收复失地。

  不久,金国果然撕毁和议,再次南侵。岳飞率领岳家军进行反击,直入中原。在郾城一战中,击垮了金国的主力军,又穷追不舍,到达了离故都汴京(今开封)不远的朱仙镇。金军统帅兀术(wūzhú)哀叹说,这是开仗以来,最惨的败仗啊。他只好率部下渡过黄河,往北逃走了。岳飞也准备渡河北上,彻底打败敌人,收复北方。不料宋高宗听了秦桧的话,连下12道金牌命令岳飞撤军,不准再打。后来秦桧又诬告岳飞谋反,害死了这位大英雄。岳飞抗金虽然没有最后成功,可他的斗争业绩将永载史册,受到人民的怀念。

古代经典寓言故事13

  欲擒故纵

  古时候,有一个人姓郁,名仁。家里的生活状况很一般,但是小日子还算过得去。最让他感到头疼的是,他的家里有不少的老鼠。想了好多办法,都不是很有效。

  这些老鼠每天晚上都要在他的家里到处乱蹿,想尽一切办法偷吃他家里的小米。结果总是弄得盆器倾侧,合家不得安宁。郁仁很是苦恼。他观察了一段时间,发现老鼠最喜欢的是偷吃小米,于是,冥思苦想,终于想出了一条消灭老鼠的妙计。

  一天,郁仁在一个大缸里装了足足有半缸小米,并且还主动把缸盖打开,听任一只大老鼠跳进去狂吃一番。这只大老鼠吃饱了以后,马上把所有的老鼠都召集了过来。它们在大老鼠的带领下,纷纷跳进米缸里面饱饱的吃了一顿。吃好了以后,便心满意足地离开了。

  它们没有想到的是,第二天,郁仁就把缸里面的小米全部都搬走了,然后,在缸里装了大半缸的水,还在水面上撒了厚厚的一层米糠。

  晚上,大老鼠又带领着这群老鼠来到这口大缸边,它们都闻到了米糠发出的一阵阵香味,便争先恐后、毫不犹豫地跳进了缸里。郁仁在一边等候多时,一听到声音,就点起火来。看见一大群老鼠在缸里的水中挣扎,他赶紧用铁钳把老鼠一只只都钳出来打死了。

  从此,郁仁的家里再也没有鼠害了。

  欲擒故纵,以退为进。看来,郁仁是深得其道啊。

古代经典寓言故事14

  三个和尚

  山上有座小庙,庙里有个小和尚。他每天挑水、念经、敲木鱼,给观音菩 萨案桌上的净水瓶添水,夜里不让老鼠来偷东西,生活过得安稳自在。

  不久,来了个长和尚。他一到庙里,就把半缸水喝光了。小和尚叫他去挑水,长和尚心想一个人去挑水太吃亏了,便要小和尚和他一起去抬水,两个人只能抬一只水桶,而且水桶必须放 在扁担的中央,两人才心安理得。这样总算还有水喝。

  后来,又来了个胖和尚。他也想喝水,但缸里没水。小和尚和长和尚叫他自己去挑,胖和尚挑来一担水,立刻独自喝光了。从此谁也不挑水,三个和尚就没水喝。

  大家各念各的经,各敲各的木鱼,观音菩萨面前的净水瓶也没人添水,花草枯萎了。夜里老鼠出来偷东西,谁也不管。结果老鼠猖獗,打翻烛台,燃起大火。三个和尚这才一起奋力救火,大火扑灭了,他们也觉醒了。

  从此三个和尚齐心协力,水自然就更多了 。《三个和尚》是根据*民间谚语改编而成的,通过三个和尚没水吃、寺庙失火、三个和尚齐心协力救火直至后来三人合作吊水的情节,既批评了“三个和尚没水吃”这种社会上存在的落后思想,又提倡了“人心齐,泰山移”的社会新风尚,与现实生活紧密。

古代经典寓言故事15

  危在旦夕

  太史慈是三国时期吴国的著名将领,他年轻的时候就武艺高强,很有心计,远近闻名。当时大名士北海相孔融听说了太史慈这个年轻人,对他非常欣赏,认定他是难得的奇才,很想与他结交,于是便多次派人去看望他的母亲,并向他的母亲赠送了丰厚的礼物。这让太史慈的母亲非常感动。

  当时还是东汉末年,黄巾起义风起云涌,孔融为防侵扰,出兵屯驻都昌这个地方,结果被黄巾军管亥包围,情势十分危急。正好太史慈由辽东回家,母亲便命他去救助孔融。她说:“你和孔融并不认识,但是他在你走后,派人非常周到地照顾我的生活。今天他被敌军围困,你应该赶紧去救他啊!”

  太史慈赶到都昌城下,趁夜间找机会进入城内,拜见孔融。孔融便派太史慈去找刘备搬救兵。太史慈来到*原,对刘备说:“我与孔融非亲非故,但都是讲道德仁义的人。今管亥乱,孔融被围,危在旦夕。您有仁义之名,能救人之急。因此孔融让我冒着生命危险突出重围向您求救。”刘备闻言,恭敬地回答:“孔融知道这人世间有我刘备这个人吗?太看得起我了。”刘备于是立即调遣精兵三千跟随太史慈驰救都昌,黄巾军听说有救兵前来,便四散而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把最好的给予别人,就会从别人那里获得最好的,帮助他人就是帮助自己。你帮助的人越多,你得到的也越多。你越吝啬,就越一无所有。现实就是这样,只有那些乐于帮助他人的人才会获得别人的尊重。

古代经典寓言故事16

  春秋时期,卫国有个名叫哀骀(tai)它(tuo)的人,他的容貌虽然很丑陋,可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都非常喜欢和他交往,相处亲近随和,舍不得离去。

  有一些女人甚至说:“与其做别人的妻子,还不如做他的小妾。”

  他一无权位二无财产,也没有什么高深的理论和显赫的功绩,可是外表粗陋、其貌不扬的这位丑人却受到几乎所有人的喜爱和赞美,这使得鲁国的鲁哀公惊异不已,于是就派人把他从卫国请回鲁国加以考察。

  相处不到一个月,鲁哀公觉得他在*淡中确有不少过人之处,不到一年,就很信任他了。

  不久,宰相的位置空缺,鲁哀公便让他上任管理国事,可他却淡淡然无心做官,虽在再三要求下参议了国事,但不久他还是谢辞了高位厚禄,回到他在卫国的陋室中去了。

  对此,鲁哀公求教于孔子:

  “他究竟是怎样一种人呢?”

  孔子借喻道:

  “我曾经在楚国看见一群小猪在刚死的母猪身上吃奶,一会儿都惊恐地逃开了,因为小猪发现母猪已不像活着时那样亲切。

  可见小猪爱母猪不是爱它的形体,而是爱主宰它形体的精神,爱它内在的品性。

  哀骀它这个人虽然外表不美,但他的品德和才情等内在之美必定已超越一般人很多,所以您和许多人才喜欢他。”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内在的美才可靠长久,值得追求和尊崇。

  虽然外在的容貌、身材、风采和权位、财产等也很吸引人,可内在的品德、学识、才能和真诚、自信等给人的感受则更有魅力

古代经典寓言故事17

  三个和尚

  山上有座小庙,庙里有个小和尚。他每天挑水、念经、敲木鱼,给观音菩 萨案桌上的净水瓶添水,夜里不让老鼠来偷东西,生活过得安稳自在。

  不久,来了个长和尚。他一到庙里,就把半缸水喝光了。小和尚叫他去挑水,长和尚心想一个人去挑水太吃亏了,便要小和尚和他一起去抬水,两个人只能抬一只水桶,而且水桶必须放 在扁担的中央,两人才心安理得。这样总算还有水喝。

  后来,又来了个胖和尚。他也想喝水,但缸里没水。小和尚和长和尚叫他自己去挑,胖和尚挑来一担水,立刻独自喝光了。从此谁也不挑水,三个和尚就没水喝。

  大家各念各的经,各敲各的木鱼,观音菩萨面前的净水瓶也没人添水,花草枯萎了。夜里老鼠出来偷东西,谁也不管。结果老鼠猖獗,打翻烛台,燃起大火。三个和尚这才一起奋力救火,大火扑灭了,他们也觉醒了。

  从此三个和尚齐心协力,水自然就更多了 。《三个和尚》是根据*民间谚语改编而成的,通过三个和尚没水吃、寺庙失火、三个和尚齐心协力救火直至后来三人合作吊水的情节,既批评了“三个和尚没水吃”这种社会上存在的落后思想,又提倡了“人心齐,泰山移”的社会新风尚,与现实生活紧密。

古代经典寓言故事18

  越国有一个人出外经商,在返家途中遇见一条狗。

  这条狗跑到越人面前,摇首摆尾地对越人说着人话:“我很擅长捕猎野物,只要你对我好,我愿意将猎获的东西与你*分。”

  越人见有这等找上门来的好事,不要白不要,于是,很高兴地把狗带回了家中。

  狗在越人家中受着很好的`待遇。每天,狗吃着用精米做的饭和肥肉做的菜,越人用款待客人的礼节款待这条狗,指望狗将来会好好回报自己。

  可是这狗是个忘恩负义的家伙,它受到越人这般优待不但不存感激回报之意,反而日益傲慢骄横起来,每次捕猎到野兽,都是全由自己独吞,把越人忘在一边。

  于是,有邻人讥笑越人说:“你供给那狗好吃好喝,客气得不得了,可它眼里根本没有你,它猎获的野物,从没你的份,你还要这狗干嘛?”

  越人一听,醒悟过来,也很生狗的气。于是等狗捕猎到野兽,就跟狗*分兽肉,并且每次都给自己多留一些。

  那狗终于翻了脸,它不愿越人分享它的猎物。

  一天,它突然扑到越人身上,咬住他的脑袋,撕断了他的脖子和双腿,然后便离开越人的家跑走了。

  越人不能识破这条凶残贪婪的狗的真面目,开始还一味娇宠它,终至这条恶狗翻脸不认人。

  越人招进强盗,自食恶果的教训是深刻的。

古代经典寓言故事19

  寓言故事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它的结构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动物,也可以是无生物。多借用比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

  春秋时期有一位名医,人们都叫他扁鹊。他医术高明,经常出入宫廷为君王治病。有一天,扁鹊巡诊去见蔡桓公。礼毕,他侍立于桓公身旁细心观察其面容,然后说道:“我发现君王的皮肤有病。您应及时治疗,以防病情加重。”桓公不以为然地说:“我一点病也没有,用不着什么治疗。”扁鹊走后,桓公不高兴地说:“医生总爱在没有病的人身上显能,以便把别人健康的身体说成是被医治好的。我不信这一套。”

  10天以后,扁鹊第二次去见桓公。他察看了桓公的脸色之后说:“您的病到肌肉里面去了。如果不治疗,病情还会加重。”桓公不信这话。扁鹊走了以后,他对“病情正在加重”的说法深感不快。

  又过了10天,扁鹊第三次去见桓公。他看了看桓公,说道:“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肠胃里面去了。如果不赶紧医治,病情将会恶化。”桓公仍不相信。他对“病情变坏”的说法更加反感。

  照旧又隔了10天,扁鹊第四次去见桓公。两人刚一见面,扁鹊扭头就走。这一下倒把桓公搞糊涂了。他心想:“怎么这次扁鹊不说我有病呢?”桓公派人去找扁鹊问原因。扁鹊说:“一开始桓公皮肤患病,用汤药清洗、火热灸敷容易治愈;稍后他的病到了肌肉里面,用针刺术可以攻克;后来桓公的病患至肠胃,服草药汤剂还有疗效。可是目前他的病已入骨髓,人间医术就无能为力了。得这种病的人能否保住性命,生杀大权在阎王爷手中。我若再说自己精通医道,手到病除,必将遭来祸害。”

  5天过后,桓公浑身疼痛难忍。他看到情况不妙,主动要求找扁鹊来治病。派去找扁鹊的人回来后说:“扁鹊已逃往秦国去了。”桓公这时后悔莫及。他挣扎着在痛苦中死去。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对于自身的疾病以及社会上的一切坏事,都不能讳疾忌医,而应防微杜渐,正视问题,及早采取措施,予以妥善的解决。否则,等到病入膏肓,酿成大祸之后,将会无药可救。

  春秋时期,朝廷政令残酷,苛捐杂税名目繁多,老百姓生活极其贫困,有些人没有办法,只好举家逃离,到深山、老林、荒野、沼泽去住,那里虽同样缺吃少穿,可是“天高皇帝远”,官府管不着,兴许还能活下来。

  有一家人逃到泰山脚下,一家三代从早到晚,四处劳碌奔波,总算能勉强生活下来。

  这泰山周围,经常有野兽出没,这家人总是提心吊胆。一天,这家里的爷爷上山打柴遇上老虎,就再也没有回来了。这家人十分悲伤,可是又无可奈何。过了一年,这家里的父亲上山采药,又一次命丧虎口。这家人的命运真是悲惨,剩下儿子和母亲相依为命。母子俩商量着是不是搬个地方呢?可是思来想去,实在是走投无路,天下乌鸦一般黑,没有老虎的地方有苛政,同样没有活路,这里虽有老虎,但未必天天碰上,只要小心,还能侥幸活下来。于是母子俩依旧只有在这里艰难度日。

  又过了一年,儿子进山打猎,又被老虎吃掉,剩下这个母亲一天到晚坐在坟墓边痛哭。

  这一天,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经过泰山脚下,看到正在坟墓边痛哭的这个母亲,哭声是那样的凄惨。孔子在车上坐不住了,他关切地站起来,让学生子路上前去打听,他在一旁仔细倾听。

  子路问:“听您哭得这样的悲伤,您一定有十分伤心的事,能说给我们听听吗?”

  这个母亲边哭边回答说:“我们是从别处逃到这里来的,住在这里好多年了。先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吃了,去年,我丈夫也死在老虎口里,如今,我儿子又被老虎吃了,还有什么比这更痛心的事呢?”说完又大哭起来。

  孔子在一旁忍不住问道:“那你为什么不离开这个地方呢?”

  这个母亲忍住哭声说:“我们无路可走啊。这里虽有老虎,可是没有残暴的政令呀,这里有很多人家都和我们一样是躲避*才来的。”

  孔子听后,十分感慨。他对弟子们说:“学生们,你们可要记住:残暴的政令比吃人的老虎还要凶猛啊!”

  封建统治者的残酷剥削与压迫,使穷苦人走投无路,他们宁可生活在猛虎威胁的环境中,也不愿生活在*的统治下。

  故事唐朝的大臣羹光上书唐玄宗要求把唐初名相魏征整理修订过的《类礼》(即《礼记》)列为经书,也就是作为儒家的经典著作。玄宗当即表示同意,并命元澹等仔细校阅一下,再加上注解。不料,右丞相张说(yue)对此提出不同看法。他说,现在的《礼记》,是西汉戴圣编篡的本子,使用到现在近千年;再说东汉的郑玄也已加了注解,已经成为经书,有什么必要改用魏征整理修订的本子呢?玄宗觉得他说得也有道理,便改变了主意。但是元澹认为,本子应该改换一下。

  为此,他写了一篇题为《释疑》的文章表明自己的观点。《释疑》是采用主客对话的形式写成的。先是客人问:《礼记》这部经典著作,戴圣编篡、郑玄加注的本子与魏征修订的本子相比,究竟哪个好?”主人口答说:“戴圣编篡的本子从西汉起到现在经过了许多人的修订、注解、互相矛盾之处很多,魏征正是考虑到这些因素而重新整理,谁会想到那些墨守成规的人会反对!”,客人听后点点头,说:“是啊,就像下棋一样,下的人反倒糊涂,旁观者却看得很清楚。”

古代经典寓言故事20

  尹绰和赦(she)厥同在赵简子手下做官。

  赦厥为人圆滑,会见风使舵,看主人的脸色行事,从来不说让主子不高兴的话。

  尹绰就不是这样,他性格率直,对主子忠心耿耿尽职尽责。

  一次,赵简子带尹绰、赦厥及其他随从外出打猎,一只灰色的大野兔窜出来。

  赵简子命令随从全部出动,策马追捕野兔子,谁抓到野兔谁受上奖。

  众随从奋力追捕野兔,结果踩坏了一大片庄稼。

  野兔子抓到了,赵简子十分高兴,对抓到野兔的随从大加奖励。

  尹绰表示反对,批评赵简子的做法不妥。

  赵简子不高兴地说:“这个随从听从命令,动作敏捷,能按我的旨意办事,我为什么不能奖励他呢?”

  尹绰说:“他只知道讨好您而不顾老百姓种的庄稼,这种人不值得奖励。当然,错误的根源应该是在您的身上,您不提出那样的要求,他也不会那样去做。”

  赵简子心里闷闷不乐。

  又一次,赵简子因头天晚上饮酒过多,醉卧不起,直到第二天已近晌午,仍在醉梦中。

  这时,楚国一位贤人应赵简子三个月前的邀请前来求见,赦厥接待了那位贤人。

  为了不打扰赵简子睡觉,赦厥婉言推辞了那位楚国人的求见,结果使那位贤人扫兴而去。

  赵简子直睡到黄昏才醒来,赦厥除了关心赵简子是否睡得香甜外,对来人求见的事只是轻描淡写地敷衍了几句。

  赵简子常对手下人说:

  “赦厥真是我的好助手,他真心爱护我,从不肯在别人面前批评我的过错,深怕伤害了我。可是尹绰就不是这样,他对我的一点缺点都毫不放过,哪怕是当着许多人的面也对我吹毛求疵,一点也不顾及我的面子。”

  尹绰听到这些话后,依然不放过赵简子。

  他又跑去找赵简子,他对赵简子说:

  “您的话错了!作为臣下,就应帮助完善您的谋略和您的为人。赦厥从不批评您,他从不留心您的过错,更不会教您改错。我呢,总是注意您的处世为人及一举一动,凡有不检点或不妥之处,我都要给您指出来,好让您及时纠正,这样我才算尽到了臣子的职责。如果我连您的丑恶的一面也加以爱护,那对您有什么益处呢?丑恶有什么可爱的呢?如果您的丑恶越来越多,那又如何能保持您美好的形象和尊严呢?”

  赵简子听了,似有所悟。

推荐访问:寓言故事 营销 经典 17个经典营销寓言故事200篇 17个经典营销寓言故事1 17个经典营销寓言故事100字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